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理论·实践·价值·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四维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作者:张建祥
发布于:2018-04-08 共1003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第一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优选5篇】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第二篇】】追踪国际共运的时代大潮——《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六版)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第三篇】】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六版)》序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第四篇】】科学发展观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第五篇】】 理论·实践·价值·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四维

  【第五篇】论文题目:  理论·实践·价值·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四维解读

  摘要:作为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丰富、深刻的科学内涵:体现在理论上, 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实践上, 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价值上, 就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制度上, 就是创建了能承载理想政治价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态.这四者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共同书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上.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 实践; 价值; 制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这是我们党从历史和全局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丰富、深刻的科学内涵.从不同的维度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对于我们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作为一种理论体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理论探索方面来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显着的标志, 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谓体系, 就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建设、扞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所以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命题, 对上述重大理论成果进行一个完整、统一而又鲜明、准确的大整合, 就在于各理论成果之间的"相互联系", 具体而言就是因为它们在理论主题、理论品质、理论基点和理论目标等方面都是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 有着思想交汇、一脉相承的特点, 因而满足了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构要素.

  1. 在理论主题上, 都坚持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心.

  大凡理论构成体系, 都必然有一个能贯穿整个理论的轴心或主题.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虽然具体内容和侧重点各有不同, 但都有一个共同的、鲜明的理论主题: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一主题, 最根本的是要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三大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对这三大基本问题认识和把握的不断深化,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一条不断延伸的主线.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是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先探索和回答的基本问题.围绕这一问题,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全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布局、战略重点等, 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方面, 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 使我们党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问题上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探索和回答的关键性问题.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紧紧抓住这个重大问题进行探索, 就如何加强自身建设, 如何认识、把握和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完成党的执政使命, 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想,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全面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这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探索和回答的根本性问题.围绕发展这个问题,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 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重大问题进行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索, 取得的丰硕理论成果, 使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总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集中探索和回答这三个基本问题时, 从实践到理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造, 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深化和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2. 在理论品质上, 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精神, 也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一以贯之的理论品质.

  我们可以看到, 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始终贯穿于其中.针对当时党内思想僵化、受"两个凡是"思想严重束缚的情况,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果断地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吹响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 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世纪之交的国内外政治风波、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着力于科学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实践证明,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 对建设、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新认识, 都是以坚持这一理论品质为基础的.正是依靠和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理论品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能突破陈规, 在排除各种错误倾向干扰的同时又能吸取各种失误的教训, 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3. 在理论基点上, 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立论基础.

  恩格斯指出:"要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 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基础上."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上, 是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和探讨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和根本方法.因此, 要正确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 首先必须从中国的特殊实际出发, 来把握中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这一实际就是, 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但生产力依然不发达, 社会制度还不够完善, 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我们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历史条件下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依据.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认识、对执政党建设问题的认识、对发展问题的认识, 都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立论基础的.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 它们的理论基本点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特征.从党的十三大到十七大, 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一再强调并不断深化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 就是始终坚持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觉地理解为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初始阶段.

  正是基于既自觉纠正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 又坚决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 其路线、方针、政策始终置于现实的、科学的基础之上, 既没有割断历史, 又不迷失方向;既没有落后于时代, 又不超越阶段, 从而避免了右的和重蹈过去超越阶段的"左"的错误.

  4. 在理论目标上, 都坚持以人为本, 把实现

  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谓"本", 就是事物的本源和根基.因此, 从目标要求上看, 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的着眼点就是要满足人的需要, 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以人为本为根本目标的科学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都包含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求发展、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评价工作成败的标准,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实现人民的愿望, 引导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作为一种实践道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实践探索方面来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一条由毛泽东开始探索、邓小平奋力开辟、江泽民和胡锦涛继续坚持并不断拓宽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给出了完整的、经典式的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依据这一表述, 我们可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界定为以下几个基本点:

  一是保证力量, 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政治保证.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 把共产党的领导和国家的政治架构统一起来, 形成一种全新的政治形式, 从政治方面保证了中国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2) 基本国情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基础, 是我们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脱离了中国国情也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更谈不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总纲,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遵循.

  二是任务规定, 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一方面,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如邓小平指出的, "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逐步摆脱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因此,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最为根本的任务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为共同富裕积累良好的物质条件, 使我们的社会主义首先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 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另一方面, 道路的选择, 在形态上首先就表现在选择何种社会制度上.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最高形态的国家制度, 因此,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还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不断巩固和完善这个制度.

  三是发展内涵, 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第一要义, 是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问题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建设、全面发展的事业, 也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进程.通过长期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发展内涵的认识不断作出新的调整、修正和概括, 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形成了"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成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 坚持"四轮驱动", 最终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这个总体布局, 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和规律认识的深化.

  四是奋斗目标, 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现代化、实现强国富民, 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和不懈追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探索, 我们逐步明确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地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从整体上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这一奋斗目标, 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统一, 社会主义的根本道路与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相统一, 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容的这些界定, 体现了政治保证、根本任务、总体布局、终极目的的有机统一, 同时也是对这条道路性质的准确定位.这条道路, 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唯一正确道路.正基于此, "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三、作为一种价值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 我们党逐步加深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把握, 越来越自觉地从价值维度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看成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实现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价值原则和科学原则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从价值层面上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指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 领导人民实践以人为本, 不断追求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民主、平等、富裕、和谐、自由、幸福、全面发展.究其实质, 这个既体现社会主义的性质又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蕴含着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价值观念.

  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根本性质的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理论.它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科学世界观, 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和指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中,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必然居于核心和灵魂的地位.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一位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止一次地指出, 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 而是行动的指南;它的运用, 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着眼于此, 在当代中国,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就是要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才能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强大思想武器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觉地统一到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在坚持中发展, 在发展中坚持, 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2.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这是根源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核心价值观.

  胡锦涛同志指出:"理想信念, 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 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理想问题实质上就是价值导向问题, 它为人们确定正确的前进方向和价值选择目标, 从而使整个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有了共同理想, 才能有共同步调, 才能统一思想, 凝聚力量, 共同奋斗.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把理想层次化了.对于共产党人来说, 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现阶段, 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纲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实现了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新世纪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充分反映了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整体利益和最大要求, 具有利益代表的广泛性和主体的多层次性特点, 是当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利益群体普遍认同和接受的共同理想, 因而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因此, 在现阶段我国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各种利益矛盾复杂化的条件下, 加强共同理想教育, 有利于增进社会各个阶层、群体之间的团结,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3. 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

  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是体现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中华民族价值观.

  "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更要有自己的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中华民族又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鲜明时代精神.这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包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和为贵、和而不同、革故鼎新、因势而变、富贵不淫、威武不屈、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等优良民族传统;包括了我们党领导人们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良革命传统;包括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了在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优良传统.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既相互渗透又相互补充, 是既体现时代要求又具民族特色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遵循.这两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 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 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着鼓舞斗志、激发创造力的作用.因此, 在当代中国,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必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坚持改革创新, 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动员全民族的力量, 冲破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 破除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 让一切创造新生活的活力和源泉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真正用民族和时代优秀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理念, 引领社会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4.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是反映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核心价值观.

  道德观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它是调整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道德建设的核心, 它涵盖了社会风尚、人生态度的方方面面,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道德和时代所要求的新型道德观念的结合.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应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提倡什么、抵制什么, 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道德精神的全面提升.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核心价值观中最基本的道德遵循, 明确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目标, 细化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任务, 是引领社会风尚的明确导向, 对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 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就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用它规范社会成员的言行, 砥砺民族的精神;用它审视、规范、引导社会各种文化价值观念, 在社会大环境中建立一个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 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四、作为一种制度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不应仅仅满足于各种价值目标的提出, 它更体现在为达成这一价值目标而展开的社会秩序安排和具体的政治设计上, 也即要展开对合理政治制度的关切与追问.从根本上说, 社会主义之所以优越于资本主义乃至以往其他一切人类社会, 除了它包含有一系列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以外, 还在于它自身就包含有一整套完备的制度精神和良好的制度安排, 也即社会主义制度.通过这一制度, 我们就可以使社会主义自身所体现出的各种价值观念得以实现.这实质上就是要从制度层面上去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从制度形态上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指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和体制的设计、安排及其运行模式, 它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生长、发展起来的特有制度形式, 既内含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又凸现中国特有的国情和历史情境, 是人类制度文明的崭新形态.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全面的、成熟的社会制度体系, 体现出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

  1. 在经济制度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所有

  制结构、分配形式、经济运行体制以及经济管理体制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经济制度和体制, 保证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 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 实行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强调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3) 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从制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逐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加快发展各类生成要素市场, 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 在政治制度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就整个社会政治形态而言, 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是社会政治的最高层次, 是中国社会政治制度在实践基础上进行不断自我演进的必然结果, 是同我们国家的根本性质相联系的, 必须始终坚持和完善, 以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 (2)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 改革现行制度的弊端, 完善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制度, 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是提升民主政治质量、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推动力量, 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 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3. 在文化制度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用一元统领多元, 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社会思潮. (2)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使文化建设始终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 建设和谐文化, 弘扬中华文化,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3)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 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4. 在社会制度建设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大力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 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1)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优先发展教育, 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加快城市住房体制改革,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2) 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 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 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 健全和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3) 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 健全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维护群众利益机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国家安全体制, 不断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总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一种实践道路、一种价值目标和一种制度形态, 四者有机地整合起来,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发展的统一体.它们一起回答了党在新时期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我们发展的道路、价值目标以及当代中国的社会制度、未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生生不息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4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416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4-265页.
  [4]雒树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载于2006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36页.
  [6]中央宣传部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第138页.

  注释

  ()[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4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416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4-265页.
  ()[4]雒树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载于2006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36页.
  ()[6]中央宣传部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年版第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
 

原文出处:张建祥.理论·实践·价值·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四维解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02):67-7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