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普通语言学论文

言语行为理论的创立与发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6-03 共3736字
摘要

  1 引言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哲学出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转向。许多语言学家的语言哲学观都受到了影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L Wittgenstein)。在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影响下,言语行为理论产生了,这一理论由奥斯汀(Austin)创立,他的学生塞尔(J Seale)发展了这一理论。这一理论出现以及发展开阔了人们的思维,提供了崭新的语言功能观,也深刻地影响语用学的产生及发展。

  2 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中的言语行为综述

  逻辑分析哲 学思 想 和日 常语言 分析 哲学思 想是Wittgenstein 语言哲学的两个阶段。第二阶段中日常语言学派的出现,正是受到了逻辑思想的感染。其中,语言游戏说和意义(使用论)两个概念具体体现了 Wittgenstein 语言哲学转向。

  2.1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转向

  《逻辑哲学论》以及《哲学研究》这两部作品是Wittgenstein 创作的,其中“逻辑图像论”和“语言游戏说”分别是对上述作品中逻辑分析思想和日常语言分析观点的阐述。Wittgenstein 前期的“逻辑图像论”,基于静态的理想语言,不关注动态研究。Wittgenstein 后来不再这样认为,他开始对前期思想予以批判。根据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运用语言,来确定语言具有的功能。正如《哲学研究》中所说的,我们想走,就不能在光滑的地面上,因为那里的条件是理想的,我们需要摩擦,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吧。这样 Wittgenstein 语言观就开始倾向对日常语言的研究,同时提出了“语言游戏说”.维特根斯坦认为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

  2.2 语言游戏说

  语言游戏说和意义(使用论)两个概念具体体现了Wittgenstein 语言哲学转向。其中,前者包含四方面内容:儿童习得本族语的游戏、原始语言、语言教学过程中使用的简单练习以及包含语言和交织于语言中的行为的“整体”.

  强调了语言在人类传递信息过程中的重要性,语言是用来使用的,把语言看成一种游戏,通过游戏,人们能掌握语词和语句的意义。这样就明显区分于逻辑分析中仅仅表示实体的语言意义。Wittgenstein 认为,语言不是静态的,正因为存在各种生活方式,才出现了不一样的语言游戏。

  语言游戏说同样有自己的游戏规则,在规则的指引下使用语言规则不同,表达的语言思想及语言意义就不同。它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表现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思想,语言和活动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3 言语行为理论的创立

  1950 年以来,西方学者特别关注言语行为理论。这一理论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它的创立者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ohnLanshaw Austin,1911-1960)。Austin 哲学核心是言语行为理论,后来他把言语行为理论剖析成三部分,也就是人们说话的同时也表达三种不同的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3.1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Austin 否认语言研究对象是词和句子,他认为应该是使用它们过程中实施的行为。Austin 在 How to do things withwords 这本书里详细阐述了语言使用问题,尤其对说话就是做事进行了解释。言语行为理论的早期,Austin 认为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句子,即行事话语和叙事话语。行事话语可以起到执行具体行为的功能,如:

  例 1:I declare the meeting openI promise to finish it in time.

  其中,“宣布”“承诺”一系列动词,执行了各自的社会功能,在特定的场合中说完这些句子就执行了一种行为。奥斯汀指出,上述例子中的句子不是描述事情,像这类句子没有真或假之分,这类句子很大程度上,是说话者实施的某种行为,是行事话语。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一观点可以概括为“说话就是做事”.但是,诸如“许诺”(promise)这样的动词,在陈述句中使用来表达某一行为,还必须符合某些条件,才能完成某种施为行为。即使这类行事话语没有真或假之分,也需要满足施为句有效性的条件,这些条件被 Austin 命名为“合适条件”(felicity conditions)。

  与此相反,叙事话语的功能是描述说话人在说话时所做的事情,是陈述事实本身,不需要描述自己的感情。如:

  例 2:The dog is on the mat.

  上述这句话描述的是说话者说话时小狗正在做什么。叙事话语有真假之分,也就是说话者在说这句话时,必须有小狗正在垫子上这样的行为。否则,人们就会指责说话人讲的是假话。此外,前面提到的“合适条件”也是叙事话语需要符合的。

  3.2 言语行为三分说

  奥斯汀认为,言语行为可以从三个层次上分析,即有三种意义可以理解为说话就是做事。这也是用另一种角度解决“什么意义上说话就是做事”这一疑问。这三个层上的三种行为如下所述:

  第一层意义,言内行为。我们说出去一句话,需要移动发音器官,然后以合适的方式发音来表达一定的意义。例如,有人说“Morning”,我们可以问“What did he do?”而不是“What did he say?”其回答语可以是这个人发音了,说出一句话“Morning”.

  第二层意义,言外行为。当表现出言内行为时,另一种行事行为也表现出来。例如,有人说;“Morning”时,我们可以说;“这个人表达了问候。”类似这样表达询问,给予信息或警告的句子,就是在实施行为。说话就是行事,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对方了解自己的心意。

  第三层意义,言后行为(取效行为)。表示说话人讲的话对听话人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通过告诉听话人某些事情,说话人能改变听者的思想,误导听者或者让听者感到惊讶等。

  这一理论的出现有助于人们更深刻的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为进一步研究语言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它也让人们对语言的本质有了全面透彻的认识。指出描写、反映并不是语言功能的全部,语言功能很大程度上表现的是一种行为即以言行事。

  然而,言语行为理论还有一些不足。首先,在他看来,言语行为和其相对应的动词是一个意思。其次,对第二种行为的研究是他重点关注的,不重视第三种行为。这样听话人在言语交际活动中的作用就被忽视,从而不能更顺利地解释语言功能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

  他的言语行为理论虽然受到质疑,但这一理论开创性地对人类言语行为类型间的界限和范围做出了较为详尽的描述,“指出了语言哲学的本质在于解决语言与行为、意义与指称、真理与客观的关系问题,并最终阐明人的思想与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之对应关系”.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从行为角度来分析语言,把语言和世界联系到了一起,人类行为研究的一种形式即是语言研究。

  4 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

  言语行为理论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语言哲学的相关研究指明了方向。这一理论打破了人们的传统思维,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它的成立也吸引了众多学者对这一领域进行探索。美国哲学家、奥斯汀的学生塞尔(J Searle)在奥斯汀研究基础之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总结与发展。因此,他的言语行为理论变得更加普遍化、系统化,同时将之前被忽视的人类交际研究纳入这一理论之中。然而,塞尔在否定他的老师有关依靠说话去做事是语言的特殊功能这一思想基础之上,提出了更全面的观点。在他看来言语行为包括:说出行为(utterance act);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 act);语旨行为(illocutionary act);语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随后他第三种行为概括成五类:阐述类(representatives);指令类(directives);承诺类(commissives);表达类(expressives);宣告类(declarations)。根据不同的标准对语言的使用进行分类,我们能更好的处理语言,表达不同的交际内容。下述句子分别表述了这五类不同的语言使用:

  (1)要下雨了。

  (2)晚上 8 点到我办公室。

  (3)我保证后天上交作业。

  (4)感谢你的热情招待。

  (5)我宣布:比赛开始。

  赛尔的又一个显著的发展是创立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ch Act)。间接言语行为。人们可以用话语的“字面意义”传达字面背后的意义。同时,这种言外之意受到语境、交际者双方共有的知识和话语理解能力的制约,这种间接地以言行事意义并不确定。即使是同样一句话,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下使用也会传达不一样的意义,另外有很多种不同的句子形式可以表达这些意义。然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些意义中我们主要关心那些讲话者表达自己目的、特意强调的话语。由此可见,他的言语行为理论更加标准化、系统化,也就变得更加权威,深刻影响着语言哲学的发展。

  5 结语

  言语行为理论的出现使哲学家们不仅仅关注语言的静态功能,更多的是将目光转向到行为功能,让人们在互动交际中来理解语言。语言被看成是一种行为,既可以表达想法、描述世界、评价事件,也可以发挥它的功能参加世界建构的实践中去。

  纵观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从维特根斯坦、奥斯汀到塞尔,他们把与我们生活中最密切的语言交流看成一种行为,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语言功能观。是人们重新认识语言规则的向导。其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也为社会学、心智哲学等方向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钱冠连。语用学的哲学渊源[J].大连: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6)。
  [2] Savickey,Beth.Wittgenstein's Art of Investigation[J].London: Routledge,1999:162.
  [3] 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76.
  [4] 张金福。语用学转向的哲学理路及其语言学意义[J].求索,2011(7)。
  [5] Searle J. R.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24.
  [6] Searle J R.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Press, 1971:4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