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民间文学论文

共生之美:人与动物主体间性的和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4-12 共8176字

  1.2 共生之美:人与动物主体间性的和谐。

  上一节已经提到共生之美是袁鼎生提出的生态美学三大范式之一,袁鼎生指出人与自然间的共生之美就是人既不驾凌于自然之上,也不过分依存于自然,人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平等地相处的模式。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来说,共生的更深层次涵义应该是人与自然应达到主体间性的和谐。主体间性哲学以胡塞尔在《笛卡尔的沉思》中提出的观点为代表被学术界普遍接受。他摒弃了主客观二元对立的观念,认为他人并不是客体,是与"我"一样的主体,人与人之间应建立起相互理解与交往的关系。那么我们认为除了胡塞尔认识的人与人之间应是主体间性的关系,在整个生态环境中人与自然之间也应该是主体间性的存在,只有承认了自然和人一样处于主体地位,人与自然才能真正达到和谐共处。因此学者们把主体间性作为生态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十分必要的。共生的意识其实在人类社会早期就已经存在,哈萨克族民间文学里人与自然主体间性的和谐突出体现在人与动物的关系上。

  1.2.1 人与动物的平等对话。

  原始社会由于个人力量在大自然面前十分渺小,人和其他生物都是自然界平等的一份子,低等动物和高等动物并没有明显地区分开来。这种原始的思维模式既消解了动物的奴性化,也降低了人的主体意识,这是人类早期对大自然朴素认识的结果。哈萨克族民间文学很多作品里都赋予动物人格化,它们可以开口说人话,能够听懂人类的语言,和人一样具有独立的思想、情感、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它们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人类的亲密伙伴。哈萨克族叙事长诗《阔孜库尔佩西与芭艳苏露》里当阔孜遇到危险逃到一片森林里时,芭艳拜托百灵鸟为他送去葡萄干、五个油炸馃和一个饼。

  百灵鸟不仅天天为他送去食物,并会开口说话。叙事长诗《英雄霍布兰德》青灰马两次对霍布兰德开口说话,并为他战争的胜利出谋划策。哈萨克族民间故事中动物人格化的例子更是不可胜数,如《老鼠对付猫的高招》这部哈萨克族民间故事选中所有的动物都打上了人类的烙印。这些作品里的动物和人类共同生活在一片天空下,平起平坐,相处融洽。

  除了动物具有人类的功能和特征,能够和人类平等相处外,人与自然的平等对话还体现在人与动物的异类婚恋上。周作人在《童话研究》中指出在远古时代人兽平等,且受图腾崇拜的影响,人与动物的异类婚恋被人们认为是正常的事。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中表现了明显的异类婚恋现象。天鹅是哈萨克民族的图腾,哈萨克族人民认为他们和天鹅具有亲缘关系,能和天鹅结婚是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因此,人类和天鹅结合的母题在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中是很普遍的现象。比如民歌《天鹅恋》、民间故事《骑黑骏马的肯得克依勇士》和民间故事《叶德盖勇士》等作品中都表现了人与天鹅结合的情节。除了天鹅,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中的异类婚恋对象还有狼、犬和鱼等,这些都是他们生活中最常打交道也非常喜爱的动物。这些民间文学都体现了哈萨克族人民有着万物一体、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

  1.2.2 人对马的道德关怀。

  奥尔多·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提出了著名的"大地伦理学",他把道德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扩展到整个自然界,指出自然界的土壤、水、植物和动物都应该是被关怀的'道德共同体',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曾繁仁在《生态美学导论》中也发表了相似的观点,他指出"'生态整体'原则主张'普遍共生'与'仁爱'的原则,主张人类与自然休戚与共,人类应'以己度物',将自然自己的兄弟与同胞,两者构成一种'间性'关系。这种生态世界观不仅不是反人类的,反而是以人的更加美好的'生存'为其出发点的,实际上是一种更加宽泛的人道主义--普适性的仁爱精神。"以上学者的论述都告诉人们要尊重大地共同体,把道德责任和义务延伸到自然界,这里的生态思维和人类终极关怀的出发点是一致的,这种生态美学与伦理道德的结合使生态美学上升到一个更加广阔而包容的层次。哈萨克族人民有着朴素、善良的原始情感,他们把这种情感延伸到了整个自然界,尤其是在对待动物的态度和行为上更加明显。

  哈萨克族是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牲畜在哈萨克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意义非凡,人类对动物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它们扮演着多种角色。动物的皮毛为人类提供衣服,动物的肉奶为人类提供食物,它们还是人类的交通工具、财产和伙伴等,特别是马为哈萨克族人民做出了很大贡献,俗话说"诗和马是哈萨克的一对翅膀",哈萨克族人民和它有着互相依存的特殊情感关系。这一节笔者主要以马为例来论述哈萨克族人民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和道德关怀,体现了人类主观上试图与动物建立良好伙伴关系的美好初衷。

  哈萨克族英雄史诗里花费了大量篇幅对于马进行赞美,表现对马的喜爱和关怀。哈萨克族英雄史诗诞生于战争年代,马不仅是当时人们打仗的坐骑,也是英雄生命中的伙伴,是陪他出生入死驰骋疆场的战友。因此,人们不由地对马产生了崇敬感。马是哈萨克英雄史诗里不可或缺的一位主角,每位英雄身边都有一匹出色的骏马,比如英雄特尔根的浅灰马,桑斯孜拜的海青马,英雄哈班拜的骷髅马,英雄霍布兰德的青灰马,阿勒帕米斯的苏巴尔骏马等。马在人们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叙事长诗《英雄特尔根》中主人一连用了十五个美丽的比喻来形容自己浅灰马的威风与完美。叙事长诗《少女姬别克》中主人对海青马的照料完全和照顾一个孩子一样用心。给它喂的是燕麦,喝的是柯莫孜,用呢绒做马披,天鹅绒做汗垫,金子镶马鞍,银子镶马镫,宝石镶眼罩等等,极尽关爱之情。叙事长诗《英雄哈姆巴尔》中哈姆巴尔花大量篇幅夸赞自己的坐骑并讲述如何悉心照顾它。叙事长诗《英雄霍布兰德》中的青灰马受到主人强烈的喜爱,胡尔特哈唤它为苏丹、儿子,霍布兰德把它看作战友、伙伴、灯盏和生命。霍布兰德被抓后他第一个担心的竟然是他的青灰马,之后才依次是他的父亲、母亲、妹妹和妻子。当听到黑牢外哈尔丽哈西西在折磨青灰马,他义愤填膺地说:"想干什么就冲我来吧!千万不要再折磨青灰马!"可见他对马深沉的道德关怀。他的青灰马还差四十三天才长成神骏,而男主人公听信谗言骑它去打仗,最后被阔布克特擒住,战争以失败告终。这个情节警示人们要爱护动物,顺应马的生长规律,适度使用,否则会得到报应。

  哈萨克族民歌里也有不少对马的赞颂之歌。如《白蹄马》、《栗色的白鼻梁马》、《海骝马》、《两岁的沙红马》和《我心爱的小白马》等,不仅从题目中根据马的颜色、品种和特征等对马进行细致的分类,在内容上更把马作为主角进行热情歌颂,民歌《我心爱的小白马》中作者连续三次呼唤"小白马呀,我的良种马",用排比的形式表达对小白马的炽热感情,又极尽溢美之辞对小白马进行夸赞,比如"赛场上你显得那样优雅"、"你的额鬃比丝绸还好看"、"你的身姿优美毛色光滑"、"你全身象披满了彩霞"、"你彪悍敏捷人人把你夸"等。由此可以看出哈萨克族人民对马渗透了浓厚的个人情感。

  还有一些哈萨克族谚语里也体现了对马的关怀,如"打马的人将失去朋友"、"骑用过度害得马疲弱无力"、"你要是不知道爱惜马匹,迟早会尝到步行的苦处"、"不要用鞭子赶马,而要用草料赶马"等等。这些谚语不仅告诉人们马的重要性,还警告人们要保护和珍惜它们。哈萨克族人民不仅对马进行关怀,同样的道德关怀也用在和他们生存密切相关的其他动物身上,比如牛、羊、骆驼等。这些作品都流露出哈萨克族人民顺应自然和爱护动物的生态意识。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中对动物的这种道德关怀告诉人们不能狭隘地一味从自然身上索取更多的资源,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自私的行为。人类应该重新审视和定位自我,明白最起码的良知和道德底线,学会换位思考和知恩图报,把人类身上的爱扩散到自然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想。这些启示是可以从哈萨克族民间文学对待自然的行为方式上得到的。

  1.2.3 动物对人的报恩行为。

  动物报恩情节在哈萨克族民间文学尤其在哈萨克族民间故事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故事的梗概大都是在动物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人类救助了动物,然后动物想方设法在恩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报答他,最后通过赠送金银珠宝或救其性命等形式使之过上幸福的生活。动物报恩故事里的动物都拥有高尚的品质和美好的心灵,它们不惜代价地回报人类的恩情,比起救助小动物这种举手之劳,施恩者获得了很多倍的回报。这些民间故事塑造了动物高大的形象。虽然这些故事情节具有虚幻性,但其中体现的报恩观念在当初流传广泛且被人们普遍接受,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哈萨克先民的共同心理素质,使人们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和爱的,它们也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评判准则,人以不同的态度对待动物将会得到不一样的结局。哈萨克族人民的这种意识渗透了一种善恶有报的价值观,对保护动物有良好的导向和教化作用。

  民间故事《一千只黑头羊》中牧羊工救了一条金鱼的命,金鱼王子为了报恩,送给他一千只黑头羊,那一千只羊不管怎么吃都不会少一只,并把鱼公主嫁给了他。敌人汗王每次给他出难题的时候,鱼王子就及时出现帮助他渡过难关。汗王到他家做客,鱼王子给他准备了三十个小伙子、一根金马桩、三十根银马桩、一个金盘子、三十个银盘子、一把金把刀、三是把银把刀来招待客人,帮他解了围。然后在接下来的赛马、摔跤、射箭比赛中,鱼王子都帮助他获得冠军。民间故事《狼的关怀》中狼吃了沙克特的马,为了感谢他,狼驮着他帮他找到了他要找的金羽鸟、种马和美丽的姑娘,在他双眼失明的情况下出现帮他恢复光明,在他回家途中又帮他除掉几个害他的妖婆。民间故事《瘸腿蛤蟆》小孩在路边捡了一只瘸了腿的蛤蟆,把它带回家养活它,为此挨了父母不少打骂。

  三年后蛤蟆用性命报答了他的恩情,把自己身体里神奇的苦胆挖出来送给恩人,小孩用苦胆救活了死去的蛇王、蚂蚁、苍蝇,还治好了公主的病。这些被复活的小动物也知恩图报,在他遇到国王考验的时候都出来帮忙,最终他如愿以偿地娶了公主为妻。此类涉及动物报恩的故事不胜枚举,比如《找梦的小伙子》《为人民而生的勇士》《孤儿与国王》《两只箱子》《叶尔吐斯特克勇士》《孤儿和狐狸》《孩子治好了龙的病》《失踪的公主》《勇士哈拉巴依》《双胞胎的故事》《白色的新房》《国王的奇遇》《神奇的花园》《送给巫婆的礼物》等。这些动物报恩故事体现了人对大自然的悲悯情怀以及动物知恩图报的道德良知,描绘了人类与动物彼此关爱、相处融洽的美好画面。

  1.3 实践之美:寄情自然的艺术手法。

  曾繁仁在《生态美学导论》里指出生态美学不仅作为一种美学理论而存在,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人们的现实要求,它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而生态文艺学是生态美学最重要的实践形式之一。他提出中国古代的"比兴"属于生态文艺学的一个范畴,并举例论证"比兴"含有与自然为友,生态友好的内涵。鲁枢元在《文艺生态学》里引用大量使用赋比兴手法的中国古代诗歌来表现人与自然的"谐振"关系。笔者根据哈萨克族民间文学类型的独特性,认为除了比、兴,荒诞也属于生态美学的一种实践形式。哈萨克民族以生态环境为依托,哈萨克草原独特的游牧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方式。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中广泛利用草原景象来表现生活、表达情感,形成了哈萨克族草原文化独特的审美观照。

  哈萨克族人民生活在中亚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具草原特色的风景。广袤的草原,缤纷的鲜花,洁白的羊群,伟岸的雪山,翱翔的雄鹰,高耸的云杉,甚至连沙漠戈壁滩都拥有不可复制的粗犷美,人融入大自然的怀抱中,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美丽画卷。大自然中的这些飞禽走兽或是花木鱼虫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哈萨克族人民的血液,因此这些亲密无间的伙伴自然就成为抒写的对象。而且作为游牧民族的哈萨克族人民大部分时间是和牲畜在牧场度过。寂寥的天地间,接触不到人,只好对牧放的牛羊、掠过的小鸟、开放的鲜花、苍茫的天空倾诉衷肠,那么以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风物作为审美对象是最正常不过了。笔者主要从"比"、"兴"、荒诞这三种艺术方式来体现哈萨克草原民族对自然的独特审美以及他们淳朴的生态观。哈萨克族民间文学采用的艺术方式中涉猎了各种自然风物,体现出人们对的大自然的深厚情感以及渴望实现人与自然"谐振"的理想关系。

  1.3.1"比".

  "比"和"兴"最早是从《诗经》里总结出来的表现方法。"比"用朱熹的话来说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也就是用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进行比较,比喻、比拟、对比都属于它的范畴。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中主要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它在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中的民歌、谚语、叙事长诗里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些比喻有的借助于动物,有的借助于植物,生动形象,文辞美妙。

  用自然界的事物进行比喻在哈萨克族情歌中应用的最多,几乎每首情歌都会运用到,有时候甚至一首情歌里采用了三四个自然物。哈萨克族情歌里喜欢把心爱的人用自然物来形容,常常把姑娘比作鲜花、太阳、羊羔、天鹅,把小伙子比作雄鹰、猛虎、骏马等,这样的比喻不仅表达了创作者们对人的赞美之情,也间接表现出他们对自然美的赞叹。比如情歌《白牝鹿,我美丽的姑娘》、《姑娘像花鹿》、《我的花朵》、《鲜艳的花朵》、《你象月亮》、《天鹅落在绿草滩》等这些民歌仅从题目就可以看到作者把心爱的姑娘分别比作白牝鹿、花鹿、花朵、月亮和天鹅,歌里明显地表露出人们对大自然浓重的情感。

  出于对大自然的眷恋和喜爱,哈萨克族人民本能地产生了维护所处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体现出他们对大自然原始的生态意识。

  哈萨克族叙事长诗里也有一部分内容运用自然物来比喻。如《少女姬别克》中这样形容托列甘第一次看到姬别克时的惊叹之情:"那美丽的面容,犹如广袤的湖泊寂静无声;那闪动的双眸,犹如天堂亮起来的灯盏;那窈窕的身姿,犹如贵人们骑用的娇宠幼畜;那粉白的面容,犹如三月洁白清新的雪原;那粉红的肤色,犹如雪鸡的鲜血撇在雪原;那两颊的光泽,犹如夏日雨后的一缕阳光;那芬芳的气息,犹如天堂的鲜花喷香;那高耸的胸部,犹如平地隆起的山冈。"对姬别克的外貌描写连续用了八个比喻,涉及到自然界中大量的美丽景色,如广袤的湖泊、娇宠的幼畜、清新的雪原、雪鸡的鲜血、雨后的阳光、喷香的鲜花、隆起的山冈等,比喻优美,引人入胜,叹为观止。诗中以哈萨克族草原独特的美景衬托出姬别克的美丽,流露出哈萨克族人民亲近自然的艺术情怀。

  1.3.2 兴。

  朱熹在《诗经集传·关睢》中指出兴就是借用其他事物来开头以引出作者所表达的主要观点。起兴的对象有些是作为固定的套语或为了起韵来使用,与下文表达的主题是不相关的,有些前后是有联系的,开头对自然事物的审美观照是为了更清楚形象地表达后面的观点,而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中的起兴物常常被作为一种呈现创作者思想感情的形象载体。兴大量出现在哈萨克族民间文学的民歌和谚语中,据笔者的大概估算,哈萨克族民歌中借用兴的表现手法的约占了三分之二以上。在选材上,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作品中的起兴对象基本上都是撷取自然界中的景物,常涉及的有湖水、小鸟、花朵、月亮等自然界中美好的事物,主要从这些自然风物的外形特征、生存方式、客观规律等方面来获得审美感受。创作者们在创作中不经意地把周围的大自然作为起兴的对象,主观上认为这些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和此时内心的情感是契合的,体现出人与自然间接的情感交换。

  哈萨克族情歌里大量使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刻到我心上了》中用"小旱獭被丝套扣哟套住了""红狐狸被铁夹子哟夹住了""美丽的花儿哟开放了""勤劳的蜜蜂哟飞来了""枣红马被绊马索哟绊住了"等大量自然现象做铺垫,来表达姑娘刻在我心上的主题。其他如《乌云为何不散开》、《黑山下细雨》、《以貌取人,哪能重归于好》、《山歌》、《百灵鸟啊,你不要叫了》、《心上人一来》、《马垫子湿透了》、《爱情与劳动》、《一起飞翔上路》等情歌,也都使用兴的手法表达情意,笔者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用自然百态来起兴不仅能够把情感更加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也体现出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入微以及人与自然的密不可分。

  哈萨克族哲理歌里运用兴的手法也比较多,用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对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这样不会显得显得枯燥乏味,为文章增添了一定的文学色彩。在《哈萨克民歌选》里接触到的 19 首哲理歌里大部分都采用了兴的艺术手法。比如《牧羊人最知晓》

  写道"黎明的秀美,启明星知道。草原上的欢乐,哈萨克最知晓。野兽的踪印,狩猎者能辨析;牲畜的膘情,放牧者最知晓······"歌里以景写情,寓情于景,营造出广阔悠远粗犷宁静的优美意境。类似的民歌还有《飘飞的落叶要落地》《假如没有》《夜间不能没有月亮》等等。作品中起兴借用的大都是融入哈萨克族人民日常生活的自然物,由此可见大自然对他们生活的深刻影响以及人与自然界天然的情感联系。

  还有一部分哈萨克族谚语也采用了兴的艺术手法。比如"鸽子不会成雄鹰,骗子不会成英雄"、"雨水使大地焕然一新,批评使人面貌焕然一新"、"善走的骏马肥不了,爱听闲话的人胖不了"、"树从根上吸取营养,人从群众中受到教育"、"没有水,土地变废墟;没有团结,前进路上灾难多"、"蛇的毒在牙上,要命的敌人在身旁"等涉及了自然界的各类事物。这些谚语反映的不仅是人生哲理,也表现出哈萨克族人民和生态环境的天然联系。哈萨克族人民的这种朴素的自然情怀对现代人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它使我们和大自然建立起更加牢固的情感纽带,对当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1.3.3 "荒诞".

  哈萨克族谎言歌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在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中占据一席之地。哈萨克族谎言歌有点像其他民族的颠倒歌、扯谎歌、错了歌、滑稽歌等。黄云生先生主编的《儿童文学概论》中指出颠倒歌"是通过大胆的夸张有意地渲染违背常理的奇怪现象或'废话连篇'的一类儿歌。它常常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辩证法原则引导儿童从悖逆事理的现象中去辨别是非真伪,从而在表面的荒诞中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这类儿歌通常把现实生活中不会有的事理讲得有声有色,若有其事,使人产生一种古怪、奇特、滑稽的感觉。"由此可见,哈萨克族谎言歌常常通过讲述荒诞、违反常理的现象带给人欢乐,并从中加深对正确事理的认识。

  笔者接触到的哈萨克族谎言歌一共是 85 首。这些谎言歌对时代特征、社会现象很少涉猎,既没有那么深的批判、讽喻和劝诫意味,也不是纯粹的游戏调侃之作,而更多的是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作为描述对象,从小昆虫到大野兽,一草一木,一鱼一虫,观察入微,涉猎广泛,天马行空,气氛欢愉有趣。除了两首歌里没有涉及到大自然中的事物,剩下的歌里都借助大自然体现人对自然的浓厚兴趣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感。在谎言歌的世界里,可以把月亮装进口袋,把星星摘下来当耳环,把白云用来擀花毡,能够跃身飞到天空,伸手托出太阳,想象力奇特丰富。这种表达方式既带给人视觉和想象上的惊喜和震撼,也洋溢着浓郁的哈萨克族草原气息。哈萨克族谎言歌中体现了浓厚的生态意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展现了哈萨克族人民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不分彼此的美好愿景。谎言歌里的主人公可以在大自然中自由驰骋,常常有"踩着彩云上天""骑着小鱼渡河"等情节。

  这种表达方式超越了大自然客观常规的特色,读了让人对自然产生更多的惊喜和好奇,使人们梦想着能够畅游在这个神奇的天地间,达到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这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表达了人们渴望挣脱生活的枷锁、自由翱翔于大自然和解放心灵的美好愿望。

  其次,哈萨克族谎言歌的内容里有很大部分都是用夸张的手法来突出自然的神奇力量,对大自然产生了由衷的赞叹和崇拜。比如《狐崽当猎犬》《长脖雁当耕畜》《蚊子皮做大衣》《用麦秆做套竿》《用蜥蜴的膝毛织地毯》《用鸟绒筑院墙》等仅从题目就可以看到创作者们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他们取用自然界的事物来当猎犬、当耕畜、做大衣、做套竿、织地毯和筑院墙,哈萨克族人民这种通过自然资源来满足人类生活的设想,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依存和良好的生活愿望。

  再次,哈萨克族谎言歌有意无意间普及了自然的客观规律和常识。有时越是反常越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歌里运用秩序混乱,正话反说,是非颠倒的特点,以悖逆常理的表现方式传达正确的自然常识,使人充满好奇而去正面感知自然。从一些谎言歌的题目来看,《蜘蛛网压倒了骆驼》《我一脚踢倒一座山》《蚊子驮着褡裢》等普及给人们自然界各种事物力量的承受范围。《大绳捆牛蜂》《喝昆虫的奶》《踩着树叶渡河》等告诉我们自然物的大小特征。《老鼠有八条腿》《羯羊产双羔》《鱼在沸水中游荡》等传达给人们不同动物的生殖和生长规律。

  哈萨克族谎言歌的这些作用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有积极的意义。它不仅发挥娱乐、教化的民俗功能,更用一种新鲜的表现方式阐释自然,鼓励人们回归自然,燃起对自然的崇敬和关爱之情,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