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农业推广论文

陕西省扶风县科技扶贫工作改进研究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4-22 共719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贫困村料地村科技扶贫推广途径探索
【第一章】科技扶贫推广模式文献综述
【第二章】“三区”科技扶贫开展可行性分析
【第三章】“三区”科技扶贫模式的框架构成
【第四章】“三区”科技扶贫推广模式的实践
【第五章】“三区”科技扶贫推广效果调查
【第六章】“三区”科技扶贫推广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陕西省扶风县科技扶贫工作改进研究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安成立, 刘占德, 刘漫道。 2014. 以大学为依托的农技推广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为例。安徽农业学报,20(20):1-7
  
  安成立,刘占德,严潇。2016.猕猴桃充分授粉技术研究与应用。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安成立, 刘占德, 姚春潮。 2013. “徐香”猕猴桃控制授粉对果实性状的影响。 北方园艺, 07:34-35
  
  安成立, 刘占德等。 2013.风媒对猕猴桃授粉作用的研究。 北方园艺,(19):15-17
  
  安成立, 刘占德等。 2016. 美味猕猴桃控制授粉对果实及种子影响的研究。 种子,(01):72-73.
  
  蔡磊。 2003. 论新时期政府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 中国农技推广, (1):9-10
  
  曾维忠,李镜。 2006.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讨。农业科技管理,(06) 10-15
  
  陈建华。 2010. 关于构建“-主多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思考 湖南农业科学,(8):5-7.
  
  陈克云。 2008. 构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研究。湖南农业科学,(1):122-124
  
  陈来生,马晓岗,马进福。 2007.农业科技扶贫技术项日选择及效率评价。安徽农业科学,(31) 35-39
  
  陈良玉, 孙振玉。 1999. 日本的农业推广体系。农业现代化研究, (4):76-79
  
  陈为京,李维生 2007. 加快建设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8-12
  
  陈晓华,. 徐桂华,徐文娟。 2005 大学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思考。农机化研究,(7):293-295
  
  陈志英。 2003. 我国与美国农业推广的比较研究 农业科技管理,22(2):23-25
  
  程杰。 2010.持续探索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和长效机制 中国农村科技 ,(01) 3-5
  
  董建盛,. 田奇卓。 2005. 传播学的“受众本位”理论与现代农业推广理念。农业科技管理,24(4):23-24
  
  董建盛。 2005.影响农业推广效果四大基本要素的传播学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山东农业大学
  
  董金和。 2005.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状与改革研究。 [硕士论文].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董晓。 2013. 文化差异对团队凝聚力的影响研究--基于团队的实证研究。 商场现代化,22:111-112
  
  段莉。 2011.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系统成效评价 农村经济, (4): 108-111
  
  高启杰。 2004. 农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国际经验与趋势 世界农业,(1):14-16
  
  高启杰。 2005. 美国的农业试验站体系 世界农业,(11):30-32
  
  高启杰。 2005. 农业推广的发展趋势与推广学的理论体系 古今农业,(4):17-23
  
  高启杰。 2010. 国际农业推广改革与我国的对策。中国农村观察,(4):19-23
  
  葛维德。 2005.庄河市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管理体制研究。 [硕士论文].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郭建蔚。 2008.探索农村扶贫新模式强化“造血。”功能“十里坪农户循环发展基金”项目调陕西综合经济, (05) 20-26
  
  郝丽霞, 委玉奇。2009. 农民职业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农业经济,12:80-81
  
  何丽萍,. 孙文军。1998. 试析农业科技推广难的原因与对策 农村经济,(2):15-17
  
  胡恩生。 2007.以科技进步促进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科技 ,(23) 46-49
  
  胡瑞法, 黄季馄。 2001.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的现状及影响。战略与管理, 3:25-31
  
  胡瑞法,. 李立秋。2004. 农业技术推广的国际比较 科技导报,(1):26-28
  
  胡瑞法,. 孙顶强,董晓霞。 2004. 农技推广人员的下乡推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 29-35
  
  黄季琨, 陶然, 徐志刚等。 2008. 制度变迁和可持续发展 上海:格致出版社:368
  
  黄季焜, 邓衡山, 徐志刚。 2010.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管理世界,(5):75-81
  
  黄锦龙。 2009. 日本农业推广体系改革新动向 中国农技推广,(9):22-23
  
  黄瑞清。 1999. 荷兰农业知识信息系统以及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借鉴作用。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3):54-58
  
  黄天柱, 强白发。 200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型产学研结合体制建设及内在机制分析 农业科技管理, 24(1):14-15
  
  黄天柱, 杨和财。 2007.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6):31-35
  
  黄祖辉, 钱峰燕。 2003. 技术进步对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12):11-17
  
  纪国涛, 金敏力。 2009. 科技创新绩效: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 科技进步与对策,(1):5-8
  
  孔祥智, 史冰清。 2009. 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基本作用及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经济,(1):3-9
  
  旷宗仁, 梁植睿, 左停。 2011.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过程与机制分析 科技进步与对策, 28(21):26-30
  
  李斌。 2003. 公司加农户模式的微观经济学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167-174
  
  李昌满,彭中平。 2003.农业科技扶贫项目的选择与组织实施探讨。农业科技管理, (06) 25-29
  
  李德新,纪素兰。 2009.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扶贫的实践、体会和建议。经济研究导刊,(21) 110-114
  
  李华瑞, 郭志安。 2006.2005 年辽宋夏金元经济史研究述评。 中国经济史研究,02:143-150
  
  李克, 周静。 2011.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形式比较。 中国市场, (22): 6-9
  
  李立秋, 胡瑞法, 刘健。 2003.建立国家公共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中国科技论坛, (6):125-128
  
  李立秋, 张真和。 2005. 中国必须要有一个国家农技推广体系。 中国农技推广,(9):4-6
  
  李立秋。 2007. 机制创新是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中国农技推广。23(3):8-9
  
  李俏, 张波。 2011. 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发展模式的本土化思考。 贵州社会科学。 (3): 50-54
  
  李瑛。2011 民国时期大学农业推广研究。 [博士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林豪森。 2004.世界农业推广体制变革对我国的启示。福建农林大学学报,7(1):36-39
  
  林平。 2009.在农村扶贫工作中推动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探索。福建信息技术教育,(04) 20-25
  
  刘冬梅,石践。 2005.对我国农村科技扶贫组织形式转变的思考。中国科技论坛,(01) 4-6
  
  刘光哲。2010. 中美大学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比较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
  
  式为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3:23-26
  
  刘光哲。2012.多元化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刘坚。 2001.总结经验开拓进取全国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中国农技推广 ,10 (1):6- 8
  
  刘洁。 2013. 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硕士论文].天津:天津大学
  
  刘魁。 2005. 河北省农业推广组织创新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刘新国。 2005. 农业远程教育对枣庄市农业推广的影响及发展策略。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山东农业大学
  
  鲜祖德。 2001.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刘占德。2013.猕猴桃规范化栽培技术。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刘占德, 安成立等。 2012. 猕猴桃不同授粉花柱数量对授粉效果的影响。北方园艺,(23):28-30
  
  卢小磊。 2011 大学主导型农业推广服务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 [硕士学位论文].保定:河北农业大学
  
  马启峰, 安成立等。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建设农村科技示范户网络体系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索与实践。安徽农学通报,16(13):24-28
  
  米晓, 王小平, 吴锋。 2003.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提高初探。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3(4):52-54
  
  米晓。2004. 中国农业推广体系构建与实践。 [硕士学位论文].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聂佃忠,睢国余。 2009 我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需要做出重人调整。中国党政干部论坛,(04) 35-37
  
  牛斌。 2008. 山西省农科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践及经验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 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农业科技管理, (02) 14-18
  
  裴建红。 2005.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创新研究。 [硕士论文].济南:山东农业大学
  
  乔云彬, 张林秀, 胡瑞法。 1999.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推广行为分析。 农业技术经济, (3),12-15
  
  任茂辉。 2006 如何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战略。新重庆,(07) 10-13
  
  时允昌, 何津。 2012. 世界农业推广体制模式的类型、发展趋势及启示。 江苏农业科学。09:14-18
  
  孙庆杰。 2005. 安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硕士论文].合肥:合肥工业大学
  
  孙毅。 2011. 广西参与式农业推广模式实证分析。 [硕士论文].南宁:广西大学
  
  汤继刚。 2007.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初探--以四川省简阳市、郫县、双流县三地为例。[硕士论文].雅安:四川农业大学
  
  陶官军。 2007. 浙江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硕士论文].杭州:浙江大学
  
  陶佩君,杨凤书,周宏字,张月辰。 2011.从“柴厂科教兴村模式”看科技扶贫制度的创新
  
  王红。 2004. 农业科技推广风险及防范研究。 [硕士论文].长沙:湖南农业大学
  
  王慧军。 2003. 中国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 [博士论文].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
  
  王江兵。 2008. 我国农业推广的现状。 [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王雅鹏。 1999. 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与加速转化的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 (5):136 -139
  
  王耀武。 2008.中国农村反贫困面临困境与制度创新。兰州学刊, (02) 2-4
  
  吴春梅, 陈文科。 2004.农业技术推广领域中政府支持与公共服务职能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127-131
  
  吴春梅。 2003.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中的政府与市场作用。经济问题, (1):12-14
  
  吴俊。 1998.国外成功经验对我国农业推广体制改革的借鉴。农业科技管理, (4):14-17
  
  吴茂东。 2008. 以高等农业院校为依托的农业推广体制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山东农业大学
  
  鲜祖德。 2001.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辛翔飞, 王济民。 201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综述。 农业科技管理,03:74-76
  
  杨宏。 2003.浅谈农业推广的性质、功能与作用。杂粮作物,23(2):123-124
  
  翟雪玲, 范秀荣。 2000.我国当前农业推广体制存在弊端及改革思路。农业科技管理, (6)17-20
  
  张峭,徐磊。 2007.中国科技扶贫模式研究。中国软科学 ,(02) 15-19
  
  赵洪勋, 2006.农业推广多元化研究--河南省濮阳市案例实证分析。 [硕士论文].北京:中国农业大学
  
  赵延兵。 2008.高等农业院校在现代农业推广中的作用及推广方式的探讨--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 [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农业大学
  
  赵忠林,连中学,李成武。 2009.科技扶贫整村推进的实践与思考。农业科技与信息,(17) 2-7
  
  郑晶。 2013.湖北省宜昌市农业推广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Agbamu J A. 2000. Agricultural research-extension linkage system: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ODI-Agricultural Research&Extension Network Paper, No.106.
  
  Alex G, Zijp W, Byerlee D. 2002. Rural extension and advisory services: new directions. R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Background Paper 9, World Bank
  
  Ameur C. 1994. Agricultural extension-a step beyond the next step. World Bank Technical Paper No. 247.The World Bank.
  
  Anderson J R, Feder G, Ganguly S. 2006. The rise and fall of training and visit extension: an Asian mini-drama with an African epilogu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3928
  
  Anderson J R. 2008. Agricultural advisory services. Background Paper for the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World Bank Publications.
  
  Anderson J, Feder G. 2003. Agricultural extension: good intentions and hard realities.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19(1): 41-60
  
  APO (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 2002.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extension. Report of the APO Study Meeting on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Extension
  
  Christoplos I. 2010.Mobilizing the potential of rural and agricultural extension. Office of Knowledge Exchange, Research and Extension, FAO.
  
  Coutts J, Roberts K. 2003. Extension models and best practice in extension. Proceedings of APEN National Forum, Hobar, Australia
  
  FAO. 2000. Agricultural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rural development (AKIS/RD)。 Strategic
  
  Vision and Guiding Principle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Rome Feder G, Willett A, Zijp W. 1999. Agricultural extension-Generic challenges and some ingredients for
  
  solutions.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129, World Bank.
  
  Fulton A, Fulton D, Tabart T. et al. 2003. Agricultural extension, learning and change. RIRDC Publication No 03/032, Australia.
  
  Kahan D G. 2007. Farm management extension services: a review of global experience.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Marketing and Finance Occasional Paper 21, FAO
  
  Labarthe P. 2009. Extension services and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Lessons learnt from the French and
  
  Dutch contexts and approach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90: S193–S202
  
  Labarthe P. 2009. Extension services and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Lessons learnt from the French and
  
  Dutch contexts and approach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90 : S193–S202
  
  Leeuwis C. 2004. Communication for rural innovation-rethinking agricultural extension. UK: Blackwell Publishing: 412Marsh S P, Pannell D J. 2000. The new environment for agriculture-- foste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extension. A report for RIRDC (the Rural Industrie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Rivera W M, Alex G. 2004a.Volume 1: Decentralized systems.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Discussion Paper 8, World Bank
  
  Rivera W M, Alex G. 2004b Volume 2: Privatization of extension systems.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Discussion Paper 9, World Bank
  
  Rivera W M, Alex G. 2004d. Volume 4. Revitalization within public sector services. Agriculture and Rural
  
  Development Discussion Paper 11, World Bank
  
  Rivera W M, Alex G. 2004f. The continuing role of government in pluralistic extension system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and Extension Education, 11(3): 41-51
  
  Rivera W M, Qamar M K. 2003. Agricultural extension, r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food security challenge,FAO Publications.
  
  Rivera W M,Qamar M K, Van Crowder L. 2001.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xtension worldwide: options for
  
  institutional reform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FAO Publications.
  
  Roling N G. 1988. Extension science: information system 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Roseboom J, McMahon M, Ekanayake I, John-Abraham I. 2006. Institutional reform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extension in Latin America and Caribbean. En Breve, (90): 1-3.
  
  Ruifa H, Zhijian Y, Peter K, Jikun H. 2009.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ystem reform and agent time allocation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 :303–315
  
  Schiebel W. 1999. Building an education strategy. Th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Extension, 6(3): 20-26
  
  Schmidt P, Etienne C, Hurlimann M.1998. Participatory extension-insight from three African extension
  
  projects. Swiss: Swiss Center for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i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62 Seevers B, Graham D, Conklin N. 2007. Education through cooperative extension (2nd edition)。
  
  Curriculum Material Service (USDA), U.S.A
  
  Straw W , Mulluaney P. 1996. Rural extension training courses. Australia:RIRDC publications
  
  Swanson B E, Rajalahti R. 2010. Strengthening agricultual extension and advisroy systems: procedures for
  
  assessing, transforming and evaluating extension systems.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Discussion Paper 45, World Bank
  
  Swanson B E,Samy M M. 2002. Developing an extension partnership among public, private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and Extension Education, 9(1):5-10
  
  Van de Ban A W, Hawkins H S. 1996.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econd edition)。 UK: Blackwell Publishing:294
  
  Van de Ban A W. 2000. Different ways of financing agricultural extension. ODI-Agricultural Research&Extension Network, No.106


  致 谢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安成立副教授对我的学业的悉心指导和谆谆教诲。在两年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工作中,安老师不仅在生活给我极大地帮助,更在学习以及课题研究上给予我指导和帮助;敬爱的安老师从开题,中期考核到论文的撰写,修改,都谆谆教导我要有严谨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对我的研究生学习特别是以后的工作影响很大;我在研究中的失误甚至错误,我的老师都给予理解和宽容,在他们的耐心指导下,使我在研究生学习上能够一路顺风顺水的走过来,并将使我终身受益。在论文付印之际,谨向导师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在试验站学习和生活期间,刘占德、姚春潮、杨开宝、郁俊谊、李建军、龙周侠、邓丰产、刘存寿等老师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和热情的帮助,本人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以及同门师兄张超,同门王逸珺,试验站同学梁策、李聪、王语悦在实验上的帮忙。最后,向多年来在我学习、科研、生活方面给予无私帮助而又未能一一述及的老师、同学、朋友和亲人表示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衷心祝愿所有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人们幸福、平安,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相关标签:农业科技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