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普通教育论文

苏南地区小班化教学探究——以“品德与社会”课为例

来源:学术堂 作者:张文杰
发布于:2023-01-29 共11385字

摘 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大班教学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而小班化教学凭借着它诸多的优势,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实施小班化教学已是势在必行。作为一个新的名词,“小班化”不仅表示班级规模的改变,更代表了教学观念的改变。不可否认,我国现阶段的小班化教学开展与国外存在巨大差距。但我们应该看到,在我国,特别是经济较发达的苏南地区,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因素已初步具备。

  在苏南地区实施小班化教学,如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时,要从学科本身的社会性、实践性、常识性等特点出发,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找出现阶段理论、实践的长处和短处,对其进行反思,从而探究出改进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苏南地区 小班化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

Inquiry teaching in small classes in South of Jiangsu area In "morality and society" course as an example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traditional class teaching has beenunabl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uts forward to the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small classes with its many advantages, attracted the eyes of manypeople, the implementation of small class teaching is imperative. As a new term, "small class"not only represents the change of class size, but also represents the change of teaching idea,There is no denying the fact that there is a huge ga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classteaching in China and the foreign country, But we should see that in our country, especially theeconomically developed South of Jiangsu area,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smallclasses has been preliminarily. In the southern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 implementation of smallclass teaching, such as the subject of morality and society, starting from the discipline itself onthe social and practical, common sense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the concretepractice, and find out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stage theory and practice, to reflect,thus inquires into th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of improvement.

  Key Words: in South of Jiangsu area; Inquiry teaching in small classes; morality and society course

目 录

  引言

  一、概念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小班化教学理念的提出

  (二)小班化概念的界定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苏南地区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一) 影响实施小班化教学的现实因素

  (二)影响实施小班化教学的理论因素

  三、实施、完善苏南地区小班化教学的方法

  (一)实施策略

  (二)品德与社会课小班化教学个案行动研究

  (三)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反思

  结 语

  参考文献

  引言

  在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下,我国人口增长态势日益趋缓,这对基础教育而言,特别是对苏南地区的基础教育而言,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新生入学人数逐年下降,可是与此同时教师数量、教育资源却没有发生太多变化。这样一来就导致师生比大幅提高,每个学生分配到的教育资源大幅增加。在这个情况下,传统的大班教学无法做到教育的充分利用,如果一成不变,那么势必会导致教育资源浪费。因此,实行小班化教学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实行小班化教学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在它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各种问题,我们应结合目前已有的理论依据以及教学实际,对小班化教学的开展进行深入的探究与规划,从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最终能解决问题。以上这些都使我对小班化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促使我从“品德与社会”这一重要课程中对小班化教学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探究。

  对于“品德与社会”这一门传统学科,小班化教学给了教师一个极广阔的“平台”,对传统“品德与社会”课老旧的教育体系,落后的教育理念,生硬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改造、优化,使其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本探究基于小班化的相关概念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小班化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对苏南地区的小班化教学进行一些粗浅的探究。

品德与社会

  一、概念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小班化教学理念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人口逐渐呈现出负增长趋势,许多大中城市的小学入学人数逐年下降,而包括教师在内的许多教育资源却并无太大变化,这使得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越的资源有了现实的可能性。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教育已无法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普及,而是更加注重教育的质量。就在这个时候,“小班化”

  渐渐成为一个流行词汇,许多学校也采用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并且在家长、学校、社会等群体中受到了普遍的好评与推崇。这也说明,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正由普及转向质量的提高,人们希望通过小班化让每个学生拥有更好的教育环境,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因为这在传统的教学大班教学模式中是很难实现的。目前,小班化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已经渐渐成为我国教学模式发展的新方向。

  苏南地区作为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显然已经初步具备了实施小班化的条件,以南京为例,从 2001 年开始试行实行小班化教学,至 2007 年已有 91 所小学及 26 所中学试行了小班化教学。在这个教学模式的变化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的课堂策略与组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出正确的策略、组织、方法,围绕目标,充分发挥小班化教学的诸多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班化的试行过程中,缩小班额这一目标很容易实现,但要充分发挥出小班化教学的诸多优势,却并不简单,有些学校甚至仍然沿用老旧的课堂策略与组织,采取过去僵化的教学方法等,这些都阻碍了小班化教学的进一步推广和发展。

  对于“品德与社会”这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如何在小班化教学中巧用教材,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师如何更好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培养学生“知、情、意、行”,是现阶段“品德与社会”学科急需解决的问题。而随着我国对小班化教学理念研究的逐渐深入,品德与社会课小班化教学理念应运而生。

  “小班化教学”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有着许多的含义,这些含义对我们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将具体谈一谈相关的概念。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1.小班的概念及形成

  “小班”是小班化教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一般被认为是教育组织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是指较少班额数下的教学班。每班的班额(即班级的学生数量),是一个动态变量”。但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不同,他们对小班化的理解和界定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同样是“小”,但“小”的程度不同,并且它还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以下是不同国家及地区的小班班额比较:

表 1-1
表1-1

  通过表格我们不难发现,不同地区的班额有着一定的差别,其实这种差别室友原因的。这些原因也影响着小班化的形成与发展。“小班”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诸如社会人口政策、人口流动、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等。这些社会、环境因素为“小班”的形成提供了契机与基础,而教育理念的变化与发展,人们对教育“民主化”、“个性化”的追求,在“小班”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些社会、环境因素与教育因素相结合,成为 “小班”形成与发展的巨大推力。

  苏南地区作为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经济条件、人口素质、社会状况、价值观念等已今非昔比。实施小班的条件日趋完善,此时应逐渐走出传统大班教学,采取小班化教学这一先进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使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副科”,在“小班化”的这个过程中,除了受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也势必会受到其他学科,如“语、数、外”的影响。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品德与社会课实行小班化教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抛弃传统大班教学中对品德与社会课的轻视与偏见,重视品德与社会课小班化教学的研究和开展,使它更好地发挥它的特点和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小班教学”的概念

  “小班教学是指在学生人数较少的班级中,开展教学的组织形式”。班级规模从大班向小班转变之后,之前的许多教学模式与方法已无法适应这种转变,此时的教学活动必然需要作出一系列的变化。首先,教师和学生将拥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其次,教学活动参与者之间能有更多的接触和活动。再次,师生关系、班级氛围将得到极大的改善空间。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由于以上诸多变化,人们对教育的“民主化、个性化”要求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满足,在 “小班教学”这个平台上,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将有机会得到进一步改善和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的小班教学,在减少班级班额,提高师生比例的基础上,更应该变革传统教学中对品德与社会课的轻视,应让家长、教师、学校、社会充分认识到品德与社会课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班级规模上我们要变“小”,但是在重视程度,课程量上“变大”,是品德与社会课充分发挥其在“小班”情况下的优势。

  3.“小班化教学”的概念

  “小班化教学”是在一定教学价值论支配下实旅“小班教学”的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即在“小班”配置的条件下,小班教学的内在属性和特质逐步形成的发展过程”。

  小班化教学的相关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方面,小班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师观、学生观、师生观、教学观、课程观等要有一个全新的变化。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来适应教学,更重要的是让教学适应学生,教学活动应该围绕学生的特点和及其发展规律展开。

  在信息社会,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任务已经不是对学生机械地灌输“死”的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掌握策略,学会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充分体现学生所具有的参与性、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特点,更加注重学生的“认知、情意、意志”的和谐发展。在师生关系上,要注重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培养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营造优良的班级氛围,保证师生学校生活的质量。

  在课程上应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在教学评价上注重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并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

  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小班化教学下,区别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应拥有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师生观、教学观、课程观等现代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不仅仅把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和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局限于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教师应该树立起全面统筹、理论联系实际、前面的教育理念,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作用融入其他各科教学之中,融入社会交往之中,融入家庭教育之中,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教育作用。

  第二,教学资源的配置方面,小班化教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教学资源的相对充裕,包括充足的教育经费、完善的硬件设施、先进的软件设施等等。也意味着每个学生所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的增加。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小班化教学中,除了拥有以上充裕的资源外,在社会实践活动,家庭、社会、学校的沟通协作方面,与大班化教学相比,拥有明显的优势。学生有跟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宝贵的社会经验,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教学活动形式上,小班化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活动和主体发展,学生在教学中,有更多参与教育活动的机会,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

  小班化的品德与社会课在教学活动形式上,摆脱了传统大班教学中以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说教的教学活动形式,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能充分、准确地发表个人意见,形成教学反馈信息,使教师能及时归纳总结,调整教学活动形式,适应学生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上世纪中期以来,小班化教学就被美国、日本等许多西方国家所广泛采用。我国引进小班化的时间在上个世纪末,上海成为我国第一个试行小班化教学的城市。国内小班化教学研究开展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在社会上产生了一些影响,但是与美国等较早实行小班化教学的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相当的差距。

  1.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田纳西州的 STAR(Student/Teacher Achievement Ratio)报告”:

  “田纳西州于 1985 年投入 12000 万美元设立 STAR 项目,经过 4 年的大量数据收集、整理和研究,研究人员得出以下几点重要发现:(1)小班的学生始终比大班的学生表现优异,而且这种差异大约是人们所预先估计的两倍。小班的学生还更不容易留级,其毕业率和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也更高。(2)配备全职助手的常规班级比只配备兼职助手的常规班级表现更好,但仅限于一年级,而小班的学生一直都比这两组常规班级的表现更优秀。(3)在之后几年学习中,小班的学生即使他们进入大班学习依然保持了他们对于大班学生的成就优势。但这需要至少在小班化教育中呆上三年。在这个研究报告发表后不久,田纳西州议会就通过立法把全州从幼儿园至小学二年级的班级规模限定在 19 名学生之内。”

  美国“威斯康星州的 SAGE 计划”:

  “根据美国威斯康星州公共教学部门 1996 年推出的为期 5 年的 SAGE(教育中的学生成就保证)报告,小班个别化教学有明显的优势:第一,课堂问题行为减少,使有效的教学时间相应增加:第二,学生减少,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独特学习风格和方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第三,使教师从繁重的纪律管理、作业批改和对学生个别需求了解不够的沮丧中解脱出来,教学热情大增。”

  由此可见,国外对小班化教学的研究虽然更全面、深入,但也存在着诸多分歧。

  2.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入学人口的减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的教育者们很早就目光投向外国的小班化教育,并对其进行了理论探究与现实实践。我国的小班化教学从无到有,由浅入深,我认为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认识与理论探究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认识国外的小班化教学,逐步把它引入国内,对其进行介绍说明,让更多的教育者接受这一理念,认识到小班化教学的作用与意义,把它与素质化教育相结合。

  第二阶段是深化与实践阶段。通过对小班化教学理论作用的深入认识,国内教育者们逐渐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设立小班化教学试点,进行教学实践得出心得反馈,对小班化教学进行改善,推动其发展。

  第三阶段是我们正身处其中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使得推广小班化教学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我们要想方设法排除困难,逐步实现小班化教学,这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品德与社会学科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相比较,有很大的不同,它不仅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更注重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和人格的健全。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更加迫切需要实施小班化教学,去完成传统大班教学所无法完成的教学任务。

  但是,品德与社会课的小班化教学研究,相对于其他学科,开展的较晚,仍处于摸索阶段。同时,由于考试制度、传统大班教学对品德与社会课的轻视,导致品德与社会课相关教学理论的不完善,实践经验的缺失。这些都影响到对品德与社会课小班化的研究。

  目前关于品德与社会课小班化的研究成果接近于无,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的小班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3.一些思考

  发达国家对小班化教学研究开展得早,已经形成了诸多理论体系及实践经验。发展至今,发达国家的研究者们更加关注的小班化教学的效能问题,这一深层次的问题。

  我国对小班化教学研究开展的较晚,目前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真正进行实践的例子不多。我们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研究以及实践经验,但也不能全盘借鉴,我们应结合我国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依据我国教育的目的对小班化教学进行研究、实践,达到促进学生“身体、智力、体育、美德”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苏南地区实施小班化教学可行性分析

  (一)影响实施小班化教学的现实因素

  1.人口因素

  自上世纪 70 年代施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人口增长趋势明显放缓,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趋势。尤其是在苏南地区,中小学入学人数连年下降,这为开展小班化教学提供了可能。

  2.经济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施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苏南地区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教育,教育拨款连年增加。

  3.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社会急需各方面全面发展,并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面对新要求,势必要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而小班化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改革方向,实行小班化教学能很好地兼顾到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资源因素

  随着入学人数下降,相应的教师人数就会偏多,如果继续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那么许多教师将无学生可教,显然这就会造成资源浪费。如果实行小班化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能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充分利用资源,可谓是“一举三得”。

  (二)影响实施小班化教学的理论因素

  1.对中国传统教学原则的借鉴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也十分深入。早在春秋末年,我国古代教育家乐正克就提出了“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道而弗牵、强而弗受、开而弗达”的教学观点,孔子也提出“循序渐进”的教学观点,分别反映了循序渐进、启发性、因材施教以及教师学生主导作用主体地位相统一的教学原则。至今,这些教学原则仍被人广泛认可,他们准确地反映了教学规律,特别重视人的个性化发展,主张根据个体发展规律及特征,对不同的个体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

  实践证明,现代大班化教学很难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无法兼顾到每一个学生,这样往往使得班级优劣分化严重,学生片面发展。而在小班化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教师能有在每一位同学身上倾注更多的精力,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创造力也能随之得到很好地培养。

  2.对多元智力理论的借鉴

  多元智力理论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霍华德从他对人类潜能的研究中,在 1983 年出版的《脑结构一一多元智力理论》这本着作中第一次提出的一种关于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理论。这本书的的观点主要有:

  “第一,智力是以解决问题或创造出有效产品的能力为关键,并且与一定的社会或文化价值有关。人的智力是以多元方式存在的,至少包括以下几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擞学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加上个人的努力,每个人都有能力使所有智力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准。”

  “第二,每一个体身上都具备上述多种智力,各种智力在每个个体身上组合、表现形式、发展顺序各不相同。在实际生活中,智力的运作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统和的。

  每一种智力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人的成功表现在很多方面,我们很难说哪一种智力更重要,同时,即便是同一种智力,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发展顺序,在人生不同的时序中萌芽和开花。”

  这些观点很好地颠覆了传统,为开发智力、培养人才提供了新的角度与方法。

  传统的大班教学总是以每一位学生的智力都处于同一水平为前提,采取同样的教学方法,对每一位同学施加同样的教育。但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位学生的智力水平都是不同的。如果采取同样的教学方法,那势必会导致学生发展的不均衡性,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这是大班化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能很好地结合每位学生的智力水平的发展特点,采取最合适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3.对人本主义理论的借鉴

  人本主义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一个教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罗杰斯、马斯洛。人本主义以人类所独有的特殊经验为研究对象,从人性本质出发,注重培养人的创造力,力求个体形成独立个性。人本主义认为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不是一个被“控制”与“灌输”的过程,而是一个从自身本质、潜能出发,进行自主选择、自由选择的过程。

  实践证明,现在的大班化教学中,许多老师仍然以教师的“教”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学”,导致学生总是被动接受教师“硬塞”的知识经验,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这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能更高的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积极发表意见,提出质疑,独立思考提供了条件,给学生更好地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实施、完善苏南地区小班化教学的方法

  (一)实施策略

  1.对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分层。根据学生学情,可把教学内容和目标划分为基本层、运用层和拓展层。基础层指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层指的是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学习对知识与技能的运用;拓展层则是指学生能即快又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并且具有对问题的发现、分析、解决的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内容层次和目标层次,合理设置任务难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2.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指导者,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学情以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如在学习一些大家有共识的内容时,可采取集体讲解方法。在学习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内容时,可采取小组学习的方法。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教师还应该通过个别辅导和补差培优的方法,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教学,满足学生的个别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3.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反馈、定向、证明和教育等功能,这决定了它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教学就不会成为一个有结构的、系统的,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可控过程。” “小班化教学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掌握程度,更要对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作质和量的价值判断,因此小班化教学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必须体现出多元性的特点。小班化教学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发展的基本要素,既有对学生知识学习的评价,也有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各种非智力因素,诸如学习态度、兴趣、习惯、方法和意志等的评价,还有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动脑动手能力等的评价。”由于品德与社会课通常没有考试,所以教师应更加注重形成性评价,更加注重平时的反馈信息,正确、合理、灵活使用活动评价、鼓励评价、参与评价、个案评价、即时评价、自我评价等等评价方法,构建起合理、准确、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4、突出学科特点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共有 6 套教材,内容涵盖了品德与社会生活、地理、法律、历史、文化等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

  第一,常识性特点。常识性特点指的是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对小学生来说,是最基本,最需要掌握的知识。

  第二,社会性特点。社会性特点指的是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走出学校和家庭,去认识课堂上、家庭中所没有的大品德,对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实践性特点。实践性特点指的是学生在对品德与社会课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并把它转化成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使自己的品德成为行为的动力。

  第四,教育性特点。品德与社会课属于人文科学,这决定了它具有教育性,这种教育性贯穿品德与社会课的始终,因此,教育性也成为了品德与社会课最重要、最核心的特点。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小班化过程中,决不能抛弃课程本身的一些基本特点,恰恰相反,我们应努力围绕这些特点,突出这些特点,完成在大班教学中无法很好落实的教学任务。

  我们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在注重知识、经验传授的同时,更要重视方法、技能的掌握,使学生能走出教材,走向开放的大教学观。同时,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性、实践性、社会性特点。

  (二)品德与社会课小班化教学个案研究

  1.研究目的与方法

  这次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品德与社会课小班化教学实践活动,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细微的角度进行研究,得出一些实践经验,促进对小班化教学的开展和完善。

  在本次研究中,我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实地观察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2.教学实践过程

  我与合作老师协商,开展一堂小班化的品德与社会课,选择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生活中的各行各业》作为教学内容。这一课是该册书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第三个主题,目的是使学生立足于自己的现实生活,能真正、客观地了解社会生活。

  (1)教学目标:

  “第一,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生活的调查,了解社会需要各行各业,并明白他们与工业农业生产部门的关系。”

  “第二,了解社会生产部门中的各行各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的关系。”

  “第三,引导学生运用调查了解的探究学习方式,了解和思考社会现象。”

  “第四,让学生感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给自己带来的方便,懂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尊重他们的人格,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2)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调查家里或周围人正在从事的行业。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三)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与学生谈话的方法,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前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也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小班化教学的实践性与社会性特点,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接触社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形成直观、深刻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引导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仅仅起到组织、引导的作用,这对形成“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良好师生关系有巨大的意义。

  同时,采用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法,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使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形成中懂得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优良品质。几乎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了发言的机会,在激发、维持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语言表达,口语交际的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活动一种,学生在交流父母行业是,有些学生表现的很自豪,有些学生表现的有些自卑。当教师注意到这一点时,应及时让学生感受到各行各业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在品德与社会课的小班化教学中,除了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更应该发挥“心理保健”

  的功能,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进行“诊断”,开出“药房”,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形成正确的“三观”。

  另外,在这节课中教师没有很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仅仅注意到了小组这个整体的想法,却没有注意到个体的想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顾及到每一位学生。这些都需要教师平时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在对每一个学生有全面、充分、深入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结语

  从 1997 年进入我国至今,这个不足 20 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小班化教学研究从未间断,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要想全面实施小班化教学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苏南地区虽然初步具备了实施小班化教学的硬件条件,但是在教学理论,教师素质水平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这需要学校、教师、社会、家长等各方力量相互协助,共同努力。品德与社会课小班化教学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向其他学科吸取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同时,也不能忘了自身的特点,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小班化教学的“威力”。

  参考文献

  [1] 杨中枢. 我国小班化教学研究综述[J].教学研究,2012(4).

  [2] 孙来勤,曹兰芹. 美国的小班化教学实践、绩效分析及启示[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3).

  [3] 高洪源. 小班教育:行政视角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试验, 2003 (4).

  [4] 谷力. 小班化教育初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2002(1).

  [5] 沈有禄. 中国基础教育公平[M].教育科技出版社,2011(1):329-346.

  [6] 叶澜.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1):222-230.

  [7] 王建军. “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的教师发展[R].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1):239-259.

  [8] 李晓文. “新基础教育”试验中的学生成长[R].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1):262-288.

  [9] 张寿松. 小班化教学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操作[J].教育探索,2007 (09).

  [10] 闰艳. 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之基[J].理论与改革,2007 (10).

  [11] 胡进. 北京市小班化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R].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8).

  [12] 余洁. 透视美国小班化教育改革浪潮[R].外国教育研究,2002 (4):22-24.

  [13] 李秉德主编. 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312.

  [14] 张雪珍主编. 小学“小班化教育”教学指南[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