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图书档案学论文 > 图书馆管理论文

论述学校图书馆应加强对学生的舆论情况引导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4-11 共3596字

论文摘要

  1、引言

  在“复合图书馆”时期,网络信息服务是院校图书馆的主要工作之一。考虑到网络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还应该关注一项新的工作内容---舆情引导。

  1.1互联网发展态势迅猛

  据有关资料反映,截止到2012年,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已达5.64亿人,其中宽带上网人数5.3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42.1%。另有资料反映,截止到2012年7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3.88亿,其中高学历青年几乎百分之百属于“网民”。因此,院校图书馆的网络用户对网络信息的利用程度高于一般公众。

  1.2大数据时代特征

  大数据(BigData)集合了海量交易数据,海量交互数据以及海量数据处理……为媒体进行舆情分析提供了海量的数据资源、动态的数据变化和更为精确的数据处理方法。上述特征使院校图书馆在管理与服务中实现舆情引导具备了可能性。

  1.3高素养服务群体

  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素养相对较高的群体,在当前和可预见未来对社会发挥的作用可能大于一般公众。在大学生求学期间,不仅要接受知识传承,更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院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适时地介入舆情引导,有益于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就院校图书馆在舆情引导中的作用和方式略陈管见。

  2、舆情与网络舆情辨析

  近年,中国大陆对舆情的研究有所进展。对这一概念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阐释。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有学者认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社会舆情,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群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的思想、心理、情绪、意见和需求的综合表现,是社会发展状况的温度计和晴雨表”。

  还有一些学者也做过类似阐释。上述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但或存在概念外延过窄,或对舆情和舆论未做明确区分,总之是有待推敲。相比之下,张元龙博士的有关论述更为严谨、简练,即“舆情是社会民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公共事物(事项)或自己关心的特定事件所持有的群体性情绪、意愿、态度、意见和要求的总和及表现”。

  笔者认同以上阐述。

  关于网络舆情,业界也有较多的讨论。如曾润喜博士认为“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李传军博士认为“舆情也就是舆论情况,它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的,是较多社会成员对某一或某些事情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梁兴国博士对舆论和舆情的区别做了辨析,指出“舆论指众人之言论,众人言论往往意见纷呈……舆情则指众人的意见、态度、情感、情绪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共鸣、共振后形成的共同意志和集体性情绪”,进而指出“舆情只是在当前的网络时代才真正修炼成了一种足以全面深刻地影响社会生活的力量……通过信息网络表达、传播和汇集的意见或情绪就是网络舆情”。笔者主要从管理角度探讨实践工作,属于应用研究,所以对于基本概念的界定都借鉴有关学科领域学者的论述。一则为了持之有据,再则即是讨论应用问题,毋需领新标异,另造新说。

  3、大学网络舆情特征

  院校图书馆的网络用户,主要有教学科研人员、行政工勤人员和在校学生,其中以学生为主。由于学生不仅在人数中占的比例大,且对网络的利用程度高。因此,侧重于大学生情况作分析。当前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决定了他们网络行为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3.1社会变迁中的价值观变化

  当代的大学生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他们成长的年代中,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实质性改变,从而使社会价值观向现代化、多元化发展。这种变化在青年中表现更为显着。同时,互联网、手机的广泛应用为当代青年构建了不同以往的“电子世界”。这种特殊的经历建构起新的青年亚文化。

  3.2政治意识的复杂化

  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大都接受并倾向主流意识形态。仅从大学生党员人数增长之快即可充分说明这一点。正如有的研究结果反映,“由于中国现代化的特殊历史际遇,历史形成的政治意识共识性地存在,构成了当代大学生的复杂图景;‘潜规则’意识影响下的前现代的权利观是传统的遗风……参与型的公民文化意识体现的是现代的精神……平面化政治认知模式反映的是后现代的风格”。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可能产生一定的向心力、但平面化的政治认知模式却未能形成真正的凝聚力。所以要从各个方面防止外界因素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负面影响。网络舆情的引导是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宜关注的重点之一。

  以上是从舆情主体大学生角度的简略分析,至于对舆情客体---中介性事项试做讨论“舆情的客体是中介性事项所涉及的各个管理部门和服务部门”。

  一般而言,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可能使网络舆情有以下特征:即“直接性,通过BBS、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直接发表意见;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偏差性,网络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院校图书馆做为文献信息枢纽,宜重视舆情引导,使之向积极方向演化。

  4、对图书馆舆情引导方式的思考

  4.1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服务的相关制度

  从法律上讲,国家有义务保护公民的网络言论自由,但国家同时有界定公民网络自由界限的责任。中国的院校绝大多数为国家办学,新兴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也受到较严格的控制。中国宪法第51条,刑法第363条,出版管理条例第26条,以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都应当作为院校图书馆制定信息管理与服务章程的依据。

  4.2注意有关研究动态,适当借鉴施行

  近年关于网络舆情研究较为热烈,参与者涉及较多行业和学科。而图书馆这个文献信息机构对这方面研究却处于相对后发态势。宜借鉴有关研究成果,或援引某些观点启迪思路,或借鉴某些方法化裁应用。如柯惠新教授等人于近年提出“重大事件舆情监测指标体系与预警分析模型”。

  虽然是从宏观角度提出的思路,但因具有可操作性,对启迪思路不无裨益。更重要的是立足事件,制定与图书馆适宜的办法。如郭山撰文,根据吉林图书馆实践,通过分析网络媒体舆情监测的特点,提出为政府机关提供网络媒体舆情监测的设想。

  院校图书馆也可以结合馆情、校情提出可操作性的措施。以上大都是在学习、借鉴专家学者论述和同行经验的基础上,从应然性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看法而已。

  考虑到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处于各地的不同层次、类型的院校,其微观信息环境差别较大,更主要的是由于舆情主体---大学生的知识背景,学科类别的差别,使他们的就业前景、现实追求有较大不同。各省、市,各级,各类院校中,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方式也有所不同,如果凭借学习后冥想推演,提出一些看似正确的舆情引导“对策”,可能不会和现实吻合。但具体到图书馆从业者在工作中都存在一些可通约的方式,对舆情引导可能起到积极影响。

  4.3图书馆人员在舆情引导中有所作为

  4.3.1创建良好的信息环境

  图书馆是一个微观信息环境,我们谈良好的信息环境,未必要新鲜火炽,但起码要中规中矩,恪守规则。以电子阅览室为例,应是环境整洁,按时开放并及时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另外,要重视服务的细节,使图书馆的网站和电子阅览室能为广大师生提供具体而微的服务,如网上续借、网上咨询、网上讨论。总之,要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了解,提高服务技能与服务质量,只要对用户的需求有所帮助。正如有文章在论述政府网站时所说的“如果说一个宣传性的政府网站是一尊金光闪闪的佛像供人顶礼拜膜,一个服务型的政府网站更像是一个饭店门口的服务生”。对行政机关的网站,有识之士尚且寄予厚望,何况院校图书馆本来就是学术性的服务机构?谦逊竭诚服务是图书馆的职能。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亲和力,与用户、读者建立起互相信赖关系,从而成为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中介性事项”,在舆情引导中成为正能量。

  4.3.2敬业律己,做好舆情引导

  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枢纽,日常工作中要收集整理、存储、传递大量的网络信息。在信息传递中,凡属和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信息,应当全面收集,及时整理、迅速传递。然而图书馆网站也必然会出现一些相对热门、乃至“敏感”的社会信息。如公共事件信息,微博信息,以及其它渠道传播的“社会新闻”乃至公共人物“八卦信息”,恰恰是这几类信息,往往能引起网络用户的兴趣,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

  对此宜采取“不介入,不传播”的态度。但应关注其中一些动向,对其中夹杂的激化舆情的负面倾向则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正如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之一《周易》中揭示的“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广大同行在各类高等院校图书馆工作,对主流意识的规范、价值取向是烂熟于胸的。持谨慎态度处理网络信息服务既有益于舆情引导,又提高自身生存发展安全系数。二者兼得,何乐而不为。

  5、结语

  在社会转型时期,网络信息中将不同程度的出现一些不良信息,筛选、鉴别各类信息是文献信息工作者职责之一,图书馆作为院校文献信息枢纽,在信息服务中维护网络安全并致力于社会稳定责无旁贷。浅见只是从应然性角度出发做个点滴思考,至于在实践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开展这方面工作,有待于广大同行和衷共济,群策群力。

参考文献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