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我国共产党与群众沟通的思想溯源、价值取向及机制完善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2-23 共7323字

  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认为,政党的存活,离不开与它所代表的群体的密切联系,这是我党的政治优势。为了发挥政治优势、避免最大危险,通过党与群众的沟通密切党与群众的关系,是我们党面临的长期课题。中国共产党与群众的沟通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既继承了马克思列宁的党群沟通思想,也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党群沟通效果的实现,离不开党群沟通机制的运行。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遵循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原则,也需关照中国现实,更要健全和完善机制的结构要素,三者有机统一,党群沟通机制才能良性运行,持续发力。

  一、中国共产党与群众沟通的思想渊源

  党群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一个基本问题。因为任何一个政党,都存在着如何处理政党与群众关系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中国共产党人研究的党群关系,实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党群关系。而密切党群关系的党群沟通方法自然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党群沟通思想的指导,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建党初期的党群沟通思想与列宁执政时期的党群沟通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群沟通的思想

  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欧洲社会,社会矛盾的尖锐性导致阶级斗争尖锐,资产阶级的强大和无产阶级自身组织的不健全使得无产阶级的自发斗争都已失败告终。如何使无产阶级的自发斗争走向自觉斗争,需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并向无产阶级群众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唤醒群众的阶级意识和革命意识,使自发斗争向自觉斗争转变。马克思恩格斯的党群沟通思想在无产阶级政党产生和存在的合理性上产生了。一是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利益来行动。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此起彼伏,基本上以失败告终。这一切表明“,无产阶级要想完成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关键是组织成为独立的真正的工人政党”,成为一个阶级来行动,才能推动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要想担负起领导的责任,首要的任务就是向工人群众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宣传中转变工人群众的意识,在转变工人群众的意识中组织工人群众,在组织工人群众中依靠工人群众,敦促无产阶级“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二是唤醒群众意识需要先进的理论灌输。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先进的共产党人走向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线,一方面从理论上向工人群众宣传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工人群众觉悟--如1846年8月恩格斯到巴黎后,在先进工人协助下,他们深入工人群众,在正义者同盟各支部代表会议上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讲解德国的历史和现状,帮助工人提高觉悟。三是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需要与各党派沟通,进而团结各阶层群众。在实现无产阶级目标的过程中,仅靠无产阶级先锋队是不够的,还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在当时的欧洲,共产党不是唯一的工人政党,工人阶级中存在着许多派别,譬如,英国有工联派、法国有蒲鲁东派、德国有魏特林派、巴古宁派等,这些工人政党虽然不能完全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但在它们的旗帜下均有着一部分工人群众。如何处理同这些党派的关系,争取这些党派中的群众,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与其他无产阶级党派联合的过程,也是广泛传播共产主义、提高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觉悟的过程,进而团结一切群众的过程。譬如,在第一国际工人协会中,就是灵活运用思想交流和讨论的方法逐步取代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错误思想,才能达到思想上的一致。四是在争取农民成为自己同盟军的过程中需要沟通。

  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工人六月起义失败的原因时,他们也深刻地认识到“,狡猾的资产阶级离间工农关系,起义工人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为此,马克思强调说“,无产阶级如果能够把农民从资产阶级的影响下争取过来成为自己的同盟军,无产阶级革命就得到一种合唱,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独唱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而“争取农民成为自己的同盟军”就需要无产阶级政党与农民的沟通,在沟通中摈弃农民自身存在的小农思想进而投入到无产阶级革命中形成“一种合唱”,就成为特定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列宁执政时期的党群沟通思想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带领民众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成为执政党。“党不是通过选举从地下状态上升为执政状态的,这个时候,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赢得民意,对布尔什维克党来说非常重要。”为此,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共(布)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党群沟通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俄国实际和执政面临的困难,积极与群众进行沟通。一是从关心群众生活上与群众沟通。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布尔什维克党颁布了与十月革命前土地国有化政策相反的、适应群众愿望的《土地法令》和《土地社会化基本法》政策,将土地分配给农民,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给后来的国内战争极大地支援和帮助。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决定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政策的实际执行来不断改善工人、农民的生活状况,才能在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中帮助工人、农民实现他们的利益需求。二是从巩固政权上与群众沟通。对于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俄国,要想度过帝国主义包围的难关,必须首先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不仅需要工人阶级的大多数,而且需要农村居民中被剥削劳动群众的大多数”.只有“千百万劳动者团结的像一个人一样,跟随本阶级的优秀分子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但要想使千百万劳动者团结起来,就离不开先锋队在沟通中的宣传和引导。正如列宁所说,“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为此,以列宁为代表的先进共产党人通过“口号”、演说等形式沟通动员群众;通过报刊与群众沟通;通过工会、非党代表会议等形式与群众沟通;通过作报告、信访、申诉的形式与群众沟通;通过先锋模范作用影响群众等。这些不同形式的沟通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一定程度也上推动了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向前发展。三是从赢得各阶层支持的角度进行沟通。“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俄国留下来的一切东西”“,而这些东西都掌握在资产阶级专家手中。他们中间大多数是不同情苏维埃政权的。

  但是,我们没有他们就不能建成共产主义”.怎么办?列宁提出“要利用一切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是暂时的、动摇的、有条件的”;“应当用同志的关怀、共产主义的工作精神包围他们,使他们同工农政权并排前进”“;还要求我们在群众中进行组织工作,建立纪律,即同志纪律,扩大无产阶级对其它所有的人的影响,造成新的群众环境,使资产阶级专家看到,回到旧社会已不可能,只有同共产党人一起才能进行工作”.这些灵活机动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潜在的沟通,尽管沟通的形式不同,其目标完全一致,由此形成的各阶级、阶层之间对布尔什维克党的忠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显现出来。

  二、中国共产党与群众沟通的价值意蕴

  中国共产党与群众的沟通是党开展群众工作的一种方法,也是一个价值取向。其形成既受马克思主义党群沟通思想的影响,也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努力在追求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中实现党自身的人民性与其活动(包括领导活动和执政活动)的合法性。

  (一)凝心聚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意识,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在物质生活条件低下的社会,人民对旧社会改造的意识往往处于自发阶段,结果一次次的走向失败。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就担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为幸福生活奋斗。由于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贫农问题,“贫农问题的中心问题,就是一个土地问题”.找准了这个切入点,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颁布了《兴国土地法》、《土地问题决议案》等政策,通过“打土豪、分田地”的实际行动,使农民获得土地,在经济上翻身,从而信任党并积极参军。如“长冈乡全部壮年男子407人,当红军、做工作的320人。上才溪青壮年554人,当红军、做工作的485人。下才溪青壮年男子765人,当红军、做工作的533人。”在一些地区还出现了“群众到处找共产党,拥护共产党的标语,群众自动得张贴”的局面,这些举动使党的威信在群众当中提高了很多。新中国建立后,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时期,现代化建设是一项艰巨任务,需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去奋斗。如何凝心聚力,是党开展群众工作的难点和出发点。为此,中国共产党一方面通过制定适宜的政策引导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另一方面通过改进执政行为和工作作风,如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强保障住房建设、加大养老服务力度、关爱留守和流动妇女儿童、丰富群众的文体生活、促进城乡居民的便利出行、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政治需求,集聚建成全面小康的人力物力。

  (二)密切党群关系

  当代中国,党群沟通是为了密切党群关系。党群关系是一对政治关系,只有密切党群关系,才能营造和谐的执政氛围。党群沟通就发挥了这样作用。政党政治视域下,政党要掌握公共权力,必须得到民众的认同。而要得到民众的认同,政党必须代表人民,准确表达民众的利益、愿望和诉求。由于民众的利益、愿望和诉求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决定了政党的执政认同离不开与民众的沟通,在掌握民众、发动民众、依靠民众中取得事业的胜利。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产生了不同阶层利益的差异。为了处理好这些利益关系,一方面“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把群众参与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最大限度地反映民意、顺应民意、体现民意;另一方面要进行广泛宣传,动员民众积极参与到政治活动中,通过制度内渠道有序发表意见和看法,以便能够科学决策、正确决策。如果一项政治决策离开了与民众的沟通,便会失去支持基础,在实践中无法贯彻执行,群众也会怨声载道。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