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装备制造业集群供应链协同模式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5-18 共4773字

  第1 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产业集群是现代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也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制造业是沈阳的传统优势产业,沈阳发展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既是沈阳实施工业立市战略的重要举措,又是实现区域一体化的优先选择。随着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沈阳经济区八城市协作发展模式正式确立,沈阳市装备制造业转型步伐加快, 以《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聚集区产业发展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和为节点,沈阳装备制造业开始步入了集群式发展阶段,产业集聚初具成效。依托良好的装备制造业基础,沈阳市进一步确立了“十二五”时期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发展目标。目前,沈阳装备制造业经过重组已经形成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较高,但还处在关联企业集聚阶段,协作成本较高,整体市场应变力不强,经济效应也不能持续凸显。

  产业集群发展与供应链管理水平的高低息息相关,实施供应链战略是沈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适应全球化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国际装备制造业发展日益呈现系统性和集成性的特征,协同和系统优化是实现其增值效应的主要手段,这也恰恰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后工业经济时代,制造企业在生产领域进一步挖掘“利润增长点”的空间已十分有限,而专注于企业自身的单个供应链管理并不能有效解决供应链失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沈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供应链协同管理的战略视野,关注核心制造企业与关联企业以及相关机构的供应链协同与优化,通过整合供应链资源来降低供应链成本,提高供应链柔性,形成竞争优势。本项目正是基于沈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背景,对沈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及其供应链协同管理策略展开深入探讨的。

  1.2研究意义

  现代装备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单个装备制造企业间的竞争转变成以大型制造企业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装备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日益受到重视。针对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化发展对供应链协同管理的迫切要求,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沈阳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集群供应链协同管理模式,对沈阳建立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率先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意义重大。

  1.2.1 有利于形成沈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装备制造业不仅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更重要的是其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集成性。从产业特征来看,单个企业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全面地建立竞争优势的难度很大,即使确立也必然面临成本过高和长期内难以维持的困局,这也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美欧企业纷纷由纵向一体化走向供应链竞争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产业发展已进入到产业集群决定产业竞争力的阶段,拓展集群效应、实现集成创新是现代经济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是一个产业能否持久领先的决定性因素。振兴沈阳老工业基地也要探寻与产业集聚相结合的新思路,以供应链协同管理促进产业集群效应的充分发挥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面向“十二五”,沈阳市确立了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发展目标。深入分析沈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及供应链管理现状,积极构建市场同体、产业同链、科技同兴、信息同享的供应链协作体系,必将激活沈阳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推动产业集群向智能化、成套化、高端化迈进。

  1.2.2 有利于探索产业整合与资源优化配置的新模式

  “十二五”时期,沈阳市正处于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攻坚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确保沈阳“三大目标”实现的一条主线。沈阳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无论从产业组织形式还是生产运作层面都未真正跳脱传统的发展模式,面对多变的市场需求,呈现出产品生产周期长、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市场竞争力和对外部优势资源的吸引力。新的竞争环境要求产业集群并不简单是在空间上的集中,而应该基于供应链的内外协同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通过其网络化的整合能力,使整个供应链能够适时地以有效的程式与内外部的合作伙伴进行信息的交换,赢得时间优势,并通过供应链系统的决策能力,更为全面地控制并提升整个系统的运作柔性。本研究关注集群供应链的耦合逻辑和新型工业化的现实需求,着眼于实现机制体制突破与生产要素整体创新,有利于促进装备制造业高级化,使之真正成为沈阳建立现代新型产业基地的引领力量,成为专业化集约发展的优秀代表,成为知识创新和资源节约的优良载体,从而为沈阳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现实依据与措施选择。

  1.2.3 有利于构建产业与区域良性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区域发展战略正由非均衡发展向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转变,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互动态势明显。沈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显现大企业主导、系列中小企业配套的“轮轴式”发展特征,有非常强的代表性。以供应链协同方式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大装备成套能力、基础产业配套能力、生产服务支撑能力,不仅能提升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自身的竞争实力,实现经营国际化、机制市场化、资本社会化,还有助于优化产业生态环境,形成制造与服务相互融合、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发挥沈阳中心城市的产业辐射作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这无疑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乃至全国探索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是大有裨益的。

  1.3相关研究综述

  1.3.1 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

  产业集群是指集中在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作为当前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其内部的企业通过广泛的互动合作与交流,降低了交易成本,发挥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应,同时还通过强大的溢出效应,带动某一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在国外对产业集群研究的理论中,有着许多相关理论体系,归纳起来有九个:外部经济论(Marshall,1921,Webber)、增长极论(Perroux,1955,Boulvell,1957)、交易费用论(Storper,1995)、专业分工论(Yong,1928)、弹性专精论(Pior&Sabel,1984)、企业网络论(Willinsom,Harrison)、社会经济网络论(Gronovtter,1985,1992)、网络创新论(Freedman,1991,Lundvall,1993)和竞争优势论(Portter,1998)。其中的后四个理论更多地关注了集群发展存在动态的变化,如适应 JIT生产、大规模定制化生产、产业升级、产业转移、技术锁定和集群没落等问题,也促成了产业集群研究既重视集整体,也重视集群内部单个企业的行为、相互关系、联结方式、组织形式等。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在产业集群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仇保兴 l998)、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性(梁小萌 2001)、我国产业集群的分类(王缉慈 2001)、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魏守华 2002)、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和共享性带来的竞争优势(吴晓波等 2004)、全球价值链与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梅丽霞、聂鸣、蔡铂2005)等。

  1.3.2 供应链及协同的相关研究

  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即由物料获取、物料加工、并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企业和企业部门组成的一个网络。一般意义上的供应链管理理论是在企业摒弃了以前“小而全”或“犬而全”的的内部垂直一体化的模式向着“做专做精”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研究和发展的大致经过四个发展阶段:内部供应链研究、供应链管理研究、链式结构供应链研究以及网状结构供应链研究。目前对供应链的研究,已从“链状”转移到了“网状”,更加注重研究围绕核心企业形成的“供应网”关系,如核心企业与供货商、供货商的供货商乃至与一切前向的关系,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的关系。供应链管理今后的研究趋势也必将是由简单的单链式供应链向更为复杂的网状式供应链的方向发展。

  供应链协调机制的研究始于 1960 年 Clark 等对多级库存/销售系统的研究,随后的研究逐步丰富和深人。供应链协调主要考虑下面的问题:供应链协调的概念和需要协调供应链的原因、进行供应链协调时供应链成员面临的困难、供应链中缺乏协调性的原因、供应链协调的不同机制和模型、各种活动和供应链流程的绩效对供应链协调的影响、进行供应链协调时供应链成员怎样分配利益。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在供应链和各种模型中协调的作用(Maloni& Benton 1997等)、跨越各个不同职能部门和供应链不同职能间的协调(Zsidisin& Ellram 2001 等)、供应链契约(Tsay et al. 1999 等)、信息共享(Cachon &Fisher .2000 等)和联合决策(Aviv.2001 等)、供应链协调中的实证案例研究(Sridharan et al. 2005 等)。

  国内关于供应链的相关研究从本世纪初开始,马士华(2004)、李怀政等(2004)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含义;刘莉,仲伟俊(2003)分析了从业务流程再造到一体化供应链管理的企业管理发展历程;何明珂(2004)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问卷调查中,从供应链的可靠性、柔性和反应能力、成本、资产利用率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制造业整体的供应链绩效水平;秦扬远,丛林(2004)分析了中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障碍分析;张秀萍(2005)认为,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整合;杨山峰(2009)结合中国制造业发展实际,提出了全球化条件下供应链整合的目标模式。

  1.3.3 集群与供应链协调发展的相关研究

  国外学者中首先将产业集群与供应链联系起来研究的是哈姆弗雷和史密兹(Humphrey & Schmitz)。他们通过对墨西哥、泰国、巴西和美国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行业进行研究,发现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交易合作层次上存在四种形式:短距离市场、层级、准层级和网络。并在此基础上,把集群内的供应链分为相应的四类:短距离市场供应链、层级供应链、准层级供应链以及网络供应链。国内学者夏德、程国平(2003)从产业集群和供应链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角度出发,对二者协调发展的共生性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黎继子等(2005)以苏浙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为例,考虑了全球价值链与地方产业集群之间的供应链式整合问题,并于2006年提出“集群式供应链”概念,认为集群式供应链其实是一种“源于企业,但不限于企业;依于集群,但不囿于集群”的组织。之后,国内其他学者也对供应链管理在产业集群构建中的作用、产业集群和供应链协调发展的共生性机理以及协同模式展开了研究。张培亮(2007)根据产业集群内核心企业的个数的不同,将集群式供应链分为单一中心型集群式供应链、多中心型集群式供应链和无中心型集群式供应链;李柏勋(2007)等对集群式供应链的多周期随机库存控制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建立跨链间库存合作与不合作情况下的供应链总成本模型,并通过编写仿真程序进行实例分析;王海燕等(2008)分析了基于集群式供应链的第四方物流模式;王静(2008)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与其物流特点、发展的耦合模式入手,研究了产业集群式的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之间的演变规律。赵广华(2010)从集群内整体收益率最大化的角度,提出了产业集群供应链协同管理体系构建的方法;吕晓东(2010)对协同型集群式供应链的协同模式进行了分析。

  总体而言,目前关于产业集群发展和单链式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比较充分,对产业集群与供应链耦合关系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但关于集群式供应链管理的组建主体、协同管理的内容、协同组织运行机制等实际运作方面的问题却涉及很少,针对特定区域内产业集群供应链协同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本研究将对集群式供应链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沈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实际,构建适合沈阳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供应链的协同管理体系。

相关标签:供应链管理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