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普通话论文

福建“地方普通话”分类和分区

来源:三明学院学报 作者:林清书
发布于:2021-01-08 共9943字

  摘    要: 福建人说的普通话,指的是以汉语标准语为模仿学习的对象,带有少量福建方言成分的二级或三级以下的普通话。按照地理分布来看,福建可以分为沿海地区和以武夷山脉为主的山区,因此,福建“地方普通话”也体现了山海特点;参照福建方言来分类,大致上可以分为闽方言“地方普通话”和客家“地方普通话”等两大类。长期在交通不便、相对封闭的同一个行政区划之内生活,福建“地方普通话”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特点。在福建的不同区域内,也形成了“地方普通话”比较突出的标志性符号,给福建“地方普通话”的分类和分区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 福建; 地方普通话; 汉语次标准语; 普通话; 闽方言; 客家方言;

  Abstract: Mandarin spoken by Fujianese refers to the one of Level 2 or Level 3 and below with some Fujian dialect elements, by imitating the standard Chinese language. According to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Fujian can be pided into coastal areas and mountainous areas dominated by Wuyi Mountains. Therefore, the "local mandarin" in Fujian also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ains and coasts.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Fujian dialect, it can be roughly pided into "local mandarin" with Fujian dialect and "local mandarin" with Hakka dialect. For a long time, living in the same administrative pision with in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and relatively isolation, the "local mandarin" in Fujian has formed som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Fujian, there are also prominent symbols of "local mandarin", which provide the most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classification and pision of "local mandarin" in Fujian.

  Keyword: Fujian; "local mandarin"; sub-standard Chinese language; mandarin; Fujian dialect; Hakka dialect;

  在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地区,海外华侨日常使用的三大方言是粤方言、闽方言和客家方言,在以汉语共同语为模仿对象的习得过程中,产生了带有少量粤方言、闽方言或客家方言成分的“华语”。中国台湾跟福建一样,也以闽方言、客家方言为主,在以汉语共同语为模仿对象的基础上产生了带有少量闽方言、客家方言成分的“地方普通话”。闽方言的根就在福建,客家方言的根就在闽西、赣南和粤东。因此,对福建“地方普通话”进行深入调研,有利于探讨所有带有闽、客方言成分的“地方普通话”以及海外“华语”演变发展的历史;在闽客方言区标准语教学、普通话水平测试和文学研究,以及海外华语教育研究等方面,也能够起到关键作用。
 

福建“地方普通话”分类和分区
 

  一、福建“地方普通话”的定位

  为了区分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地区以及外国人说的带有本方言区或本民族语言成分的普通话,笔者曾用“汉语次标准语”进行界定和指称。[1](P88-91)界定的关键点在于:首先有一个汉语标准语,提供模仿、学习的范本;其次,在语言态度上,说话者自认为说的是“普通话”,他们在自觉地过滤那些方言成分,以尽量达到交际效果为目的。只有对交际影响小的一些方言成分,才会被保留在普通话之中。不过,在汉语方言区内部,比如福建境内的汉语方言区之内,也可以用“地方普通话”这个名称。福建民间自我调侃,把这种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叫做“地瓜话”。

  福建境内的方言虽然非常复杂,但是由于地缘、亲缘等关系,境内互相之间使用“地方普通话”的机会很多,比如福州人与厦门人无法用方言进行交流,只能用普通话交流。因此,在福建境内的“地方普通话”会互相流动、互相影响。福州、厦门的城市地位在福建最高,福州和厦门“地方普通话”会对省内其他方言区的人形成强势影响。比如,闽西客家地区,本来可以把“吃饭”的声母念成cifan1,在福州、厦门“地方普通话”强势影响之下,也有一些人会念成cihuan。因此,福建境内的“地方普通话”,会逐渐形成一些共同点。比如“你懂不懂”“钢笔没有掉了”“你有没有看电影”等等,在福建境内很流行,普遍认为不会影响交际。但是,在福建境内不可能存在一个能够覆盖全省的统一的“福建地方普通话”,理论上说,有多少种方言土话,就有多少种“地方普通话”。

  为了表述方便,福建境内方言大致上可分为闽方言和客家方言两大类。在学习汉语标准语的过程中,闽方言区容易把部分f声母字念成h,客家人相反,容易把部分该念h声母的字念成f。受赣方言、客家方言影响的闽北、闽中地区,说普通话经常将部分h声母字念成f声母字。仅凭f与h相混的具体情况,就能够把福建境内的“地方普通话”分成两个大类。

  此外,三明、龙岩、南平地处武夷山脉东侧,跟武夷山脉西侧的赣、客方言与东部的闽方言都有交流,形成互相影响的局面,再加上一些工厂在计划经济时期搬迁到这些地方,随厂移民有上海、山东、安徽等不同地方的人,比纯粹的闽方言区更为复杂。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交通迅速改善,城市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个城市都由常住人口和大量移动人口构成,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对本地的方言、普通话都有一定的影响。

  1950年代以来,为了让福建人说好普通话,专家学者们出版了一系列指导福建人怎样说好普通话的编着。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林连通《福建人说普通话指南》,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角度,提出了纠偏方法,特别是声、韵、调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2]又如:何耿丰、黄景湖《福建人怎样学习普通话》[3],梁玉璋《普通话语音(供福建人用)》[4],李延瑞《福建方言区语音达标训练阐要》[5],杨秀明《普通话口语教学与导练:供福建人使用》[6],高名凯、林焘《福州人怎样学习普通话》[7],周长楫《闽南话与普通话》[8],林宝卿《闽南人学习普通话手册》[9],等等。

  但是,从“地方普通话”这个角度去看,单纯寻找方言与汉语标准语的对应关系的方法,比较适合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学习,在实际教学和推普工作中不太实用。特别是方言与普通话差别较大的语音、词汇,反而不会出现在“地方普通话”中。说“地方普通话”的人,在语言态度上,会认为自己说的就是普通话。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必须提取最容易进入“地方普通话”的方言成分。

  事实上,在具体提炼“地方普通话”中的地方方言成分的时候,这类成分比我们想象、推测的要少得多。因此,排除了广大南方方言区在说普通话的时候共同出现的方言成分,比如翘舌音念成平舌音的问题,r、n、l相混的问题,前后鼻音相混的问题,缺少儿化和轻声的问题,等等,福建“地方普通话”中真正具有地域方言特色的成分,就不多了。我们需要重点关注、提炼的,恰恰就是这些少数的、根深蒂固的、难以纠正的方言成分。只要把这些重点问题解决了,在此基础上再解决普遍性的问题,福建人说的普通话也就更加接近标准的普通话了。

  从福建省的实际情况来说,福建“地方普通话”可以理解为是福建人所说的带有福建各地方言的口音、词汇和语法成分的二级乙等以下的“普通话”,它是在以汉语标准语为模仿对象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根据方言的不同,大致上可以分为闽东、闽南、闽北、闽中、莆仙和闽西等六个片区。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1986年国家把推广普通话列为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1992年,确定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在强化政府行为,扩大普及范围,提高全民普通话应用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师年轻化,普通话水平普遍提高等因素的影响下,“地方普通话”逐渐向标准普通话靠近。因此,对待“地方普通话”,我们还要看到年龄段的不同,以90后为分界线,作为研究“地方普通话”的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符合推广普通话的历史事实。90后的普通话总体上普遍好于80后、70后、60后。所以,我们研究“地方普通话”,应该选取80后、70后、60后或50后为重点观察对象,会更具有参考价值。

  二、福建“地方普通话”分类分布的标记

  福建“地方普通话”的分类与分布,必须要考虑分类标记。“地方普通话”的特点和方言分布情况,从语言外部来看,还要考虑到福建山海地理、经济特点,民俗生活特点,以及历史上人口移动、推广普通话的历史情况等各种因素,这些因素,为福建“地方普通话”的分类提供了依据。

  从语言内部来看,我们可以寻找福建“地方普通话”中最具有地域性区别特征的语言成分,作为分类标记,为福建“地方普通话”的分类和分布提供主要依据。

  由于福建境内并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覆盖全省的“地方普通话”,各方言区有自己的标记,形成自己的“地方普通话”的面貌,所以理论上说每一种方言土话都有自己的“地方普通话”标记。在福建相对人数最多,区域相连,内部基本上可以用方言通话的,就是厦漳泉闽南方言区,所以,只有闽南“地方普通话”有相对比较统一的面貌,也可以形成共同的标记。其次就是闽东方言区。至于福建客家内部、闽北、闽中都呈现着复杂的情况,有的甚至以乡镇或村为单位,散点式穿插在不同的方言土话包围之中,说着双方言、多方言。福建客家内部,也有互相不能通话的情况,比如连城话内部,至少有六类,究竟算不算客家方言也还有争议。因此,我们这里只能是列举一些标记,有的能够覆盖较多的方言类型,有的只是局限于某一个方言区内部。

  (一)福建“地方普通话”分类分布的语音标记

  福建“地方普通话”分类分布的语音标记,一是从方言(白读或文读)中原样进入“地方普通话”,如f→h混读;一是进行了适当的改造之后,进入“地方普通话”,如对入声韵的塞尾音进行弱化,对入声调进行舒化,尽量靠近汉语标准语。既然是标记,就是别的地方没有,可以相区别的元素,这种元素是区别于较大的方言区,还是土话区,就要看具体的情况,选择有区别意义的标记。

  1. 声母标记

  (1)f→h

  从语音标记来说,沿海闽语的人说普通话,最明显的语音特色,就是将该念成f声母的字,念成h;靠近武夷山脉的人,往往将该念成h声母的字,念成了f。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条语音标记,将福建“地方普通话”分成两个大的类别:f→h类,主要是闽方言的特点,带进地方普通话之中;h→f类,主要是客家方言的特点,带进地方普通话之中。这个办法,简单、实用、可靠。

  所谓的f→h类,并不是说所有f声母的字都念成h声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也可能有少量字保留了f声母的念法,福建境内各方言区,都有可能出现这种例外的情况。

  同样的,所谓的h→f类,更不可能是所有h声母念成f声母,而是有一定条件的,比如普通话“h+合口呼”的字,一般念成f声母字,如:“欢呼”“胡”“混”等等。普通话h+开口呼的字,还是念成h,如“喊”“海”“后”等等。普通话“h+合口呼”的字,也有一小部分念成v声母,比如“黄”,就不念,而是念成。个人差别也是有的。从分类、分布的角度来说,不能考虑太多的细节。因此,我们可以把福建“地方普通话”分成两大类。

  其中,f→h类,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自北而南为宁德、福州、莆仙、泉州、厦门、漳州,覆盖了闽东方言区、莆仙方言区和闽南方言区,以及一些过渡地带,如新罗、漳平、永安、大田等。

  h→f类,主要分布在武夷山脉的东侧山麓,自北而南主要是南平、三明、龙岩三市的客家方言区、闽中和闽北方言的部分区域。

  (2)翘舌音念成平舌音或舌叶音

  在福建“地方普通话”中,一般将zh、ch、sh声母字念成z、c、s,是南方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时候的普遍特点。

  闽中、闽西部分客家地区念成舌叶音,如果不仔细辨析,很容易以为是zh、ch、sh。[10](P60-63)

  在莆仙地区“地方普通话”中,年纪特别大的老人,在说普通话的过程中,才将一小部分sh、s、x声母字念成[掴],如:“烧水、宿舍、新伞”等等。少数中年以下的莆田人在说普通话的时候,会将“三四”念成“咱自”,“老师”念成“老资”。[11](P25-30)

  2. 声调标记

  福建人说普通话,在声调方面肯定也会受到各地方言声调的影响,但也并不完全照搬,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对方言声调进行修改,尽可能达到方便交流的目的。普通话的上声调,在福建普遍都念成下降调,大约是21或31,要念成标准的曲折调,有点困难。普通话的去声,在福建普遍下降的幅度比较小,大约是31或42,很难念成标准的调值。

  在福建境内,绝大部分方言都有入声调,而且入声调分为阴入和阳入。福建人说普通话,往往在四声之外,加上一个或几个入声调。如“笔盒”“得失”“角落”“铁骨”“七七八八”,这些入声字,普遍念不好,总是带有入声调和塞尾音,显得比较急促。这是福建境内共同的特点。至于各个片区具体的方言入声调是不是原样进入“地方普通话”,还是有所扬弃,有所改造?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比如闽西客家一般有阴入和阳入调,但是,长汀县城只有一个入声调,而且没有塞尾音,已经舒化了,长汀县城的人说普通话,就没有那种急促的塞尾音了。[10](P62)

  3. 韵母标记

  我们可以入声韵韵尾为标记,将福建方言分成两大类。大致上,闽南方言区带有[-k][-t][-p]韵尾,有可能不同程度地进入闽南方言区“地方普通话”;闽东和客、赣方言区带有韵尾的,有可能不同程度地进入闽东和客、赣方言区的“地方普通话”;此外,还有像长汀县城那样的,入声舒化的情况,长汀人说普通话的时候,就没有那种短促的入声韵韵尾了。其他,如:

  (1)eng—ing;en—in

  将eng韵母念成ing韵母,en韵母念成in韵母,这个标记,是闽南方言区地方普通话的一个很典型的特点,可以将闽南方言区的“地方普通话”与其他地方的“地方普通话”区分开来。比如说,“我在这里等ding红灯ding,等ding了很久,才变成了绿灯ding。”

  (2)iong—üong

  iong念成üong,典型的例子就是“用”念成类似于“运”的读音,闽东方言、莆仙方言区的普通话有这种情况。

  (3)ian[iεn]-in[in]

  ian[iεn]念成in[in],是闽中方言区说普通话时候的特点,如“沙县”读成“萨信”等等。[12](P78-83)处于闽西和闽中交界区的连城也有类似的情况。闽西客家一般都把“县”念成vieng,梅州一带一般念成ieng。在对比之下,闽中地区的这个特点,确实具有区别性意义。

  (4)n—ng

  客家方言中,少有-n韵尾,往往把-n韵尾念成-ng韵尾,比如把“班长”念成“帮长”,把“公安”念成“公盎”,把“原因”念成“原英”。福州和莆仙方言中也不容易分清n和ng,跟闽西客家相似。

  闽南方言中一般都有-n韵尾,如漳州“因、珍、安、丹”等字,还有-m韵尾,如“音、林、杉、贪”等字,在说普通话的时候,不自觉地将上述例子说成-n或-m韵尾字。可以简单地用这个标记将闽南“地方普通话”和福建其他地方相区别。

  (5)ai—a

  闽西、闽中客家普遍将ai念成a,如“爱”念成“啊”,“盖”念成“尬”,“开”念成“咖”,“排”念成“爬”,“白”念成“巴”。如当作学普通话笑话广泛传播的一首童谣:“小白(ba)兔白(ba)又白(ba),蹦蹦跳跳真可爱(a),爱(a)吃萝卜爱(a)吃菜(ca),两只耳朵竖起来(la)。”

  (二)福建“地方普通话”分类的词汇标记

  从词汇标记的角度来说,一些地域性特点明显的词语在普通话中无法找到对应的词语,不得不进入“地方普通话”。这些词汇包括当地的地名、称呼、土特产、熟语(包括谚语、俗语、歇后语等)、地方民间文艺用语(包括山歌、童谣、木偶剧、船灯、歌仔戏)等等。这些词语,往往能够成为划分“地方普通话”区域的重要标记。

  福建是个产茶区,茶叶的名称,地域性很强,如闽南“乌龙茶”“安溪茶”“白牙奇兰”“柚子茶”“漳平水仙茶”“台湾高山茶(漳平永福)”等;闽东“福鼎白茶”,闽北方言区的“大红袍”“岩茶”“金骏眉”等;闽西客家“桃溪绿茶”等。跟茶文化相关的专有名词,如,德化白瓷茶具,建阳建盏茶具,等等,也很自然地进入福建“地方普通话”,在出产地使用频率更高。到了外省,这些茶叶、茶具等福建茶文化的专有名词,就要耐心解释才行。

  海产系列词语体现了福建沿海的特色。2017年全球鲍鱼养殖总产量约为17万吨,中国占比87%,全国83.10%的鲍鱼都是产自福建。因此,鲍鱼养殖流行一句话说:“世界鲍鱼看中国,中国鲍鱼看福建,福建鲍鱼看连江。”跟鲍鱼养殖相关的系列词语,自然成为福建沿海地方普通话的特色词语。如新创词“振鲍1号”:“2018年9月20日,全国首创的鲍鱼机械化养殖平台———‘振鲍1号’在连江苔菉镇东洛岛海域下水投用。这台大型农业现代化设备是国内鲍鱼养殖行业迈入现代化的一个标志。”[13]

  福建是个山海特色都很突出的省份,物产丰富,比如福州着名的“佛跳墙”,加入了许多山珍海味,是精心制作的美食,成为山海相融的代表。而采集、狩猎和林业的专有名词,往往就是山区的特色词语。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网购的流行,福建境内各个地域的土特产品互相流通,扩大了传播的范围。比如主要流行于漳州一带的“柚子茶”“枕头饼”,连城的“九门头”(是牛身上九个部位的食材,用客家米酒汆制而成,随着媒体的传播,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提高了知名度。一些民间信仰,民俗活动,地域性强,专用名词不断出现,成为较有影响的特色词语,也是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比如莆田的妈祖信仰,连城县的“游大龙”“走古事”“游大粽”,延平区樟湖村的“蛇王节”,武平的定光佛文化节,在海峡两岸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上述地域性特殊词语,在汉语标准语中找不到相应的词语,随着传播范围的扩大,频繁出现在福建“地方普通话”之中。传播范围较小的一些特殊词语,也可能会在本地长期流传。

  在某一个时期内,词汇变化最大。地方普通话的词汇也是这样。一般来说,在民俗生活当中重要的词汇,一直会保留,一些少被关注的词汇就会逐渐消失。个体地方普通话,也会在选择词汇的时候形成差异。

  (三)福建“地方普通话”分类语法标记

  福建“地方普通话”分类语法标记可以从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去寻找。

  1. 词法标记

  从构词法来看,福建“地方普通话”有自己的一些特点。比如闽方言区特别是闽南、莆仙方言区,喜欢在兄弟姊妹排行或名字前后加上“阿”“佬”等词缀,如“阿三”“阿玲”“阿英”“阿红”等等。加上“阿”有亲切感,比直呼姓名显得亲热,所以大家都能接受。在客家方言区,最小的儿子叫“满(晚)子”,最小的女儿叫“满(晚)女”。在福建“地方普通话”中,也会借用,有一定的流行范围。在福建还不太习惯说“老儿子”“幺女”等这些北方的称呼,只能说“最小的儿子”“最小的女儿”,但显得繁琐而不亲切,正好客家方言中有“满(晚)子”“满(晚)女”的说法,在客家地区说普通话的时候,容易被大家接受。

  词法标记同样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在福建境内形成并广泛传播的标记,如在姓或名字前加上前缀“阿”,源于闽方言,却被全省广泛接受;一是在福建某一个地域范围内形成和传播范围相对较小的标记。比如在别人的姓名后面加上“古”“佬”“嫲”,主要是来自客家地区,并在客家地区流传。

  2. 句法标记

  从句式的构成方面来看,福建“地方普通话”已经形成了一些大家熟识的句式,如:“有没有+动词”的句式,“有没有吃饭?”“有没有去看电影?”“钢笔没有掉了,怎么都找不到了!”“有下!”等等。

  又如“来去”句式,“吃完晚饭来去看电影!”“你们继续玩,我先来去!”“来去吧!反正也没事!”

  又如“懂不懂”句式,“你懂不懂啊?”“今天上午不要开会了,你懂不懂?”“这些礼节,很重要的啊,你懂不懂?”

  也有一部分是在某一个区域内流行,如闽中方言区说普通话流行的“塞”表示“非常”“十分”:“哈哈……这句话的后半句说得塞好!”“塞”就成为闽中地方普通话的语法标记。

  闽西客家人说普通话喜欢用“喂”表示句中停顿,引发下文:“我喂,最不喜欢吃羊肉!”这个“喂”就成为闽西客家地方普通话的语法标记。

  (四)福建“地方普通话”分类语用标记

  福建“地方普通话”的语用标记,主要是特定语境中的表达、修辞方式和习惯,构成福建境内语用表达的共同特点。

  在公交车上,快到站了,福建人都习惯说:“师傅,有下!”这种场合,要越简洁、快速越好,又不能让人听着不舒服:“师傅,下车!”这就是命令语气,师傅听着不舒服,“师傅,我前面下车!”句子完整,但这种场合,不够简洁。“师傅,有下!”不是命令语气,而是陈述语气,比较容易接受。“师傅,有下!”成为福建公交车上广泛流行的一种句式。当然,这类句子,也是语用学研究的范畴,体现了福建“地方普通话”的语用特点。再如,福建人习惯跟人家说“你懂不懂啊?”有一种上对下质疑的语气,听者就会觉得很不舒服。

  闽东一带特别喜欢用“做”来表示各种动作或行为,如:

  福鼎市太姥山镇潋城村村民叶挺佃:“以前像我们在家里只做了几亩田,跟两亩地的茶园,一年收入只有两三万,不够家里开支。”2

  市民陈正雍:“做这个退休手续,我们平时也没空。”办理退休手续,办理也用这个“做”来代替。3

  把“耕种”“办理手续”用“做”来替代,在闽西客家和其他地方都比较少见。

  三、福建“地方普通话”分类分区的思路

  找到合适的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标记,才有可能对福建“地方普通话”进行比较理性的分类。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不能用福建方言分区、分类的办法,代替福建“地方普通话”的分区、分类;但是,由于福建“地方普通话”明显带上了福建各地的方言成分,也就一定要参考福建各地方言的因素。方言是伴随农业文明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基本原则是对内形成凝聚力,对内求同,对外求异;“地方普通话”是现代文明背景下产生的文化现象,基本原则是加强对外交际,力求对方听得明白,只是不自觉地带上了一小部分地方方言和区域文化的成分,这些地方性强的成分,不是说话者主观上要努力保留的部分。福建人在以汉语标准语为模仿对象的学习过程中,主观愿望是要尽可能减少方言成分,说标准的普通话。

  因此,我们主张根据福建的“山海”特色,首先将福建“地方普通话”分成两大类:福建沿海以闽东方言、莆仙方言和闽南方言为主要区域的“沿海地方普通话”,福建武夷山麓以闽北、闽中、闽西为主要区域的“山区地方普通话”。

  “沿海地方普通话”主要语言特色是受到闽方言的影响,“山区地方普通话”主要语言特色是受到客赣方言的影响而形成的。

  从福建地域文化特色来看,福建的山海特色非常鲜明,海洋文化和山区文化特点都很明显,在词汇构成方面也就有明显的差异。可以说,“沿海地方普通话”中,海洋文化的词汇特色比较明显;“山区地方普通话”中,山区文化的词汇特色比较明显。

  因此,结合语言和地域文化特点,我们将福建“地方普通话”划分成两个大类,各自分布的区域也很清楚,比较容易把握。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下一层次的分类,更多地结合方言区的具体情况,突出主要特点,就比较容易将复杂的福建方言区的“地方普通话”分布情况梳理清楚。

  “沿海地方普通话”中,闽东方言区、莆仙方言区和闽南方言区,各自所说的“地方普通话”确实有明显的差别,根据各个片区突出的特点,分成三类三片区即可。

  “山区地方普通话”中,情况更为复杂,大致上我们可以分为客家和复杂区域两类。其中龙岩市以客家为主,兼及闽客过渡带;三明也有部分客家,如宁化、清流、明溪、将乐等;南平邵武有闽、客、赣杂居的现象。福建畲族人说的山客话,也跟客家话极为相似。三明地区,兼闽、赣、客方言,由于上海等外地工厂企业迁移到三明市区,因此也带来了吴方言和北方方言等,在这个区域内,长期形成的“地方普通话”,反而跟客家地区流行的“地方普通话”有相似点。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复杂区域不得不经常用普通话交流,普通话普及程度更高,一般的老年人几乎都会说普通话。而沿海地区各自的方言区域内,方言交流完全没有阻碍,本地人之间几乎不用普通话,造成普通话水平相对更弱一点。

  由于“山区地方普通话”方言情况特别复杂,有必要进一步细分,比如闽西客家,至少可以分为长汀、上杭、武平、永定、宁化,以及连城、清流、明溪、将乐等两大类。前者,更接近梅、赣客家方言;后者,多少都带有闽方言的因素。各自所说的“地方普通话”,也有一定的差异。

  “复杂区域的地方普通话”,大致上可以考虑分为更接近闽方言,还是更接近客赣方言两大类,靠近宁德、福州、泉州的区域,更接近闽方言区域;靠近武夷山脉的,就更接近客赣方言区域。比如三明大田、尤溪、永安等地,地域上与闽方言区相交界,“地方普通话”更接近闽方言区域。“复杂区域”虽然方言复杂,由于经常用普通话交流,反而有较高质量的普通话水平,在长期交流的过程中,也会形成一些共同点,逐渐地形成这个片区共同认可的一种样板,从而区别于“沿海地方普通话”。三明市区由于在20世纪中期来了许多外地移民;南平市区历史上是军家话为主的一个区域;这些历史原因,也会对当地人所说的普通话形成一些具体的影响。究竟是否细分、如何细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林清书.汉语次标准语的定位[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林连通.福建人说普通话指南[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3]何耿丰,黄景湖.福建人怎样学习普通话[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
  [4]梁玉璋.普通话语音(供福建人用)[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
  [5]李延瑞.福建方言区语音达标训练阐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6]杨秀明.普通话口语教学与导练:供福建人使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7]高名凯,林焘.福州人怎样学习普通话[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56.
  [8]周长楫.闽南话语普通话[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1.
  [9] 林宝卿.闽南人学习普通话手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10] 林清书,罗美珍,罗滔,等.闽西客家方言语词文化[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0.
  [11]黄国城.谈莆仙人怎样学好普通话[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1(3).
  [12]王丽.福建三明地方普通话概况[J].三明学院学报,2018(5).
  [13] 薛志伟.产值超2百亿!全国80%的鲍鱼都出自这个省,“南鲍北养”正逐渐成为新潮流[EB/OL].(2018-10-15)[2020-06-05].http://h-s.www.sohu.com.cslg.naihes.cn/a/259643003_259151.

  注释

  1本文的注音尽可能用拼音标注,确实有必要的才用国际音标加中括号标注。
  2宁德电视台新闻采访对象:福鼎市太姥山镇潋城村村民,叶挺佃。
  3福州电视台新闻采访对象:市民,陈正雍。

作者单位:龙岩学院学报编辑部
原文出处:林清书.福建“地方普通话”的主要特点[J].三明学院学报,2020,37(05):31-3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