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少数民族文学论文

关于尔苏藏族历史源流的初步构想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1-19 共5348字
论文摘要

  作为一个族群的历史源流的线索,需要有众多的口头传说。尔苏藏族无通用文字,族群的历史源流线索,以宝贵的口头文化遗产的形式存在。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他们的历史。“民族生活”及“民族迁徙经过等”,“都是口头文学的内容,都借口头文学代代相传”[1]16。大量的民间传说都蕴含在尔苏藏族人民的口碑资料之中。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故去,这些宝贵的口碑资料濒临消失。保护好尔苏藏族的历史传说和各家族的迁徙路线记忆,把高度濒危的口头文献抢救并记录下来,固化在纸本文献中,存贮在电子文献中,是抢救藏族尔苏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在西昌学院研究生资助项目的支助下,课题组深入到石棉、汉源、甘洛、越西等县开展田野调查。对在外地居住、工作、学习的尔苏人,采取网上交流、电话采访等形式进行访问。访问数百人,采录了流传于尔苏藏族文化圈内的民间口传文化。笔者根据收集到的弥足珍贵的民间传说,提出关于尔苏藏族历史源流的初步构想。供专家学者斧正,更需要今后的考古学证据来验证。

  一、当前尔苏藏族的地域分布

  尔苏是使用尔苏语东部方言的藏族支系,相对聚居于川西南的南丝绸之路零关道大路旁。包括雅安市的汉源、石棉,凉山州的甘洛、越西四个县。

  学界认为,有三个藏族支系使用藏语尔苏话。上述四县的藏族使用尔苏话东部方言;冕宁县、木里县和甘孜州九龙县的里汝藏族使用藏语尔苏话的西部方言;冕宁县东部的多续藏族使用藏语尔苏话中部方言[2]44。本文指称的尔苏藏族,特指使用藏语尔苏话东部方言的人群。由于自然灾害、战争、民族排挤等原因,历史上曾出现过频繁的民族迁移。尔苏文化圈内,部分民族人口则是在战争、屯垦、戍边、移民、经商等社会原因影响下入川定居下来的。尔苏藏族人口16,000余人[3]3。具体分布在甘洛县的则拉乡、蓼坪乡、团结乡、玉田镇、平坝乡、新市坝镇,计4000余人;越西县的保安藏族乡、梅花乡、板桥乡、西山乡、越城镇,计2800余人;汉源县的小堡乡、河南乡、新县城,合计2000余人;石棉县的蟹螺乡、宰羊乡、迎政乡、美罗乡、永和乡、擦罗乡、回隆乡和新棉镇,约7000人;移民搬迁到绵阳市、眉山市等地的尔苏人约有1000人。尔苏藏族,自称尔苏(ersu)、部日(bw ssyi)、布尔日(bw er ssyi)。自先秦以来,尔苏先民就活跃在古牦牛道一线。史书上称为“河道七场四十八堡”之中的二十九个堡。

  二、藏族尔苏人族姓的口碑资料

  尔苏人关于族姓的口诀归集起来有四条:1“.蒲车巴尔擦啥盘策蒲啊呃直。”(pryi ce ba er casa panci pryi a ngd zzhyid )[p55he33pa55er55ha55sa33 pha55 nhi33p55a55e3333],意思是:蒲(pryi)、车(ce)、陈莫(che mo)、巴尔(ba er)等十三姓家族源于(pryi)。(pryi)是普米(尔苏人认为,普米和藏族是一回事),表示这十三姓是从甘青藏方向迁徙来的。他们来源于蕃区或蕃族。2“.俄急哦瓦布擦啥盘策扎啊呃直。”(o jjo wabbu casa pa ncinzza a nge zzhyi) [o55o33wa55bu33ha55sa33pha55nhi33na55a55e3333],意思是:俄[o33]、急哦[o33]、瓦[wa55]、挖布[wa55bu33]、阿数[a33u33]、阿依[a33ji33]、普哟[phu33jo33]、三皮[sa55nphu55]、昂股[a55ngu55]、阿塔[a55tha33]、阿朵[a55du55]、塔社[ntha55e33]、抛哦[phao55]等十三姓氏是从东方的大小金川、邛崃、成都等汉区方向迁徙来的,源于汉区。3“.伊莎耍日啊苟日(yisha suassa ngge o ssyi),吉满阿虐哦苟日(jji mae a nyo nggeo ssyi),伊莎吉满呢部诺啊呃制(yisha jjimae nebbunua a nge zzhyi)”[ji33a55ua55za33 nge33o33z55,i33m33a55o55nge33o33z55,j33a55i33m33n33 bu55 nua553333],说的是伊莎家族九弟兄(九个家姓),吉满家族九兄弟(九个家姓),他们从南方来,源于彝区。又说,这些家族是土着居民。

  三、关于尔苏藏族历史源流的初步分析

  川西南藏族先民的主体为古羌人,先秦以前自青藏高原河湟地区顺河南下进入三江流域。又有川中古蜀民迁入。唐蕃大战时期大量的吐蕃兵丁及家属的融入以及苯波教徒的徙入,有甘青的羌人迁入。“一部分吐蕃从西藏、青海、大小金川、邛崃、成都等地迁来三江流域”[4]186融入当地原住民。也有少数附近汉族和彝族的融入。石达开兵败大渡河以后部分士兵融入西番藏族中。所以西番是多元一体的民族融合体。尔苏藏族作为西番的一个支系,是多元一体、多元融合的族群。其族源构成复杂,迁徙路线不一。

  (一)西来支系

  公元783年双方会盟于甘肃清水县,盟约中划定了唐与吐蕃的界限。大渡河以南为吐蕃界。有甘青藏等地随军而来的吐蕃在黎州定居,形成民族融合。扎拉瓦(za ra wa)[a55ra55wa33]、洛瓦布(lua bbu)[lua55bu33]、卓必(nddro bbyi)[no55bz33]等家族皆是。洛瓦布、卓必、尓帕等家族的口碑资料说:他们是从西藏迁徙东进的。汉源扎拉瓦(za ra wa)家谱也记载他们的祖先是从西藏来的。

  如上述,兑巴(ddo ba)、扎玛(nzza mar)、阿朵(a ddo)等家族是战争期间来到东蛮,融入西番的吐蕃。随族群的融合,族称逐渐过渡为尔苏藏族的家姓:兑巴、扎玛、阿朵等。甘洛越西的尓帕(ryi pa)家族自称是西藏的僧侣,到邛州(西昌)来朝圣并留居下来的。这说明尔苏藏族中的一部分家族来自西藏。

  (二)北来支系

  目前家族庞大的如:抛(pao)、蒲(pryi)、车(ce)、陈莫(cemo)、巴尔(ba er)是由甘青方向南迁来的。

  他们古代的迁徙路线已经没有记忆。依现在居住在木里和冕宁的“抛家”族人的口碑资料,他们“瞻对(新龙县)起祖,呷尔(九龙县)落业,三垭插站,苏州坝分房。”经过笔者实地调查,现在三垭已经没有藏族居民。一部分人从撒里玛俄朵西进木里倮波乡和卡拉乡等地区;一部分人南下到“博罗巴(mbbo lo ba)[mbo55lo55pa33]”。博罗巴即冕宁县宁源、大桥、冶勒、彝海、曹古一带。是保留在西番人记忆里和口碑资料里的尔苏藏族集散地。博罗巴是尔苏语地名,汉文献称“苏州坝”。部分人从博罗巴翻越阳糯雪山到达越西坝子,成为现在的尔苏人。

  (三)土着支系

  汉源境内的尔苏藏族大部发源于大树区的各乡镇,古笮都遗址盐官坡、最近发现的麦坪文化遗址都在大树镇。公元前97年汉武帝时改笮都为牦牛县,可见今汉源县的藏族与历史上的笮都羌或牦牛夷有密切关系。公元前111年汉司马相如治蜀时,“诛且澜邛君并杀笮侯”,以其地为沈黎部,置一都尉管十余县,清溪为笮都县。汉诸葛亮南征时取“攻心为上”之策,笮人拜服,遂改牦牛山为大相岭以示纪念 。

  公元777年,唐德宗遣右神策将军李晟赴西川剿杀藏族连战皆捷,追至大渡河外今小堡、河南一带诛杀藏人数万。至血流成河、骨堆成山,并将此地命名“宰猓铁口”。公元830年由杜元颖接任后,因失防务,吐蕃重叛占领州县并围成都。至公元962年时唐灭宋兴。宋太祖以玉斧画界,将大渡河以南划归吐蕃。元、明时期实行土司制。置长官司、安抚司、千户、百户至清嘉庆年间。

  有人认为尔苏人原居西昌地区。彝语中‘西昌’的发音为‘俄祖’,称藏族人也叫俄祖,就是说西昌原是藏族人居住的地方。民国《西昌县志》卷十二夷族志说‘倮罗以西番为山主’。尔苏人传说的尔苏藏族伊莎和吉满两大家族18个家姓的人由南方来的说法,也说明他们是由西昌往北迁徙的。石棉的黄姓抛家族也说,他们的祖先在建昌大石板分房,北迁石棉蟹螺乡的。建昌大石板,今为西昌市海南乡大石板。

  (四)东来支系

  有人认为,尔苏人的先祖是从东方迁徙来川西南的。他们认为,原来的成都平原,是尔苏先辈们居住的地方。持这种观点的人有以下几个理由。

  1.甘洛蓼坪乡王先生说:我们的口碑资料和记忆是先辈们居住在“邛州拦桥十八洞,青石板和黄石板,依铁牯牛为界。”我们祖先南迁到冕宁县苏州坝,后来又从冕宁博罗巴翻阳逻雪山迁到越嶲县瓦岩乡的茶园村。最后北迁搬到蓼坪乡清水村。尔苏人禁止和外族通婚,如果只是一个家族搬迁,婚姻问题不好解决。所以过去搬迁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家族随迁。汪比(va nbbryi)家和挖补(wabbu)家一起结伴来到腊梅营即现在的蓼坪乡,在清水就发展为汪比“尔格巴(ryi gge ba)”、汪比“尔拟巴(ryi nyi ba)”、汪比“汗德(hae dde)”三大家支。是按照住家位置确定的家姓,汪比“尔格巴”是汪比家族大路上边居住的人家;汪比“尔拟巴”是汪比家族大路下边居住的人家;汪比“汗德”是把汪比家族中不善言谈不爱说话的老爷比喻成老熊,所以就是老熊家。其实三个家姓的人都是一个部族的,和竹马王千户家是同宗同源的。只是王千户留守石棉松林地,我们到冕宁县苏州坝打拼发展起来的。搬迁到现在的清水村后,村子最繁华时有360多户人家。

  每天上午,各家各户放猪出来时,许多本村妇女都相互不认识。说明人口众多,人员流动频繁。

  2.甘洛杨先生认为,很久以前,我们曾经住在成都平原,我们的诗歌和唱经里每卷必出现“岷江”、“峨嵋”等地名应是佐证。现存37卷口诵经,尔苏沙巴唱诵沙巴经时,每卷的开头都会念“岷江沱沱哈古什”。这和北方的岷江和峨眉山相联系。他们深信自己的民族与成都平原三星堆文明的主人间有某种割舍不断的联系。西昌的陈先生也认为,尔苏人就是古蜀国遗民的后裔。尔苏先民从青衣江南迁到大渡河南岸。他说了关于杜鹃的民间传说、关于尔苏长尾巴衣服和古蜀人服饰描述的高度吻合……3.尔苏人在给逝者送魂时,认为自己的先祖来自于东方,要把魂送到东方的祖居地,然后送入天、送入云。以下是笔者采集自越西县张子布老人唱诵的尔苏藏族送魂经的一段。

  紧紧跟着祖辈走,光照东方白土地,白地城内有白房,那是先祖的居地。

  喝上路边白色水,望着前边白屋走,看看是否有白狗,祖先家里有白狗。

  房上有无白鸡叫,若有白鸡房上鸣,定是祖先的居所,直奔那里莫回头。

  抛开一切怨与恨,跟随先祖奔故地,驾上白云上天堂,位归先祖佑后裔。

  4.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的先祖来自于东方。他们坚信:传说中讲的他们的祖先居住在成都平原是事实。是一千多年前,因为诸葛亮使诈,让尔人的祖先后退一箭之地,退到康定的打箭炉,退到大渡河以南。他们认为他们的祖先从东边来,是毫不动摇的。石棉县还有尔苏人自称起祖于四川省洪雅县、起祖于雅安。他们都说自己是从东向西来到现在的居住地。竹马王千户的后裔,甘洛县社会福利院的王先生也说他家起祖于雅州。他进一步补充说,雅州就是现在的雅安,藏语意思是牦牛尾巴方向。先祖受封后来到越嶲做官的。

  5.古蜀人后裔之说。陈先生认为,“川西许多带都的地名是尔苏语”,尔苏藏族的火把文化和古蜀国望帝杜宇有关。在川西南地区,从农历三月初杜鹃开始啼鸣,到农历六月中旬杜鹃销声匿迹止。

  不谈婚嫁,不修房造屋,不出兵打仗。尔苏人农历六月十六早上过火把节,就是礼送杜鹃北归。陈先生还说:“尔苏人的其他节日都在白天或晚上过,唯独火把节却规定一早过,天亮就杀鸡煮肉泡坛子酒,就是送杜鹃回归的嘛。”[5]61-62四、结语纵观尔苏藏族各家族迁徙方向的传说,我们不难看出,尔苏藏族具有“多元一体格局的表征”[6]542,是个多元一体的亚族群。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有进(外族融入)有出(融入他族)的亚族群。

  首先,美姑县的俄助家族、越西县抛拉达的部分彝族、汉源县和石棉县的部分汉族,是尔苏人融入其他民族的实例。1.美姑县俄助家族是甘洛县沙岱乡冷土司的属民。是藏族伊莎家族的沙巴世家,因为云游做法事,来到美姑利利土司地界,被土司留置下来专做法事。现在成为有数百人的大家族。2.越西尔苏口碑说,普雄地区原来都是尔苏人居住的地方,后来大量迁移外出。部分滞留普雄的尔苏人全部融入彝族。数十年前,还有人到越西尔苏人所在地认亲戚。3.甘洛县城关镇、苏雄沙岱地区都有一些尔苏人变成彝族的,现在还和尔苏亲戚有密切往来。这部分人在解放前因种种原因,得到彝族头人的保护,融入彝族之中,成为彝族。

  其次,在尔苏藏族中大部分仆人(var)身份的尔苏人,几乎都来自于其他民族。如磨房沟村的尔苏人王某,是被抢劫贩卖到磨房沟的越西黑彝奴隶主,沦为奴隶,最终融入尔苏。现在他的后代,全部搬迁到眉山市居住。又如石达开兵败安顺场后有数百有体力和有手艺的诸如石匠、铁匠、木匠、篾匠和中医的士卒融入尔苏藏族中,成为现在尔苏人的一部分。所以,在尔苏人族源构成方面,既有来自北方的尔苏先民,有来自西方的吐蕃后裔,也有来自东方的成分。还有自先秦以来就活跃在这一带的土着居民。但是,无论是哪个支系,不管你从哪里来,都不会脱离从北向南这个民族迁徙的总趋势。留存在族群记忆里,保留在家族口传文化里的迁徙路线,仅仅是尔苏人以现居地为参照系的家族迁入方向。

  从尔苏藏族现当代传承的民族文化构成来看,无论藏语借词、风俗习惯还是传统节日,都反映出,吐蕃和其他西番支系的融入是族源构成的主流。

  比如甘洛县的射箭节,无论仪式内涵还是仪式符号、仪式象征,都与相隔千山万水的青海藏区的射箭节相吻合[7]75当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需要更加广泛的文献支撑和考古学佐证。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6.
  [2]孙宏开.尔苏沙巴图画文字[J].民族语文,1982(6):44.
  [3]王德和.尔苏藏族文化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3.
  [4]袁晓文.藏彝走廊中的尔苏藏族人类学研究[A].杨岭多杰.四川藏学研究(十一)[C].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9(11):186.
  [5]陈国福.甘洛“西番”尔苏人历史渊源试探[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1(2).
  [6]李绍明.论藏族的多元一体格局[A].李绍明民族学文选[C].成都:成都出版社,1995.10.
  [7]王德和,古涛.凉山州甘洛县尔苏藏族射箭节现状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0(2):7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