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逻辑学论文

被动性中的先验逻辑

时间:2017-03-09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11221字

  第 3 章 被动性中的先验逻辑
  
  3.1 先验逻辑作为对形式逻辑的补充
  
  我们在 2.1 节谈到胡塞尔对 Logos 一词的分析并指出胡塞尔区分出了三个不同的含义:言谈、思想、对象,这三者代表了理性认识活动中不可分离的三个环节,第一项属于认识活动的主观方面、后两项属于客观方面。我们已经指出,正是基于主观和客观方面的两个划分,完整的逻辑学被区分为作为客观逻辑的形式逻辑和作为主观逻辑的先验逻辑。并且根据第二章的内容,我们知道形式逻辑在胡塞尔的规定中其最高形态应该是一门普遍的复多体理论,但这一理想已经在数学上被证明为不可能。在 2.1 节中我没有提到胡塞尔思想上从《逻辑研究》第一卷《纯粹逻辑学导引》(Prolegomena zur reinen Logik,1900)到《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之间的一个重要转变,这表现在他对"科学论"的不同理解中。在《纯粹逻辑学导引》中,这门科学论显然就是纯粹逻辑学,胡塞尔在 67、68、69 节中为尚未充分发展起来纯粹逻辑学制定了三个任务:

  1)确立 纯粹意义 范畴、纯 粹对象范 畴以及它 们的合法 复合(gesetzlicheKomplikationen)2)确立奠基在意义范畴和对象范畴之上的法则和理论3)确立关于所有可能理论形式的理论也即纯粹复多体理论依据第 2 章的介绍,我们会发现纯粹逻辑学的前两个任务已经被形式逻辑的第一、二个层次分别完成,而最后一个任务则是由形式逻辑的最高形式、作为真理逻辑的普遍复多体理论来完成。那么显然,纯粹逻辑学就是形式逻辑学。那么问题便是,在《纯粹逻辑学导引》中科学论是纯粹逻辑学,从而也是形式逻辑学;在《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中,作为科学论的逻辑学不仅包括形式逻辑,也要额外包括一门先验逻辑,胡塞尔为什么要添加一门先验逻辑来作为科学论的组成部分?本文在这里不打算从历史角度考察这一问题,我们在这里将从系统上给出一个解答。

  一方面,为科学论补充一门先验逻辑,一门关于主体性、意向性的科学并凭借它来为形式逻辑奠基,这是胡塞尔思想发展中以 1913 年出版《观念 I》为标志的"先验转向"的延伸,是胡塞尔自身思想发展的反映①;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胡塞尔确实认为形式逻辑作为科学论还有不完全的地方,它还不能符合胡塞尔的科学理想,它有需要先验逻辑来进行补充的地方--它预设了一个存在着的世界以及从这个世界获得知识的可能性①,这使得它成为了一门实证科学(positive Wissenschaft, Hua XVII, 324)。在此意义上,逻辑学还缺乏一门在主体方面对"认识何以可能"这一类问题的专门研究。换句话而言,形式逻辑并没有澄清我们的概念认识的可能性并把这一任务转交给了实验心理学。在胡塞尔看来,这由将逻辑理念心理化和物理化的威胁,从而使得逻辑丧失普遍性②.所有的认识活动都是某一主体的成就,正是在我们的主体性中,所有的句法范畴、对象范畴、谓词判断等等高阶的逻辑理念对象才得以产生,也正是由于我们的主体性,预先意指着的命题意义才会在一个知觉或想象过程中具有充实和失实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命题才会具有"真"或"伪"的模态。在胡塞尔看来,一切实在性的统一都是意义(Sinn)的统一,而意义统一都是在先验自我的意向性构成(Konstitution)作用的成就(Leistung)(Hua III/1, 120)。于是胡塞尔认为,应当建立一套不同于实验心理学的先验逻辑理论,用普遍的意向性结构来回答"概念认识可能性"的问题。通过对意向性的构成作用(或是静态或是动态)进行说明,我们才会使意义的起源得到理解(Hua XVII,241),一切客观逻辑的形成物才会得到彻底的说明。换言之,先验逻辑试图揭示意义的生成史,既包括表达、命题和判断的意义,也包括更宽泛的行为对象上的意义。并且,这种生成首先是逻辑上的、其次是时间上的,因为时间也是被构成的,而这种构成也是以概念化的方式被理解,这将在下一小节中得到澄清。

  这一章对先验逻辑的说明并不完备,主要集中在前谓词经验(vor-pr?dikativeErfahrung)中"无意识、无自我主动参与"完成的原始被动综合机制,它们将在生成现象学的视角下被展开、得到说明。前谓词经验被胡塞尔规定为"现象学判断理论就其自身而言的第一部分"(EU, 21)。前谓词经验中的被动综合机制包括最底层的时间意识综合、联想综合和触动作用。我们在这些机制的基础上还将补充介绍我们的意向经验中普遍存在的、作为可规定的未规定性空间的认识结构--视域,视域在对象方面被划分为内视域、外视域和世界视域,对象方面的三重视域又反映出了主体的能动性视域。

  通过对被动综合机制和视域结构的阐明,我们将能够使得主动的、对一个对象的观察、认识和谓词判断的过程得到理解。

  3.2 时间意识
  
  在本节我将要处理时间现象学的问题,这一主题是贯穿胡塞尔整个思想生命的主题,其思索的成果现已结集出版为全集第 10卷、33卷以及全集材料编第8卷(Hua X, HuaXXXIII, Hua Mat VIII),即《内时间意识现象学》(Zur Ph?nomenologie des innerenZeitbewusstseins. 1893–1917)、《贝尔瑙时间意识手稿》(Die Bernauer Manuskripte überdas Zeitbewu?tsein. 1917/18)和《C 手稿》(Die C-Manuskripte 1929-1934)。本节旨在澄清时间意识的复杂形式结构,所以将主要参考前两卷全集。它们的产生年代较《C 手稿》更早,从内容上规定了时间意识的基本形式,而后来的《C 手稿》则是在此基础上与现象学的其他主题,比如本能、单子论、死亡与睡眠等关联在一起进行的拓展性思考。

  时间现象学在整个先验现象学中拥有显赫的地位,时间之于胡塞尔正如逻辑之于黑格尔,是最为内在、最为根本的问题。作为对时间意识的描述性研究,它所揭示的时间意识结构是所有意识行为中都包含着的底层意识结构。同时,站在发生现象学的角度来看,时间意识的综合是最原始的综合,是意识的发生、对象意义建构和自我的历史积淀的开端。只有站在时间意识的本源综合之上,我们才可能讨论联想、触发、回忆等等更高阶的意识综合形式。故而,如不能澄清时间问题,先验现象学就不过是一座"空中楼阁".

  3.2.1 "活的当下"的基本结构--滞留与前摄的第一重含义在现象学家看来,寻常意义上的时间乃至整个四维时空,都是通过先验主体性--自我及其意识流的构成作用所构成的理念统一。时间现象学将最终说明物理学意义上的线性时间是如何可能的,更具体一点,它要说明对时间的直接把握在流变的意识流中是何以可能的。通过对经验的反思我们可以发现,对物理学时间的测量、知觉等等都依赖于对流变(Wandel)、延续(Dauer)或运动的知觉,于是最终问题就归结到了对一个延展的、在时间中漫延着、同时又具有同一性的对象之知觉是如何可能的问题上来①.

  胡塞尔继承了其老师布伦塔诺的观点,认为"对一个时间客体的知觉本身具有时间性,对延续的知觉以知觉的延续为前提"②(Hua X, 22)。布伦塔诺用"清新回忆"(frischeErinnerung)来描述、刻画知觉的延续,胡塞尔后来则发展出了自己专门的术语--滞留(Retention)来刻画知觉的延续性。该术语描述的基本现象是:当我们获得某一感觉(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中被称为"原印象"(Urimpression),在《贝尔瑙时间意识手稿》中则称为"原呈现"(Urpresentation)之后,该感觉并不是马上消失,而是渐渐褪去,留下了一道减弱着的余音(Abklang),它使得转瞬即逝的感觉拥有了同一性。

  我们用符号来刻画对一段旋律 abc 的听觉,以显明上面两个术语想要描述的意识现象,其中的 a、b、c 都是现象学意义上的质素(Hyle)或感觉材料(Empfindungsdatum):最开始于意识内出现的是对 a 的原印象 E(a)①,然后出现了对 b 的原印象 E(b)。在对 b的原印象突现出来之时,E(a)并不消失,而是自行变更(modifizieren)为一个与 E(b)同时的滞留意识保留下来。我们把与 E(b)同时的滞留意识记为 Rb(x),所以此时 E(a)"在E(b)处"就自身变更为 Rb(E(a))②.此后在对 c 的印象意识出现时,Rb(E(a))又变更为Rc(Rb(E(a))),而 E(b)则变更为滞留 Rc(E(b))。那么此时在 C 处的总体滞留意识应该记为:Rc(E(b), Rb(E(a)))。这意味着滞留总是将之前的意识(包括原印象和之前的滞留意识)都保存下来。关于滞留,胡塞尔还指出,越是在先的滞留,其通过侧影(Abschattung)方式所展现的 质素便越"暗淡",并且这些被展现的质素之间还拥有聚合性(Zusammengerücktheit)(Hua X, 26),不同质素的滞留在经过一段变异和会聚拢在一起,变得不可区分,最后越来越慢地下坠到无意识的"黑夜"之中。

  一个具体知觉中时间意识所拥有的基本元素除了原印象和滞留之外,还有一个元素,胡塞尔称之为"前摄"(Protention)。胡塞尔试图用该术语去描述在一个知觉过程当中,在获得感觉内容后,意识会自动地对将要被给予的质素④进行意指、预先勾勒它的规定性。前摄作为一种期待和主动的预期不同,它是每一种行为中都包含的基本元素,是被动的、自发的预期。并且,前摄的预期最底层的意指或意向,它只预期质素的规定性,而非一个已经被构成、具有时间延展和视域的对象。

  我们再次用符号来显明时间意识的这种结构特征,我们把与 b 的原印象 E(b)共存的前摄意识记为 Pb(x),如果在 b 之后的声音质素 c 在此处已经被空乏地意指或意向着,则前摄意识为 Pb(c)。这里的"空乏"意味着质素 c 尚未被给予,所以 Pb(c)中的"c"只是一种对意义的意指或意向,它缺乏充盈(Fülle),因而前摄意向 Pb(c)尚未获得其充实(Erfüllung)。只有当质素 c 自身当下地被给予并成为一个原印象意识的内在固有成分时,Pb(c)这一前摄意向才拥有了充盈的成分从而获得充实。但是这里一定要注意,前摄如要获得充实,那么它自身也必须滞留地在 E(c)处得到保存,我们由此进入下一小节的内容。

  在进入下一小节之前我们作一点总结。本小节已介绍了时间意识的基本结构,即前摄-原印象-滞留,从原印象到滞留的变更、由原印象和滞留的质素性内容而对前摄意向的催生,就是时间意识的本源综合(ursprungliche Synthesis),该综合在康德的 A 版先验演绎中曾被称为"统握的综合"(Synthesis vonApprehension)①,康德将其规定为先验想象力的成就。前摄、原印象和滞留三者的统一实际上构成了我们日常所经历着的"现在",胡塞尔后来也称之为"活的当下"(lebendige Gegenwart),它是一切发生之为发生的终极源泉(Urquellenpunktes)②,先验自我的整个生命、整个主体间性的世界就首先从这个源泉中被构成,故它是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本源之所。在之中,原印象是绝对的现在,而前摄和滞留构成了现在的将来视域和过去视域,是现在的"宽度"或"晕圈".由于这种"宽度"或"晕圈"的存在,意识在知觉中直接知觉到延续,而不是一个抽象无延展的时间切片.

  3.2.2 绝对之流的自身构成--滞留与前摄的第二重含义在上一小节我们的讨论止步于前摄在滞留中被充实的现象。在本小节,我们将进一步挖掘这一现象的意义,并借此说明,在时间意识的自身流变中不仅完成了对象的时间性构成,同时也实现了对自身统一的、流动的意识流的构成。

  在 1905 年的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中,胡塞尔在第 39 节处谈到了滞留的双重意向性,即横意向性和纵意向性(Hua X, 80-81)。这双重意向性是基于其不同的功能来被划分,前者的功能在于一般的时间客体(Objekt)的构成,而后者则用于意识流自身的构成,它贯穿(durchgehen)于意识的河流之中。藉由纵意向性,胡塞尔指出滞留不唯独是原印象的滞留,它也更是之前整个意识相位(Phase)④的滞留。如果我们考虑到前摄的充实问题,那么滞留还必须把之前相位的前摄也滞留下来。

  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中,胡塞尔的分析主要是集中在滞留对于时间性对象构成的作用上,他还没有谈到前摄对于后续滞留的意指现象。在《贝尔瑙时间意识手稿》中,胡塞尔才开始对前摄的这种双重意向性进行了分析,它称之为前摄与滞留的交错(Ineinander)(Hua XXXIII, 11-14)。胡塞尔指出,前摄具有两种充实方式⑤,意识流在其流动、在其从前摄到原印象再到滞留的所谓"原过程"(Urproze?)中不仅实现了用于意指着时间对象的横意向性的特殊充实(die besondere Erfüllung),它同样也获得了用于构成河流自身的纵意向性的普遍充实(die allgemeine Erfüllung)。普遍充实在此意味着,不仅只有作为质素的自身给予的原印象能充实前摄,滞留同样也可以充实前摄。

  前摄不仅前摄即将到来的原印象,也前摄着即将到来的滞留。反过来讲我们也将发现,滞留不仅保存了原印象和之前的滞留,它同时也可以将前摄保存下来。

  现在我们要再次用符号来显明上面所描述的现象和原过程当中的复杂演进关系。我们设 0、1、2 为质素,那么首先考虑:1)特殊充实前摄的充实是如何实现的?假设某一刻出现了原印象 E(0),与此同时,我们还拥有对质素 1 的前摄意识:P0(1)。

  那么如果 P0(1)要获得充实,它就必须与质素 1 的原印象 E(1)同时出现(共存),也即是说,在 1 在意识中被给予的时候,对它的前摄意识必须在场。但我们知道 P0(1)是与 E(0)具有同时性,它是伴随 E(0)出现的前摄意向而非 E(1)。这意味着,P0(1)若要获得充实,也即要能与 E(1)同时出现,它就必须被滞留下来。如其不然,前摄就根本谈不上有充实或失实(Entt?uschung)的可能性。故在 E(1)处的滞留意识不仅仅是 E(0)的变更,也同时是 P0(1)的变更。它们分别是 R1(E(0))和 R1(P0(1)),合写为 R1(E(0), P0(1))。如此,前摄 P0(1)才能够在 E(1)所在的相位那里获得充实①.

  2)普遍充实刚才我们已澄清了前摄在特殊充实方面的实现过程,现在我们要把普遍充实这一方面添加进来,考虑更为复杂的时间意识构成过程。

  普遍充实这一现象表明:前摄不仅前摄着将要到来的质素性原印象,也前摄着将要到来的滞留意识。在 E(0)处的前摄要"前摄"E(0)相位处总体意识的滞留性变更,但在被滞留下来的总体意识中要排除该前摄自身,因为如果 E(0)相位处的前摄意指着该前摄自身在下一相位的滞留性变更,就将导致一个无穷后退②.所以,在 E(0)相位处的前摄意识只包括是 P0(1)和 P0(R(E(0)))两项,前者的充实是特殊充实,后者的充实才是普遍充实,它们可被合写为 P0(1, R1(E(0)))。与特殊充实的情况类似,普遍充实要得以可能,P0(R1(E(0)))也必须在 E(1)的相位那里滞留下来,于是我们在 E(1)会拥有滞留意识R1(P0(R1(E(0))))。那么在 E(0)和 E(1)处完整的前摄与滞留意识(也即这两个相位的总体意识)就记为:

  E(0):P0(1) P0(R1(E(0)))E(1):R1(E(0)) R1(P0(1)) R1(P0(R1(E(0)))) P1(2) P1(R2(E(1)))P1(R2(R1(0))) P1(R2(R1(P0(1)))) P1(R2(R1(P0(R1(E(0))))))如果我们进一步考虑 E(2)出现的情况,那么伴随 E(2)的滞留记为:

  R2(E(1)) R2(R1(E(0))) R2(R1(P0(1))) R2(R1(P0(R1(E(0))))) R2(P1(2))R2(P1(R2(E(1)))) R2(P1(R2(R1(E(0))))) R2(P1(R2(R1(P0(1)))))R2(P1(R2(R1(P0(R1(E(0)))))))在上表中涂了底色的滞留意向是实现了特殊充实的横向前摄之滞留,其余的滞留则实现了纵向前摄意向的普遍充实。如果我们忽略掉质素间的差别,把 E(1)处的前摄和滞留记为 P1和 R1,那么我们有 R2(E(1), P1, R1)。所以按照我们的记法,下一相位的滞留将之前的相位整个的保留了下来,同时前摄也预先把握着其所当下所处相位的在后续相位中的滞留性变更,或者说前摄预期着当下的意识相位在将来的滞留性保存。所以胡塞尔说:"意识不仅是实事意识、对其'原生'(prim?r)对象的意识,而且也是'内'意识、对其自身及其意向过程的意识"(Hua XXXIII, 41)。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说,意识流中的每个相位是对之前相位的后续--意识和对之后相位的预先--意识,每一意识流的相位都预先空乏地意指着后续相位,同时每一相位也都在后续相位中被滞留地保存和呈现出来,这就构成了意识流自身的同一性,或者说构成着时间的时间意识自身的同一性,作为一个整体的意识流才可如此构造自身,我们的所有意识行为才不会是从一个位置"跃迁"到另一位置。

  3.2.3 几点补充。

  我们亦不可忽视,每一意识相位中的原印象或质素都是不同的,这种真正的自身给予才使得意识流"流动"起来,它是同一的意识流之中绝对不同的突现(Emergenz)。

  不同于一般对象的运动,这种流动以自身为参照,既不"快"、也不"慢",它是绝对性的"运动".如果我们考虑想象和知觉的区别,我们可以发现,在想象中原印象的内容虽限定在我的感官所及的可能性范围之内,但原印象的内容--质素的对我们而言的规定性,它的"什么样"是被我所设定的,这是我的自由和主体性的表现:我想象"红",于是便有了"红".但是我无法在想象中获得对紫外线的直观;而在知觉中,质素的对我们而言的规定性并不是我所设定的,而是"强加"给我们,这种给予意识必须接受,它使得意识处在流动之中,这种流动是超出我的自由和主体性之外的东西,我可以停止我的想象,但却无法停止或拒绝原印象的突现以及由之而来的意识的流动,也即是原过程的行进:将来者更为切近,过去者更为遥远,当下者常新,这就是自我所面对的必然性,它总是要为这种流动、这种时间性的生命"所迫".

  据 Kortooms 的总结,胡塞尔在《贝尔瑙时间意识手稿》也就是全集第 33 卷中一共尝试了 3 种不同的模型来解决意识流的自身构成问题.而我们上面所描述的就是其中的第三个模型,也是唯一一个可行的、不会导致无穷后退的模型.该模型表明胡塞尔在《逻辑研究》所建立的执认-执认内容模型在时间意识中独特的动态化实施方式,同时也实现了一个前反思非对象自我意识模型.我们可以发现,质素一旦被给予(原印象),它作为显象(Erscheinung)从一开始进入了执认的过程中(即进入连续的滞留变更过程中)从而具有意向性。在这一过程中,质素被个体化为"这个"(Dies),显象成为了的延展(Ausbreitung),从而也具有了最低阶的同一性(Hua X, 106)。消逝着的质素在滞留意识中被侧影、被激活、被执认、被赋予了意向性,从而参与意向相关项(Noema)的构成,规定了意向相关项的意义。所以执认与执认内容不是意识流中的两个独立成分,反而是从一开始就结合在一起,只在反思的抽象中我们才将之分开。

  内在时间意识河流通过双重意向的前摄与滞留构成了底层的对象性统一和意识流自身的统一,就这两种统一的关系而言,前者奠基在后者之上,前者被后者通过从前摄到原印象到滞留的连续变更过程被构成,后者自我构成。于是,内在时间意识的河流就成为了现象学的主体--自我所处的原初世界或宇宙。自我的世界是一个世界,这个同一性源于绝对之流自身构成着的统一性。在此之上我们就能理解胡塞尔的如下说法:"时间意识是建构一般同一性之统一性的策源地"(EU, 76)。更准确的讲,内在时间意识不仅仅是统一性的起源(不同的原印象及其前摄和滞留变更构成了统一的河流),也是同一性的起源(个别原印象及其变更被构成、被执认为"这个").

  但是,自我的世界或宇宙中存在着差别,而内在时间意识所带来的是时间形式上的共存与相继,这种形式统一性其实无关于质料的规定性。在统一的时间形式中流动着不同的质素,在这种原始差别的基础上,被构成的对象意义的差别和多样性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将由被动发生的另一种综合机制来回答,它就是联想(Assoziation)。

  最后再指出一点,一般而言胡塞尔的时间理论可以和奥古斯丁(AureliusAugustinus)、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和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等人的时间理论划到同一类,也即主观时间或体验时间理论。但是在胡塞尔这里,这一体验时间并非是某种非逻辑、非理性、非反思的东西,胡塞尔的时间理论仍旧闪耀着理性主义的光辉。而柏格森则将时间和生命的本质刻画为"绵延"(durée, duration),在绵延当中缺乏逻辑上的必然关系,它不能通过反思进行把握而只能被直观或想象,因为反思会使得流动的绵延和生命凝滞下来,扭曲其本质;但是在胡塞尔这里,体验时间恰恰是通过一种反思的、数学化和逻辑化的方式被思考的,整个意识流的流动相当于一个递归的程序,而推动这个程序运行的却是作为"输入端口"的原印象。柏格森试图将绵延刻画为一种对自由的体验,而在胡塞尔这里,由于原印象的关系我们同样为自由留下了余地。所以,在胡塞尔的刻画之下,时间和自由都要在逻辑中才能得到理解,也只有通过逻辑分析和推论才能解开在面对时间这一难题时的诸多疑团,而这恰恰是胡塞尔远远超出其他人的地方。在这一点上胡塞尔与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达成了一致--"凡能被思考者,皆可明晰地思考。凡可被言说者,皆可明晰地言说"(TLP, 4.116)。

  3.3 联想。

  在进入具体的讨论之前我需要首先说明这一节内容的文本基础:本节的写作主要依据《经验与判断》和全集第十一卷《被动综合分析》(Analysen zur Passiven Synthesis)。

  就产生年代而言,《被动综合分析》产生于 1920 年,要晚于其死后出版的《经验与判断》。但是作为发生现象学理论的第一次表达,《被动综合分析》中对联想的描述要比《经验与判断》详尽得多,而且就核心思想来讲,《经验与判断》延续了其 1920 年左右对联想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通过上一节的内容,我们可以确定,内在时间意识所构成的是时间意识流自身的统一性以及质素性原印象与其前摄与滞留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其实也就是时间位置(Stelle)的同一性。而联想作为以时间意识的普遍形式综合为前提的被动综合方式,它所构成的统一性是不同原印象及其变更之间的统一性,或者说是被个体化了的、在从前摄到原印象再到滞留中的同一的质素--"这个"之间的统一性。联想所构成的统一性不是如时间意识所构成的统一性那样形式的、普遍的统一,而是具有特征的、特殊化的统一性。也就是说,存在着不同的联想综合统一体,它们之间具有差别。

  首先我们根据联想综合的内容方面来对联想综合进行划分:联想综合是基于被给予的内容而进行的综合,于是联想综合可分为两类,基于同质性(Homogenit?t)或亲缘性(Verwandtschaft)的联想和基于异质性(Heterogenit?t)或陌生性(Fremdschaft)的联想(EU, 77)。前一类之下囊括了两类现象,即不同对象性(或者是较为底层的接受性对象性,也可是较高阶的知性对象性)之间的相似(?hnlichkeit)和相同(Gleichheit),后者是前者的极限。同质性联想相较于异质性联想是更为根本的和直接的方式,因为不同的东西需要处在共同的背景之中才能加以比较,并且内在时间意识所构成的普遍形式统一已经确保了如下一点:不可能有绝对他者存在。

  从联想综合而发生的统一不仅存在着差别和多样性,它们还可以被区分为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东西要通过共同的背景才能凸显,于是这个统一的背景相较于分布于其上的差别就是更为底层的联想统一。在胡塞尔那里,最为底层的联想统一被称为感官场(Sinnesfeld)(EU, 75&Hua XI, 138)。通过视觉之间的同质性,一个统一的视觉场得以构成;通过触觉之间的同质性,一个统一的触觉场得以构成,如此等等。不同的感官场之间是异质的,相闻不及相望,相望不及相拥,这种异质性要通过感官场就其自身而言的统一性才得以被凸显。所以感官场的统一就是最底层的联想统一,以它们为基础才能建立其统一的知觉场(EU, 79)。一切感觉被给予,除了要符合内在时间意识的普遍形式秩序,在此也要符合感官场的秩序。这里还需要强调一点:感官场的统一通过联想而构成,这完全是被动的、或者说是意识自反完成的,它不需要自我的任何注意或关切。

  于是,构成感官场的统一的联想类型,根据全集第十一卷的第十八篇附录中所作出的划分(Hua XI, 408),就是基于相似性(同质性)而来的完全被动的联想。这种联想似乎已经不同于我们在日常使用中对联想的理解。我们首先必须承认,胡塞尔确实已经将联想的范围扩大了,这里构成着感官场之统一性的联想是一种"没有距离"的联想,"距离"在此意味着内容上的差别。如果仔细加以考察,这里的内容意味着我们在谈到胡塞尔的形式逻辑观念中讨论过的质料本质。而更重要的是胡塞尔基于亚里士多德对"在其自身的第一"(das an sich Ersten)和"对我们而言的第一"(das für uns Ersten)(HuaXI, 120)的区分,认为通常所说的再造性联想(die reproduktive Assoziation)--比如:

  眼前的一张明信片让我们联想起了一段旅行,这一再造性联想的发生是对我们而言是第一位的;但是,就其自身而言,它需要建立在已预先自发完成的、通过联想综合而构成的统一之上才得以可能.先验逻辑的分析就是要揭示出意识的发生性综合之间的内在关联,所以在这里,"对我们而言的第一"的联想是结出的果,胡塞尔的分析意在发掘其根基。

  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讨论"有距离"(par distance)的联想(Hua XI, 131),这种联想建立在已被构成的感官场之上。它可以是在同一个感官场内部的联想,也可以是跨越不同感官场的联想。首先我们要讨论同质性联想的情况,在一块白色的背景上分布着两个红色的斑点,此时这两个红色的斑点就会建立起联想性的统一,结成"对子"(Paar)(Hua XI, 133)。我们之所以认为这两个斑点之间的联想综合是"有距离"的,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分布于不同的空间位置,也还包括它们的形状、色泽等等。它们之间存在着多样的差别,而使得它们获得联想性的内在统一的同质性则是它们的质料本质--"红色"."红色"在此就是胡塞尔所谓的"桥接项"(Brückenglied)(Hua XI, 123),它作为桥接项跨越了白色背景上的空间距离、形状、色泽、大小等差别,建立起了红色斑点之间特定的内在综合。

  在有距离的联想之上,我们还可以讨论更为复杂的联想,比如"渐增"(Steigerung).我们对上面的例子作一些修改:白色的背景上均匀分布了一串红色斑点序列,它们的大小从左到右(或者从右到左)逐渐扩大。按照之前的分析,首先最左边的斑点和紧随其后的斑点会结成对子。就它们共属一通过联想过程的斑点序列统一而言,紧随其后者可称为后继(Folge);就它们通过相似联想结成的对子而言,在先者称为"首项"(dasAnfangsglied),在后者称为"尾项"(das Endglied)。首项与尾项的关系是相对的,一相对其后继是首项者,对其在先者而言又是其后继。在此发生的就不单纯是结对联想,每一首项在尾项这里都不是单纯地被重复,而是在某些特征(在这里是"大小"这一抽象的质料本质)上有一致的变化,胡塞尔也称之为"串联"(Verkettung)(Hua XI, 134)。

  这种一致的、大小方面的连续变更将斑点序列连接成一个更为复杂的联想综合的产物。

  但是胡塞尔也指出,这种联想综合也是首先要基于时间意识的综合:"在此我们首先要指出演替的原现象,也就是构成着时间的意识的一个原始秩序成就"(Hua XI, 135)。

  在统一的意识流中,滞留和滞留之滞留之间的差别和统一造就了过去和更遥远过去被统一起来的可能,在这种时间化的形式秩序上,一种连续的、促成着"串联"的"认同"(Identifikation),从一个滞留走向另一个滞留,将被给予的、依据其规定性才拥有相似、相对和渐增可能性的质素连接起来,构成了斑点序列的统一(Hua XI, 135)。

  第十一卷的相关章节中还讨论了一些其他类型的联想,比如发生在群集(Gruppe)内的聚拢(Konkretion)和离散(Diskretion)(Hua XI, 138),我们这里不再作进一步的介绍。现在我们对被动性领域中的联想综合作简短的总结:首先,不论何种类型的联想,其发生的可能性都源于质素的规定性,从纯逻辑的角度看,只有基于这些规定性之上才会出现同质性和异质性,才有联想综合的可能;其次,联想综合是建立在通过内在时间意识所造就的意识复多体式统一基础之上的区分性综合,它分化了具有时间化的形式秩序、缺乏内容上的质料秩序但拥有建立质料秩序之可能性的质素杂多,使它们形成不同的统一(对子、序列、演替、渐变、群集……)。最后,联想综合建立的统一具有不同的层次区分,居于最底层的是感官场的统一。由于从质素自身规定性的差别出发建立的不同联想统一之间仍旧存在差别,它们除了分层次地建立起更为高阶的统一之外,还会向"沉睡"着的自我发出诱导性的刺激,试图唤起自我对其的注意和关切,加以主动的把握,从而成为更为高阶的知性对象性。我们由此进入下一小节对"触动"(Affektion)现象的讨论。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