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内科学论文

山楂降脂丸调治痰瘀阻络型脑梗死康复期并发高脂血症的疗效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2-01 共2974字
论文摘要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脑梗死恢复期的有效治疗能明显降低致残率,降低复发率,故脑梗死恢复期的治疗意义重大。高脂血症及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两者是可以干预的,在临床治疗脑梗死患者的实践过程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2012-03—2013-03,我们应用山楂降脂丸治疗痰瘀阻络型脑梗死恢复期合并高脂血症90例,并与西医常规治疗9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180例均为我院神经内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0例,男46例,女44例;年龄45~80岁,平均(64.1±10.2)岁;病程15~60d,平均(21.5±6.7)d;伴原发性高血压30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9例。对照组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46~82岁,平均(65.1±11.2)岁;病程15~60d,平均(20.5±6.9)d;伴原发性高血压28例,糖尿病12例,冠心病13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选择

  1.2.1脑梗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学组制订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

  1.2.2高脂血症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确诊,胆固醇(TC)≥5.18mmol/L,甘油三酯(TG)≥1.7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L)≥3.37mmol/L。

  1.2.3纳入标准符合中医中风的诊断标准,疾病分期为恢复期,即发病时间2周~6个月,辨证为痰瘀阻络证型,并且符合脑梗死、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且患者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

  1.2.4排除标准中风辨证为痰瘀阻络证型以外的证型;发病时间<2周,>6个月者;经证实由脑梗死以外的疾病引起者;有严重的其他系统疾病;对本研究用药过敏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研究者。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定斑块、调控血糖、降压及改善心肌供血等治疗。

  1.3.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山楂降脂丸(药物组成:茵陈30g,山楂20g,茯苓20g,泽泻10g,决明子20g,菊花10g,丹参20g,当归20g,川芎10g,枸杞子10g,大黄20g,何首乌20g。取处方各药,筛选去杂质,烘干,粉碎,炼蜜成坨制丸,冀药制字Z20050863)6g,每日2次口服。

  1.3.3疗程2组均治疗6周后进行疗效评价。

  1.4观察指标观察2组治疗前后TC、TG及LDL-L变化及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刚性指数变化。

  1.5疗效标准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7%左右;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18%以上,或死亡。

  1.6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论文摘要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2组治疗前后TC、TG及LDL-L比较见表2。

  论文摘要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后TC、TG及LDL-L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

  2.32组治疗前后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刚性指数比较见表3。

  论文摘要

  由表3可见,2组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刚性指数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中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病机虽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其中以肝肾阴虚为本,痰瘀阻络为标。大量的临床观察研究亦证实“痰瘀互阻,脉道不畅,气血运行不通”,致清窍四肢百骸失养,发为中风。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与“痰瘀”密切相关,血清TC、TG、LDL及血黏度的升高,可作为痰瘀证的微观辨证依据,且中风以痰、瘀为病理基础者高血脂症又明显。王玉来等认为中风最多见的症候是痰瘀互结。因此,我们在长期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出以健脾化痰、活血化瘀、滋阴补肾、化浊通腑为主要功效的山楂降脂丸。方中茵陈、茯苓、泽泻健脾化痰,利水渗湿;山楂消食化积,活血化瘀;何首乌、枸杞子滋肝肾,益精血,补虚劳,助筋骨;决明子、菊花清热,平肝,明目;丹参、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化瘀;大黄泻热通腑,化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痰化、瘀消、虚除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茵陈可保护肝细胞膜,防止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及改善肝脏微循环作用,水浸剂有降血脂、降血压作用,并有一定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山楂能显著抑制高脂、高胆固醇,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能清除肝内堆积的甘油三酯,以减少脂肪酸对肝细胞毒性作用。三萜类化合物被认为是降血脂的有效成分,其中泽泻提取物泽泻醇A及泽泻醇A、B、C的乙酸酯都有降低血清中胆固醇作用,尤以泽泻醇A-24-醋酸酯降脂作用最强;制何首乌醇提取物可显著降低血浆甘油三酯和游离胆固醇水平,抑制血浆总胆固醇和胆固醇脂的升高,降低血脂水平,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丹参提取物丹参素具有抗氧化、抗凝、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当归具有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纠正脂肪代谢紊乱状态的作用;川芎中川芎嗪对血小板体内外聚集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全血高切比黏度、低切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比容明显下降,增加红细胞变形指数,对血液流变性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大黄具有抗血栓形成、利胆、保肝、降压、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

  综上所述,山楂降脂丸具有降脂、改善血流变指标、抗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硬化及保肝等作用,能改善痰瘀阻络型脑梗死恢复期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症状,降低血脂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潘晓明,李伟周,胡爱娥,等.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急性脑梗塞痰瘀证患者hs-CRP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8):49-50.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4]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03.
  [5]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6]李毅,同志超,陈君长,等.激素性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国骨伤,2003,16(1):20-22.
  [7]黄立春,王守平.痰瘀互结与脑血管病[J].河北中医,2001,19(2):29-30.
  [8]王玉来,郑慧,刘文娜.中风急症证候分析[J].中国中医急症,1995,4(2):75-78.
  [9]吴其恺,杨大国,王植芳,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黄疸型肝炎135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8):15-16.
  [10]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16-217,137-138.
  [11]张劲松.山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新说[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2,4(3):97-98.
  [12]李长伟,吴水生.泽泻调血脂的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09,5(10):152-153.
  [13]孙桂波,纪凤兰,徐惠波,等.何首乌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4):105-106.
  [14]张名娟.丹参素的药理作用研究[J].北方药学,2012,9(3):106-107.
  [15]唐春萍,江涛,郭姣,等.复方贞术调脂胶囊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脂质代谢的影响[J].中药材,2010,33(8):1285-1289.
  [16]韩辉,吴丽敏,杨文明,等.参芎嗪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损伤血液流变学、脑含水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1):71-7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