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影响乡村基础设施投资公平性的原因分析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12 共876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乡村基础设施投资公平性困境探析
    【第一章】影响乡村基础设施投资公平性的原因分析绪论
    【第二章】公平性的历史考察与分析
    【3.1】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公平性现状
    【3.2】我国农村基建投资的公平性难题
    【4.1】公平性视角下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思考
    【4.2】寻求合意的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转型
    【4.3】实现合意的中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公平解
    【结论/参考文献】农村地区设施的投资公平问题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背景

  在当今社会中,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由于存在事权责划分不清、供给主体错位、投资决策等各方面的缺陷,造成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资金不足、监管乏力、结构失衡等状况,从而使得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在效率与公平上存在着严重的失衡。
  
  城镇居民享受着优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而农村居民无论在交通道路、电力通讯还是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中所受益的程度和所享受的服务水平都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甚至还需付出更多的代价加重自身负担。基础设施投资在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城乡的分配不公,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所有成员,特别是农户在基础设施投资的公平份额。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不公平,影响着农村地区居民的受益状况与和谐社会的进步程度,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因此,要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共同繁荣,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公平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传统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主要集中在效率性的判断上,而忽视了公平性的分析,且投资不够合理、全面。
  
  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加速破解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公平性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各级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自 2003 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把"三农"问题放在重要发展的战略位置,并且政府一直积极采取各项方针政策来促进"三农"的发展。
  
  2012 年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地参与到现代化进程中,分享现代化带来的成果。

  2015 年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持续第 12 年聚焦"三农",这 12 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惠民政策,用良好的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提高农民生活,以期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可从目前来看,公平性问题依旧突出存在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当中。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要通过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来实现到 2020 年全国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构建农村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投资的公平性是最薄弱的一环。而目前,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公平性的定量研究很少,那些系统、全面进行农村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投资公平性研究的几乎没有,形成了很大的理论滞后。

  本文对公平理论和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现状做了基本描述,提出了目前影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公平性的难题困境,继而尝试着从哲学视角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公平性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与反思,从而寻求合意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公平解。旨在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合理性、公平性及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二、 选题意义

  (一) 理论意义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公平性研究一直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这一研究集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哲学等多学科于一体。虽然很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众多学者在研究时针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求现状、对区域分布不公的现状分析多于对城乡差距过大的分析,具体情况分析少于整体情况分析。
  
  国内学术界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研究以分析投资现状、问题及原因居多,但从公平公正、民主等价值的实现进行审视的实属不多。很多学者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政府角色研究,局限于整体宏观的制度分析,对运行模式的研究也过于单一。
  
  这样的研究从实际状况方面局限了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公平性研究的发展。从学科划分上看,很多学者偏重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的研究,很少会吸纳其他学科知识,另辟蹊径取得突破。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本文作者坚持从哲学视角出发,吸收多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研究和思考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公平性问题。在哲学这种"普照光"下,对诸如农村基础设施公平性等核心概念进行反思。

  哲学是对"规则"的反思,是对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一种追问。在现代社会,公平是一种被人们所认可的价值观念,世界各国都需要通过维护公平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在当今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中国,如何通过哲学的追问来反思、批判我们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中的矛盾与问题,如何在追求公平性的视角下来重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可以说是本论文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 实践意义

  1994 年的世界银行年度发展报告肯定了基础设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并得出了"基础设施每增长 1%,GDP 就会增长 1%"的结论。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重工抑农和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发展,阻碍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如果农民问题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如农村投入少、基础设施匮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那这些社会矛盾都将严重阻碍改革的进程和破坏社会的稳定,甚至将我国社会发展拖入到停滞状态。因此本研究追求理论联系实际,找出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难题与困境,总结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公平性的若干建议。

  社会的分配不公,会造成社会矛盾的加剧、各种问题丛生、社会难以稳定。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作为社会再分配的一种途径和重要方式,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大基石。本篇论文关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改革动态和深层价值取向,试着从哲学的角度去揭示和反思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过程中的问题根源和其公平性本质,力求去实现合意。本文作者水平有限,但很希望这些研究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有所益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外研究现状

  1、关于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关系

  早期西方经济学者把财富的聚集和航海、运输、商业发展、贸易、经济增长都联系在一起,认为国家应建立并长期维持公共事业的发展和公共工程的开发;他们关于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财富累积这方面也只是一些零碎的思想,比如发展公共工程能提高社会福利、交通运输的建设会影响该地区生产的布局和矛盾与问题,如何在追求公平性的视角下来重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可以说是本论文研究的重要意义。

  (二) 实践意义

  1994 年的世界银行年度发展报告肯定了基础设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并得出了"基础设施每增长 1%,GDP 就会增长 1%"的结论。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重工抑农和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发展,阻碍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如果农民问题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如农村投入少、基础设施匮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那这些社会矛盾都将严重阻碍改革的进程和破坏社会的稳定,甚至将我国社会发展拖入到停滞状态。因此本研究追求理论联系实际,找出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难题与困境,总结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公平性的若干建议。

  社会的分配不公,会造成社会矛盾的加剧、各种问题丛生、社会难以稳定。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作为社会再分配的一种途径和重要方式,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大基石。本篇论文关注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改革动态和深层价值取向,试着从哲学的角度去揭示和反思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过程中的问题根源和其公平性本质,力求去实现合意。本文作者水平有限,但很希望这些研究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有所益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外研究现状

  1、关于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关系

  早期西方经济学者把财富的聚集和航海、运输、商业发展、贸易、经济增长都联系在一起,认为国家应建立并长期维持公共事业的发展和公共工程的开发;他们关于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财富累积这方面也只是一些零碎的思想,比如发展公共工程能提高社会福利、交通运输的建设会影响该地区生产的布局和成本变动等。但这些早期学者并没能形成系统的理论去进行研究,只是研究具体的对象。

  在 20 世纪 40 年代中后期,美国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把基础设施定义为社会先行资本,认为国家应该大规模去进行社会先行资本的投资,因为这种社会先行资本的投资,不仅能够有益于经济的提高,而且能够降低很多行业的成本,给整个社会带来利益。

  罗根纳·纳克斯在他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中提到过: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发展中的两个恶性循环。解决这两个恶性循环的办法就是要把资金投入到各个生产部门,投入到基础设施当中去。用大规模的投资来带动经济。

  艾伯特·赫希曼认为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如果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怠慢或者忽视,这都可能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他还提出,如果当前情况下出现资金短缺的状态,那我们可先把资金投入到直接性生产活动中,待资金累积到一定程度再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去,确保经济能够发展。

  世界银行《1994 年世界发展报告》也提出了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关系,报告提出了国内生产总值会随着基础设施存量每增长 1%而增长 1%.沃尔特·罗斯托在他的著作《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和《经济成长阶段》中都指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当逐渐加重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最低限度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那这个国家很难实现经济的起飞和社会的变革。而后罗斯托还对基础设施与非基础设施谁先后投资进行了总结归纳,得出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经济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具体研究,把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与区域间的发展差异联系在了一起,把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对一国吸引外国投资的竞争力联系起来。

  2、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中所扮演的角色

  经济学家大卫·休谟最早在这一问题上研究出了成果,他认为那些对个人存在利益的事情,只有靠集体的力量去完成。比如他在其著作《人性论》中就用"草地排水"的案例明确了基础设施的性质,还指出了"搭便车"行为在供给中时常存在,"一个人很难去把和别人共有的那片草地上的积水排除,但如果是两个人就会同意。因为人们都不想给自己找麻烦,不想增加自己的开支,都想找各种借口把负担增加到别人身上".

  亚当·斯密在基础设施供给方面,就认为国家理应有一项职能就是为社会提供各种公共产品。同时觉得国家为了经济的发展,有责任义务去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持,而不仅仅只服务于资产阶级。美国萨瓦斯认为,政府所拥有的这些功能应该回归到私人领域中,由第三方来实行政府功能。

  3、基础设施其他方面的研究

  在基础设施产权方面,200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认为分权管理比集权管理更加有效率。她认为在公共产品成本既定相同的情况下,帕累托有效的产出量,各级政府提供给他们的居民远远比中央政府提供给全国的居民有效率的多。

  在基础设施投资融资方面,国外的很多学者主要研究投资的主体、融资模式、筹集资金渠道等方面。比如亚当·斯密,他觉得政府有这个责任去修建铁路、公路、水利等公共设施,因为这是政府是一项职能。
  
  换句话说,亚当·斯密把基础设施建设看作了国家的一项职能。比如萨伊主张加大对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公共工程的投资,而不应该投资到那些无效的公共建筑上去。其中他特别强调文化教育费用,称其会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增长。

  凯恩斯认为,国家进行基础设施投资,不但满足了政治上的需求,更是作为一种手段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4、关于基础设施投资的公平性研究

  如 2004 年维多利亚交通研究所的 T. Dolitman 对公平性作了定义,提出了进行公平性分析的框架,对小汽车发展模式、公交补贴和道路收费政策进行了定性研究分析。

  二、 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关系

  中国学者主要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发展数量及规模等方面来研究基础设施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1)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李伯溪认为那些直接性地参与到生产过程中的,或者对企业的选址有所影响的基础设施,会较大的影响着区域间的收入差异。而且这里面存在自变量增长、因变量也会增长的关系。

  樊胜根等人研究了农村公共投资支出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帮贫扶困方面产生哪些影响,其通过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会大大提高农业的发展,特别是文化教育投资在帮贫扶困方面会产生积极影响、效果明显。

  郎永建等人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论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息息相关,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会带动农业产业的升级和生产能力的提高。

  总的来说,这些研究者普遍认为在加速农业化、扶贫、扩大就业市场、促进资金流动、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等方面,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发挥着重大作用。如刘伦武用一种动态关系研究了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这种动态关系建立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得出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受农村基础设施的影响,若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过少,则会使农村经济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2)从发展规模与结构看,如娄洪从生产要素供给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经济增长模型,这种模型是动态的,由内生和外生投资资本共同形成,且具有不同的拥挤程度。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娄洪还分析了这种拥挤程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包括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如杨军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基础设施投资也要适应于这个社会需要而进行变动。他还指出,这种基础设施变动增长不会立马就增长总产出,因为这个之间存在着一些弹性系数,而且经济的增长与基础设施的结构挂钩。

  林毅夫指出,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给农民带来了生活的不便,限制了他们的消费意愿。

  因此我们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调整农产业经济结构,提高农村经济发展,这样才能满足农民的消费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而且那些与生活相关的基础设施在建设改善的同时也有利于城乡差距的缩小。

  此外,像刘晓均等人还研究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民收入与支出的影响,从而得出了人力资本这一关键词。研究表明随着农民人力资本的变动,农户受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都会不同。

  2、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现状分析

  城乡差距过大和地域分布不均是我国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基本状况。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不均衡状态,西部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数量和质量与东部地区相差过大;而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增速,体制的落后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城市和农村经济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

  (1)区域差距现状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众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比如张秀莲和王凯,他们研究认为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呈现一种多样化,而贫困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主要依靠国家投资供给,说明了区域差异显而易见。

  尹文静、Ted McConnel 在中国东中西部分别选取山东省、安徽省和陕西省作为代表省份,将这三个省份用状态空间模型进行数据分析。首先,对农户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生产性投资系数采用最小二乘法回归系数求得,然后通过求解回归系数的状态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方法再次求解该系数,最后对比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系数再进行逐一分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会因为众多影响要素的不同而对农户的生产投资产生不同影响。
  
  (2)城乡差距现状的整体把握

  沙治慧、罗静为合理分析出农村公共投资布局的效率,根据四川各地农村公共投资的实际情况,以生产函数的基本模型为基础,运用边际收益的估算方法,将公式进一步简化后得出结论有效说明了为什么我们在不断加大公共投资的情况下,农村生产、农民生活条件仍没有效改善,农村的经济还没有得到有效发展,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依然很大。可见,公共投资的配置效率低、城乡差异大,严重阻碍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

  3、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公平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现在很多农村采取的是"一事一议"来筹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周密、张广胜对沈阳市 118 个村书记进行了数据调查,用零堆积负两项回归模型来分析这种"一事一议"制度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经研究表明,如果要更好的发挥这种"一事一议"制度,那在满足"熟人社会"这个条件的基础上还得满足村民在选举的过程中一定要真实的表达自我意愿,否则这种制度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而且这种集体选择的制度,实质上是一种博弈机制,是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的博弈。

  除此之外,像卫龙宝、张菲采用了 1509 个样本农户进行数据研究,发现农户平时接触到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供给率的多少影响着农民的满意度;分配的不均匀降低了农户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满意度;农民收入的水平也是影响农户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4、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中的政府角色

  如颜石生认为,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而在这过程中政府需进行管理创新,完成自我职能的转变。

  比如履行好监管和调控利益的职能。谢恒、马雪彬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其市场自身的局限性,需要政府进行宏观的调控。而政府因为自身的原因,又迫切需要市场的改革。迟福林则希望明确划分各级地方政府财政分配的权利,其旨在实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税收划分、财政划分更加合理明确。

  5、关于基础设施投资的公平性研究。

  2005 年长安大学的吕政义从出行目的的可达性角度对交通公平性进行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平性的内容和相应的评价指标;2009 年清华大学的石京等在《交通公平性的衡量角度与模型描述》中对交通公平性的衡量角度加以区分,并分别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模型。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研究视角的单一

  各国学者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的研究很多局限于政策、社会和经济的视域中,研究视角单一,缺乏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多学科交叉融合探讨尚显不足,我们应该综合运用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政治学等多学科进行系统地研究和探讨,使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公平性的理论更加充实。

  2、缺少定量研究

  关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定性研究较多,缺乏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第一手"细致入微的调研,数据支持不充分,特别是缺少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实证调研。

  3、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农村基础设施的很多研究,都是从基础设施这个大方向方面来展开的,而没有针对的把农村基础设施作为一个单独的产业来研究。正因如此,所以不能针对其自然属性、经济属性、投资后的服务维护过程、存量增量的变化等进行一一细致的针对研究,也就缺乏其系统性的连贯。

  4、不具有实际操作意义

  国内学术界对农村基础设施政府供给的研究以分析供给现状、问题及原因居多,但从公平公正、民主等价值的实现角度进行审视的实属不多。大多数学者关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政府角色研究,局限于整体宏观的制度分析,对运行模式的研究也过于单一。在中国这种特殊国情下,如果不能对政府的运行过程一一进行剖析来揭示其内在运行机理的话,就很难对实际有操作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本文作者针对当前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中存在的公平性问题,在分析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文献资料基础上,首先从理论上对公平进行了历史考察与分析;继而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公平性的现状入手,详细地对影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公平性的存在问题及困境进行了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公平性进行反思,用哲学的追问来反思、批判我们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中的矛盾与问题,以期在追求公平的视角下实现合意的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公平解。从结构上看,本文共分为五章,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主要是提出问题,指明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综述了农村基础设施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简要地评述;提出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主要是理论分析。从现代西方学者的公平思想和我国学者的公平思想这两方面介绍了公平理论的历史演进;从而去理解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和当代中国农村对公平的价值诉求。

  第三章主要是问题分析。首先分别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概况和影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公平性的成因这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公平性现状;其次,从效率与公平、各方利益博弈与公平、治理这三个困境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存在的公平性难题。

  第四章主要是问题反思和政策建议。在理论研究和现状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公平的理论(分别从哲学内涵、价值意蕴和工程伦理维度这三方面)反思和实践反思,使问题上升到哲学层面,用哲学的视角去探究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如何走向更加公平。其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去寻求合意的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转型,继而为实现合意的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提供公平解。

  第五章主要是本文的结论章节,总结本文得出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指出本文的不足和以期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在文章研究过程中,查阅、收集、整理对本文论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并对这些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与思考。本文首先把题目分块,从与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公平等等这些块进行相关内容的著作、期刊材料的整理,从而加以思考分析,得出本篇论文的基本论点。

  2、理论联系实际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把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公平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公平性与中国当今发展实际联系起来,以提供其理论指导和现实价值。
  
  3、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本文在考察公平理论的发展历程中,按其历史发展逻辑的规律进行分析,为研究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公平性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需要以人为本、顾及农民利益的表达和诉求来实现公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