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关于改革开放的论文范文5篇(3)

时间:2017-07-06 来源:未知 作者:范编辑 本文字数:43892字
  改革是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根本途径。由于它针对的是阻碍生产力发展、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挥的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也由于取而代之的新的体制机制实现了质的飞跃,因而改革具有革命的意义。其实,“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11].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党和人民事业就是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波浪式向前推进的,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或突出问题。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
  
  “伟大觉醒”还表现为理论上的大胆创新,在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恩格斯强调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7]562列宁也明确表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12].可见,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真理发展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经历了170多年风风雨雨中仍然彰显强大生命力,奥秘就在这里。
  
  改革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与理论上的大胆创新结合起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诸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理论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许多新的理论成果: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论,强调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四个现代化国家进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个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②协调推进“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理论,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③“五大”发展理念,强调通过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通过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通过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通过开放发展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通过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强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⑤经济发展新常态理论,强调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所有这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内涵,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指南。
  
  三、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

        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回顾历史、审视现实、展望未来中坚定地认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那么,改革何以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呢?
  
  首先,改革的力量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3]社会主义社会与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社会的根本区别在于价值取向不同,这是决定其他一切社会活动及其结局的基础性和前提性问题。历史上的改革都是代表少数剥削阶级利益而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驰的。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的名义下改弦易帜,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背叛了人民意志和利益。相反,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因而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和参与,创造了快速崛起的“中国奇迹”.
  
  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时,不仅阐明了其重要意义,而且确立了其价值目标,要求通过改革“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5]152.后来,他又反复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评价改革的根本标准。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是建立在国家实力显着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小康基础上的,因而其目标取向具有新内涵,对此,习近平在2014年新年贺词中有明确的表述,即“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在国家、社会、人民的价值目标中,国家更加富强是基础、社会更加公平正义是保障、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是归宿,其中,“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表征着人民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整体性、动态性、向上性趋势。进而言之,人民生活是人的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价值取向,预示着人们在满足生存性需要、享受性需要、发展性需要的过程中得到自由全面发展。显然,全面深化改革适应了广大人民的新期待,正是因为全面深化改革以人民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为价值取向,所以它拥有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

       应该承认,改革开放过程中确实存在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一部分人有获得感,另一部分人则有失落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重要的是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合理,且很大程度上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正因如此,“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96.把实行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着力点,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这是由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决定的。可以预言,随着共享发展新理念的贯彻落实,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取向,必将转化为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的价值现实。全面深化改革已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自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这必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力量。
  
  其次,改革的力量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承认还是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之一。马克思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4].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制度使得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发挥为以往任何社会都不可比拟。由此,马克思主义充分肯定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历史作用,认为“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15]人民群众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巨大力量实质是人民群众发挥主体作用的结果和标志。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是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经验。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许多摆脱贫穷、走向富裕的具体途径。邓小平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三资企业”发展壮大等新生事物中,肯定人民群众的“发明权”和“创造性”.事实上,“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16].30多年来,我们党靠改革开放振奋人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靠改革开放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同时又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来推进改革开放,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优势。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也是基于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只要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改革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过去如此,现在、将来也是如此。
  
  人民群众主体作用涵盖多领域、全方位,他们在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过程中发挥了聪明才智和创造作用。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能够不断突破不合时宜体制机制的禁锢,实现经济发展和物质文明建设历史性跨越;政治体制改革之所以能够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文化体制改革之所以能够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繁荣中增强国家软实力;社会体制改革之所以能够推进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和创业活动蓬勃展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之所以能够提出和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和政策……所有这些,都取决于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既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创造性运用,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要求。所以,“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大限度集中群众智慧,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汇合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2]31-32.
  
  最后,改革的力量来源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整体效能。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其基本职能包括政治统治职能(阶级统治职能)和公共管理职能(社会职能),二者是相互依存的,诚如恩格斯所说:“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6]187不过,在不同历史时期,两种职能的地位和作用是相互转化的。对此,列宁辩证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他重点阐述了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认为其“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实行专政,无产阶级实行政治统治”[17].而在俄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他又提出“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实质,是政治任务对经济任务来说居于从属地位”[15]388,并强调把无产阶级的绝对统一的力量都投入到经济建设这一和平任务上去。显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列宁的这些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无疑,这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职能理论的运用与创新。国家治理包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前者指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后者指的是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表征着国家的内在结构和基本职能,其中现代化是价值目标、制度是根本基石、整体效能是重要特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辩证统一的,“治理国家,制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的。然而,没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2]28.这就是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治理体系是基础和前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治理能力是关键和条件,只有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整体效能。由此不难看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汇聚全面深化改革整体实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改革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形式,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对国家的全面治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为全面深化改革规定了总目标,也为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与过去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等的改革不同,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一个领域或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面对的大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况且,随着改革的深入,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关联性和互动性明显增强,每一项改革都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调配合。全面深化改革的关联性和深刻性,必然要求“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2]2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适应这一要求提出来的,其根本旨趣在于提高治理能力,发挥治理整体效能,促进各个领域改革联动集成和各项改革举措良性互动,从而形成功能。
  
  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功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其主要标志是中国经济社会深刻变化、国家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创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为了“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18],我们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以更大政治勇气和智慧,“把改革进行到底”[19]!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3-7.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7.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 布 局 论 述 摘 编 [M].北 京:人 民 出 版 社,2015.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 马克思,恩格斯。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7.
  [9] 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J].求是,2014(1):3-6.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9.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97.
  [12]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 [M].北 京:人 民 出 版 社,1995:274-275.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5.
  [15]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
  [17]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9.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1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2).
  [19]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6-09-04(3)。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