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皮肤病学论文

复方利多卡因软膏联合0.05%卤米松乳膏治疗湿疹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4-06-11 共3283字
论文摘要

  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和结节性痒疹是皮肤科常见炎症性皮肤病,其共同特点之一是患处皮肤剧烈瘙痒,常常因为剧痒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并且常用外用药物未能获得快速而令人满意的止痒效果。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是由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组合而成的复方制剂,我科2012年1~8月采用复方利多卡因软膏联合0.05%卤米松乳膏治疗湿疹,神经性皮炎和结节性痒疹,止痒效果快速而显著,并最终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2例均为2012年1-8月间我科门诊就诊患者,符合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诊断标准,其中慢性湿疹患者45例、神经性皮炎30例,结节性痒疹17例。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增厚,苔藓样变,剧烈瘙痒,皮损均局限,主要位于为躯干、四肢,面积不超过体表面积10%。
  
  92例中男51例,女41例,年龄16~65岁,病程1月~5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16岁~60岁,平均31岁,病程1个月~6年,平均6.4个月。对照组46例,男24例,女22例;年龄18~65岁,平均34岁;病程2个月~8年,平均8.3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为知情同意,即在患者初次就诊时以书面文件形式告知其被纳入本临床研究之内容、复诊要求,并取得患者签字同意。排除标准:对卤米松乳膏或利多卡因和丙胺卡过敏者;近1月内系统或局部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者;皮损泛发或有渗出;合并严重内科疾病者;孕妇、哺乳期妇女。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完成两周治疗的患者排除在本研究之外。
  
  1.2 方法
  
  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对照组46例。治疗组使用药物为:(1)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北京紫光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110011,1202181),主要成分为丙胺卡因和利多卡因,每克药品含丙胺卡因25mg,利多卡因25mg;(2)澳能乳膏(香港澳美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105538,1204514),主要成分为卤米松。均按照使用说明书用药,薄层涂抹于患处,轻柔1min左右,早晚各一次,一周为一个疗程,每周复诊一次。对照组单用卤米松乳膏薄薄涂抹患处,早晚各一次,每周复诊一次,分别于就诊当天、一周后和2周后复诊时详细记录患者皮疹部位和面积、瘙痒程度以及有无用药后不良反应,共观察2周。疗效评判者与治疗者分别由不同临床医师承担,故疗效评判以盲法完成。除了治疗所用方法,2组患者均不采取其他任何治疗。
  
  1.3 疗效
  
  判定疗效判定标准参照文献设定:症状及体征按4级评分标准进行评判。皮损面积:初诊时定为4分,每下降25%计为下降1分;瘙痒程度:影响睡眠、搔抓严重为3分,瘙痒较明显、须搔抓为2分,瘙痒轻微、不搔抓为1分,无瘙痒为0分;红斑:深红色为3分,红色为2分,淡红色为1分,无红斑为0分;丘疹:6个/cm2为3分,3~5个/cm2为2分,1~2个/cm2为1分,无丘疹为0分;浸润肥厚或苔鲜样变:重度为3分,轻度为2分,皮损表而有细小或粗大丘疹为1分,无浸润肥厚或苔鲜样变为0分。疗效指数=(治疗前总积分值-治疗后总积分值)/治疗前总积分值×100%。
  
  治愈:皮损完全消退,痒感消失,疗效指数>95%;显效:皮损明显消退,痒感明显减轻,疗效指数61%~95%;好转:皮损有所消退,痒感有所减轻,疗效指数20%~60%;无效:皮损消退少或无变化,痒感同治疗前或加剧,疗效指数<20%。治愈及显效病例所占百分比合计为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积分的比较采用t检验,对2组有效率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各有一例患者在治疗期间由于原有皮疹加重而泛发于全身,加用地塞米松治疗,故该数据排除在本研究之外。两组患者用药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积分比较见表1,治疗一周后治疗组疗效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差异更是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同时,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5.6%,经统计学检验,χ2=5.41,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2。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有一例患者出现短暂局部皮肤烧灼感,但未经任何额外处理自行缓解,未影响治疗。

论文摘要
  
  3 讨论
  
  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和结节性痒疹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皮肤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至今未能完全明了,但这三种疾病有着共同的临床特点,即剧烈瘙痒和增殖性皮疹。长期以来,临床较常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外用,用以治疗神经性皮炎和慢性湿疹,疗效比较确定。本次研究所使用的澳能乳膏,其主要成份为0.05%卤米松,分子结构中含有卤基的卤米松为强效类外用皮质类固醇制剂的一种,具有很好的抗炎、抗过敏,抗表皮增生作用以及促血管收缩和止痒作用。但长期外用强效糖皮质激素,容易出现多种不良反应,且激素药效随使用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已经被很多研究所证实,并成为该类药物在皮肤病临床使用上的一个缺憾。
  
  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和结节性痒疹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剧烈瘙痒,也正因为如此,患者常常不堪痒感折磨自行搔抓患处,致使表皮开裂,皮肤的屏障功能受损,一方面可能加重原有的皮肤局部炎症反应,另一方面也为包括金葡菌在内的各种细菌定植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研究发现,慢性湿疹患者皮损部位微生物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皮肤。因此,对于这些疾病的患者而言,快速有效地遏制瘙痒既是患者的主要诉求,也是治疗和防止病情恶化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发现,将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与卤米松乳膏合用,大多数患者在用药一天或两天之内即感瘙痒明显减轻甚至消失,治疗一周后治疗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两周后两组差异更是有极显著意义。同时,经过2周的治疗,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与卤米松乳膏合用较之单纯使用卤米松,总有效率由75.6%提高至93.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
  
  瘙痒的产生具有包括神经系统作用在内的复杂生理机制,研究表明,瘙痒感受器存在于真皮与表皮连接处的游离神经末梢,痒感神经冲动由感觉神经纤维传导,而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有赖于Na+内流而产生的细胞膜去极化。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主要成分含有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两者均可通过抑制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而具有膜稳定作用,从而阻止神经冲动的传导而起到显著的止痒效果。痒感的减轻和消除是本类型疾病得以缓解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本研究当中联合应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的主要原因。另有研究明确了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的抗过敏止痒作用在湿疹治疗方面的应用。另外一方面,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医院感染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肠球菌属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研究所发现合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极显著地加强神经性皮炎和慢性湿疹的治疗效果,推测也和其具有抑菌作用密切相关。
  
  综上,将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与卤米松乳膏合用后,无论是患者瘙痒症状的缓解速度还是最终治疗效果上,都明显优于单纯使用卤米松乳膏。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06-109,136-138.
  [2].黄岚,曾宪玉,段逸群.0.05%卤米松乳膏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6):376-378.
  [3].孙建力,郑志忠,顾军,等.0.05%地奈德乳膏治疗湿疹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39(1):26-28.
  [4].王家璧.卤米松在中国5年临床疗效观察回顾[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37(12):775-776.
  [5].韦海鹏,钟永军.无继发感染的泛发型湿疹患者皮肤菌群感染及药敏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1):4912-4914. 
  [6].刘效筠.清热止痒洗剂联合复方新锌油搽剂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31(4):313-314.
  [7].SchmelzM,SchmidtR,BickelA,etal.SpecificC-receptorsforitchinhumanskin[J].Neurosci,1997,17:8003-8008.
  [8].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05.
  [9].黄亮,陈志良,李国锋,等.利多卡因酊剂和微乳制剂体外经皮渗透实验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4(8):453-457.
  [10].盛国荣.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的抗炎镇痛和抗过敏止痒的实验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30(3):217-220.
  [11].王金龙,韩立中.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的抗菌效果评估[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0):2116-211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