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项目管理论文

养生养老产业开发与经营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07 共334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养生养老房地产项目的设计探究
【第一章】养生养老地产的规划研究引言
【第二章】养生养老在国内外的案例分析
【3.1 - 3.4】项目需求开发与产品线设计分析
【3.5】养老地产商业模式及合作分析
【第四章】养老养生项目可行性分析
【第五章】房地产项目总体规划
【第六章】项目运作模式、盈利模式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 养生养老产业开发与经营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健康养生养老产业毫无疑义是一个顺应社会人口老龄化和养老社会化历史发展趋势,符合国家政策引导方向、环境和社会效益显着、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在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寻求养生养老与地产的良性互动的朝阳行业,未来将拥有百万亿级市场蓝海,潜力巨大,由于市场环境尚未成熟、政策规划欠完善、消费观念落后所制约,目前发展健康养老产业,仍然需要努力,必须走一段很长的路。
  
  如何正确看待健康养生养老产业?健康养生养老产业到底是在卖产品,还是在卖服务?必须先搞清和解决四个问题:
  
  1、必须解决认识问题。
  
  健康养老产业涉及到方方面面,前期投入很大,产业做成熟需要很多年,这不仅需要政府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同时也需要企业不要片面追求经济效益速度,不能以搞“短、平、快”的投资心态想迅速获得回收效益。因为健康养老产业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的系统工程,任何认识不足,必将严重阻碍着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
  
  2、必须解决观念问题。
  
  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需要鼓励老年人异地养老,实际上对很多老年人来说,离开家乡到新地方养老,还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许多子女更希望老人退休后留在身边,不愿意把老人送到异地养老。这牵涉到如何重新认识中华民族“孝”文化的问题。从社会发展大趋势来看,未来子女和父母分隔两地会成为一种必然,所以应突破旧观念,让老年人到气候适宜条件优越的地方生活养老才是孝顺。
  
  3、必须加大扶持力度。
  
  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鼓励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地方政府应积极做好配套,合力促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如,医疗保险的异地报销等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发展健康养老产业,亟需政府扶持力度,这决定了社会资本投入的积极性。如果地方政府在土地、税收等方面没有足够优惠,健康养老产业就很难取得经济效益,直接导致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难,结果产业发展就会受影响。
  
  4、必须看到三大趋势。
  
  老龄化社会必然催生出三大趋势,即:专业化配套服务、健康领域发展、养老保障体系完善。
  
  (1)专业化配套服务:现在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随着老龄化时代到来及家庭赡养功能弱化,专业养老地产亟待发展,其他专业配套服务业亟待发展,包括护理、康复、餐饮、娱乐、文化等服务,形成社区家政、社区文娱、社区物业等社区服务体系。
  
  (2)大健康领域发展:老龄化不仅将带来慢性病和传染病的双重负担,还会催生老年人对日常保健康复的巨大需求,医药、医械、医疗等各医疗健康细分领域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益。此外,对膳食营养、健康食品等大健康消费领域的需求也会持续增加,带动相关行业发展。
  
  (3)养老保障体系完善:统一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确保实现党的十八大“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目标的重要举措,为“老有所养”提供保障。美国着名经济学家保罗·皮尔泽曾断言:健康产业会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加速发展,很快将替代 IT 产业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参考文献
  
  [1]张恺悌,郭平。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2]赵晓征。 养老设施及老年居住建筑--国内外老年居住建筑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44.
  
  [3]高保真,黄南翼。 老龄社会住宅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4]J·截维·霍格伦,道格拉斯·金,埃里克·科恩,李箐。 老年居住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Arian Mosteadi,杨小东,钟声。 老年人居住建筑--应对银发时代的住宅策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GB/T 50340--2003.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哈尔滨建筑大学。 JGJ 122--99 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8]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9]计成。 园冶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10]陈瑞林。 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1]刘淑敏。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我国养生地产业务建构初探[J].{H}商业时代,2012,(08)。
  
  [12]姜睿,苏舟。 中国养老地产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J].{H}现代经济探讨,2012,(10)。
  
  [13] 姜睿 , 苏舟 . 中国养老养生地产 : 内涵、前景与开发策略 [J].{H} 华东经济管理,2012,(12)。
  
  [14]董沛。 我国城市养老方式综述[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02)。
  
  [15]刘丽萍。 城市养老方式发展趋势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8,(08)。
  
  [16] 许海燕 . 城市养老方式发展趋势及社会支持系统建设 [J].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03)。
  
  [17]杨蓓蕾。 构建面向生活质量城市养老体系探析--以上海市为例[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18]尚振坤。 中国养老机构的服务与管理[J].人口与经济,2008,(02)。
  
  [19] 许华岑 . 居家养老为主 . 机构养老为铺 - 对城市养老模式的探索 [J]. 四川省情,2007,(02)。
  
  [20]丁美方。 社区照顾-城市老年人赡养方式新选择[J].安徽农业大掌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
  
  [21]谭芳 . 社区养老 -城镇老厦务保障的新选择 [J].石河子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22]何妮娜。 我国养老机构运行机制市局化趋井与展望[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23]阁安。 论社区居家养老:中国城市养老横式新选择[J].科学经济社会,2007,(02)。
  
  [24]纪晓岚,季正琦。 我国养老地产发展模式探索---基于上海与杭州的个案比较[J].{H}中国经贸导刊,2012,(32)。
  
  [25]盖国凤,丁莉,邓湘雪。 养老地产商业模式解构[J].地产经济,2011,(02)。
  
  [26]罗福周,韩言虎。 我国养老地产发展研究[J].{H}商业研究,2012,(10)。
  
  [27]杨燕绥,张芳芳。 不同的老龄化,不同的发展模式[J].国际经济评论,2012,(01)。
  
  [28]武甲晓。 美国养老地产开发经验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01)。
  
  [29]王林秀,朱超强。 养老地产联盟运营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2,(01)。
  
  [30]朱新泉,朱世家。 我国养老地产发展模式的几点思考[J].中国外资,2011,(19)。
  
  [31]陈社英。 老龄化和住房:中国面临的两大挑战[J].决策探索,2011,(01)。
  
  [32]Van der Klaauw, W.,Wolpin K. Social security and the retirement and savings behavior oflow-income households[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008. 145(1-2): 21-42.
  
  [33]Rofman, R., Carranza E., Network H. D.,et al. Social security coverage in Latin America[M]:Social Protection, World Bank. 2005.
  
  [34]Gustman, A.,Steinmeier T. The social security early entitlement age in a structural model ofretirement and wealth[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5. 89(2-3): 441-463.
  
  [35]Diamond, P.,Orszag P. Saving social security[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5.19(2): 11-32.
  
  [36]Williamson, J. Social security and 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 developing nations: Across-national analysis[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87. 19(2): 205-227.


  致谢
  
  岁月如梭,如歌。转眼间,三年的 MBA 求学生活即将结束,站在毕业的门槛上,回首往昔,奋斗和辛劳成为丝丝的记忆,甜美与欢笑也都尘埃落定。云南财经大学以其优良的学习风气、严谨的科研氛围教我求学,以其博大包容的情怀胸襟、浪漫充实的校园生活培养了我。值此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谨向所有关心、爱护、帮助我的人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与最美好的祝愿。
  
  本论文是在导师余万军教授的悉心指导之下完成的。余教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导师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赋予我终生受益无穷之道。本论文从选题到完成,几易其稿,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在此我向我的导师余万军教授表示深切的谢意与祝福!
  
  本论文的完成也离不开其他各位老师、同事和朋友的关心与帮助。感谢大家在过程中给我以许多鼓励和帮助。回想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虽有不易,却让我除却浮躁,经历了思考和启示,也更加深切地体会了治学的精髓和意义,因此倍感珍惜。
  
  还要感谢父母、妻子在我在职求学生涯中给与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一如既往地支持我、鼓励我。谢谢你们!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