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企业管理论文

中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3-27 共9320字

  第二章 中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中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相关概念

  2.1.1 职业与职业教育的概念

  1、职业的概念

  职业产生于社会分工之后,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职业具有五大鲜明特点:①技术性,职业必须是一种专门的技术并且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②经济性,职业首先是为了获得经济收入而进行的的活动。③社会性,任何一个人从事任何一项职业都不仅为自己同时也会为社会创造财富。④稳定性,任何一个人从事某种职业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和连续性。⑤规范性,任何一种职业应要遵守特定的操作规范并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2、职业教育的概念

  职业教育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它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定义是:教授学生为了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2.1.2 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中等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和各种短期职业培训等。它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亿计的初、中、高级技术人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基本学制以 3 年为主;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基本学制以 2 年为主。这四类学校从招生对象到学制以及培养模式各方面已经趋同。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义务教育阶段已经明显学习失败的孩子的教育工作,他们的任务是把这批每年与考入高中人数相当的孩子培养成首先能够自食其力然后是在国家建设过程中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

  2.2 中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需求层次理论及其应用

  一、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我们通常指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分成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大需求,这五大需求在人们的需求理念中逐层实现。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层次如下图所示:

  论文摘要

  二、理论应用

  1、我国教育体系由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四个部分组成。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地位既重要又尴尬。因为它虽然位于我国中等教育之后却基本上没有通往高等教育的阶梯。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不同的人群会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需求选择不同的职业教育类别和层次。因此,我国职业教育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子系统,“首先,我国职业教育可以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学校职业教育,一类是职业培训;其次,这两个类别下面又分不同的层级。”

  2、按照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所处的环境对不同,其需求层次也会不同。我们可以轻易的理解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即使农村学生(家庭收入和生活条件相对较低的家庭的孩子)现在也仅有 22.2%的比例愿意选择中职,而却又 70%的同学希望升入高中继续学习。我们用需求层次论来解释这个问题:孩子们在轻而易举满足了前三个层次的需要之后,在不知道工作为何物的年龄,在选择更多的年代,他们更愿意证明自己的能力,从而想考上高中来向所有的人证明自己可以,一获得别人的尊重。(前提是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长期给予的歧视,或者说没有哪一个孩子希望因为被列为中职生而获得这种歧视。)第二个问题是,作为中国家长,很少有人主动为孩子选择中等职业教育?我们用需求层次论来解释这个问题:对所有的中国家庭来说,最基本的生理需要满足了,那么安全需要就是人们首要的追求,也就是说人们对生活稳定和各项保障制度的追求是最主要的。而如果选择中等职业教育在我们国家以往的教育制度下就是走上了断头路,孩子的一生也会因此而停止追求,这对家长来说与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最初期望值相悖深远,所以在我们国家鲜有家庭会自愿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中等职业教育。

  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第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但是其第二、第三层次安全和保障需要得不到满足自然就会限制他们的需求,那么在得不到轻松自由的社交满足,其隶属关系也是没有安全感的,自然就不可能有精力去寻找学习更多的现代化知识,更不可能有精力发现其自身的潜能,发现不了潜能就无从体现自己的最大价值。因为他不知道要体现给谁看,又有谁会在乎他的能力的体现。所以大部分中职生只是走马观花的学一项技术,然后混饭吃了,并不知道自己还可以做到更好,并且可以不断超越自己。

  2.2.2 选择与机会成本论理论及其应用

  一、选择与机会成本理论

  经济学中,选择是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经济学上大多数选择是二选一,严格的讲就是从两种以上的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放弃次优方案,选择存在一个重要前提是资源稀缺。“机会成本,是指决策过程中面临多项选择,当中被放弃而价值最高的选择,又称为“替代性成本”和“择一成本”,就是俗语的“有得必有失”。”7美国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西蒙这样解释机会成本:当一个人决策时面临不止一个方案(假设每个方案都会带来效益,只是效益的大小不同),那么他自己认为的最优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中相比较带来效益最大的方案就是他的选择的机会成本。我们用姚明选择打球而不是上大学的案例来解释这个理论,姚明如果选择上大学而放弃打球,也许上大学四年后会有稳定的收入但是至少姚明放弃了与火箭队 7000 万的薪酬合同,外加他在此期间的广告收入,约合年收入一亿美元的收入将是他选择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这样的成本谁都不想承担,包括姚明。所以任谁站在姚明的立场可能都不会选择上大学。因为姚明选择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要比选择 NBA 大得多。可见,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与所作的选择有着千丝百缕的关系。

  而在新的制度经济学里面,“路径依赖”和“自我强化”是另外两个与选择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路径依赖”的意思是任何一种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条路,就存在一种惯性:

  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并且不断自我强化,即使这条路是错误的,它也会继续走下去,甚至走向“锁定状态”。事实上,人生无论选择走哪条路也都在无形中的遵循了这个真理。

  1982 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斯蒂格勒在 60 年代就曾表述过:一旦个人选择了某条人生路,就存在向这条路走下去的惯性,并不断自我强化。而且如果要转向其他道路,就要付出更高的代价。这就告诉我们在做任何选择的时候应该谨慎。而人生的“锁定效应”也同样十分明显,“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破罐子破摔”“不撞南墙不回头”都是一种锁定效应,而“浪子回头金不换”也从反面说明了要矫正锁定效应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特别是在少年和童年时形成的对世界、对人的看法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也就是说在这个年龄阶段更容易发生“锁定效应”因此我们说对一个人在儿童和少年时期的教育至关重要,就像一棵小树,在幼小时扶它容易,等他长大你再去扶正它就是一件很难的事了。

  二、理论应用

  1、中等职业教育不被人们所选择是因为人们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成本太大。

  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至今为止还从来没有获得应有的教育地位,更不可能发挥它的教育功能和经济功能。在 1996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虽然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时至今日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职业教育仍然是低于普通教育的次等教育。人们受“重文轻理”、“重文轻技”封建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教育制度也是一贯重视和发展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轻视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往往担当着两个不被重视却不得不存在的角色:调节普通教育生源盈亏的缓冲垫和接收中等教育中被淘汰学生的收容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我们国家只是培养蓝领或者工人的次等学校。然而更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后的收入低、社会地位低下、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好像都是中职学生作为差等生因为自己“少壮不努力”而“罪有应得”又“理所当然”的结果。

  但是再苦再累可能还没有关系,更关键的是他们的这些惩罚还不够,所以又加上我们国家对这类人的社会保障制度严重缺失才是对他们致命的伤害和打击。所以在选择接受哪一种教育方式的时候,人们仍然坚信“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真理。

  如果用机会成本的原理解释人们会选择怎样的教育:在我们国家,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的机会成本远高于选择普通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因为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那些机会成本最小而受益最大的选择。何况这个成本是一个人一生将要付出的代价,这里的收益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收益而更可能是一个家庭全体成员的收益。

  2、“路径依赖”和“自我强化”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难以发展的经济根源。

  我国长期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弯路上不能自拔完全因为“路径依赖”和“自我强化”已经让这样一庞大的能量体难以回头。如果用路径依赖和自我强化理论来解释我们为什么固守“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我们为什么一再的高呼学习技能不可耻,却鲜有人呼应,为什么我们多少年来一直想跳出这个怪圈,去追寻真理那么难?那是因为我们心中已经种下了 5000 年积淀的文化烙印,即使它是错的,我们也会走下去,而且不断自我强化它在我们心中的正确性。除非有一个强硬的外力,那就是政府的政策力量,用正确的发展模式和制度强力引导它去真理的一方。当然因为我们对这条“路径依赖”了太长的时间,所以就需要政府花费更大的代价去换取它的正确性。

  如果一个人选择了中职教育,那么中职教育固定的教育模式和发展前景也会让这个人从此对它开始“路径依赖”和“自我强化”。中职生会因为上了中职在轻松没有压力和动力的学校氛围下放纵自己,没有也不会主动寻找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沿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模式逐渐在自己的生活中强化。中职生会因为社会对中职极低的期望值而习惯于这样无所事事的生活。等待玩过两年再懵懵懂懂的被分配到就业岗位。然后继续这样不被期待的人生,没有或者不敢规划自己的人生,因为,他们上了中职,好多发展的大门都被现有的制度紧闭。中职生大多不敢对自己有太多的期望,因为他在年轻的时候没有人告诉他应该怎么做,等他走上工作岗位发现自己已经无路可退,只能做简单的工作。他也许会后悔,但是也会为自己寻找一个永恒的理由,当时没有好好学习,只能这样了。这样的路径选择之后,让他的人生难以改变,从此不知如何追求更高的自己,因为没有选择所以不可能在自己的人生中做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只能随遇而安并不断自我强化这样的人生。

  2.2.3 产业发展理论及其应用

  一、产业发展理论

  1、产业和产业革命。产业是整个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而产业发展也总是从低级到高级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产业形成需要两个关键因素:一、新技术的产生和推广,二、技术进步是产业变革和进化的核心力量。产业的发展,生产力的进步与职业教育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篇论文把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和职业教育的阶段性特点简单归纳如下:第一阶段,原始社会,特点是:劳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被世代传承;第二阶段,奴隶和封建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化和阶级,教育也相应出现了两种形态:统治阶级“学而优则仕”和民间“师徒传承”的简单职教模式。封建社会,职业教育主要通过作坊集中进行工人培训方式适应已经提高了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第三阶段,产业革命之后,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第一次产业革命之后,产业发展需要大批的熟练技术工人,而原先师徒传承或者作坊式的培训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于是产生了“学校职业教育”。“通过产业的三个阶段和职业教育关系,我们不难发现职业教育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产业发展的整个过程是产业不断成长和演进的过程,对单个产业来说,它遵循的是成长、繁荣、转化、衰亡的发展规律,而对整个产业来说,它遵循的是不断成长、壮大和现代化的过程。”

  而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会促进产业不同程度的发展。从 18 世纪 60 年代开始至今,世界产业发展经历了四次变革,具体时间及特点如下表所示:表一

  论文摘要

  2、职业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发展的路径比较

  18 世纪 60 年代英国最先开始工业革命,职业教育率先产生于欧洲那些较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进而盛行于欧洲其它的资本主义国家,再进而推进到美国,然后传播到东方的亚洲诸国。这种工业生产制度,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文化水平、了解生产过程和工艺原理,并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工业革命之后,职业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发展路径对比见下表:表二

  论文摘要

  二、理论应用

  1、产业发展阶段使劳动力在三个产业中的配比发生改变。

  “配第拉克定理认为经济的发展会转移人们在三个产业之间的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首先会因为经济的发展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劳动力便开始转向第三产业。而劳动力在整个产业之间的分布趋势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将逐步减少,而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9因此,“产业结构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必然结果就是以培养技能型劳动力为对象的职业教育的发展。”10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互动更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存在的。无论在哪个国家,无论你是否遵循这个规律,这种互动都在那里发挥着作用。

  2、产业革命和产业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动力的源泉。

  职业教育以产业革命和产业发展为内在动力,同时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又反作用于产业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西方发达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来看大多有以下几个共同点:①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充分利用了职业教育的无形的推动力;②西方发达国家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大多通过政府立法为职业教育的推广和实施保驾护航;③西方发达国家充分利用职业教育体制不放弃任何一类学习失败的人,通过再教育和终身教育,使其成为对自己对社会有用的人;④再有就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大多把中等职业教育纳入本国的义务教育,也意味着投入了更多的人、财、物。

  2.2.4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及其应用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1、战略管理起源、演进及定义

  战略管理的起源,战略管理起源于军事战略,我国军事最早有孙子名言,用兵之道,以计为首;在唐朝文献有这样的语句,当时无战略,此地即边戍;毛泽东也曾经这样表述战略问题就是研究战争全局规律性的东西。战略在我国军事里被定义为全局和谋划。在国外军事上战略就是模式、目标、成本、配置和全局的总称,博福尔这样说过:战略是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同时运用力量的艺术,以此可以使力量为达到最终目标贡献出最大能量。

  战略管理的演进,战略管理演进是由最初短期计划到长期计划再到通过缜密思考来积极应对市场危机到最后发展为战略管理用来控制整个过程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在 20 世纪80 年代通用电气率先应用战略管理理论,到了 90 年代末,大部分公司都已经开始应用该理论。 关于战略的定义,颇具影响力的是明茨伯格(H·Mintzberg)关于战略的定义,明茨伯格认为战略是一种计划(Plan),企业为了实现的战略目标,在企业发生经营活动之前制定并可以起到威慑和战胜竞争对手的一种“手段”,认为战略应体现为一系列存在一致性的长期行为,这些行为的结果自然形成而非事先设计,认为企业首先应明确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然后才能利用自己现有资源选择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最终实现在整个行业中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认为企业通过战略所反映的经营理念、价值观、文化和理想和绝大多数员工的价值取向一致将是保证企业战略目标最终实现之根本。

  2、企业战略管理的定位、概念

  企业战略管理在 MBA、EMBA 等商管教育中被定义为一门艺术与科学,它的功能和作用是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制定、实施和评价企业战略以保证企业组织有效实现自身目标。它主要研究企业作为整体的功能与责任、所面临的机会与风险,重点讨论企业经营中所涉及的跨越如营销、技术、组织、财务等职能领域的综合性决策问题。企业战略管理是从全局和长远的观点研究企业在竞争环境下,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是现代企业高层领导人最主要的职能,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113、战略管理过程。

  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战略管理过程中主要内容。在战略制定阶段首先要提出和分析问题;然后详细分析分析内外部环境 SWOT,其中内部环境包括: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外部环境包括: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目的是使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与公司战略有机结合,明确制定战略的基本准则和组织的使命,制定战略方针用以指导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建立实现组织使命的长期目标和阶段目标并确定用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对策。在战略实施阶段首先要建立实施战略的组织结构然后进行实施和监控,建立考核体系对目标和绩效进行比较。

  战略管理的第一阶段是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所谓的问题就是存在企业内外并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因素总和。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宏观和行业环境以及竞争对手和企业的管理能力。战略实施是战略管理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包括战略的执行和控制两项内容。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各个部门积极配合通过完成各项专门计划来实现的,同时为了更好实现战略管理目标,用实际达到的目标与预期战略目标比较,评价达标程度,分析其原因;及时采取有力措施纠正偏差,以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且实践表明,推行目标管理是实施战略执行和战略控制的有效方法。

  a、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行业生命周期:行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从其开始出现到退出所经历的时间。一般分为幼稚、成长、成熟和衰退期四个发展阶段。见下图:s 型曲线

  论文摘要

  b、企业独特竞争能力分析

  利用企业独特资源包括有形资源(不可模仿、可以买到)和的无形资源(难以模仿、无法买到)建立企业独特竞争能力。这种竞争能力是对手难以获得的,构成一种天然保护屏障。波特提出从以下四方面分析竞争对手:首先要了解对手的长远目标、意图、可能策略和威胁程度,了解的现在执行的战略并判断其行为方式,并且要准确了解对手的能力包括其核心能力、增长能力、适应和持久能力。通过竞争战略模式,我们发现在市场竞争中往往是那些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企业会获得成功,而低成本和产品差异化是产生这种竞争优势的两大根源。

  二、理论应用

  1、中等职业学校有必要实行战略管理理论

  为什么中等职业学校有必要实行战略管理理论?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首先要认清中等职业教育所处的内外环境。近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一直处于低谷,虽然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一直在增加,特别是 08 年以来,现在更是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义务教育在进行,但是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存亡已经在政府管辖范围之外,也就说,中等职业学校如果持续招生状况良好,那么就有价值,国家会继续扶持,否则就可能面临关门或被撤并的命运。这样说来,生源是硬道理,那么在今天人们有更多选择的年代,中职教育作为一种初等教育在学历上的社会价值和普通大学没有竞争力,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从学业前途上衡量对比没有竞争力,中等职业教育的技能含金量和社会认可度几近崩溃的边缘。那么在没有生源就没有生存的年代,中等职业学校靠什么来转变被动局面?靠什么来完成新时代赋予的使命?

  首先,明确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的类似和迥异之处。如果我们把中职学校的生源比作“原材料”,那么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财政提供的师资和实训能力)对这些“原材料”进行加工,我们中职毕业生就好比经过中职学校加工生产出来的“产品”,我们的学生走向社会,他们的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社会相关企业和行业对他们的评价其实就是对我们所生产的“产品”的检验。或者说,中职学生毕业后工作、适应、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说他们工资水平和发展潜力就是对我们中职学校生产能力的一个直接检验。这样看来影响我们培养能力或者加工生产能力的因素有哪些?通过以上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我们总结这些影响因素不外乎以下三点:这个行业本身所处于的生命周期、学校的教育培养水平(由学校管理和教师整体水平决定)、其他学校相关专业的竞争水平。我们都知道如果某企业某产品市场销售火爆,那么该企业会加大生产力度,甚至也会吸引其他企业投资生产该类产品以争夺市场份额;如果该企业生产的产品滞销或市场认可度低,该企业就会减少该产品的生产甚至停止生产这种产品。应用到我们中职教育上,如果某个学校培养的学生就业的时候得到企业的认可,学生的工资福利和发展前景都让学生和家长感到满意,那么就会有更多的学生不断的来该校就读该专业,甚至别的中职学校也会开办该专业;如果该学校该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后的境遇正好相反,可想而知,该校该专业在下一个招生季很可能招来的学生越来越少。市场经济环境下,不光是中职学校,即使是北大清华,毕业后工资待遇低没有发展可言,后果就是他们也招不来学生。

  其次,中职学校的发展要经受得住市场的检验,就要正确认识中职学校与市场环境密不可分。战略管理是现代企业普遍适用的制胜法宝,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学校办学的自主性不断增强,很多中职学校抓住机遇,在管理中应用企业战略管理模式转变了局面,为学校带来了机遇,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但也有很多中职学校由于财政拨款的支持不影响自己收入所以不屑费心进行战略管理,认为那是企业做的事,我们是事业单位,国家拨款,学校招一百个学生还是招 1000 个学生,跟自己无关。所以同样作为“生产者”的中职学校,他生产的“产品”即使滞销或者市场反应不好对他都无所谓,那么这些维持现状的中职学校浪费的不仅仅是国家因为信任投入的资金,还有家长信任托付的孩子,更长远的说,这样的中职学校的社会责任感是严重缺失的,他们耽误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的前途,为国家人力资源库里年复年增加的是负能量。

  2、中等职业学校在实行战略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增强战略管理意识。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生死存亡问题有史以来最为严峻。新形势下,中职学校虽然不得不面对有史以来巨大压力,但国家政策对中职教育的倾斜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也为中职教育带来了机会,所以在这样变动时期居安思危已经远远不够,足够的忧患意识和战略意识才是必须的。在这种生存环境下对中职学校的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眼界,要求中职学校管理者转变原有操作管理方式、重新审视与学校生存和发展有关的内外因素,树立坚定的战略管理理念。

  其次,重新审视和分析与中等职业学校利益相关的内外因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人口等各外部因素与中等职业学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这些外部因素超出了中职学校控制范围,因而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战略管理理论的优势在于它更加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可控因素),所以中职学校只有适时的实行战略管理理念,才能保证学校与环境之间有一个良好的战略配合,使学校能力与环境要求相匹配,从而达到提高学校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相对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具有很强的可控性和可预见性。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在对待内部因素方面应该专注于专业设置、实验实习设施设备、师资状况、生源状况、教学管理特色、校园环境、地理位置、毕业生去向等各种内部因素的深入了解和分析,以求达到扬长避短,选择一个突破口,充分挖掘自身优势资源,创办特色学校,在竞争中求得长足发展的最终目标。

  最后,明确组织愿景。中职学校应明确回答“建设一所什么样的职业学校”这一基本问题,唤起全体成员对学校的热爱、内心充满发展学校的高度热情,因为清晰的使命陈述描述了组织的价值观和轻重缓急,勾勒出了组织的未来发展蓝图,能够使人们感到组织是一个方向明确的组织,值得教职员工的支持和付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