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邓小平与习近平科技观比较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时间:2017-02-09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本文字数:4978字
  三、邓小平与习近平科技思想比较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提出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需要正确的理论先导和系列举措才能得以实现。通过对邓小平与习近平科技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我党不同时期科技政策的变化,而且明确了未来在科技事业上政府、企业、高校的责任,为新时期推动科技创新提出了行动指南,加快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前进步伐。
  
  (一)理论价值
  

  1.有助于增强对我党科技思想的整体把握
  
  通过对邓小平与习近平的科技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可见二者的思想具有明显的传承性,邓小平确立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的基本方针与政策基调,习近平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整、完善与细化。尽管由于身处不同的历史阶段,思想意识存在一定差异,但在本质上二者科技思想体系的构建遵循相同的主旨,即坚持党的领导和实事求是的作风。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领导核心,科技进步的速度与发展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党的引导。科技事业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创新主体,所提出的科技发展理论自然以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为依据。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国家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掌握国家的资源调配,科技前进方向必然与党的发展目标相一致。
  
  再次,国家科技事业需要政策扶持,中国共产党作为政策的制定者与执行者,有能力对科技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矛盾进行深层分析与妥善解决,通过党的政策不断破除体制障碍、激发发展活力。最后,自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科技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大量的现实研究成果,同时也通过曲折的发展历程汲取一些教训,中国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党的智慧。鉴于以上原因,邓小平与习近平的科技思想依循于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增强中国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性。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指导、带领科技事业发展必然要坚决领会与贯彻。邓小平与习近平在构建科技思想时,都坚持将实事求是作为理论创新的根本出发点。二者将各自所处的具体时代作为理论背景,以生产力水平、国家财富、社会风气、外交局面等作为观察和研究对象,积极探索科学技术革新的内在规律,以理性认识为依托科学看待中国科技的实际局面,依据持续变化的新形势、不断出现的新任务提出解决矛盾的新方法、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从而指引中国科技向有力促进国力提升的方向进发。
  
  2.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夯实理论基础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理论的指导,邓小平与习近平的科技思想都带有显着的创新属性。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①。邓小平与习近平通过不断的思想创新,不仅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向深入,而且符合中国不断变化的科技形势的客观要求,使中国科技的指导理论始终保持进步性,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没有成为僵化的教条,而是推动中国科技前进的源头活水。
  
  二者的科技思想系统回答了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科技事业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并创造性地增添新内容,从而推动中国在不同阶段的科技实践。
  
  通过比较分析可见,邓小平与习近平的科技思想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理论基础。首先,二者的总体思想体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信念。创新型国家以技术创新为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综合国力与竞争力,邓小平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习近平对自主研发能力提高的强调以及科研投入的连年攀升,均体现中国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决心与自信。其次,二者的人才思想符合创新型国家所需的基础,即全面提升国民的创造力素质。提升创造力素质的关键在于教育,邓小平与习近平都致力于改造国家的教育模式、加快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大社会创造力培训的力度,在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创造更加优良的创新环境,为创新型国家的成长提供了适合的土壤。再次,二者的科技体制改革思想有效保护了创新成果。通过完善科技体制,关于创新成果的奖励政策与制度陆续出台,知识产权的法律执行度持续提高,学术界剽窃、抄袭现象屡遭严惩,科技成果转让程序不断简化,有效激发全民参与创新的积极性,从而促使更多高质量创新成果的出现,准确抓住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最后,二者的科技发展目标与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特征相一致。我国的总体目标是力争到 2020 年时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以及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与创新型国家创新投入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低、创新产出高的基本要求相一致。
  
  (二)现实意义
  
  1.明确未来科技事业前进的道路选择
  
  当前,我国的科技事业进入深水区与攻坚期,是继续加强对国外技术的引进还是增加科技投入自主研发新技术、是以探究世界本质为目的还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以促进经济发展,新旧科技观的分歧日趋明显,如何将我国科技道路又快又稳的走下去成为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经历了一条坎坷崎岖的发展道路。开国初期,无视自身力量盲目赶超英美、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不仅没有实际成效,反而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由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转变,积极引入国外的资金、技术以及科技工作者,使我国的科学、技术、经济、教育、军事都得到迅猛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模式以模仿西方国家为主,但发展到今天已不再适合当前的中国。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得到全社会的认可,科学精神与科学文化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在多个科技领域得到国际认证,中国科学家获诺贝尔奖实现零的突破。但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对引进技术消化不畅、自主创新能力仍需提高,尤其当前国人只重视科技的经济功能与工具价值,却忽视科学技术背后的人文精神和哲学理念,可能会造成科技工作者的迷失。通过对邓小平与习近平科技思想比较研究,我国未来科技事业发展道路进一步明晰,既不能重复建国初期闭门造车的老路,也不能继续依赖别国来带动自己,而是要以辩证的眼光系统认识科技事业的本质,在不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继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一并吸收传统东方与现代西方的科技思想精华,坚持开放政策下的自主创新。
  
  第一,将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术是取得世界优势与垄断经济利益的关键,外资及外企的进入也许会带来先进的机器与技术,但出于企业利益的衡量以及技术壁垒的存在使核心技术不可能转移到国内,因此关键技术的取得必须建立在自主开发的前提之下。
  
  第二,加强国内企业的对外投资。通过在海外设立分公司或者并入当地企业,可以雇佣国外的科技人才及工人,以便直接获得先进的科学技术并立即向国内公司传播。因此国家将进一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从而开辟出我国获取国外先进技术的新途径。
  
  第三,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国际合作项目汇集全球资源及各国优秀的科技人才,融入国际合作不仅可以把握科技革命及创新前沿趋势,使我国科技工作者增长见识、学习知识,而且可以展示我国的科技实力与发展理念,以吸引世界尖端人才。
  
  2.保障科技事业持续推进
  
  随着科学技术在深度与广度上的不断发展,科技事业内部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破坏国家的长远利益。邓小平与习近平的科技思想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为先导,将科技事业视为多样性的统一,在宏观上整体把握内部的各个要素,从而保障科技事业的持续推进。
  
  第一,破除科技体制障碍与弊端。当前,中国科技体制在机构设置、创新与投资主体确立、科技资源挖掘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邓小平与习近平分别加强顶层设计,在国家层面推动了体制改革的进程。首先,在管理体制上邓小平与习近平精简机构设置、减少行政干预,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其次,强化了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双管齐下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明确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使产学研结合进一步紧密;再次,在增加企业科技投资的基础上相应降低政府财政的投资比重,在科技项目中主要以企业作为投资主体,从而强化对经费的管理与使用;最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方面资源,抓住资源要素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的关键时机,强化对国内外资源的统筹整合,以科学技术全球化为契机树立中国作为创新型国家的新起点。
  
  第二,形成稳定的科技政策环境。良好的科技环境和科学的制度政策是发展科技事业的根本保障,由于邓小平与习近平的科技思想一脉相承,而且国内形势安全平稳,因此国家科技环境始终传递出稳定的信号。邓小平与习近平通过对科技政策的调整,在宏观上明确国家的支持领域和发展方向,对科技资源进行合理调控,处理好科技领域内部的各种关系,保证国家的科学事业朝向统一的目标、沿着正确的路线前进;在微观上扭转科技评价导向趋向合理,不断优化科研成果考核标准,从而形成良好的科研创新风气,激发广大工作者的积极性。同时,良好的科技政策环境也是吸引外企的关键,与优惠政策相比,健康、平稳的投资环境才是外企选址时首要的考量因素,安定的科技氛围有力促进企业行为的长期化。邓小平与习近平科技思想的先进性在政策环境的营造上得到充分体现,构建出层次明晰、灵活有效的制度体系。
  
  第三,壮大科技人才队伍。邓小平与习近平均认为建立德才兼备的科技工作者队伍是中国科技事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关键所在,将科技人才的作用提升到直接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的高度,为科技人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一方面,二者的科技思想确立了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即在充分利用国家人口优势的基础上打造规模庞大的科技队伍,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才,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发扬中华民族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另一方面,通过解决科技人才的地位、待遇、提拔、工作条件等具体问题,切实维护科技人才的利益,有效减少科技人才的流失;同时通过加强专门教育与对外交流,造就更多专业化、国际化的科技人才,建立高水平的中国科技智库。
  
  3.推动科技与社会发展高度融合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军事活动、教育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之间无不存在着互动关系。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使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进一步深入,而且可以有力推动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以及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关系的构建。邓小平与习近平的发展战略突出了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可多方位支持国家目标的实现。首先,促进中国经济提质升级。通过采用新工艺、改良设备增加生产的科技含量,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将明显提高,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使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实现低消耗、低成本、高产出;通过信息科技与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商业模式摆脱传统的固化状态,收益规模与传统市场相比得到持续扩大。其次,加快实现国防现代化。国家安全及现代化建设需要强有力的军事力量予以保障,科学技术不仅可以改善军事武器装备、推动军事建设,而且改良军队结构、促进军事改革,提高军队的整体作战实力。当前,世界战场已经从陆地、海洋扩展至太空,积极发展航天技术将有力推动中国的军事变革,发展高技术兵器已成为必然选择。再次,有利于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教育不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技术、网络技术、虚拟助理等科学技术的产生使教育方式不断创新,在线教育的出现打破教育公平之路上的障碍,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世界名校的高端教育;科技使教学工具得到改进,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合理,课堂教学日趋创新化和多样化;同时,科技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中解放人类思想、更新陈旧观念,提高国民基本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为高等教育提供辅助作用。最后,使人民的生活享受得到升华。科技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不仅使人类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在精神层面上的享受也更加丰富。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使交往更加便捷,人类可以更加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更多从事艺术、文化等创造性活动;交通手段的多样性扩展了人类交往的范围,跨地域沟通使人类活动从家庭转移到公共场所,人类不断从个人生活走向社会生活,从国内流动进入到国际流动;高科技对娱乐活动的渗透为人类构建了全新的虚拟文化空间,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精神文化产品和娱乐方式,在视听层面给人类提供更多感受。
    相近分类:邓小平论文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