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普通话论文

普通话水平测试“命题说话”项的评分标准改进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2-22 共9660字
摘要

  一 引言

  人们谈论语体差异的时候,多数情况下说的是口语和书面语的对立,或者文言和白话的对立。文言和白话的区别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判断,因为文言里一些特有的词汇和句法格式与我们的日常表达很不相同。可是,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却不容易说清楚。冯胜利(2010)指出,"语体必须是语言交际活动中口头表达出来的话语,所以必须是'话'.当然,'话'可以用文字记录成书面形式(因此叫书面语),但这不意味着'书面语'不能说。"陶红印(1999)认为:"把口语和书面语对立起来的时候,大家只着重于交际的传媒(medium)或工具来给言谈做了一个分类:口语是口头上讲的,涉及'口'和'耳';书面语跟书写有关,主要涉及'手'和'眼'……但是从语言特征方面来看,光从传媒的角度来分类是远远不够的。这方面语言运用中有很多明显的例证。例如,演讲是一种口头语用方式,但正式演讲的语言特征跟普通的对话体没有什么相似之处,反而跟书面语更为接近。这主要是因为演讲的材料是书面上准备好了的,而且演讲的场合是正式的场合。"这样一来,仅仅根据传媒特征实际上很难说什么是口语,什么是书面语。
  
  也就是说,如果根据传媒划分,类似正式的演讲这种口头表达,说话人虽然用的媒介是"口"和"耳",但是说的却是经过精心加工的书面语的独白(mono-logue),所以运用口、耳等媒介进行交际不是判断言语口语性质的充分条件。另一方面,即使在典型的口语内部,我们也常忽略表达上的差异,将书面语性质很弱的独白看成和会话同质的行为,而实际上,独白和会话也有诸多特征上的差异。

  普通话水平测试有一道考题是"命题说话",既然是说话,那就与语体有关。由于要求"无文字凭借"、不允许"背稿",所以应试人常会激活各种因素生成以口、耳为媒介的应试人认为比较理想的发音样本,这对测试员来讲就面临对这些样本如何定性和如何评分的问题。所以如何更全面地认识语体的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更为合理的评分标准就是一个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基于上述思考和多年测试实践,本文首先从理论上讨论会话和独白的关系,然后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命题说话"项的有关规定,提出评分标准有待改进的几个方面。

  二、会话和独白的语体差异

  会话和独白的关系,曾经被认为是话题和说明的关系。吕叔湘、朱德熙(1979)谈到过一段独白如何分解成对话:修改的范围不大,主要是换掉一些例句。原来的例句大多数取自当时的报刊,现在有不少过时了。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显然是不可能,只能把少数非改不可的例句改掉。这段独白可以分解为如下会话:

  甲修改的范围大不大?

  乙不大。

  甲主要修改了那些内容?

  乙换掉一些例句。

  甲原来的例句怎么了?

  乙大多数取自当时的报刊,现在有不少过时了。

  甲能不能彻底改变这种情况?

  乙显然是不可能。

  甲那怎么办?

  乙只能把少数非改不可的例句改掉。

  从上面这个例子看,独白和会话之间的转换非常完美,似乎独白就是说话人采取先行一步的策略,"预期听者或读者可能提出什么问题或作出什么反应,自己先提出来作为话题加以说明。"(沈家煊,1989)。可是,真实言谈(conver-sation)尤其是问对结构并不都遵循这样精心设计的互动模式,因为影响口语交际的因素非常多,对方到底想问什么,不是听者都能预期的。

  例如:(1)谢广坤:你跟爹说实话,你们俩到一起没?谢永强:爹,你看你说啥呢?(《乡村爱情故事2》)(2)赵玉田:唉,你别去!你不去没啥事。

  一去不定出啥事。

  赵四:你看,你这孩子说的这是什么谬论哪!(《乡村爱情故事2》)上面两例对话,无论如何都难以还原为"话题――说明"关系。根本原因在于,说话人和听话人关于同一件事情的认知语境差异很大,说话人说的话完全在听话人的"预期"之外,说话人又如何能将对方的反应设定为话题呢?

  所以,我们不能无视精心安排的独白和真实口语的诸多特点上的差异。与独白比较起来,真实随意的言谈(conversation)有诸多特点。择其要而言,可以概括为"四多":

  1.冗余成分多。例如:(3)王府我没进去过,我母亲进去过。王府就是皇皇帝家的这个弟弟呀,或者这样的家庭,王爷的家。她怎么去呀,那就是我母亲她的妹妹呀,孩子就姑娘就嫁给王府里头,那规矩多着呢,就是说嫁给他,她干嘛去呀,她,结婚的时候,她,她就送她外甥女儿,那不是说算外甥女儿吗?(CCL语料库《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如果将这段话整饬一下,可以得到如下的文本:(3')王府我没进去过,但我母亲进去过。

  王府就是皇帝弟弟的家,即王爷的家。她怎么去呢?因为她妹妹的姑娘嫁给王府里头,结婚的时候,我母亲去送她这个外甥女,所以进去过。

  仅仅根据篇幅就可以看出,例(3')比例(3)多出了不少冗余内容。例如"王府就是皇皇帝家的这个弟弟呀,或者这样的家庭,王爷的家"可以说成"王府就是皇帝弟弟的家,即王爷的家。"例(3')中还有"那规矩多着呢"这样离题的话语,但例(3')是真实的言谈。再看一例:(4)那个时候啊,我们小时候儿那个时候儿啊,学学学英文哪,那都是在在高小就是外国人教,就跟现在是的,他这外国人,他不会,不会这个中文,他就他就是说,那个小时候儿他就自己就自然而然的就会了。(CCL语料库《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说话人想说的意思是,小时候教他英文的老师不会中文,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们小时候自然而然的就会英文了。可是,当"我们小时候儿"这个话题首次引入言谈以后,中间却插入一段关于那个外国人的介绍,然后才用"就是说"把"小时候儿"这个话题找回来。这从连贯性上讲是比较差的。但这也是真实的言谈。

  2.调整修正多。例如:(5)我回来是日本投降前一年,四四,啊,四四。不是,问题就是说呢,就是,不是,问题就是说回来啦,因为我学,虽然东京帝国大学教育系,你相反的你不如上一个师范学校呢,要如果我那会儿上了师范学校,我回来,解放以后我只能在学校当老师。(CCL语料库《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这个语段中,有语形重复,如"四四",也有语义重复,如"要"与"如果",还有反复修正,如"就是"与"不是",还有语序问题,如"因为我学,虽然东京帝国大学教育系".很显然,整段话都不是精心准备过的言谈,如果从流畅自然角度看,诚然自然,却难说流畅。再如:(6)我这四十一年,您往前推推呢,那是,N二七,N,N,对对,NN,日本时候儿么,日本投降的时候儿么,哎,日本投降的时候儿,哎,我就在那时候儿结的婚。《1982年北京话调查资料》)"N"现在一般写成"恩",是典型的保持话轮的话语标记,虽然影响流畅,但增强了语段的完整性。而"日本时候儿"或"日本投降的时候儿"则重复了两次。

  3.单一信息句多。如下面的例子:(7)我刚买了辆车,日本原装进口的,越野,今年最流行的款式。这是典型的口语。下面这个长定语的说法可接受性要差得多。例如:(7')我刚买了辆日本原装进口的今年最流行款式的越野车。

  自然语言中,人们的语调单位是受单一新信息原则限制的。所谓单一新信息限制,意思是说一个语调单位所能传达的新信息通常不超过一个,即一次一个新信息,每个小句都表达一个单一的信息。①例(7)第一个小句介绍了事件的核心新信息:"买了车".接着,分别用三个单一新信息句追加介绍这辆车的产地(日本),类型(越野)、款式(最流行的),听起来比较琐碎,但作为母语者,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才是最真实的言谈,所以其可接受性比例(7')强得多。例(7')的独白一般只出现在准备充分的言谈里,算不上纯粹的口语。

  4.话语标记多。话语标记,有时被称为句间连接成分,也就是没有概念意义,只有程序意义,用来组织前言后语,或者促进言谈互动,表达主观态度或立场的习语化成分。例如"好""嗯""呃""这个""那个""不瞒你说""瞧你说的""你知道""我跟你讲"等等。话语标记在语篇中多用作组织语篇的粘合剂和言语交际的润滑剂,有的话语标记重在表现会话参与者对交互性的重视。会话是典型的交互性(interaction)活动,受话人是否在现场,对说话人是否选择交互性话语单位有一定影响。例如口语中我们常说"就是说"及其变体"也就是说""就是"等话语标记就具有很强的交互性。

  为了验证话语标记在口语中的交互性,我们调查了五家媒体的独白语体(主要是新闻播报类语篇,如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会话语体(如凤凰卫视的"铿锵三人行"的多人谈话节目语篇)中"就是说"的使用情况,分别统计了关于话语标记"就是说"的两组数据,一个是不同媒体平均每个文本中"就是说"出现的比例,另一个是该标记在该类文本中的总量与文本总字数的比例②。统计结果见下表:从上表不难看出,平均每个文本使用该话语标记的总量,会话语篇比独白语篇占有绝对优势。独白语篇中平均每个文本使用话语标记"就是说"的平均数是1.76,而这一指标在会话语篇中的数量是4.698.这仅仅是一个话语标记的情况,但管中窥豹,还是可以看出会话和独白的差异。但这样的成分,人们往往把它当成口头禅,而像维持话轮的手段"嗯--",如果出现次数多,在普通话测试中还可能成为话语不流畅的判定依据。

  总之,我们认为,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中,当我们评价一段口语材料的时候,应该充分认识口语的这些基本特点,并在尊重这些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去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三 测试目的与评价标准

  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2004,下称《纲要》),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命题说话",目的在于"测查应试人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重点测查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有两条要求:

  第一,说话话题从《普通话水平测试话题》中选取,由应试人从给定的两个话题中选定1个话题,连续说一段话。

  第二,应试人单向说话。如发现应试人有明显背稿、离题、说话难以继续等表现时,主试人应及时提示或指引。
  
  首先谈谈与测试"目的"相关的方面。

  第一,"无文字凭借"问题。结合上文对口语和书面语的分析,不难得出结论:作为考试的说话,有无文字凭借其实不是问题的关键(只要不是照着念,能与朗读区别开来)。规定"无文字凭借"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把这道题和"朗读短文"区别开来,测查应试人临时组织语言的真实口语能力。我们认为,真实的会话才是最理想的考察方式。如果不是真实的会话,应该看应试人的发音是否符合口语表达的特点,因为即使应试者没有照着准备好的文稿朗读,但也可以将背记好的文稿通过"口""耳"等媒介以口语形式展示出来。在这种情况下,除非是那些对测试员而言熟悉的文稿,不然,难以断定应试人说的是不是纯粹的口语,最多只能根据口语的一般特点去判定发音样本的口语性强弱。所以如果不重点考察应试人表达的口语性强弱却强调"无文字凭借"意义并不大,将规定改为"不持现成文稿"或许更好。如果要让应试人准备的书面材料毫无用处,有两个途径可以尝试:一是将命题说话的考试形式变成临时的会话形式,让应试人无法"预期"会听到什么问题而临时组织话语,展示出最真实的口语能力;二是建立试题库,将说话话题由30个扩大到数百个甚至更多,减少应试人测前针对性地准备书面语文稿的机会。这样才能有效减少"文字凭借"现象。

  第二,关于语音标准程度。语音标准程度的判定依据主要有两项,一是错误次数,二是方言色彩。错误次数是定量分析,方言色彩主要是定性分析。有定量和定性两条标准作为评分依据,几个测试员评分时出现错档的情况并不多,争议也相对较小。这是比较好把握的评分项目,但这个方面的问题与本文关系不大,故不在这里深入讨论。

  第三,关于词汇语法规范程度。这个项目的评分标准不太明确,客观原因在于"规范"作为一个概念其外延的边界相当模糊。什么是规范的?什么是不规范的?虽然不能说毫无标准,但确实存在见仁见智的情况。首先有客观原因造成的困难。例如,"您们"和"谁们"是时常引起人们争议的两个代词。"您们"作为一个在现实交际中存在的语言单位,不少学者都发表过研究论文(方若,1982;吴蒙,1982;邢福义,1996)认为其存在的有合理性,但《现代汉语词典》一直未将其作为规范的词语收录,那么如果应试人这样说的话是否规范?再如"谁们"也有不少人说。例如电视剧《潜伏》第二十七集里,余则成问国民党军官钱斌:"你最怀疑的是谁或者是谁们?"又如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第三十二集里,孟烦了对龙文章说"我看见他们了。"龙文章问:"谁们?"网络上"谁们"也常出现。例如:(8)萍乡人才都出去了,谁们来建设萍乡。(安源社区)(9)是谁们在帮助贪官造假(上海金山365论坛)其实在明清时期的汉语材料里,"谁们"就已出现。例如:(10)正说着,薛三槐媳妇说道:"姐姐待往家去哩,爽利等娶过这里姐姐可来罢。"又问:"今日去那头铺床的都是谁们?"(《醒世姻缘传》第五十九回)(11)"我可知道他如今现在那里呢?昨儿太太还梦见他,说要到天上找你去呢。我看他明儿到了天上找着了你,那会子你可又说他是谁们的那一个呢。"(《续红楼梦》第八回)当应试人出现类似说法的的时候,该如何判定是否规范?诸多客观情况确实带来了判断难度。主观方面,测试员对汉语规范问题的认识会影响评分依据。下面是2014年5月中旬我们在给20个应试人的说话题评分时随机记录的一些言语片段(取自"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信息管理系统",测试任务编号为10320140511):A.车费还是我家人给我买的B.爸爸不太会说话,他说话时不圆润C.我之所以喜欢他的理由有以下几点D.为家乡的教育事业献上自己的一分贡献E.但是我看在心里,痛在心里F.在前段时间看了一部电视剧中……G.我们要注意卫生,保护好我们的身体强壮H.没有母亲在身边,这是我第一次温馨的话语I.我要考各种证件,为将来步入社会作基础J.他姓名男K.继续履行着他的演艺圈生涯L.作为中国人民的我M.奶奶把我的东西拿了进屋N.中国是一个具有历史悠久的国家O.那里充满了山林和各种自然景观P.因为身体比较薄弱,所以我选择打篮球我们认为,上述16个言语片段都有词汇或语法问题,即使是口误,那也是"误",应该考虑扣分。我们做了一个调查,三个省市的14名测试员中,7%认为例F、G、H、J、M、N应该扣分,14%认为这些现象应该扣分,79%认为都不用扣分。调查发现,一些测试员往往把这些问题归入口误,认为只有口语中才会出现这种问题,是正常现象,书面语中不会,因此不予扣分。可是,这道题的目的就是测查应试人的口语水平,口语水平不只包括语音水平和流畅程度,还包括词汇语法,如果不将其归入口语中的词汇语法规范问题,那这一项规定又有何意义呢?普通话的定义中有"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法"等内涵,如果不考察词汇语法规范,那测查的是应试人普通话的整体水平吗?真实的言谈是边想边说,边说边调整修正,不像书面作品那样写好了再反复整饬,呈现出来的比较完美的形式。所以即时准确的遣词造句能力必然是应试人说话能力的重要表现。如果考生考前准备得非常充分,固然可以有效减少词汇语法方面的错误,但又很可能会把要说的内容演绎成一篇书面语程度很高的演讲,这样一来,又有可能违反自然流畅的相关规定。那么应试人究竟应该怎么做才好呢?我们认为,语音语调和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对测查应试人在不持现成文稿的情况下普通话的应用水平来说同等重要。

  要测查应试人真实全面的口语水平,词汇语法规范程度作为测查项目不可或缺,出现不规范现象恰恰是口语的特点之一,所以绝不可在评分时无视词汇语法不规范现象。

  第四,关于自然流畅程度。自然流畅的基本内涵为:应试人在说话时,语言表达符合口语习惯;语速恰当,没有长时间的停顿或多次重复,不背稿,语调自然而不生硬。

  关于"口语习惯"问题,我们知道,应试人一般不是语音学专家,作为被测人,纵然对"口语习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在考试压力下总会或多或少改变他们的表达习惯。为了考一个理想的等级,不少应试者会借助一个比较成熟的文本来独白,而这又往往成为违背口语表达习惯的重要原因。所以,理论上讲,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办法,是最好给应试人创设一个真实的会话环境,让应试人在现场以最自然的状态发出他最自然的声音。

  可是计算机辅助测试(下称"机测")阻断了这种可能性。实行机测前,《纲要》规定:"如发现应试人有明显背稿、离题、说话难以继续等表现时,主试人应及时提示或指引。"机测以前如果测试员积极干预,确实能有效避免上述异常现象,最大程度上保证应试人的普通话实际水平和测试等级相符。有时候,当测试员发现应试人语调生硬,不符合口语表达习惯时,还会用谈话的方式促使应试人放弃背诵准备好的文本,促其在交互式言谈中显露真实水平。

  实行机测后,由于缺乏现场干预,所以又特别附加了离题、朗读文本、无效语料、说话缺时等评分标准,但是应试人未必都能很好地掌握这些规定,有的考生不参加考前培训,或者虽然参加了,但没重视相关规定,所以总会出现一些应试人因离题、朗读文本、无效语料或缺时而扣分的情况。测试员不在场,应考人没有机会得到提醒和指引,一旦出现上述情况,扣分就比较重,所以尽管有的应试人的普通话语音面貌本不算差,但最后的水平等级却比较低,结果其证书上反映的等级不符合人们对其水平的直观感受,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对普通话水平测试权威性的评价。

  从语体角度出发,我们认为最应该反思的扣分项目,一是朗读文本,二是流畅程度,三是缺时。其中朗读文本和流畅度关系尤为密切。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读"的意思是"看着文字念出声音","朗读"指"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朗读文本和文字凭借密切相关:朗读必须凭借文字,但凭借文字未必朗读。

  由此看来,如果应试人严格遵守考试纪律,不持现成文稿,则不存在朗读的可能性,除非说话题开始以后,电脑显示器上还看得见考试用的短文,应试人照着念。而对测试员而言,因为不在现场监督应试人,所以实际上无法判定应试人是否朗读了一个文本,最多只能判定应试人背诵了一个文本,所以宜将"朗读文本"更名为"背诵文本"(下文我们称"朗读文本"为"背诵文本")。

  下面我们站在测试员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发现,应试人背诵《大纲》指定的60篇短文的现象较少,但在百度百科和一些网站上,诸如"普通话水平测试说话稿范文范例30篇"之类的文本早已流传,表现在测试中,就是有的应试人说话内容高度雷同。另外一种常见的背诵就是在说话时插入了大量名篇佳作,有的只插入一次,内容为一小段,有的则说一段插入一段。

  一旦应试人确实背诵了文本,测试员的任务就是判定背诵性质和评分。不管具体材料来源如何,判定背诵文本的前提是,测试员能明确说出文本的来源,否则,"疑罪从无",不能定为背诵。背诵一经判定,就涉及评分标准的问题。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对背诵现象只有定性,没有定量,那么如何界定说话中引用文本和背诵文本的区别呢?

  所以有必要规定背诵文本的时长下限。

  此外,现在对背诵文本的现象扣分很重,一经判定,即扣5分。普通话水平测试设置"命题说话"项的目的是"测查应试人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既然我们没有创设真实的言谈环境测查应试人的最真实的普通话水平,也就是说,我们无法保证考生表达的纯口语性,那么只要应试人不持现成文稿发音,即使其以独白方式背诵一篇稿件,都不应该是设置评分标准时需重点关注的方面,而用何种声音形式背诵一个文本,这才是评分应该关注的主要方面。

  如果语调明显不同于会话,朗诵特征明显,当然可以扣分。但背诵对口语表达来说,影响最大的是流畅度,因为背诵既是一个心理过程,也是一个发音器官适应文本的生理过程。心理上记忆,生理上操练,发音器官变得非常适应那套文本的发音要求,表达变得很流畅,出错的概率会降低,口语特征就会减弱。所以确信出现背诵文本时,宜考虑在流畅程度里适当扣分。建议作为流畅程度的三档,最多扣3分,而不是一次性扣5分。

  相反,如果应试人的发音非常接近真实的口语语调,中间没有出现多次较长时间的停顿,虽然有较多的话语标记或合理重复,也不应该从流畅度中扣分。只有当应试人有意读数或反复重复某一句话,或者出现较长时间停顿的情况下,才可以扣分,而且这个较长时间的停顿应该有一个量的规定,比如是否以停顿5秒作为一个"较长时间停顿"的最小量?是否以出现3次时长为5秒以上的较长时间的停顿或一次10秒以上的停顿作为扣分的依据?这样,才能既更好地遵循口语表达的特点,又能让流畅回归流畅的本质。

  关于缺时。很多有经验的测试员认为,应试人是否说满3分钟,其实不一定影响对其普通话水平的定性。不过因为要对语音错误计量,所以不能不考虑说话时长。但是,这里头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我们认为,可以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比如,虽然应试人说话时长只有1到2分钟,但其语音的大致面貌其实已经表现无遗,这时候,是否可以用将其已发生的语音错误折算成3分钟作为计量的依据,而不是扣其缺时?因为缺时两分钟要扣分6分,这个分值实在太高,已经偏离了测查应试人普通话水平的目的。如果将缺时扣分和流畅扣分相比较,就不难发现缺时扣分存在的问题。下面的文本来自一个应试人说话录音的转写(话题是"我所在的学校","数字+S"表示停顿秒数,如"2s"表示停顿2秒。因为这里讨论的是流畅和缺时问题,所以不谈语音标准程度。)我所在的学校(2s),我所在的学校(3s),我所在的学校(5s),呃……3s,啧啧啧……(9s),2013年的9月份,我来到了我四,我开始了我司(4s)新的,我开始了我新的求学(1s)的地方(1s)大学(3s),曾经,大学是我非常向往的地方,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我来到了(转写者注:此处为校名,略去)(10s),这是一个非常(0.5s)好的学校,呃,它的读书氛围让我有一种(3s)翱翔在书海的(0.5s)感觉(6s),走进学校,到处都可以看到(1s)那些(4s)读书的人,有的是一,有的是单独坐在那里看书,读书,读,阅读或者朗、朗读,英,英语文章,也有一群一群在一起坐在一起讨论,(17s),呆在这样(1s)这样的学校,我觉得(1s)非常,(1s)觉得非常的有意义,(18s)不知道(14s),我相信,呃,我相信通过大学四,四年的努、努力学习,也可以成、成为一个报效国家的人,(6s)这是一个口语性很强的文本,符合纯粹口语的所有特征,例如冗余成分多,调整修正多等。

  按照现行的评分标准,这个应试人并没有缺时,只是流畅度不够。可是其停顿时长共计达到了114秒,接近2分钟,有效发音时长只有1分钟左右。按流畅度扣分,最多只能扣3分,但如果另一个应试人说的话非常流畅自然准确,但因为缺时2分钟却要扣6分,两相比较,测试分数还如何反映应试人的普通话水平呢?我们还可以假定,应试人的真实水平在命题说话项上总扣分应该扣7分,但两分钟的缺时扣6分,那就相当于他的其它项目只被扣了1分,而扣掉1分一般是一级甲等的水平。所以这样看来缺时扣分标准确实偏高,偏离了普通话测试的目的,带有惩罚的性质。当然,如果说话时长过短,不足以作为评分依据,则可按缺时扣分。如果能够定性,则应该降低缺时扣分分值。

  四 结语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目的是研究测查内容和制定评分标准的指针。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测试内容已经比较成熟,但评分标准虽经多次改革,实际操作中总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实行计算机辅助测试后,又面临一些新的情况。所以制定评分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口语作为一种言语形式的复杂性和特点。计算机辅助测试以后,测试员不能积极干预应试人考试时出现的特殊情况,应使人出现背诵文本、口语化较差或缺时等现象在所难免,这就应该以测试目的为指针,充分认识语体的复杂性,更科学地制定评分标准。本文认为,朗读文本应该称为背诵文本,影响的主要是流畅度,而不是口语性,所以宜将背诵文本放在流畅度里扣分,并降低扣分分值。时长并不一定影响对应试人普通话水平的定性,如果可以定性,则可以考虑遇到缺时时,说话达到一定时长后错误量折合成3分钟计算,而不能单纯按缺的时间长短扣分。这样,才能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应试人在计算机辅助测试条件下更真实的普通话水平。

  参考文献:
  [1]方若。关于"您们"[J].中国语文,1982,(4)。
  [2]冯胜利。论语体的机制及其语法属性[J].中国语文,2001,(5)。
  [3]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培训测试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5]沈家煊。不加说明的话题---从"对答"看"话题---说明"[A].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沈家煊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6]陶红印。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J].当代语言学,1999,(3)。
  [7]吴蒙。"您们""妳""二""两"[J].中国语文,1982,(2)。
  [8]邢福义。普通话培训测试指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9]邢福义。说"您们"[J].方言,1996,(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