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本质视角下的社会主义与全球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7-09 共8994字
论文摘要

  全球化是近现代以来世界社会发展的一种明显趋势,而社会主义同样成型于世界近现代社会发展中,那么,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就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准确抓住时代特征前提下高效推进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虽然对全球化的世界发展趋势的认识也存在着需要逐步深化的过程,就像人类对任何一个新鲜事物的起始认识并不能保证完全正确一样,不过,在当代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其他时空中以马克思主义研究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发展关系的学者那里,出现对二者的错误认知并因此应用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则是不应该的。因而,通过梳理进而辨明近现代以来整个世界社会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当代对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综述

  对社会主义与相应时代背景的结合研究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和社会主义国家关注的热点。一般而言,当代对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趋向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全球化合乎社会主义发展趋向,即有利论。这种观点认为,作为一个历史发展趋向,全球化是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的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关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这种观点认为由于全球化是“近代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因而全球化不仅为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奠定了基础,更由于全球化将致使资本主义世界基于危机的不断发生而趋于终结,所以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譬如杜红艳、陈豪认为全球化不仅“是 21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奠基石”,更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刘和胜认为“社会主义实践与全球化并行不悖”; 而彭新良博士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必须与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相一致”。

  第二,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利弊共存论,即机遇挑战双重论———现行普遍的并被权威悦纳的认识。这种观点虽然也坚持全球化是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的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客观趋向,但能够注意到全球化起始于西方。不过它强调全球化由西方主导并不等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化、西方化、美国化,现实中运行的全球化也绝非只体现西方的利益、只维护西方的霸权。它在给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譬如任俊英认为,全球化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优化了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配置、打破了以往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思想观念禁区并促进社会主义国家价值观念的变革,因而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发挥后发优势。王保彦认为,虽然全球化给整个世界的发展带来了全球性问题,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完全否定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自然历史过程。张广凤教授认为,虽然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大国主导,但也正是全球化的浪潮催生了社会主义,因此在机遇挑战并存的全球化世界中社会主义发展要适应、积极参与全球化,坚持原则和灵活策略相结合。

  第三,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关系界定模糊论,即定向不确定论。这种观点认为近代起始的全球化趋向从本质上而言是由资本主义或者说资本驱动的把全球整合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的过程,全球化的资本主导使其成为近代以来诸种危机的根源。不过在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论述中,坚信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最终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但又不能确切地给出社会主义与全球化的相互关系。譬如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史密斯( Daniel Smith) 指出,由少数人控制的全球化的继续运转将给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并形象地借用“要么社会主义,要么让我死”的口号来强调社会主义对人类整体发展的极端重要,不过对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如何发展则并未给以系统的认知。

  简言之,在如何认知全球化和社会主义的关系上,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只有把对二者关系的认知放置在对近现代世界社会发展的形态转型背景下才能真正梳理出来。

  二、大时代背景下的全球化的本质

  ( 一) 全球化的时代背景

  探究、确证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廓清本质驱动的全球化形成的大时代背景,是辨明二者关系的首要环节。那么,全球化形成的大时代背景是什么呢? 对于这一问题的探究,关涉到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及其划分标准。我们知道,劳动实践创造了人,劳动实践基础上一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形成并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其中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总体社会发展状况,即每一个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由此必然产生的社会结构的不同,使各个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迥然不同。马克思说: “新的社会形态一形成,远古的巨人连同复活的罗马古董……就都消失不见了。”

  那么,根据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由此必然产生的社会结构的不同,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大致可分为自然经济形态阶段、商品经济形态阶段和时间经济形态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自然经济形态阶段。这是一个社会发展局限在自然界狭小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的社会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社会生产关系,譬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的发展与对人的中介依赖密切相关。替代自然经济形态阶段的是商品经济形态阶段。这一阶段社会的发展建立在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础上,即人们是通过商品这种物的生产与交换来实现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而自 16 世纪左右开始,整个人类社会即开始了由传统自然经济形态社会向商品经济形态社会的过渡,即整体人类在近代开始了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转型过渡。那么,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第二形态阶段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方面是分别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和发展的呢? 判断这一阶段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运转的整体情况,需要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商品经济形态阶段何以在前一阶段发展起来,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商品经济早在自然经济形态阶段即已成型,并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因为自人类社会出现以后,特别是三大社会分工出现以后,交换即出现。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又推动着商品贸易的形成和发展———尽管从事商品贸易一直在自然经济形态阶段处于中介从属的地位。

  商品贸易的发展推动了货币的发展,使货币由最基本的也最起始的职能或规定———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W-G-G-W) 发展到第三种职能或规定———储藏手段和流通的第二种形式( G-W-G-W) ,这种形式“已经潜在地包含了货币作为资本的规定”,商品贸易发展到以资本为生产力的动力,“破坏了古代共同体”,推进了人类社会向商品经济形态阶段的过渡。

  ( 二) 由纯粹资本驱动的全球化

  资本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商品经济形态阶段过渡的内在动力形式。纯粹由资本推动的商品经济形态阶段社会发展在整体生产力发展层面的进一步发展即是全球化。众所周知,资本,在马克思主义经济视界中,是不竭的追逐剩余价值的价值,并且其自身的逻辑是保证它的再生产条件。自然资本从其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处在一种永不停息的追求剩余价值的运动中。从资本全球化的主观憧憬角度而言,由于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敛取在榨取的对象或来源方面是建立在对产业工人的劳动力的剥削和对其他资本的竞争上,因而资本运转的无限扩张运动从其伊始就确知自身的奋斗方向: 对劳动力和其他资本从宇内一切方面在程度和广度上纵深发展。这一方面清楚地显示了资本的本性———为了追逐剩余价值而在全球范围的程度和广度上极力拓展,因此客观上造成了全球各地的相互有机联系即全球化,换句话说,正是资本的无限追逐剩余价值的在程度和深度上的扩张运动促成了整个世界的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一体化趋向。另一方面,也正由于资本是在对立性关系中竭尽一切手段追逐剩余价值的特质,因而,单纯围绕资本的发展而造成了整个世界发展的大失衡: 政治上,强国之间依据实力和利益划分势力范围,形成了类似于郊区—首都—郊区式的众多中小国家拱卫少数大国的不平等格局; 经济上,以世界范围的劳动分工为基础,根据承担的不同的特定经济角色形成了中心区域—半边缘区域—边缘区域式发展结构; 文化上,强权资本的观念意识始终不停地渗透、扩占、同化、消解其他民族的本土文化; 社会发展上,资本的对产业工人的过度剥削和与其他资本的竞争性发展间歇地破坏着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生存能力,而追逐剩余价值的无限扩张和唯利是图的本性促使资本的发展不断地破坏着人与自然的平衡,造成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失衡; 此外,在人的发展上,“物”( 资本) 对人的统治和固定的分工使之成为了单向度的片面的个体。简言之,单纯围绕资本的全球化由于资本竭尽一切方式谋求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在一切领域、一切空间的剥削,使得纯粹的资本全球整合企图在全球形成一个统一的超帝国主义王朝:跨国的资本家阶级实现对全球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领域的统治。最早也最系统地对资本本质的运行逻辑展开探究的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地以“超帝国主义”来概述资本发展的最终企图的理想境界,但从他发出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召中,我们即能明显地感受到他所指出的全世界的资本家阶级趋向联合的发展走向。列宁本人则明确地剖析了资本长期运作的历史趋势是“合乎逻辑”地向单一的世界托拉斯的方向发展。比利时著名学者曼德尔也预测晚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将朝三个可能的模式方向努力: 超帝国主义模式、极端帝国主义模式、持续的帝国主义之间竞争的模式,而无论哪种模式,资本都将通过国际融合的方式谋求以较少数目的帝国主义超级势力取代较大数目的、独立的大的帝国主义势力。从本质上而言,由纯粹资本做生产力动力而单纯依靠生产力发展形成的全球化在现实世界并不可能,而所以能在现实世界得到一定程度或以某种形式呈现,主要是由于有一定的生产关系与之有机结合共同推进。这种生产关系就是专门围绕资本轴心构建的生产关系,就是资本主义。换句话,上述的全球化就是隐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 三) 商品经济形态阶段的另一种全球化

  尽管资本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商品经济形态阶段过渡的内在动力形式,但资本做动力推进的单纯生产力发展从来都不会也不可能作为一个现实完备的社会形态发展阶段的生产方式出现。一定的社会形态发展阶段,哪怕是其中很短的一个发展阶段,都是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机结合形成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具体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商品经济形态阶段,由资本做动力推进的生产力和现实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推进的整体商品经济形态阶段的社会发展除了上述的全球化以外,还有另一种全球化。

  这种全球化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自结构和有机组合不同———在生产力发展动力结构中不只有资本一个要素,围绕生产力发展有机形成的生产关系并不完全以资本为动力轴心的唯一要素———在逐步打破狭隘的社会格局而使社会日益形成普遍的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要求以及整体的能力体系过程中,它一方面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不仅物质的生产、需要依赖于整个世界,精神的生产、需要也依赖于整个世界; 普遍交往的发展,使得单个人随着自己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获得了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的能力,整个世界形成了因此密切联系、深度交往的有机统一体。另一方面,这种全球化强化的世界各国之间的有机密切的联系,不是放置在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剥削掠夺为基础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大秩序约束下的一体化联系,而是追求并致力于构建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大秩序约束下的一体化联系。这种全球化强调各国在政治上互相尊重,不以自己意志强加于人; 经济上,相互促进、共谋发展; 文化上,相互鉴戒、共同繁荣; 社会领域,自由往来、相互学习; 生态发展上,共同努力,共担责任和义务。显然,这种全球化并未越过商品经济形态阶段。换句话,这种全球化虽与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有本质的不同,但也绝非共产主义的全球化。因为立足于商品经济形态阶段的社会生产方式推进的社会发展只是商品经济形态阶段的社会的充分发展,而不会越过商品经济形态阶段去推进时间经济形态阶段的社会发展———特定形态阶段的社会生产方式只会推动特定形态阶段的社会发展,否则就是空想主义,而用特定形态阶段的社会生产方式去追求高一级别形态阶段的社会发展则犹如悬空构建楼阁。因而那种认为近现代世界社会发展形成的全球化,一种是资本主义全球化,另一种是共产主义全球化的理论是明显错误的。

  正像单靠生产关系层面的阶级斗争和革命而无更具决定性意义的生产力领域的变革———迄今对马克思主义认知的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生产力层面变革尚无深入足够的认识———不足以真正推动社会实现实质上的大发展一样,单纯依靠生产关系上的共产主义全球化不足以推进人类社会真正跨进共产主义社会。从本质上而言,同样是伴随商品经济形态阶段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出现的这种全球化实质上是社会主义的全球化———一种既重视资本为生产力动力而又不完全纯粹以资本为唯一动力轴心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的社会生产方式推进的全球化( 对此,本文将在下面述及) 。

  三、社会主义本质视角下的社会主义与全球化

  ( 一) 社会主义是近现代人类社会向商品经济

  形态过渡在社会生产方式上出现的社会发展的趋向之一探究、确证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廓清社会主义形成的大时代背景,是辨明二者关系的第二步。

  而探究社会主义形成的大时代背景,同样需要了解近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及其基本特征。由上述可知,资本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商品经济形态阶段过渡的内在动力形式,而以资本做重要动力组成要素的社会生产关系的组合不同,整个商品经济形态阶段社会基本生产方式就至少分为资本与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组合方式即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方式以及资本与无产阶级的上层建筑组合方式即社会主义的社会生产方式两种不同而又经典的社会发展模式。

  换言之,资本推动的商品经济形态阶段社会发展在整体生产关系发展层面的进一步发展至少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所以同是商品经济形态阶段社会发展的不同社会发展模式,一方面在于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超常规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它是一个一元多线的发展过程。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形态阶段并非只有一种生产方式,每个阶段生产力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会同不同的人口、地理环境、习俗等不同现实社会结合成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而不是只会形成唯一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在于现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同时并存共行于商品经济形态阶段的实践发展,以及现实社会主义国家背离商品经济形态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就经历曲折,而顺应商品经济发展规律即获得正常发展,充分证明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此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同是商品经济形态阶段社会发展的不同社会发展模式认识并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相反却进一步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两个必然”的认识强调的是共产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必然代替,而商品经济形态社会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并行认同并坚信这一认识,注重的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分属不同社会形态历史阶段,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同是商品经济形态的社会发展阶段。

  现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商品经济形态阶段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二者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位置怎样,我们通过表 1 对人类社会发展宏观过程的概括即可相对明显地观测出来。

论文摘要

  ( 二) 商品经济形态阶段社会发展中全球化趋向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探讨近现代世界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与全球化的关系,不是像一般论者所诉说的是“互利论”、“利弊共存论”、“模糊论”等等那么直接明显。比较现实社会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实质上是在将社会主义与近现代世界社会发展的商品经济形态阶段的两种趋向资本主义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全球化进行比较( 注意: 社会主义全球化与有些论者谈及的第二类共产主义全球化同样是分属不同社会形态发展阶段,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方面,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全球化关系方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全球化是同时并存、相互竞争、相互斗争的关系,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竞争性并存中,努力推进社会主义全球化的逐步构建、壮大和发展。单纯形而上学地反对资本主义全球化并不能够从根本上阻止资本主义全球化主观发展带给整个世界的危害。同样,一味一厢情愿地幻想资本主义全球化能最终带给整个世界福音也要不得。有人认为,现在社会主义全球化替代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时机已经显现。事实上,社会主义全球化自人类社会向商品经济形态阶段过渡时时机即已显现———因为社会主义不是替代资本主义的后来的社会生产方式,而是与资本主义并行共进于商品经济形态阶段的社会发展模式。因而,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并进而在全世界形成社会主义全球化趋向,就不仅要在商品经济形态阶段积极展开与资本主义的竞争、合作、斗争,鉴戒一切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技术、管理等领域的经验和教训,并抓住资本主义全球化主观发展的客观有利机遇,加快自身发展,更要在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中逐步扩大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全球化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现实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全球化关系方面,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全球化是主体与自身客体的关系。推动二者朝向客观历史本有的发展方向前进,不仅需要努力纠正并区分社会主义全球化与共产主义全球化的本质不同,更需要科学全面深入地认识和界定科学社会主义隶属于商品经济形态阶段的本质内涵和现实发展路径。由上述对商品经济形态社会发展基本特征的探究,我们知道,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排斥商品经济和闭关锁国的地域性社会主义并不完全属于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同样是近现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换句话说,社会主义是世界性的社会发展方式,它需要整体世界的紧密联系和深入交往才能得以存在并相互促进。也就是说,现实社会主义事业如果没有世界社会主义全球化客体性存在和深入持久支撑,就不能获得深入持久的发展。世界社会主义全球化的客体性存在,如果没有现实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推进,同样不可能长久地存在和深入地发展。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应对全球化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成型和深入发展,不仅是变革世界资本主义全球化发展趋向的重要力量之一,也是社会主义主体和世界社会主义全球化发展趋向客体得以真正获得有机统一,并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重要实体之一。而近现代世界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全球化趋向的持久存在和深入发展,同样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继续前进的前提性必备要件。因而,谈近现代商品经济形态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如何应对世界全球化发展趋向,就是既要注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与现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又要注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在适应商品经济大时代背景下的发展。

  具体而言,一方面,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如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问题上前后经历了两个相对具有明显区别的时期( 即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发展时期的与资本主义国家的隔绝孤立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发展时期与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密切交往、并行共进时期。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时期,认为现实科学社会主义是依靠劳动人民平等、民主协作实践的计划经济,而资本主义是依靠资本家对工人阶级残酷剥削压迫的落后的商品经济,因而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未与资本主义国家展开实质的全面交往;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国家注意到了资本主义国家具有的明显的相对先进的管理、技术等优势,因而开始注重在与资本主义国家竞争、斗争的同时,积极主动展开对其学习鉴戒) ,不过,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对待与资本主义关系的两个时期都潜含着社会主义仍将是替代资本主义的更高级的社会生产方式,而尚未注意到二者本质上同属于同一个商品经济形态社会发展阶段。所以,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更好地应对资本主义全球化发展趋向的挑战,就必须正确对待和深入探究同属于商品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怎样使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与商品经济形态阶段的更好结合和创新。另一方面,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全球化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挤占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空间和时间,需要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无论是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还是在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领域和方面,要更加自觉和科学全面深入地推进自身朝向适应和符合商品经济阶段社会发展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在实践创新上,继续坚持和深化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国策,推进适应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的结构性调整实践,逐步变革中国的城乡、地区、部门、行业发展的二元结构,形成相对均衡、良性运行的社会发展态势。在理论创新上,既与时俱进,也一脉相承地推进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指导。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分别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为我们坚持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丰厚的历史理论基础,为此,我们就要在继承的同时,又要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在商品经济发展中的新的实践形成新的理论,以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在制度创新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变革朝着更加便捷高效地为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有机结合服务的轨道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发展成为国家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才能真正推进社会主义全球化的发展,并自觉有效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式发展。

  四、结语

  近现代人类社会发展处于一个由自然经济阶段向商品经济阶段转型时期,这是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形成的大时代背景。商品经济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仅决定了这一阶段的全球化有资本主义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全球化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向以及二者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也决定了这一阶段的社会生产方式有资本主义模式和社会主义模式两种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以及二者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因而,探究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主要是辨析和探究现实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怎样推进社会主义全球化和怎样与资本主义全球化展开竞争与合作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杜红艳,陈豪. 全球化是 21 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奠基石[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 5) :29-31.
  [2]刘和胜. 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探析[D]. 郑州: 郑州大学,2002.
  [3]彭新良.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初探[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22( 5) :34.
  [4]任俊英.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取向[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1( 6) :48-49.
  [5]王保彦. 反全球化视阈中的社会主义发展探析[J]. 江西社会科学,2006( 4) :118-11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