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民间文学论文

天津相声段子中民间文学的化用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8-28 共2318字

  相声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它短小精悍、雅俗兼备、贴近生活。融合表演、文学、说唱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相声艺术一贯以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在许多相声作品里,不论题材还是内容都是民族的,蕴含了极为丰富的民俗、民风等传统文化内涵。研究相声段子文本,对民间文学的发展还是具有很大意义的。

  一、历史背景

  相声作为一种民间表演,在产生之初就很少用文字记录,靠的都是师徒的口耳相传。解放前,相声存在很大的研究空白,只有陈汝衡教授谈优语,算是沾了一点边。直到1980年3月1日,侯宝林在北京大学学报上发表了《相声溯源》总论后,才逐渐有学者开始关注相声。

  1980年到1990年,是相声研究的初创期,相关论文有23篇。这一时期是大家频出的时期。侯宝林在这期间发表了多部论着,较早的对相声的各个方面进行介绍分类和整理。另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金名在1984年出版了《相声史杂谈》一书,对相声研究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深刻地知识内涵。从我们检索到的文献中统计可得,这一时期的研究热点是关于相声历史的梳理,以及对相声基本知识的介绍,多为相声名家创作,在整个相声研究史上占有较高价值。

  1990年到2000年,有关相声的论文增加到了45篇。这一时期的一个研究热点是相声存在的问题和出路。另一个研究热点就是对个体的相声演员的研究,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侯宝林。这一阶段对相声文本的分析停留在语言层面上,只是简单提出了相声的文学性。

  2000年以后的研究相声的文献数量上大幅上升,但研究的角度与上两个阶段相比并无新意。比较新的角度就是探讨相声的致笑机制,但也集中在对相声文本的语言学、美学分析上,间或有少量的逻辑学心理学出现。但是其中将相声与民间文学联系起来的文章只有1篇。

  二、现状评述

  笔者以“相声”、“民间文学”、“段子”作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近十年来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搜索,共搜集相关文献115篇,除去25篇无效文献,共有90篇有效文献。在这90篇有效文献中,共有14篇硕/博士论文,其余发表在期刊上。学术性文章共45篇,经验性、随笔性文章共44篇。

  在学术性文章中,仅有《当代段子研究》1篇以“段子”作为关键词,《21世纪:民间文学研究的当代使命》、《打通“民间文学”、“俗文学”构建“口传文学”平台》等6篇以“民间文学”作为关键词,其余38篇均以“相声”作为关键词。

  在以“相声”为关键词的38篇文章中,从语言学角度进行分析的共有16篇,如《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相声台词幽默效果》、《格赖斯会话含义在相声“坐享其成”中的运用》等;从民间文艺学方向进行分析的仅有《“在地化”与“在场化”:博弈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篇;其余文章皆是对相声发展史进行梳理、对相声表演形式进行批评、或从社会学、民俗学角度对相声发展中的个别现象,还有极少数是从认知心理学等学科分析相声的致笑机制。

  而以“民间文学”作为关键词的文章中,多是对民间文学的总述式陈述,对民间文学口传性特征的重视,但较少专门提及相声。

  从总体上看来,学术研究中对相声的研究较为充分,涉及的角度主要有如下几类:相声文化研究;相声文本的文学研究;相声传承人研究;相声发展史研究;相声语言学研究等。

  在经验性、随笔性文章中,以“段子”为关键词的文献仅有1篇,其余均为以“相声”为关键词。多是将相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陈述其发展现状和趋势。

  经验型、随笔性文章由于自身文体限制几乎不涉及任何理论。而学术性文章中主要涉及的理论有“概念整合理论”、“合作原则”、“格赖斯会话含义原则”、“话语理论”、“传播理论”、“民俗学表演理论”、“民间文学口传性特征”、“自指性”、“框架迁移理论”、“喜剧美学理论”等理论。由此可见,在对于相声的分析中,以语言学理论、戏剧表演批评理论作为支撑的较多,而以民间文学理论为支撑的较少,这或许也和民间文艺学自身理论建构不够系统、完整有关。

  从2014年发表的相关文献来看,目前的研究现状依然是学术型研究与经验随笔性文章各占半壁江山,甚至出现了经验随笔性文章数量上有超过学术性文章的趋势。从民间文学角度出发研究相声的依然很少,对相声文本的关注依然不足。经验随笔性的文章中虽然有对于相声段子的分析,但由于没有理论的支持,分析均较为肤浅、简单。

  三、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对相声的研究虽然在逐步升温,但是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从内容上来看,大多数研究针对的是相声的表演形式,对于相声文本的研究很少;从方法上来看,很多研究运用了各种理论,很少有研究者进行实践,田野调查工作做的不够充分;从对象上来看,很多研究者只把目光局限于相声,忽略了相声与其他文化之间的联系。

  四、结论

  相声作为一门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相声的研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入,从对相声史的梳理到对相声表演艺术形式的探讨,都有十分重要的贡献和意义。但是当研究做到一定程度后,已经很难再从新颖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相声,我们在整理资料中发现,将相声与民间文学联系起来探究的论着比较少见,因此我们决定探求近年来天津相声段子中民间文学形式的化用与重新演绎,希望对现有的研究有一定的补充意义。

  参考文献:

  [1]耿波:《京津地区相声演出现场的调查与研究》,2010年。
  [2]莫大维:《论相声的自指性》。
  [3]牛婵:《郭德纲相声艺术研究》,2013年。
  [4]向适:《论传统相声的继承与发展》,2008年。
  [5]高玉兰:《会话含意理论在中国相声中的运用》,2001年。
  [6]薛宝琨:《相声和“审丑”》, 2008.[7]王蒙:《相声的文学性》。
  [8]孙绍振:《喜剧的形式感和亚形式感》。
  [9]刘锡诚:《21世纪:民间文学研究的当代使命》,2013.
  [10]郑土有:《打通“民间文学”“俗文学”构建“口传文学”平台》。
  [11]李丽丹:《“在地化”与“在场化”:博弈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
  [12]万建忠:《新编民间文学概论》,2011.
  [13]万建忠:《民间文学引论》,2006.
  [14]段宝林:《中国民间文艺学》,200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