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民生观的基本内涵与当代启迪

来源:产业与科技论坛 作者:张雁博
发布于:2021-07-06 共6028字

  摘    要: 马克思民生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方面。在马克思的着作中尽管没有提出明确的“民生”一词,但是民生思想却是始终贯彻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全过程。新时代探究马克思民生观对于我国民生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马克思民生观的主要内容出发,探究其特点,从中找到对于我国民生发展的建设性意见。马克思民生建设思想内容丰富,影响深远,把握马克思民生观,推进我国民生建设。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民生建设;时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党的理论基础,是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的解放学说,始终是站在现实的人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的,在关于马克思着作的论述中,没有明确指出民生这个词语,但是马克思对于人的关怀却无处不在,因此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现在其民生观一直在影响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探寻马克思主义民生观对于我国现阶段出现的民生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对于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马克思主义民生观中仍然能够找到理论光芒,细心品读与研讨仍然能够找出解决民生问题的道路。回归理论本身能够让人们从中找出先哲的智慧,对于我们民生建设找出一条合适之路。

  一、马克思民生建设思想形成历史背景

  马克思的民生观是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立足于马克思对于自己和前人实践的总结,因此它的产生具有很强的现实基础。马克思的民生观形成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所处的年代是19世纪初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时代。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对于工人群众的剥削,工人阶级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已经一无所有。资产阶级追求的不仅仅是一点点的物资报酬,他们需要通过对工人无节制的剥削,以此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资本的循环与扩张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下会造成巨大的贫富差距,使工人阶级生活越来越穷,资本家掌握着社会绝大多数资源。这种逐渐拉大的社会贫富差距使得工人阶级开始觉醒,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标志着工人们表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许多工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欧洲工人革命的爆发亟需先进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编辑的时候,马克思本人则是深入人民群众之中。他了解人民群众的需要,他想的问题也是人民所想的。因此,马克思大部分着作从头到尾都是贯穿的民生问题。正是因为他深入人民的生活,所以他也能够体会到人民的疾苦。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参加了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和对摩塞尔河地区农民生活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等[1]。马克思着作的形成离不开民生问题。马克思的民生观是随着自己所处的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和进步完善的。在马克思的一生中,他的思想理论的形成是不断发展的,在他的着作中可以充分展现出来这一点,马克思民生观的形成到完善也是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到完善的过程。从开始的萌芽阶段,到中期的发展阶段再到最后的成熟阶段,马克思民生思想也与时俱进,从他的着作中可以看出他是立足于人民疾苦和需求为人民发声。在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人民生活困苦,在资本家的压迫下的工人阶级生活困苦,一方面要养家糊口的工人,另一方面还受着剥削。在双重压迫下的人民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迫于生计需求,他们必须出卖自己更多的劳动力,对于资本家来说则是剥削工人更多的剩余价值以达到资本家的需求。欧洲资本主义在资本大量剥夺人民的利益的基础上发展的。社会环境的艰苦是马克思民生观发展的立足点和起点,自己的工作经历则让他加深了对于人民生活疾苦的体验与同情。残酷的现实和马克思本人的经历让他从来都是为人民着想。
 

马克思民生观的基本内涵与当代启迪
 

  二、马克思民生观的基本内涵

  在马克思看来民生就是要想人民所想,为人民群众思考,切实解决人民的需要,为人民谋利益。在马克思的民生思想中,人的民生需要具有重要的地位[2]。这也就是说,马克思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民生疾苦,马克思想要解决人民温饱,提高人民的地位。马克思民生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将人们的现实需求作为民生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二是马克思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民生的关注度和民生问题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换句话说民生的具体内容是不断发展的。三是马克思关注的追求人的最终归宿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三个方面从层次和内容上都诠释了马克思民生观的起点、发展、目标。

  (一)从“现实的人”出发。

  马克思认为人所追求的是要满足自我的生存需要。需要摆脱过去宗教神学对于人们思想的束缚。“现实的人”是实实在在所处的具体的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的客观存在。满足“现实的人”的需求才能使民生问题得到解决[3]。现实的人的需求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存在人们的社会和现实之中的。“现实的人”是真实的存在的。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人就是生活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人们存在于世界上第一,考虑的问题就是生存问题。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人类离不开特定的物质资料。也就是说人需要不断地从自然和社会中去寻找所需要的方方面面的物质资源。只有充足的物质资源能够保证人类的世世代代繁衍不息。第二,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进步,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不仅仅是停留在最基础的温饱问题,不仅仅需要获得特定的物质资料,还需要不断与时俱进,追求更高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就是说要保证人类精神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第三,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的需求。在物质上得到了保障,在精神上得到了发展,人们还需要追求更高的层次。需要在艺术文化科学等领域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功能。这个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

  人与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民生问题不仅是个人问题,更是社会问题[4]。因为它不仅仅是每一个人所处在社会所发生的事情。要重视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的个人发展的促进作用。人是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人的能动性的带领下人们有计划地利用各种先进的生产工具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和社会。社会的发展最主要的体现在经济大幅度发展。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个人的发展如果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则会起阻碍社会发展。因此,要发挥社会发展对于个人的发展的反作用力。新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进程之中,个人发展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就会成为社会进步中的障碍。因此社会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个人的发展,注重社会发展对于个人发展的推动作用。民生建设对于个人来说是个人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在社会中个体的发展。要高度重视社会发展对于个人发展的反作用力,要在形式和实质上都保持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虽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他也看到了民生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生观中的核心要义。现阶段存在着社会分工是因为现阶段社会生产力没有达到极高的程度。但是我们所追求的根本目的是人的自由发展,人的自由发展首先要考虑的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要从根本上激发个人的潜力。正如最开始的那样人的发展首先是体力的充分发展,人们最开始并没有一定的社会技能,所以最初的社会进步主要是靠人的体力劳动的支出所带动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脑力劳动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脑力劳动所创造的社会财富远远超过于体力劳动。但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能够受到脑力劳动或者体力劳动的支配。所应该做到的就是充分发挥个人的选择,就是要能够充分发挥人的自由,人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动去选择自己去进行体力劳动或者进行脑力劳动。最后一点强调我们虽然还有很多局限,但我们能够超越社会分工的局限性,发挥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性。人要能够用继往开来的勇气去打破以往社会分工的约束的性质,尽力去做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打破固有的社会分工,人的思想解放。思想的解放对人民突破社会局限性具有先导作用。一个人的思想境界的提高能够提高个人的见解,整个人类精神境界的提高能够充分发挥人的社会性和人的自主选择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社会解放和人的解放,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实现人的自由既是马克思考虑的出发点,马克思的着作中将这一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马克思着作无不都是为人的发展而考虑的,直接间接地论证对于人的发展都起到了该有的作用。马克思所希望建设的共产主义社会超越了国家和阶级的限制,最终思想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根本目的也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马克思民生观对我国民生建设的启示

  人民生活幸福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一直重视民生。建国70余载,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在民生方面,我国非常重视民生建设,这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的历史挑战要积极去应对。因此要重新研读马克思的民生观,从经典着作中去寻找对于我国民生建设的新的启示至关重要。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在现阶段我国在就业方面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社会保障进一步也要加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是民生之本,需要继续解决就业压力问题。我国进入新阶段以来,经济发展迈入高质量阶段。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已经开始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带动国家发展的新阶段。在转型的过程中必然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就是就业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国家的升级转型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障。但是由于很多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问题,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面临新的失业问题。因此,加大就业保障对于我国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国家需要加大对于就业的民生资金投入。加大对于失业人员的培训以适应国家发展转型的需要。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面临着一个很大的挑战。据不完全统计部分高等学校为了满足就业率进行虚报谎报。这些行为会严重影响国家的发展,影响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党和国家应该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对于就业的真实性进行严格筛查,只有做好调查研究,确切真实的数据才能够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因此,要严厉惩治就业数据造假行为,不论是在高校中还是在社会中。要提高我国的就业水平和就业率,一方面国家需要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这样国家进行的资金投入能够为就业提供更多的岗位,以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同时,也要扶持新兴行业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符合新时代毕业生的岗位。另一个方面是国家对于就业问题,应该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对于高校毕业生和部分年轻人来说需要更好的政策,支持进行自主创业。以此来降低自主创业的风险。双重保险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马克思民生观最主要的就是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马克思所处的年代人民处于资本家的剥削和水深火热之中,而现阶段也应该求真务实,从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具体的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政策,以解决我国就业压力。要利用好马克思主义民生策略给予我国就业压力的启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保证我国就业的稳定和社会的长久发展。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民生建设最重要的部分。社会保障要体现兜底作用,同时经济的良性持续发展为社会保障提供物质基础。消费可以拉动经济的发展,生活没有保障消费就会减少,达不到拉动经济应有的作用对于经济的持续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隐患。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保障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体制改革、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途径。国家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和生命的一个重要举措,社会保障体系应该与时俱进,在我国发展现阶段面临新的许多特殊矛盾的前提下,社会保障体系也应该随着矛盾的变化而不断完善。对比中西方国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城乡之间仍然具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建立一个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我国来说至关重,社会保障体系应该在医疗保障、住房安全、教育、就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一是需要制定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让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二是针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要必须要遵循综合、全面、有效的要求建立保障体系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社会保障体系就是保障人民群众的财产以及生命安全。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应该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着手制定符合本地区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针对社会保障体系落实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追责。只有建立最严格的保障制度才能够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行之有效。

  (二)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民生服务。

  我党一直高度重视民生建设,是以人为本的执政思想的高度体现。我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注民生问题就是我党的一大优良传统。我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自建党以来就与人民群众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不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党都与人民群众保持着血肉相连的关系。改革开放使我国迈入新的历史阶段,使我国社会发展改头换面,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加围绕着以人为本的要求。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民生观的价值取向,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党的十九大将“人格权”一词首次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再次体现了我党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懈追求。我党从来都是实干的政党,我们的国家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党始终坚持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人民群众所需要的作为首选考虑。人民群众的需求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我党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时刻考虑着人民所需要的,我党是一个大的政党,党组织遍及全国各个地方,这样能够有效地收集到人民群众的意愿,将人民群众的意愿反映给上层组织,以供党中央作出重要的决定。这些决定往往是为了实现人民的需求而作出的正确、科学、有效的决策。马克思民生观对于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我国现阶段的民生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引。马克思民生观时代价值光辉不朽。

  参考文献

  [1]宋成鑫,矫红伟马克思的民生思想探究[J]经济师, 2014,1:31~33
  [2]刘奇.马克思民生思想当代价值探讨[J].商, 2013,24:356
  [3]张慎杭.浅析马克思民生思想及对我国民生建设的启示[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 36(5):13~ 14,16
  [4]徐玲.马克思民生思想指导下的中国当代民生建设路径探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37(11):.265 ~ 266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原文出处:张雁博.马克思民生思想及对我国民生建设的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1):8-1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