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普通语言学论文

约束原则在汉语照应语中的适用情况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15 共3313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约束理论”是乔姆斯基“管辖和约束理论”的一部分,它主要试图解决句子中名词短语(包括代词)的所指问题,这是自然语言中极为复杂的问题。乔姆斯基将自然语中的名词短语分为照应语、称代语和指称词等三类。照应语没有指称能力,因此必须受某个先行语的约束。照应语作为句子中不同词语之间的一种内在关系的表征方式,一直是各个语言学流派研究的重点。在语言学界,对照应语最早的研究始于乔姆斯基的“管辖和约束理论”,并主要以“约束理论”为其理论背景和基本理论框架。本文首先对“约束理论”进行概述,并举例说明“约束理论”在汉语照应语中的应用情况。

  二、约束理论

  20世纪80年代GB模型中的普遍语法理论是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约束理论就是GB理论所包含的基本内容之一,该理论主要处理名词短语在句子中的分布,决定他们能够或必定与其他名词短语同标的条件。该理论把名词短语分为照应语,如:反身代词和相互代词;称代语,如:“they、he、it”等,指称词,指的是人名或其他名词短语如:“John、theman、the husband”等。

  乔姆斯基针对上述三类名词短语,提出了约束理论的三项原则。它们分别是:约束原则A:照应语在其管辖语域内必须受到约束。约束原则B:称代语在管辖语域内是自由的。约束原则C:指称词总是自由的。

  为了便于更清晰的认识这三项原则我们需要了解以下两个概念:“约束”和“管辖语域”。

  约束是指一词语被另一词语制约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约束关系,且该词的意义与另一词紧密相关。约束理论中两个词语在人称、性和数上保持一致,称为同标,常用下标 i、j、k 等表示。同标表示这两个成分同指,即两者之间在指称意义上存在约束关系;反之表示两个成分异指,即没有约束关系。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约束理论只涉及到一个句子中的两个不同成分之间的关系,并不涉及不同句子中的两个成分之间的关系。

  管辖语域:如果有而且只有α是包含β、β的管辖成分以及β的可及性主语的最小范畴,那么α就是管辖语域。

  接下来我们将具体举例说明这三条原则,例如:

  a. Johni ’s sisterj invited herselfj.

  b. Ii expect himj to invite John k.

  c. Ii believed Johnj. to be the winner k.

  根据约束原则A,例a 中的照应语“herself”在其管辖语域内受到约束。“herself”被“John’s sister”成分间统领并与其同标(用下标j表示),例a明显符合约束原则A。根据约束原则B,例b中,在宾语位置上的代词“him”不能与I同标,它可以与其管辖语域外的某个成分同标或不同标,在其管辖语域内,“him”不受到限制。而例c中的John也不受到任何限制,是完全自由的,因此符合约束原则C。
  
  三、汉语照应语的分类

  通过研究多种语法理论,我们可以明确得知名词短语的指称意义是由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等多个不同的分支共同作用来决定的。影响名词短语分类的句法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1)名词短语本身的性质(是否需要先行语);2)如果一词语有先行语,那么它与先行语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3)先行语的本质。

  依据名词短语是否能直接指代某一含义我们可以把名词短语分为:照应语、称代语和指称词三种。而在汉语中,反身代词,如:“自己”“他自己”“你们自己”等就是照应语。因为这类词语不能单独指代外部世界的某个实体,而是要依赖于某个先行语来实现其语法作用和指称功能。而对于一些常见的代词,如:“你”“我”“他”“他们”等既可以直接指代外部世界中的某个实体又可以与先行语共同作用来实现其语义功能,这类词在汉语中称为称代语。但其他名词短语只要单独出现便可明确表达某一意义,无需任何先行语,如“张三”“这个小孩”或者“那个地方”。这类名词在汉语中称为指称词。

  汉语中的照应语即反身代词可进一步分为以下两类:1)单语素形式,如光杆反身代词;2)复合形式:将自己和其他代词性前缀如“我-”“你-”等合并起来组成复合性反身代词如:“我自己”“你自己”“他自己”“他们自己”等。

  四、约束原则A在汉语照应语中的适用情况

  我们在上文中已经简述了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这一理论是普遍语法中的一个模块,具有普适性。它不仅适用于英语的语言现象,同样也能说明汉语中的许多照应现象。但是汉语中也有一些照应现象是约束原则A所不能解释的,如光杆反身代词的长距离约束问题。下面我们就具体分析阐述约束原则A在汉语中的适用及不用情况。

  (一)符合约束原则A 的汉语照应语现象

  在汉语两种反身代词中复合反身代词,如:“他自己”“他们自己”;在用法上与英语的反身代词,如:“himself、herself、themselves”等相似。因此,它们也与英语的反身代词一样,同样符合约束原则A:“照应语在其管辖语域内必须受到约束”。下面我们将用例1和例2来分析这一现象。

  例1 张三i知道李四j老批评他自己*i/j/*k 。

  例2 张三i认为李四只爱他自己*i/j/*k。

  和英语一样,“他自己”只能把与其在同一辖域内的“李四”作为其先行语(以下标j为标志代表“李四”和“他自己”同标)。“他自己”既不能将长距离名词短语“张三”作为其先行语(用*i表示),也不能将任何其他指称词作为其先行语(用*k表示)。“他自己”不能与其他名词短语同标,是由于其他名词短语不能统治“他自己”。但“他自己”与“李四”同标而不是与“张三”同标,则是由于只有“李四”与“他自己”在同一局部语域内。这与约束原则A表达的意思完全一致,“他自己”只能在其管辖语域内受到约束。

  (二)不符合约束原则A的汉语照应语现象

  上文中我们介绍了汉语的复合反身代词,它和英语的反身代词一样符合约束原则A。但汉语的单语素反身代词(又称光杆反身代词)即“自己”则与原则A相悖,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解释这一现象。首先我们来看下面的例3和例4。

  例3 张三i知道[李四j常在别人面前批评自己i/j]。

  例4 张三i相信[李四j认为[自己i/j的儿子最聪明]]。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自己”可以在其管辖语域内被先行语“李四”约束(用i表示),这也就意味着“自己”应该是照应语而不是称代语(代词)。但仔细观察后,我们不难发现“自己”同时又可以被长距离指称词“张三”约束(用j表示),也就是说此刻“自己”不应是照应语。同样的句子,不同的分析,却得出了相悖的结论。但这种相悖却恰恰说明例句3和4为歧义句。如例3既可解释为“张三知道李四常在别人面前批评李四自己”还可解释为“张三知道李四常在别人面前批评他”。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看下面两个例子:

  例5 张三i知道[我/你j常在别人面前批评自己*i/j ]。

  例6 张三i相信[我/你j认为[自己*i/j的儿子最聪明]]。

  例5和例6与例3和例4差别十分微小,只是将嵌入主语“李四”换作代词“我/你”。这一现象最早由Huang(1984)发现,并将其解释作屏蔽效应。在例5和例6中,在同一辖域中的人称代词“我/你”屏蔽了“张三”对“自己”的长距离约束作用。简而言之,只有长距离先行语与本地先行语或称直接先行语,在人称、性、数等诸多方面都一致时,才可能出现长距离约束。

  在汉语中还存在另外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光杆反身代词可以自由出现在句子中,独立表达明确的语义,不需要任何句子边界,而且也不会出现歧义,如例7。

  例7 这男人一定对自己有意思,不然为什么老往这儿看?

  但这里要注意只有光杆反身代词代表的是笔者或发言人自己时,才可以自由出现,独立表义,不需要任何先行语;否则就会出现歧义。

  五、结论

  约束理论自提出以来便受到各国语言学家的普遍关注。该理论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已被多国学者应用于本国照应语的研究。

  本文通过详细的举例说明和探讨分析,也证明了约束理论对分析汉语照应语的适用性。但是,约束理论并非完美,因为该理论依然无法解释许多现象,例如:汉语中存在光杆反身代词的长距离约束问题,这种语言现象是约束理论无法解释的。因此,简而言之,虽然约束理论影响力广、实用性强,但是该理论的应用性和普适性依然有待提高。只有不断发展和完善约束理论的构架才能使其理论层次不断提高以适用于更多的语言。

  参考文献:

  [1]Chomsky, N. 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Walter deGruyter,1993.
  [2]李燕玉. 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与英、法、汉照应语特性[J].厦门大学学报,1997( 2).
  [3]王林利, 易彦池. 约束理论与汉语“自己”一词[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9( 4).
  [4]Huang. C-T. James, Y. H. Audrey Li, Yafei Li. The syntax ofChines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
  [5]Huang,C-T.James.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Reference of EmptyPronouns[J],Linguistic Inquiry,19844.
  [6]傅玉,《汉语句法学》介绍[J].当代语言学,2010( 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