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内科学论文

失眠的病机及其中医与西医疗法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1-17 共4196字
论文摘要


  失眠,中医所谓“不寐”,是由于阳不入阴所引起的经常不易入寐为特征的病证。轻者入寐困难,有寐而易醒,有醒后不能再寐,亦有时寐时醒等,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入寐[1]。正常的睡眠依赖于人体的“阴平阳秘”,脏腑调和,气血充足,心神安定,卫阳能入于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卫阳通过阳跷脉、阴跷脉而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若脏腑气血等功能失调,阳不能入阴则发为失眠。近年来关于失眠的治疗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现综述如下:

  1失眠病机

  导致失眠因素颇多,如躯体、环境、生物药剂、个人性格特征等,临床最常见的因素是精神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2]。《难经》曰:“人之安卧,神归心,魄归肺,魂归肝,意归脾,志归肾,五脏各安其位而寝。”指出失眠与五脏关系密切。思虑劳倦,伤及心脾,脾失健运而心神失养;禀赋不足或久病过劳等耗伤肾精,水不济火,心肾不交,阴虚火旺,阳不入阴而不寐;或抑郁恼怒,肝火上扰,而心神不宁;《温病条辨》云:“不寐之因甚多,有阴虚不受阳纳者,有阳亢不入阴者……有痰饮扰心者。”指出痰饮也是失眠的病机之一。总而言之,失眠病位在心、肝、脾、肾,病机关键在于阳不入阴。

  2失眠的中医疗法

  2.1 中药治疗 在治疗失眠的汤剂方面,各医家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辨证施治,以阴阳气血为纲,从脏腑或三焦的角度辨证分型,如吴霞[3]将失眠辨证为肝郁化火型(龙胆泻肝汤),痰热内扰型(温胆汤),阴虚火旺型(天王补心丹),心脾两虚型(归脾汤)。纵观近年的研究报道[4-6],可以发现涉及治疗失眠的方药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方有归脾汤、酸枣仁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主要中药有酸枣仁、当归、远志、夜交藤、合欢皮、茯苓、茯神、龙骨、牡蛎、柴胡等。

  傅俊杰[7]观察并探讨归脾汤加减在心脾两虚型失眠中的作用及疗效。实验组根据患者症状给予归脾汤加减,对照组给予艾司唑仑口服。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及复发率分别为90.9%、18.0%,对照组总有效率及复发率分别为74.6%、36.2%,归脾汤治疗失眠可做到因人而异,从本论治,疗效确切。又如周鹏[8]等以酸枣仁汤为主方随症加减治疗虚劳虚烦不眠证患者20例,结果痊愈14例,总有效率为95.0%。

  2.2 失眠的针灸推拿疗法

  2.2.1 针刺 针刺可安神定志,调整阴阳之平衡,引阳入阴,使阴平阳秘而治愈失眠。针刺在中医外治法治疗失眠当中运用最为广泛,百会为必选穴位之一;此外,使用频率较高的穴位有:四神聪、印堂、神门、内关、三阴交、照海、申脉、太溪等[9-11]。杨军雄等[12]探讨以三焦针法为主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观察患者197例,观察组118例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结果显示观察组为61.0%,对照组为20.3%,治疗后观察组在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等方面优于对照组。金珠[13]观察背俞穴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发现背俞穴为主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较传统的腧穴较好,能显着改善临床症状及与睡眠相关的各项指标,尤其是对顽固性失眠的疗效优势更为显着。李云平[14]运用辨证分型和蹻脉理论指导针灸治疗失眠,治愈率为56.9%。

  2.2.2 推拿 近年来推拿治疗失眠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治疗手法也在传统推拿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继承与发展。耿涛[15]通过对目前推拿治疗失眠疗效现状的分析,重点阐述了三部推拿法治疗失眠的临床运用及可能机制。头面部以点按百会、四神聪、太阳、印堂、神庭、风池等穴为主,腰背及腹部以滚、擦、揉等手法为主,着重督脉、膀胱经和脾胃经。三部推拿法治疗失眠可调和阴阳,调整脏腑功能,而镇静安神。高建辉等[16]探讨通督治脊配合传统推拿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与机理,结果证实其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头面部及腹部传统推拿手法。蔡俊萍等[17]临床观察发现引阳入阴推拿配合气息导引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延长睡眠时间,有助于提高失眠患者的生活质量。

  2.2.3 艾灸 艾灸作为针灸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临床运用也比较广泛,临床疗效也是值得肯定的。汪洪波[18]用温灸神阙法治疗失眠,治疗组主穴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配穴取神庭、印堂、足三里,针刺后于神阙穴施盒灸,对照组取穴同上,针后加TDP照射腹部,经治疗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余婵真等[19]比较艾灸百会、肝俞、心俞、脾俞、胆俞、三阴交与口服舒乐安定治疗失眠症疗效,发现艾灸治疗失眠症疗效优于口服药物组。

  2.3 传统保健与养生对失眠的作用 《内经》云:“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主张“法于阴阳,调于四时”,蕴含着中医养生的根本思想,后世在其思想的指导下发明了如五禽戏、太极拳、气功等健身术,不仅可以养生防病,对疾病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黎光昇[20]应用五禽戏结合放松功对83例慢性失眠患者治疗,发现此法能够有效地延长患者的睡眠时间,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亦可改善因失眠引起的困倦、焦虑、抑郁等症状。徐磊[21]探析太极拳运动对失眠患者的作用表明太极拳能启发患者的内在恢复机制,使全身的气血津液得到流通,从而调节脏腑功能,同时有助于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2.4 失眠的中医综合疗法 失眠病因复杂,且易反复,临床上常以几种治疗方法联合运用。中医治法除中药、普通针刺、推拿外,还有电针、耳穴、头针、水针、拔罐、穴位贴敷、足浴等方法[22-26]。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有活血通络、通利血脉,以达到宁心安神之功效,可随时按压,操作方便。《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脑主神明”,故失眠与脑有关,头针对大脑皮层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可改善皮层功能,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足底按摩以刺激人体脏腑在足底的反射区而调节脏腑功能。将上述方法综合运用具有无毒副反应、安全有效、不依赖、不易复发的优点。如高秀凤等[27]采用柴胡疏肝散配合太极拳运动治疗失眠患者56例1个月,总有效率为96.33%。张梅等[28]观察慢性失眠症患者126例,治疗组采用走罐并艾灸加电针综合治疗,对照组口服中药加电针治疗,治疗结束后评定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匹慈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并随访1年观察远期疗效,针灸综合疗法能显着改善慢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远期疗效确切。曹双凤[29]等观察耳压王不留行结合体针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治疗组耳压神门、皮质下、交感等穴加体针针刺神门、印堂、太阳等穴;对照组采用体针针刺,取穴同前,药物组服用地西泮,治疗组总有效率92.3%,3组疗效比较P<0.05。程晋涛[30]将126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6例采用耳针、推拿配合足浴疗法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西药方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对照组为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失眠的西医疗法

  3.1 失眠的西药治疗 慢性失眠患者大多选择使用镇静催眠药物来促进睡眠,并以老年失眠患者为主。目前临床主要使用的镇静安眠药有苯二氮卓类(benzodiaZepine,BZD)、非苯二氮卓类、抗抑郁药物三种。苯二氮卓类为第2代镇静催眠药,常见的苯二氮卓类药物有三唑仑、咪达唑仑、氯硝西泮等,可缩短入睡时间,减少觉醒时间和次数、增加总睡眠时间,具有安全性高,耐受性较好的优点,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治疗失眠药物[31]。但连续应用超过2个月产生依赖的机率会大大增加,骤停可发生戒断反应,出现紧张、焦虑、易激惹等[32]。非苯二氮卓类被称为第3代镇静催眠药物,常见的有唑吡坦、佐匹克隆、扎来普隆。唑吡坦对睡眠结构无影响,专一性强,但半衰期短,依赖性强。佐匹克隆口服吸收迅速,基本无耐药性及依赖性,不良反应可有味苦口干、宿醉、焦虑、头痛等[33];扎来普隆起效快,无宿醉和残留,是现在唯一可以达到“按需服用”要求的安眠药,使用较广[34]。Grosshans[35]调查显示,阿戈美拉汀可改善患者整体睡眠质量而无白天镇静作用。

  3.2 其他治疗手段 其他还有认知行为疗法、艺术疗法等。一般而言,其关注点是患者的内心世界,以调整患者精神状态为宗旨,从不同角度探究患者或焦虑或紧张或抑郁的缘由,从而对症治疗[36]。认知疗法通过睡眠卫生指导、睡眠限制疗法及矛盾意向法等治疗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帮助患者解决睡眠障碍问题。Trockel[37]研究发现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失眠具有较为显着的疗效。艺术疗法包括绘画疗法、舞蹈疗法、音乐疗法等,患者可以通过不同艺术的表达,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内心以及难以捉摸的潜意识,宣泄内心的情感压力和焦虑,调节情绪,起到疏泄和放松的作用,使失眠得到有效的治疗[38]。国外学者[39]以音乐来提高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治疗前后其匹慈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音乐疗法可显着提高睡眠质量。

  4总 结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长期失眠会导致人精神不振,甚至思维混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各医家学者在治疗上做了大量的临床观察与研究,由于失眠病因病机复杂,以及学者临床经验的差别,导致治疗方法也大不相同,在取得较好疗效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比之下,综合疗法的临床疗效最为突出。对失眠的治疗可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综合运用中药、针刺、电针、艾灸、耳穴等方法,使各法之长得到充分发挥,以获得最佳疗效,缩短疗程,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深入研究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

  [2] 王志丹,陈少玫.失眠症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3):355-356.

  [3] 吴霞.失眠症的临床辨证论治[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2,10(12):353-354.

  [4] 张威.中医疗法治疗失眠概况[J].内蒙古中医药,2013,31(11):119-120.

  [5] 景兴文,陈维.失眠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8):320-321.

  [6] 王凤珍.中医对失眠治疗方法探讨[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1,5(5):303-304.

  [7] 傅俊杰.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55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3,15(5):28-29.

  [8] 周鹏,陈林庆.加减酸枣仁汤治疗虚劳虚烦失眠20例[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9(3):384.

  [9] 王颖,钟小文.中医外治法治疗失眠的临床概况[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3):59-61.

  [10] 王丹,郑莉.失眠中医外治临床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3):233-235.

  [11] 王元. 近三年针灸为主治疗失眠的概况 [J]. 医药前沿,2011,1(21):91-93.

  [12] 杨军雄,张建平.针灸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4):466-468.

  [13] 金珠.背俞穴治疗失眠症疗效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3,47(8):49-5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