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内科论文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研究

来源:基层医学论坛 作者:吴明
发布于:2019-01-24 共2884字

  摘   要:  目前, 临床上对于隐源性机化型肺炎发病机制尚不完全知晓, 普遍认为与感染、结缔组织疾病、肿瘤、药物等有关, 发病后常伴有或不伴闭塞性支气管炎表现。国内学者研究表明,隐源性机化型肺炎发病率较低, 且发病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 并且影像学改变更多地由原发性引起, 与其他特发性间质性肺炎难以区分, 导致临床误诊率、漏诊率较高。

  关键词:  隐源性机化型肺炎,临床特征

  隐源性机化型肺炎属于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 最早由国外学者1983年提出, 其特征性改变为细支气管和 (或) 肺泡腔填塞息肉状肉芽组织, 属于一种肺泡炎症性疾病[1]。目前, 临床上对于隐源性机化型肺炎发病机制尚不完全知晓, 普遍认为与感染、结缔组织疾病、肿瘤、药物等有关, 发病后常伴有或不伴闭塞性支气管炎表现[2,3]。国内学者研究表明[4,5]:隐源性机化型肺炎发病率较低, 且发病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 并且影像学改变更多地由原发性引起, 与其他特发性间质性肺炎难以区分, 导致临床误诊率、漏诊率较高。因此, 加强对隐源性机化型肺炎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 能为患者诊疗提供依据和参考。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隐源性机化性肺炎患者6例为对象, 探讨其临床特征,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4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隐源性机化型肺炎患者6例, 男3例, 女3例, 年龄24岁~71岁, 平均年龄 (53.49±4.55) 岁;体温38.1~39.85℃, 平均 (39.09±0.84) ℃。纳入标准: (1) 符合隐源性机化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 均伴有不同程度咳嗽、发热。 (2) 无咳痰、咯血、胸闷、气急等临床表现者。 (3) 均遵医嘱完成X线检查。排除标准: (1)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性乙型肝炎。 (2) 合并支气管哮喘、肺炎或伴有肺部实质性疾病者。 (3) 预计生存期<6个月或伴有明显精神异常者。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研究

  1.2 方法

  查阅患者病历, 记录并统计患者起病的形式、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方法、诊断模式及常用的治疗方法、转归等。 (1) 基本情况, 记录并统计6例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特殊职业等。 (2) 临床症状, 记录并统计患者症状、体征、病程等。 (3) 实验室及相关辅助检查,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善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降钙素、C反应蛋白、肺功能及血气指标。 (4) 影像学检查, 患者均行CT检查, 确定病灶的形态、病灶个数、阴影密度、边界、胸膜受累、伴随征象及病灶是否游走等影像学特点[6]。 (5) 治疗, 对于确诊的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大环内酯类药物等, 连续治疗1个月后分别从痊愈 (症状、体征消失, 影像学未见病灶组织) 、好转 (症状、体征得到改善, 影像学病灶组织面积缩小) 、无效 (治疗方案无效或需调整方案) 角度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

  2 结果

  2.1 6例隐源性机化型肺炎基本情况分析

  男性占50.0%, 年龄≥40岁患者占66.67%, 且83.33%的患者有吸烟史, 发病患者均为特殊职业者。见表1。

  表1 6 例隐源性机化型肺炎基本情况分析
表1 6 例隐源性机化型肺炎基本情况分析

  2.2 6例隐源性机化型肺炎临床症状分析

  临床症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湿啰音、爆裂音及呼吸音改变, 分别占83.33%, 66.67%, 50.00%。见表2。

  表2 6 例隐源性机化型肺炎临床症状分析
表2 6 例隐源性机化型肺炎临床症状分析

  2.3 6例隐源性机化型肺炎实验室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分析

  6例患者白细胞检查3例异常;中性粒百分比2例异常;红细胞沉降率5例异常;C反应蛋白5例异常。患者中, 1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45 mm Hg, 1例Ⅰ型呼吸衰竭, 1例Ⅱ型呼吸衰竭。肺功能测定:1例正常, 1例混合型通气障碍, 2例限制性通气障碍, 2例阻塞性通气障碍。

  2.4 6例隐源性机化型肺炎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

  影像学检查出的临床症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斑片状影、支气管充气征、双侧受累, 分别占83.33%, 66.67%和66.67%。见表3。

  表3 6 例隐源性机化型肺炎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
表3 6 例隐源性机化型肺炎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

  2.5 治疗及转归

  6例患者均给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干预后, 3例痊愈, 2例好转, 1例患者治疗后病情变化不明显, 转上级医院处理。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未见复发, 患者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3 讨论

  隐源性机化型肺炎在临床上发病率相对较低, 患者发病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 影响预后。常规方法以手术病理检查为主, 虽然能帮助患者确诊, 但是检查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创伤性, 导致患者诊断依从性较差。为了提高临床确诊率, 本研究中提出了临床-放射-病理多模式诊疗, 其能规避病理检查的弊端, 充分发挥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方法优势, 帮助早期确诊, 对于早期难以确诊患者给予病理检查, 能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和参考。本研究结果显示, 隐源性机化型肺炎发生率男性占50.0%, 年龄≥40岁患者占66.67%, 且83.33%的患者有吸烟史;发病患者均为特殊职业者;隐源性机化型肺炎临床症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湿啰音、爆裂音及呼吸音改变, 分别占83.33%, 66.67%, 50.00%。说明隐源性机化型肺炎患者在男性与女性中均可发病, 患者多数有吸烟史, 并且患者职业相对特殊。实验室检查是隐源性机化型肺炎患者常用的检查方法, 内容包括: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等, 能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及疾病严重程度, 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本研究结果显示, 6例患者白细胞检查3例异常, 中性粒百分比2例异常, 红细胞沉降率5例异常, C反应蛋白5例异常;患者中, 1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45 mm Hg, 1例Ⅰ型呼吸衰竭, 1例Ⅱ型呼吸衰竭;肺功能测定:1例正常, 1例混合型通气障碍, 2例限制性通气障碍, 2例阻塞性通气障碍, 影像学检查出的临床症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斑片状影、支气管充气征、双侧受累, 分别占83.33%, 66.67%和66.67%。说明加强生化指标测定能提高临床确诊率, 同时, 对于早期确诊的隐源性机化型肺炎患者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干预, 如:抗生素、对症支持治疗等, 治疗过程中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及影像学检查, 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使得患者的治疗更具科学性, 促进早期康复[7]。本研究中6例患者均给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 3例痊愈, 2例好转, 1例患者治疗后病情变化不明显, 转上级医院处理。治疗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未见复发, 并且患者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隐源性机化型肺炎多发生在40岁~60岁人群中, 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 加强临床-放射-病理多模式诊疗能提供有效的诊疗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张银, 赵云峰.表现为重症肺炎的隐源性机化性肺炎一例[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6, 39 (1) :66-68.
  [2]陈军, 洪俐超, 华蓓, 等《.请您诊断》病例117答案: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继发真菌感染[J].放射学实践, 2016, 31 (12) :1238-1240.
  [3]吴晓华, 马大庆, 靳二虎, 等.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的HRCT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 26 (7) :1217-1221.
  [4]迟磊, 黄燕, 崔振泽.隐源性机化性肺炎[J].国际呼吸杂志, 2015, 35 (24) :1890-1893.
  [5]郭祥君, 史家欣, 温燕, 等.隐源性机化性肺炎患者血清半乳凝素9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7, 25 (4) :48-50.
  [6]文健, 曾小琴, 周泽云.不同影像学表现的隐源性机化性肺炎六例[J/CD].中华肺部疾病杂志 (电子版) , 2016, 9 (6) :680-681.
  [7]樊建勇, 秦燕, 殷振杰, 等.误诊为隐源性机化性肺炎1例[J].临床肺科杂志, 2017, 22 (9) :1724-1725.

作者单位:福建省老年医院
原文出处:吴明.隐源性机化型肺炎6例临床特征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04):476-47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