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及其伦理学分析(本科)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1-18 共6203字

  题目: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及其伦理学分析

  目录
  
  摘要(详见正文)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及食品安全问题的危害性 
  
  二、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伦理原因  
  (一)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趋利性 
  (二)我国传统文化中存在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契合的因素
  
  三、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伦理方法  
  
  参考文献
  

  以下是论文正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食品安全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还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迫在眉睫。而在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诸多因素中,伦理道德的缺失才是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先从伦理道德方面着手。
  
  关键词:食品安全;市场经济;伦理道德  
  
  常言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品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维持生命健康和个体发展的基本物质,对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安全。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题为《食品安全在卫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的文件里,将食品安全定义为:“生产加工存储分配和制作食品过程中确保食品安全可靠,有益于健康并且适合人类消费的种种必要条件和措施。” 显然,安全对食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食品安全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还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及食品安全问题的危害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国际地位逐步提升,人民生活日益殷实丰富。然而,在我们享受发展所带来的益处的同时,也承受着各种繁荣背后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领域。近年来,劣质奶粉、瘦肉精、苏丹红、泔水油、毒火腿、三聚氰胺、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屡禁不止,使得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变得非常的严峻。  不安全的食品直接严重地危害着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当人们的生命安全没有保障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内心的恐慌。现在,当人们走进超市或菜市场时,不禁会感到迷茫,因为不知道吃什么才是健康安全的。同时,人与人之间不信任的种子就会滋生,人际关系会变得越来越淡漠,进而就会导致社会道德秩序失衡,从而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带来负面的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深刻的反思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使每一位公民吃得放心,使国民体质强健,使民族生存质量得以提高,使国民经济得以振兴,使社会稳定得到保障,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伦理原因 
  
  法制是一种外在的约束机制,它的作用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法制建设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市场经济的种种异化行为,因为“无论多么完美的法律与制度,它都是外在的和刚性的,而人的意志和行为却是‘柔性的’” ,人们内心的思想伦理道德观念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对待法律制度的态度,“只有那些具有正义德性的人才有可能知道怎样运用法律。”“没有相应的道德信念作为心理和文化背景,任何制度和法律都将得不到真正的遵守和执行” 因此, 伦理道德才是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趋利性 
  
  “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但它与人们的伦理道德精神却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目前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建构的起始阶段,可是人们就已经强烈地感受到了市场经济对人们的伦理精神的影响,这种影响的一个深刻根源就在于它的内在驱动性伦理机制——功利。” 
  
  1、利己主义价值观膨胀起来,使得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变成了“花瓶”  一方面,我国正处在由初级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直接目的就是取得价值,因此,市场经济就具有了功利性品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金钱)是衡量劳动价值的尺度,是占有社会财富的标志,因而,在商品经济社会,以追求货币的形式出现的追求功利的欲望和行动,就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一种巨大的驱动力。而市场经济的内在驱动因素,恰恰是这种对功利的追求。”另一方面,我国的法制建设还不完善,法治还没有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保障和标尺的作用。在这种形势下,市场经济本身所催生出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就变成一种利益压倒一切的利己主义价值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个人利益就成为人们行动的唯一标准,而对于他人的安全与健康,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关己利,拼命争取,这就使得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主流价值观变成了“花瓶”。 
  
  2、市场经济催生出了彻底的“经济人”,致使人性泯灭在滔滔的物质利益中  “经济人”又被称为“理性—经济人” ﹑“实利人”或“唯利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最早提出“经济人”这一理论,他指出,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形象地描述过经济人追逐利益的情景:“在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被屡屡曝光的一桩桩骇人听闻的食品安全事故充分地应证了马克思的描述。在现代社会中,真是彻底的物质利益造就彻底的经济人。 
  
  3、市场经济条件下人被物化  “由于功利性品格是市场经济的伦理品格,功利性追求是市场经济主体的普遍性行为取向。而所谓的功利追求,也就是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因此,这一前提就蕴含了人物化的可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作为主体的物化有两层涵义:一是人被作为物体;二是心灵被物化,即人的意识被物欲化。马克思曾这样描述物化的基本现象: 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的社会关系。”这也就是说,商品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在市场经济诞生之前,生产条件对生产者的统治隐蔽在人与人之间的统治与服从关系之中,并且社会生活被政治和伦理关系所笼罩和支配着,市场经济关系确立以后,隐蔽于物的关系之后的人的关系“隐退到无法被认出、被察觉的地步”, “物化的结构逐步地、越来越深入地、更加致命、更加明确地沉浸到人的意识当中”。 “工人的劳动和他的人格的分裂,使他由人变为‘物’,变成在市场上被反复出售的物体。但两者所不同的并不是工人精神的能力被机械化所压抑了,而只是一种才能(或者说总的能力)从他整个人格中分离出来了,并被置于与他的人格相对立的位置,使其变为一个物,一个商品” ,变成能够像外界对象一样被“交换” 、“占有”和“处理”的物品。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变成互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物性化关系。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生动地描述了人与人之间这种深刻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都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人的尊严和神圣的职业灵光都已失去。 
  
  4、传统伦理道德的教化和约束功能被消解  重义轻利的利益观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内容,而在当下这个社会中,人们的追求变得单一化,只是不顾一切的永无止境地追求赤裸裸的物质利益。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听到道德就感到厌恶,就觉得虚。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氛围,即把追求物质利益看做是很正常的事情,而提倡伦理道德却变成了虚伪﹑假正经,这种氛围在慢慢地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从而使道德的约束功能逐渐被消解。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买到不安全食品时,很少去投诉,一般都选择认栽,当人们知道某种食品会不安全时,并非选择拒绝购买这种食品,而是被它们低于市场价的价格所诱惑,反而刺激其购买欲望,这样就使得那些黑心的商家不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地生产和销售不安全食品,所以,食品安全问题会层出不穷,甚至反复出现。 
  
  (二)我国传统文化中存在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契合的因素 
  
  1、我国传统的关于人性的伦理思想使伦理道德在现代社会中成为空中楼阁 虽然,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有过许多派别,但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就占据着统治地位,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中,关于人性的问题有过诸多的争议,孔子对人性的善恶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说明,他只是说“性相近,习相远也” ,孟子则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荀子从人性的趋利避害性出发,认为人性本恶,后来董仲舒认为人性有等级,以及韩愈的性三品,宋明理学人性论的理气之分,大多都认为人性本恶。以此为基础,总的来说,儒家对于利益关系的主张也就是本文前面所提到的“重义轻利” 、“去利求义”。而趋利避害是人的一种自然本性,如果把这种本性当作一种恶的本性而去扼杀它,它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在以追逐利益为特点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人性伦理思想非但不能协调现代社会的利益关系和伦理关系,反而会使道义失去容身之所。 
  
  2、现代道德的理性自律难以在以远近亲疏各分其等为原则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中国传统文化中较为缺乏理性反思精神和个体化原则,因而也就缺乏对自身的人格自由以及抽象人格平等的理解与尊重,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建立的现代道德的公正、自由、诚信信念却恰恰有赖于此。这样,相应的,中国重人情、重血缘而轻平等的文化传统就既导致了对与己无关的违背道德的行为和丑恶现象的漠然态度,又导致了社会生活中“人情主义” 、权钱交易等潜规则的盛行。从转型时期的社会生活现实来看,权钱交易和人情主义对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的公平信念和诚信品质构成了重大的威胁。在食品安全领域,权钱交易就集中表现在官商勾结,欺诈消费者。商家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廉价和变质的原材料,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或在食品中添加国家食品安全法明令禁止的化工原料,以使食品具有更佳的色、香、味,从而获取高额利润。同时以一定的利益为诱饵拉官员下水,使这些假冒伪劣产品顺利通过政府的质检而在市场上大肆流通和出售。从而给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的危害与威胁,同时也使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逐渐降低,更糟糕的是法律在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失去了应有的效用。由此可见,当理性的道德自律没有生长的空间时,一切维系人们社会生活安定和谐的规则制度就都毫无意义。 
  
  3、现代道德的理性自律精神的缺乏,使现代相对主义和xuwuzhuyi盛行,使生命不被尊重 由于现代伦理道德中缺乏理性的自律品格,道德的规范作用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就日益弱化,从而使现代人的道德信念也慢慢地丧失,进而又产生自我理解方面的危机,即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的消解,当一个生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时候,生命就会轻的让人无法承受。在这种情况下,多么不理性的行为如何的盛行都是可以理解的。当生命轻的都能用钱来量化的时候,人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只要有巨大的利润,即便这种食品不安全,商家也照样生产,死几个人又有什么大不了的,“我”赔得起。 
  
  三、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伦理方法 
  
  通过探讨食品安全问题和事故频繁发生的原因,我们知道,人的思想和伦理道德素养才是根本因素,尤其是在以追逐利益为特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因此,本文就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方面着手,提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宣扬诚实守信的美好品德,建立健全食品生产企业的诚信监督机制,光大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观  诚信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个体安身立命之本。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孟子也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样的训语不知熏陶了多少代中国人。我国当前又恰好处在由初级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因此,要解决当下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为建设现代市场经济提供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就必须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的诚信监督机制。但 首先应该做的就是“从法律上予以支持和保障。包括:制定企业诚信度等级标准,明确不诚信企业扣分标准,实施企业诚信动态评估,建立企业诚信监管档案、实行诚信企业信息发布制度。其次,除企业监督部门和企业自身外,企业诚信监督机制的建立应有更多的环节参与进来。比如:合作伙伴的监督,社会机构的监督、媒体宣传机构的监督、消费者的监督等等。”从而使诚信和责任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观念发扬光大。 
  
  (二) 发展与当今时代相契合的人性论  趋利避害是人的自然本性,是人出自本能的一种行为,因此,首先要勇于承认人的这一自然属性是正当的,而不能把它视为一种恶的本性去消除它。另外,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是由初级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过度的转型时期,各种体制机制及法律制度都还不健全,而且追逐利益本身就是市场经济最典型的特点,所以应当承认人们追逐物质利益的正当性,使得人们不会谈利而色变,给“利”戴上一顶不道德的帽子。也就是说,使趋利避害性成为当今时代人性论的重要内容,使追逐利益不再被社会的伦理道德所排斥。这样,就可以为伦理道德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而使它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 
  
  (三) 加强食品生产企业从业人员及食品质量安全监测人员的道德教育 由于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较高的文化水准是各项法律法规得以贯彻执行和各种制度机制可以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因此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最迫切的就是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思想伦理道德教育。首先,要对与食品行业直接相关的的食品科技人员﹑生产者,经营者及其他参与者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和尊重敬畏生命的教育,使他们转变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念,并将这种观念内化为约束自己行为的一种不自觉的力量。让他们把产品的安全和质量看作是基本的重要的因素,研究生产出最安全最健康的食品,以此赢得消费者的信赖,社会的认可,树立企业自身的良好形象。其次,政府的食品质量检测部门也与食品安全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质监部门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消费者的定心丸,如果质检人员被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所击中,那么,食品安全的堤坝将全线崩溃,无法预防,后果也将不堪设想,因此,对于质检人员进行相关的伦理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四)重树传统道德的利义观,寻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平衡  中国传统的利义观常讲什么“君子不言利” 、“义之养生人大于利”、“明天理,灭人欲”等都主张去利求义的利义观,而这种重义轻利的利义观也成为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内容。然而,这种利义观中的许多内容已与我们当下所处的这个社会不相适应。目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追求物质利益永无止境的社会,所以,对于传统利义观中那些不符合当今时代的内容就必须抛弃。同时,重树传统道德的利义观,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内容,大力宣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使人们面对物质利益,做出正确的选择。另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使文化领域活跃起来,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使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实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平衡。                        
  
  总之,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非常严重,为了我们个人的健康和国家的发展,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一方面,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伦理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党和国家应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教育与监督,以确保食品从生产到销售流通都有安全的环境和优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邹平林、杜早华.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危机略论.[J].陕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5
  [2](美)麦金泰尔. 德性之后.[M] .龚群.戴杨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社,1995.24
  [3]邹平林、杜早华.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危机略论.[J].陕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34 
  [4]龚群. 社会伦理十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32
  [5]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54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