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mba论文 > mba毕业论文

支付宝钱包风险防控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3-27 共611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支付宝钱包面临的风险问题探析
【第一章】 支付宝钱包风险防控研究绪论
【第二章】移动金融的相关理论
【第三章】移动金融现状分析
【第四章】案例研究一支付宝钱包风险防控分析
【第五章】不同国家移动金融风险防控比较分析
【第六章】我国移动金融风险防控的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中国移动金融风险控制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纪见证了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开启了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今智能手机逐渐取代了电脑,被越来越多的大众接受,包括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等多种功能都能在移动端实现。在这个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都会移动化,金融业自然也是如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移动金融已经成为传统金融机构和移动互联网企业等多种市场主体的焦点。如今,衔移动基因而生的互联网金融进一步挺进了移动金融的大时代。

  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金融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呈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李克强总理在 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希望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国家发改委和人民银行 2014 年 5 月联合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加快移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启动移动电子商务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工作。2015 年 1 月,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移动金融创新健康发展的方向性原则和保障措施。

  在这种有利的情况下,互联网企业迅速反应,开发移动金融应用抢占市场。先有人尽皆知的支付宝、微信,后有苹果推出的 Apple Pay、三星收购 LoopPay 推出的Samsung Pay.传统银行业自然也不能落后,相继推出了自家的移动金融服务产品。

  艾瑞研究数据显示,2014 年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超 8 万亿元,同比增长 50.3%;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近 6 万亿元,同比增长 391%,约为 2011 年交易额的 80 倍。

  移动金融刚刚出现的时候,其安全性就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移动金融需要解决用户信息的安全,抵御恶意攻击以及身份识别等关键问题,不然用户不敢使用移动金融服务,移动金融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移动金融的安全问题不仅会给相关产业链带来损失,还会引发种种社会问题,引发系统性风险,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发展移动金融是时代特征,推动金融普惠化和便捷化是他承载的重要使命,但是首先要解决风险防控的问题。

  本文结合实际,选取支付宝钱包风险防控策略作为案例研究,梳理移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的总体脉络,着重探讨对移动金融风险防控的改进建议。

  1.1.2 研究意义互联网金融近年来异军突起,经历第三方支付、P2P 借贷和股权众筹三次创新创业浪潮,正在经历第四次浪潮--移动金融浪潮。移动金融战场正在成为各大互联网金融企业激战的主战场。国内外学者从多种角度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本质、产生原因、管理策略作出了阐述,但由于移动金融是最近几年才真正发展壮大的,针对移动金融领域的风险防控研究在国内外可借鉴的并不多。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大都集中于银行金融服务领域的安全技术探索,或者是针对其风险的研究综述,很少有人把研究重点放在移动金融的风险防控研究之上,尤其是缺少案例分析。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对现有的移动金融风险识别及风险防控进行有效的验证和补充。

  支付宝公司是国内领先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钱包作为支付宝公司在移动端的独立品牌,具备了电脑版支付宝的功能,也因为移动端的特性,内含更多创新服务,如"当面付"、"二维码支付"等。还可以通过添加"服务"来让支付宝钱包成为自己的个性化移动应用,比如推出了余额宝等理财服务。但是产品带来便捷高效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风险,如何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控是用户首要关心的。

  本文作者长期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包括移动金融产品服务。结合自身实践和思考,对比国内外移动金融风险防控研究以及支付宝钱包与其他类似产品风险防控策略,对新形势下如何针对性做好移动金融风险防控做出研究,提出对策和建议。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对移动金融风险管控的研究相对较晚,理论体系和相关研究正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目前对移动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移动金融的发展过程与前景、模式、存在问题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对于移动金融的风险防控并没有太多成熟的文献,甚至于对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的研究也只能说刚刚起步,在文献查阅与梳理上有一定困难。

  而移动金融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发展形态,撇开移动端的一些特性,与互联网金融有许多共性,对互联网金融的许多研究对移动金融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国内学者关于移动金融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刘丽芳(2007)提出的,她认为所谓的移动金融是指金融企业租用电信企业的通信路线,然后再由金融企业各自配置和管理网络设备的过程[1].后来学者又将这一概念进行扩充,更加具体化,余建仪(2009)认为移动金融是移动技术与金融业务的结合[2].而沈丽、林冬冬(2014)则是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互联网金融进行了区分,他们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参与者,是指人的一种行为,而不是技术[3].随后翟大伟(2011)[4]、张茜(2013)[5]、廖卫红(2014)[6]等人也从不同的角度,对移动金融的概念提出自己的观点。纵观以上对移动金融的定义,我们可以概括为:运用移动互联网开展资金融通活动的总称,这包括了各种形式的移动金融产品和移动金融服务等。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兴盛,以及智能手机的全面覆盖,移动金融成为当前时代的产物。移动金融的出现,不仅可以弥补传统金融行业所存在的不足,更是将互联网技术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在移动金融的相关文献中,研究最多的是关于移动金融的发展现状、模式和风险研究等方面,在移动金融的发展现状研究中,廖卫红(2014)从移动金融市场细分产品情况、市场规模和市场结构三个方面,阐述了当前我国移动金融市场的日新月异的发展现状和以手机银行为主要工具的特点[6].而张茜(2013)则认为当前在我国移动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态势,包括:4G 技术的成熟带来的更好地客户体验;云计算和数据挖掘的应用,使得更加细化的目标市场客户分类变成可能;以互联网 O2O 模式为基准,实现了线上线下的结合,使得移动金融的发展变得更加便利化[5].韩志雄(2015)依托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为载体,详细阐述了在我国以银行业发展为主体的移动金融新现状,他指出,目前的中国正处在移动金融发展的鼎盛时期,不论是在市场主体、还是在支付手段上都出现了新的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服务行业纷纷推出了自己特色的移动金融形式;第二,互联网行业与金融业的亲密结合使得跨界合作成为业界常态;第三,颇受推崇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移动支付金额不断上升,更重要的是支付模式的不断创新,带来了更加便利化的用户体验;第四,就市场开发方面,农村市场成为各行业竞相进入的潜力市场[7].而杨再平(2014)则是具体划分了互联网金融所存在的七大具体风险,包括:客户信息安全风险、客户资金安全风险、支付体系安全风险、套现洗钱风险、流动性及兑付风险、相关信息系统风险和无视相关金融监管法规风险[8].乔玉梅(2014)则是分析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他认为,交易主体缺乏管理经验、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网络系统数据采集和保护机制的不完善都是造成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9].

  关于移动金融的模式研究方面,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移动金融发展的不同模式。刘海二(2014)依据移动支付的距离远近,把移动支付分为三种模式,分别包括:近场支付、远场支付和连接线上与线下的 O2O 移动支付,并且以这三种支付的特点,分别对用不同的目标人群,既符合了用户的需求,又呈现出移动金融发展的多样化[10].郑联盛(2014)在总结欧美和国内互联网业务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将互联网金融分为五大业务模式和运行机制:第一,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化;第二,第三方支付及其运行机制;第三,互联网通信业务及其运行机制;第四,互联网虚拟货币;第五,互联网金融异化业务[11].而孙韩、王亚杰、宁连举(2014)也探究了移动金融存在的模式,他们主要是从企业所属行业的角度,对移动金融市场进行了划分,分别是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类企业和以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行业。同时由于商业银行的业务特点主要体现在银行服务移动化、信息公开化,因而面对的主要用户则是原先金融业务的使用者,并且主要使用的是手机银行以及进场支付的模式;而与此相对应的互联网公司,则是以其庞大的用户群体,尤其是使用移动端的年轻用户,通过远程移动支付的模式实现的[12].

  在移动金融的风险研究方面,也有不少学者开始了探讨。例如张行(2014)以互联网金融所特有的风险散播速度快、对金融风险更高的监管要求和更容易的风险交叉感染等特点,研究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来源要素,他指出当前系统性的技术风险、法律风险和宏观经济风险成为主要的风险来源地,需要我们在发展移动金融的过程中尤其要关注的地方[13].杨晨(2014)则是从针对移动金融服务的技术要素方面对其存在的技术风险进行了分析,包括分析了技术风险产生的原因和要素等[14].谢平、邹传伟和刘海二(2014)则是从互联网金融监管方面出发,提出了金融监管在信息技术风险和用户风险这两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15].张晓朴(2014)指出,在判定互联网金融风险特征时,需要注意的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金融并没有改变金融的功能和本质;二是互联网与金融之间并非没有冲突;三是未来互联网金融的成长具有不确定性,应当避免过度乐观的预期[16].

  综上所述,移动金融成为了众学者关注的焦点,并且认为移动金融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我们在看到它欣欣向荣的一面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背后存在的潜在威胁,陈曦(2014)仅就移动金融终端安全方面指出手机病毒、隐私泄露、网络攻击以及账户盗用等方式层出不穷,除此之外还包括了支付安全问题、网络安全问题以及业务安全问题等[17].

  由此可见,对于移动金融风险的防控,应该成为其未来发展的瓶颈,如何做好防控措施,变得尤为重要。在国内,学者对此研究的相关理论或文章还比较少,仅有部分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吴丽琴(2014)[18]、路舰(2015)[19]
以及孟爱科(2105)[20]等人,在分析移动金融行业面临的各风险因素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的: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维持一个良好有序的市场秩序;第二,从技术方面,保护好信息安全;第三,从相关参与人员方面,加强业务能力的提高,增强辨别能力,以及自身安全措施的保护等。

  国内以案例为支撑的移动金融研究文献相对比较多,例如廖愉平(2015)以余额宝为案例,研究了互联网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影响,并指出了以余额宝为代表的理财产品在移动金融发展过程中隐藏的风险,既有自身风险也有外部环境风险的制约,他认为余额宝要实现持续稳定的增长,必须要依托阿里巴巴的电商生态网络来盘活用户资金[21].关于以支付宝为案例的相关文献,也比较多,但他们大多数集中在其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的解决办法。例如廖蓉蓉(2015)以支付宝快捷支付方式为例,探究了其存在的法律风险,该学者以银行卡现金不翼而飞的案例为导入,分析了支付宝和银行与客户的法律关系中应承担的责任归属问题,探究出了在法律方面如何进行风险防控[22].而贺立(2014)等人,则是从使用支付宝过程中如何进行风险识别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23].但是通过支付宝钱包案例与移动金融风险防控结合研究的文献基本没有。

  1.2.2 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关于移动金融的研究起步较早,他们也是从多个角度对移动金融的发展、风险以及风险防控进行了全面分析分析。

  在移动金融的发展方面,Niina Mallat(2007)通过定量分析相关数据后指出,作为金融服务的重要补充,移动支付使用户能随时随地享受金融业务的服务,这就使金融机构在为用户提供金融服务时能更有效率[24].eMarkerter(2011)通过对全球移动金融服务和移动支付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认为移动金融服务在全球范围内正快速发展,发展前景广阔[25].

  在移动金融风险产生的原因方面,Amir Herzberg(2003)通过研究指出,移动智能终端系统和软件的不稳定、不匹配以及恶意攻击,是移动金融技术风险产生的重要外部因素[26].Tomi Dahlberg,Niina Mallat,Jan Ondrus 等人(2008)对移动金融的历史进行了追溯性研究,他们认为安全需求是移动金融服务本身具有的属性[27].

  Karnouskos S(2009)指出,移动金融的技术风险是源于引入的新技术改变了以往的操作流程,在防范技术风险时,必须加强对操作流程和内部管理的改进[28].

  在移动金融风险管控方面,Kumar 等人(2008)通过研究得出,移动金融涉及多个领域,其风险防控需要建立在产业链的支持上。为了避免给移动金融的参与者造成损失,必须推进产业链各个环节标准的制定,使各个环节有章可循[29].Laurent Bailly和 Bernard Van der Lande(2007)指出,通信运营商对移动金融的安全至关重要,应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在网络不畅或收到攻击时,快速切换到备用网络,减少等待时间,以降低对应的风险[30].

  但是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国外文献的研究是基于其本国特有的金融体系的,而我国不论是在发展阶段,还是在发展程度上,都与其他国家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国外关于移动金融风险防控的相关综述,我们可以借鉴其方法论的研究,而不能完全照搬,这与我国的国情是不相适应的。

  1.2.3 研究综述小结。

  通过以上对移动金融研究的国内和国外文献综述,我们可以看到,国外文献研究起步较早,对移动金融的研究比较全面,并且更多的结合了相关计量问题,展开的论述;而国内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在近几年才成为热点,并且多以当前流行的案例为基准进行的探讨,仅仅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探讨比较深入,缺乏对这一问题全面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关于移动金融风险防控方面。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展开论述。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国内外移动金融风险防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支付宝钱包案例分析,对国内外移动金融宏观风险防控以及支付宝钱包与类似应用微观风险防控进行对比分析,拟提出改进移动金融风险防控的对策和建议,探讨移动金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大量文献的进行收集和整理,系统地掌握涉及移动金融风险防控的系列理论,并进行细致地归纳、分析和总结。通过文献综述法,深入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成果,总结出大量的经验和相关数据,为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案例研究法。本文通过对支付宝钱包风险防控进行分析,以小见大,对移动金融风险防控提供实践检验的支持。

  3.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通过整理大量的研究文献和数据资料,对移动金融风险防控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定性定量地分析。

  4.比较分析法。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法,对比分析国内外移动金融宏观风险防控以及支付宝钱包与类似应用微观风险防控。

  (二)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点。

  作为国际金融发展的标志性特征,移动金融必将引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然而,移动金融的风险和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目前国内外对于这个新兴行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研究非常缺失。本文对国内外移动金融的风险和风险防控现状进行探索和分析,并通过支付宝钱包案例分析,总结并提出了在我国国情的的背景下,可行的风险防控对策和建议,在选题和分析角度上有一定创新之处。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