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普通语言学论文

“一带一路”沿线阿拉伯国家的语言状况及其规划

来源:语言战略研究 作者:余光武,张森,宋思琪
发布于:2021-01-05 共9832字

  摘    要: 阿拉伯国家被称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天然重要合作伙伴,而阿拉伯语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作为宗教语言而超越国家、成为多国官方语言的语言,了解这些国家的语言政策规划及状况很有必要,而对此迄今尚无系统的调查研究。本文全面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13个阿拉伯国家的标准阿拉伯语、阿拉伯语方言及外语的使用情况,梳理、介绍了阿拉伯国家多元化的语言格局以及阿拉伯国家语言教育情况和汉语教育概况。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面向这些国家的语言对策与提升语言服务能力的建议:(1)根据“一带一路”倡议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阿拉伯语+”人才培养模式;(2)加强师资队伍培养,修订相关教材,提升教学的实用性与时代性;(3)考虑文化差异,重视阿拉伯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4)加强我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流,进一步加大双方合作办学、开设孔子学院的力度。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阿拉伯国家; 语言状况;

  Abstract: Arabic countries are considered by China as the important partners in collaboration to further the "Belt and Road" construction.Arabic is the only language that serves as both religious language and pluricentric language in a number of countries.Although very necessary,littl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before to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planning and policy in these countries.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vestigate language use in thirteen Arabic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As important partners,these Arabic countries have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We first analyze the language situation of these Arabic coun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pus planning,including the use of the standard Arabic,Arabic dialects,and foreign languages with a focus on perse language use patterns in these countries.When it comes to acquisition planning,we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her tongue educa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Regarding the latter,we foregroun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by examining the role of Confucius Institutes in these countries.In conclusion,with a prospect of China s collaborative role there,we elaborate on four proposals of how to promote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with consideration of the complex language situations in these countries.

  Keyword: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rab countries; language status;

  一、引言

  阿拉伯国家被称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天然重要合作伙伴。a“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有64个,其中西亚的也门、沙特阿拉伯、伊拉克、黎巴嫩、伊拉克、约旦、叙利亚、巴勒斯坦、阿曼、科威特、巴林、卡塔尔、阿联酋,以及北非的埃及,共13个国家,都属于阿拉伯国家联盟。这些国家的共同点是都信仰伊斯兰教,以标准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
 

“一带一路”沿线阿拉伯国家的语言状况及其规划
 

  阿拉伯语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因为是宗教语言而超越国家、成为多国官方语言的语言,是联合国的六大工作语言之一,全球约有4亿人都在直接或间接地使用。

  但另一方面,据我们调查,在阿拉伯国家,标准阿拉伯语的使用还远未达到通用语的程度,不少国家民间通用的往往是某一阿拉伯语方言。此外,19世纪之后,由于阿拉伯地区沦为英法等国殖民地,造成了这些国家标准阿拉伯语、阿拉伯语方言以及英语或法语并存或混用的局面。

  本文试对“一带一路”沿线13个阿拉伯国家的语言状况及语言规划做一全面梳理与介绍,为提升我国面向这些国家的语言对策研究与语言服务能力提供参考。

  二、阿拉伯国家语言简况

  (一)阿拉伯语的发展

  标准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中的闪语族,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北部希贾兹地区的古莱氏方言。相传真主降示给穆罕默德的《古兰经》便是由阿拉伯语的古莱氏方言写成的,因此阿拉伯语成了伊斯兰教的宗教语言。公元7世纪之后,随着阿拉伯人的对外扩张与伊斯兰教的强势传播,阿拉伯人逐渐同化了被征服地区,阿拉伯语也成为阿拉伯帝国的官方语言。

  公元8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开展了“百年翻译”运动,极大地提高了阿拉伯语的语言地位,也使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在阿拉伯地区得以传播。但16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阿拉伯地区的占领,土耳其语被确立为官方语言,阿拉伯语随之逐渐衰落。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标准阿拉伯语与社会日常用语脱节的现象,使得标准用语适用范围急剧萎缩,使用人数急剧下降,各地方言开始大面积盛行,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土耳其语的影响,这严重阻碍了阿拉伯语的近代复兴(孔令涛2015),也埋下了当今标准阿拉伯语与方言之争的由头。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西方殖民主义逐渐在阿拉伯地区建立殖民统治,例如18世纪黎巴嫩成为法国的殖民地,埃及、约旦等国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殖民者的语言同化政策进一步将该地区的语言状况复杂化。独立后,前宗主国语言成为这些国家实际上的通用语言,但阿拉伯人对语言权利与民族独立的争取为阿拉伯语地位的回归奠定了一定基础。

  (二)阿拉伯国家阿拉伯语官方语言身份的确定

  为了提升本国语言文化的影响力,独立后的阿拉伯国家非常重视语言文字方面的规划,阿盟(LAS)国家基本都在宪法或基本法律中将阿拉伯语规定为官方语言。

  “一带一路”涉及的13个阿拉伯国家对待语言的态度均较为明确。阿联酋、阿曼等12国都将阿拉伯语设置为单一官方语言,只有伊拉克采用了“国家单语+地区语言”的形式。2004年伊拉克新宪法规定阿拉伯语与库尔德语为其官方语言:伊拉克北部库尔德地区(人口约占全国的15%a)的官方语言是库尔德语,阿拉伯语作为全国通行的官方语言。

  虽然标准阿拉伯语被各阿拉伯国家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为官方语言,但标准阿拉伯语在实际社会应用中仍遇到较大困难。这首先是因为阿拉伯语方言的强势地位,其次和阿拉伯国家殖民化的历史有关。

  (三)阿拉伯语方言

  由于历史的因素,阿拉伯语还存在许多方言,有些方言甚至与标准语有较大差异。整个阿拉伯地区可以分为五个一级方言区:马格里布方言区(北非方言区),埃及方言区,半岛方言区,黎凡特方言区,美索不达米亚方言区。“一带一路”沿线阿拉伯国家涉及的方言区主要有下面4个。

  (1)半岛方言区半岛阿拉伯语,又称南部阿拉伯语。半岛方言区主要包括沙特阿拉伯、阿曼、也门、海湾地区等地。由于地缘上该地区较接近阿拉伯人的发源地,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就是使用半岛上古莱氏部落的语言写成的,因此阿拉伯半岛地区的方言较接近标准阿拉伯语。其中希贾兹一带的方言在所有方言中最接近标准阿拉伯语。

  (2)埃及方言区埃及阿拉伯语是以开罗方言为基础的阿拉伯语变体。因为埃及阿拉伯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大量吸收了来自土耳其语、希腊语、法语、意大利语、科普特语的词汇,所以对很多学过标准阿拉伯语的人来讲,理解埃及阿拉伯语有一定难度。埃及阿拉伯语的使用频率和广度在整个阿拉伯地区居首位,这主要是因为埃及的影视媒体较为发达,埃及被称为“中东好莱坞”,很多阿拉伯影视节目都使用埃及方言,这使得埃及方言在各阿拉伯语方言中显得较为强势。

  (3)黎凡特方言区黎凡特方言又称叙利亚方言、东部阿拉伯语。该地区又称沙姆地区,主要包括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巴勒斯坦等国。由于该地区邻近土耳其,且叙利亚、黎巴嫩曾经沦为法国殖民地,因此当地方言口语词汇深受土耳其语及法语的影响。该方言区又包括叙利亚阿拉伯语区、黎巴嫩阿拉伯语区、约旦阿拉伯语区、巴勒斯坦阿拉伯语区。值得注意的是,巴勒斯坦阿拉伯语、约旦阿拉伯语下的次方言均分为贝都因阿拉伯语、城市阿拉伯语、农村阿拉伯语等。贝都因人指阿拉伯人中的游牧民族,其方言在社会中的使用较为广泛。农耕区域的阿拉伯语又可分为城市与农村变体。农村阿拉伯语和城市阿拉伯语在句法上有一定区别,相对来说,农村阿拉伯语比城市阿拉伯语更为保守一些,其地位也较城市方言更低一些,人们会觉得使用黎凡特城市方言的人更受人尊重。

  (4)美索不达米亚方言区美索不达米亚阿拉伯语又称伊拉克阿拉伯语,主要通行于伊拉克美索不达米亚盆地,是伊拉克共和国阿拉伯语方言的主要形式。其方言受到土耳其语、波斯语、库尔德语、英语的影响,与标准阿拉伯语差异较大,且不能与北非马格里布方言等互通。

  总的来说,“一带一路”沿线阿拉伯地区方言与标准阿拉伯语的相似程度由近及远大致可以排列为:半岛阿拉伯语,埃及阿拉伯语,黎凡特阿拉伯语,美索不达米亚阿拉伯语。一般来说,“雅语”标准阿拉伯语广泛应用于政府文书、法律政策文件、外交公务等正式场合中,而“俗语”阿拉伯语方言则用于非正式场合、影视作品、普通民众间的交流及通俗文学等方面。

  更多的情况下,普通民众选择使用阿拉伯语方言进行交流。在不少与标准阿拉伯语差异较大的方言区中,标准阿拉伯语被作为当地的第二语言,如埃及方言的使用频率要高于阿拉伯语,埃及大约有68%的民众将埃及方言作为第一语言使用(杨亦鸣,赵晓群2015)。在实际应用中,伊拉克、巴林都将本国方言作为事实上的国家工作语言。有些地区在正式讲座时甚至仅用标准阿拉伯语做一个开场白,之后便使用阿拉伯语方言进行演讲,并以阿拉伯语方言进行提问和交流。

  不过,尽管阿拉伯语方言通行更广,更为常用,但它并不能因此撼动标准阿拉伯语的权威地位,因为标准阿拉伯语是伊斯兰教唯一的教典《古兰经》使用的语言,标准阿拉伯语在阿拉伯民众的心中拥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因此即使某一方言(例如埃及方言)具有相当的普及性与相对优势,也很难取代“雅语”成为官方语言。但这也间接造成标准阿拉伯语逐渐与社会脱节,在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率较低。各地区在标准阿拉伯语的基础上融合了当地阿拉伯语词汇与外来词汇,并对阿拉伯语进行了一定改造,逐步演化成当地各具特色的区域方言。

  尽管标准阿拉伯语和阿拉伯语方言在大致情况下的使用范围较为明确,但阿拉伯语方言在各国内部的地位及使用频率仍有一定差距。在“一带一路”涉及的阿拉伯国家中,大部分国家都以阿拉伯语方言作为民间交流的主要用语。其中,标准阿拉伯语普及率最高的国家是科威特,主要是因为科威特除了130万本土阿拉伯人之外,还拥有120万左右的其他阿拉伯国家侨民(杨亦鸣,赵晓群2015:169),这些侨民自然都是学习、使用标准阿拉伯语的,因此标准阿拉伯语在科威特得到了广泛使用。

  (四)阿拉伯国家的外语使用情况

  由于历史上殖民因素的影响,“一带一路”沿线的阿拉伯国家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前宗主国语言的影响,其中英语影响最为广泛,法语次之。殖民者的语言政策带给阿拉伯国家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譬如埃及、约旦等国发布官方文件均使用英阿双语,大部分国家中,英语仍作为事实上商业领域的语言。

  在很多阿拉伯国家的日常生活中,阿拉伯人更喜欢使用本国方言或外语进行交际。在商业活动及高等教育中,外语(英语/法语)占有很大比重。所以不少阿拉伯国家在语言生活中呈现出标准阿拉伯语、阿拉伯语方言、外语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一带一路沿线的13个阿拉伯国家中,通行外语以英语和法语为主,其中叙利亚、黎巴嫩的通用语为法语,其余各国均以英语为通行外语。但英语在黎巴嫩也占有重要地位。阿拉伯国家独立后,为了增强民族认同,各国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振阿拉伯文化,这其中就包括规定标准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且标准阿拉伯语为伊斯兰教的宗教用语,因此,标准阿拉伯语在阿拉伯国家中拥有较高的地位。但各国对通用语地位的态度并不统一,如埃及、阿联酋、约旦等国发布官方文件、政府公文、法律文件会同时使用阿拉伯语和英语两个版本,但沙特却明文规定禁止政府和私人机构公历办公和使用英语。

  在商业用语上,除叙利亚、巴勒斯坦外,英语已成为事实上的各国贸易往来用语,广泛应用于商业社会。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德语在阿曼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阿曼将德语作为该国的第二语言,也成为阿拉伯地区第一个将德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国家。2012年,卡塔尔加入国际法语组织(OIF),但据法国世界报透露,卡塔尔已很少有人说法语,卡塔尔政府也未向OIF组织支付相关费用。

  在公共服务领域,叙利亚于20世纪50年代后颁布了禁止国有和私有饭店与公司等使用外文名称的规定。除此之外,大多数国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语言规定均较为宽松,黎巴嫩各地公路和街道的公示语大部分是法阿双语,商业广告及各类商店名称基本只用法语或英语,其他国家在公共场所及设施、路牌上等多使用阿拉伯语或阿英双语。

  三、阿拉伯地区的语言多元化格局

  在“一带一路”沿线的阿拉伯国家中,还有这样一个语言状况值得我们注意,即语言多元化格局的形成,这在海湾国家阿曼、阿联酋、卡塔尔、巴林、科威特五国表现最为典型。20世纪70年代后,石油经济的繁荣使得海湾国家积累了大量财富,从而吸引了大量外籍劳工,加之这些年来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外籍人士在海湾国家的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巴林人口约为145万(2017年),外籍人口占27%;阿联酋人口约为912万(2017年),外籍人口占80%;卡塔尔人口约270万(2018年),外籍人口占70%以上;科威特人口约409万(2017年),外籍人口占64%;阿曼人口约455万(2017年),80%是阿拉伯人,有一定数量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人(唐雪梅,马吉德2018:105)。这些外籍人士中,南亚地区以印度人最多,海湾外其他阿拉伯国家次之,也有少量欧美国家移民。

  外来人口的大量增加使得海湾地区逐渐形成了语言多元化的格局,这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外籍人口的大量增加,除了标准阿拉伯语作为官方语言外,通用语英语或法语也得以大行其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日常交流用语。不少公共服务语言甚至政府文书都以阿英双语的形式予以发布。在教育行业,不少私立学校以英语或法语授课为主,外语成为实际上的教学语言。在阿联酋,阿拉伯语已经成为一门选修课程。

  但与此同时,语言多元化格局也给阿拉伯语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它降低了阿拉伯语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使年轻人无法以语言为纽带强化对阿拉伯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当然,海湾国家也认识到了这种情况,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定措施保护本国民族语言。

  四、语言教学概况

  “一带一路”沿线阿拉伯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并不均衡,根据GER(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来看,也门(10.3%)、卡塔尔(14.3%)仍处在精英教育阶段;伊拉克(16.0%)、阿曼(28.1%)、科威特(28.5%)、叙利亚(31.0%)、埃及(32.9%)、阿联酋(35.0%)、巴林(40.4%)、巴勒斯坦(45.6%)、约旦(46.6%)、黎巴嫩(47.9%),处于大众化教育阶段;沙特阿拉伯(57.5%)处于普及化教育阶段。就教育语言来说,各国的选择也不尽相同(刘志民,刘路,胡顺顺2016:2)。

  部分阿拉伯国家基于民族认同以及民族文化的保护,对民族语言阿拉伯语进行了一定的强化,如沙特阿拉伯规定儿童在6~9岁时不允许学习外语,10~18岁时,在阿拉伯语掌握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才有机会学习外语,英语作为唯一的外语语种,只能用来辅助教学。此外,沙特阿拉伯还将《古兰经》的学习贯穿到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中,以增强学生对阿拉伯语的掌握,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民族认同以及宗教认同。

  但还有一些国家由于历史原因或外来人口因素,对外语教学呈开放态度,这其中以黎巴嫩和语言多样化程度较高的阿联酋、阿曼、卡塔尔等国为代表。在阿联酋,英语取代阿拉伯语成为该国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实际教学语言,而阿拉伯语在教育体系中甚至成了一门选修课,部分学校阿拉伯语的授课时长明显短于英语教学。在黎巴嫩,这种情况更为严重,黎巴嫩官方提倡外语教学,黎巴嫩同时也是世界上少数在教育第一年就引入外语的国家。黎凡特地区有“黎巴嫩人不会说阿拉伯语,叙利亚人不会说外语”一说,而事实情况也确实如此,很多黎巴嫩大学生很难正确地说出几个没有语病的标准阿拉伯语句子。

  在高等教育上,除了叙利亚坚持在所有教学阶段的各学科使用阿拉伯语进行教学外,大多数阿拉伯国家的高校在人文社科领域以阿拉伯语进行授课,在医学、理工等学科中则采用英语或者法语进行授课。这主要是因为阿拉伯国家囿于本国教学能力,在理工等学科大量聘用外籍教师进行教学,部分高校比如阿联酋大学研究生院甚至全部采用英语或者法语进行教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阿拉伯本土学生忽视了对阿拉伯语的学习。

  总的来说,阿拉伯地区在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阶段以阿拉伯语教学为主,辅以英语/法语作为选修或采用双语教学制;在高等教育阶段,文理分别以阿拉伯语、外语(英语/法语)进行教学。因此阿拉伯地区绝大多数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能够使用两种或三种语言进行交流,但这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标准阿拉伯语危机。

  五、阿拉伯国家的汉语教学情况

  在阿拉伯语走向中国的同时,汉语也走进了阿拉伯世界。埃及和约旦两国率先在大学中开设了中文系或中文专业。其中,埃及是阿拉伯国家中开展汉语教学时间最长、学汉语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汉语教学的重要阵地。早在1958年,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就创立了中文系,其规模和影响较大。1999年,该校还成立了汉学研究所,以开展汉语教学研究。除艾因·夏姆斯大学外,埃及还有以下高校开设了中文系或中文专业:开罗大学、爱资哈尔大学、苏伊士运河大学、埃及科技大学、明尼亚大学、法鲁斯大学、开罗高等语言翻译学院。其余沿线各阿拉伯国家开设汉语教学专业的高校相对较少,仅有约旦大学开设了中文专业。

  孔子学院的建设对我国对外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并逐渐在世界各国发展壮大。阿拉伯国家孔子学院在全球孔子学院的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成功培育出一批优秀的汉语人才。“一带一路”沿线的13个阿拉伯国家中,共有5个国家设立了8所孔子学院,分别是阿联酋扎伊德大学孔子学院、阿联酋迪拜大学孔子学院、埃及开罗大学孔子学院、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巴林大学孔子学院、黎巴嫩圣约瑟夫大学孔子学院、约旦安曼TAG孔子学院、约旦费城大学孔子学院。

  除上述的官方办学以外,部分阿拉伯国家还有一些非系统的、较为零散的汉语教学机构。如沙特阿拉伯有民间组织举办汉语学校,进行营利性质的汉语教学。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提供了较好的汉语教学场地和设备,汉语学习者几乎包含了叙利亚各行各业的人士。也门的萨那技校开设了汉语教学班。在伊拉克,民间已经开办了少数零星的中文培训班,而且巴格达大学语言学院也正制订讲授中文的计划。

  在阿曼、巴勒斯坦、卡塔尔、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叙利亚、也门、伊拉克这些地区,由于学校分布不均,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教材建设滞后,且阿拉伯国家对他国存在文化戒备,这造成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跨文化交流难度大,再加之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在某些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导致汉语教学在阿拉伯国家的建设相对滞后。

  六、对策与建议

  2014年6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发表演讲强调,“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之路。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因为丝绸之路相知相交,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语言作为国际交流的基石,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掌握好“一带一路”沿线阿拉伯国家的语言状况,是开展国家和地区间交流的首要条件。然而,目前无论是国内阿拉伯语人才的培养,还是“一带一路”沿线阿拉伯国家的汉语国际教育传播,都无法满足当前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根据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阿拉伯语+”人才培养模式。这里的“+”指的是在具备阿拉伯语语言能力的前提下,拥有其他领域专业知识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虽然目前国内已经有40多所高校开设了阿拉伯语专业,但高校通常专注于阿拉伯语的专业教育,忽视了各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学习者对阿拉伯语的掌握应不限于标准阿拉伯语。由于阿拉伯语方言在各阿拉伯国家民众中尤其是口语交际中使用频率较高,部分地区方言与标准阿拉伯语又有较大差异,因此也应当对阿拉伯语方言的学习加以重视。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培养,修订相关教材,提升教学的实用性与时代性。相关数据标明,自21世纪以来,国内开设阿拉伯语专业的高校呈现出阶梯式增长,阿拉伯语专业招生数量直线上升,但这一现象也带来了部分高校师资断层,缺少专业传承与科研背景的问题。高校专业的扩张不能一蹴而就,应当加强阿拉伯语专业教师的培养,从知识与教学法等各个层面进行提升,满足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此外,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使用的阿拉伯语教材是《新编阿拉语》(1~6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这套教材出版于2002年,在十几年的时间中,无论是中阿关系还是各自的社会发展都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有必要结合阿拉伯国家的实际情况对相关教材进行修订。而阿拉伯国家的汉语学习者使用的教材主要是倾向于为欧美学习者而编写的《新实用汉语课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缺乏针对阿拉伯学习者的优秀汉语教材。因此我国要加快完善对阿拉伯国家的教材建设,要编写一批有针对性、高质量的对阿汉语教材,充分考虑到阿拉伯国家多种多样的学习、文化、社会习俗、思维方式等方面的需求。

  三是考虑文化差异,重视阿拉伯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一带一路”沿线的13个阿拉伯国家均将伊斯兰教作为本国的国教,伊斯兰文明相较于中华文明而言,还是有着明显差异的。例如伊斯兰教教义中对女性活动和行为约束较多,而国企和国家机关的阿语工作人员多数被派往阿语对象国工作,女生确实存在诸多不便(如沙特禁止单身女子入境)(赵美岚,等2016:63)。建议有针对性地培养熟悉阿拉伯语文化的语言人才,同时在阿拉伯语专业招生时将性别因素考虑入内。

  四是加强我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流,进一步加大双方合作办学、开设孔子学院的力度。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阿拉伯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然而中阿高校间的大部分交流合作关系只是停留在协议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王有勇2006:60)。因此很有必要与阿拉伯国家高校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汉语教育在阿拉伯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截至2018年12月,全球已逐步建成了548所孔子学院,而“一带一路”沿线的13个阿拉伯国家中却仅有8所。这一数据表明我国对阿拉伯国家汉语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欠缺。为此,我国应该加快阿拉伯国家孔子学院的建设速度,加大对阿拉伯国家汉语教育人才的输出力度,编写接受度高、实用性强的汉语教材,进一步推进汉语在阿拉伯国家的传播发展,为中阿双方在文化、经济上的往来打下坚实基础。

  七、结语

  “一带一路”沿线的64个国家中,阿拉伯国家有13个之多,这使我们不得不重视阿拉伯国家的语言国情状况。阿拉伯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阿拉伯国家是伊斯兰教国家,有着统一的文化和信仰,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有着一定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各个阿拉伯国家历史文化发展并不相同,导致阿盟内部各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尽管如此,阿拉伯国家在对待语言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仍然大致相同,这也使得阿拉伯语成为世界上唯一一种作为宗教语言而超越了国家界限、成为多个国家官方语言的语言。而这种蕴含了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宗教认同的复杂的语言环境对我国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随着我国国力的提高,国际上对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要将汉语的推广与中国文化的传播相结合,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加大传播力度。同时在传播文化时要适应学习者的需求,增加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同时,阿拉伯国家应该为自身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要兼容并蓄,扬长避短。我们正处在多元文明的时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显得格外尖锐。不同文明之间只有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寻找彼此之间的交汇点,才能更好地在多元发展的时代潮流中立足。

  参考文献

  孔令涛2015 《阿拉伯国家语言战略发展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刘志民,刘路,胡顺顺2016 《“一带一路”沿线73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分析》,《比较教育研究》第4期。
  []唐雪梅,马吉德2018 《“一带一路”沿线海湾阿拉伯国家语言现状与语言政策》,《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第4期。
  []王有勇2006 《中阿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未来——从中埃教育合作谈起》,《阿拉伯世界研究》第1期。
  []杨亦鸣,赵晓群2015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国情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
  []赵美岚,王娟,董明月,等2016 《阿拉伯语本科生就业状况及分析——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为例》,《职业》第1期。

  注释

  1引自王水平《“一带一路”的天然重要伙伴阿拉伯国家(上)》,《光明日报》2015年04月26日01版。
  2(1)http://h-s.www.fmprc.gov.cn.cslg.naihes.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yz_676205/1206_677148/1206x0_677150/。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 江苏师范大学语言能力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师范大学语言能力高等研究院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原文出处:余光武,张森,宋思琪.“一带一路”沿线阿拉伯国家语言国情及相关建议[J].语言战略研究,2021,6(01):84-9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