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大学生网络社交伦理困境研究绪论

时间:2016-12-14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9203字

  绪 论

  一、选题依据。

  21 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其中网络数据技术最为闪耀,网络数据技术取得了较快较平稳的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计算机的体积变得越来越小,而数据存储空间越来越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在此过程中,网络技术也在快速地发展,并且带动了 PC 产业的快速发展,人类由此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产生了规模巨大的网民,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产业,以超乎寻常的科技综合竞争力和超快的产业发展速度日益成为服务型产业的新兴之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以及新兴科技的不断创新使得人们之间的沟通不再呈现单一性的特点,人们的沟通方式也变得多样化。

  在互联网时代,不同国籍、不同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都可以实现自由地沟通与交流,网络社会容纳了社交方式的多样性、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以及社交主体的差异性。强烈的沟通需求催生了网络社交工具,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即时通讯工具应运而生,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微"时代到来。其中,微信的发展势头极为强劲,并且一跃成为网络社交工具的新秀。微信归根结底是一种社交平台,并且这个平台是开放式的。传统的互联网领域的重要模式为开放平台,因此如果公司掌握了大量规模的用户数量,它们更倾向于开放平台,与作为第三方的开发者进行合作,共享商业利益,这是一个"双赢"的模式。在移动端,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兴应用的当前用户数量已经过亿。

  微信作为大学生网络社交的重要工具,一方面先进的网络社交技术确实使得人们的沟通变得更加便捷,人们的交际范围变得更加广泛,人们的社交方式变得更加的多元化,它给用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体验模式。如今的微信这款应用已经拥有了很大的影响力,它具有以下新的功能。比如"摇一摇"功能,这个功能主要是指当用户摇动手机的时候,如果同时另外一个人也同时摇动手机,那么就可以互相添加为好友。"漂流瓶"功能,这个功能主要是指个人可以通过发送漂流瓶的方式,并且不需要填写真实的个人信息就可以交友,"漂流瓶"功能具有匿名性的特点。"查找附近的人"功能,这个功能以手机的定位功能为基础,通过手机的定位来查找附近的人进行交友。这些新的功能使人们的交际方式变得更加的多元,通过这些新技术,在横向上,交友的范围更加广泛,在纵向上,交友的地域与时限也变得更加的宽广。

  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也是如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但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一些道德问题,甚至会产生违法犯罪的行为。微信诈骗、利用微信传播虚假的信息、不尊重他人甚至是利用微信犯罪的行为比比皆是,微信在给人们带来新鲜刺激的体验的同时,也存在道德失范的现象。随着网络技术的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入,手机和互联网的相互结合,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都受到了影响。网络是科技的一种,当然其发展也会呈现两面性的特点,一方面,通过接触网络的方式,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时代创新意识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并且形成了新型的网络社会交往关系;但另一方面,如果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社会、沉溺于网络匿名交友所带来的新鲜与刺激中,那么网络社交就会对大学生群体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由于该群体具有特殊性,在参与网络社交的过程中其行为可能会出现偏离和偏差,继而引发道德风险。微信的用户数量现已突破了 5 亿大关,微信网络社交伦理建设很有必要,建设好网络社会,以网络社交基本道德规范指导网民的行为,积极引导人们健康社交,这样不仅有利于构建生态社交圈也有利于稳定社会。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德性之后》的作者麦金泰尔认为:"德性是一种获得性的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

  由此,可以得出三点。第一,德性的定义。人类可以从外部条件中获得一种品质,这种品质是人类所特有的,并且这种品质不是人类的天赋,不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只能从外部获取。第二,德性获得的目的。人们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人类拥有德性,拥有依靠德性来拥有实践内在利益的能力。第三,从反面来论证,从逆向说明德性的作用。

  加拿大学者马修?弗雷泽的《社交网络改变世界》一书充分肯定了社交网络的作用,社交网络扩大了人们的交际范围,个体不仅扮演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也扮演网络社会中的角色,个体的身份变得多样化,"虚拟世界中呈现了多个自我",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呈现不同的自我。社会之间的联系也在发生着改变,以前社会的联系是强联系,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联系较强,个人存在于社会之中,个人是社会的基础,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二者相互统一于社会之中,但是现在社交网络改变了每一个社会个体,在网络世界中,个人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现实社会中的强人际关系逐渐弱化,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变得紧密,社交网络还改变了社会的权利分布,社交网络促使人的自由意识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权利的享有,这就使得原来集中的权力逐渐分散,整个世界朝着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从学术理论角度来看,国外有计算机伦理学、信息伦理学以及网络伦理学。国外的伦理学研究主要是理论方面的研究,其中有许多学者提出了理论概念,例如美国学者曼纳(Walter Manner)正式提出计算机伦理学的概念。其他学者如罗格森和贝奈姆提出了信息伦理学的概念。学者高尼亚科(Krystyna Gorniak)和卡普罗(Rafael Capurro)的学科主张网络伦理学的研究追求。此外,国外的网络伦理学的研究也呈现其他的特点。研究呈现了多种的形式,不仅包括着作文献,还包括各类的学术期刊以及专业会议。专业的学刊有荷兰的伦理与信息技术学刊以及全球性的哲学与技术学会季刊等等。专业的会议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S-CO)的信息伦理学会议等等。

  国外的网络伦理学的研究热点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为:第一,隐私问题。学者对隐私权的定位不是很清晰,隐私权是不是天赋的?隐私权涉及到网络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般的雇佣关系、消费关系以及生产生活关系都涉及到隐私权的问题。另外,个人享有的隐私权,政府能不能发挥其绝对的领导优势来监视?第二,电子商务中的伦理问题。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购物已经成为了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个人的信息存在着泄漏的风险,在网络社会中,基本的家庭住址信息、通讯信息以及其他的基本信息都有可能被窃取,从而引发伦理问题。第三,网络社群的伦理问题。网络产生了社会群体,在社会群体中,要以什么样的道德规范来要求社交的个体规范其自身的行为。第四,网络教育的伦理问题。网络容纳了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以及不同价值观的个体。那么如何对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不同价值观背景的人进行网络教育,就成了一个热点的问题。

  (二)国内研究现状。

  徐志斌在《社交红利》一书中提出了社交红利的概念。"社交红利时代开启".

  在网络领域,人们通网络社交的方式实现了最大范围内的沟通,网络技术不仅可以传输图片、文字等基本信息,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更多的机会逐渐出现,社交使得大量的信息自由地流动,信息自由流动的过程中,红利也会出现。大数据的环境下,数据信息可以被掌握,这些数据的背后隐含着很多的机会,正是因为社交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信息又可以被掌握分析,进而创造了更多的机会,社交的红利由此产生。

  罗敦雄在《网络社交环境下大学生心态探析》一文中特别强调了大学生的心态问题,网络社交这种新型的交流方式,"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社会心态"在网络环境中想要与他人建立联系变得越来越简单,大学生可以通过他人来实现寻人的目的,找一个想要建立关系的人也变得更简单,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心态就会产生变化。网络社交不仅作用于社会心态,也作用于政治心态和就业心态。网络社交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在这样的背景下,多种政治价值取向共同存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就业心态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大学生为了实现全面的发展,在就业的时候会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不再盲目地选择。另外,网络社交也对大学生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网络社交的过程中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价值观的转变必然会导致行为的变化。最后作者提出了学校要建立积极的网络平台,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教育水平发挥自己的作用,更要鼓励学生进行社会道德实践。

  徐静在《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一文中指出:"微信是一种高端的网络交流工具"文章分析了微信对大学生网络社交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由于技术的推动作用,微信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网络社交工具,微信对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扩大了大学生的交际范围,大学生的社交内容也变得丰富起来,大学生可以通过微信群聊的方式参与社交生活。学校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信息,教师也可以通过添加学生的微信来进行交流与沟通。但是微信也对大学生的社交产生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方面过度的网络依赖,大学里有许多的学生沉溺于网络聊天,甚至上课的时候也在玩微信、刷微博,这些学生沉溺于新鲜刺激的感觉之中,很难自拔,由此形成较为孤僻的人格,不能积极地融入到现实的学习与生活过程中,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轻微的精神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网络社交中会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问题,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的骚扰信息令他们很困扰,未经当事人同意随意转发信息也会侵犯大学生的隐私。最后作者提出了建议。建立微信的干预机制,将网络与现实相结合。

  陈雅静在《微信,还能红多久?--以经济学 SWOT 理论分析微信》一文中,运用了经济学的 SWOT 方法分析微信,SWOT 模型中,"Strength 指优势,"文章分析微信软件的优势,微信是新兴的科技,微信将语音与文字信息巧妙结合,增加了语音发送功能,语音在互联网空间实现自由的传输,目前用户使用这一功能是不需付费的,因此微信自应用以来便受到了用户的一致好评。Weakness 指弱势,文章指出微信的操作界面不够灵活多变,窗口界面的转换不是太容易,语音传输虽然是其最强大的功能,但是却不可以实现实时传输,中间会有一个间隔期。微信的界面设置不够简单也不够美观,科技不是冰冷的,它更多体现的是创造者对生活和艺术的追求,科技体现了人类的精神追求,因而用户也会觉得微信的界面不够美观。Opportunity 指机会。在互联网时代下,一切都变得有可能,在互联网络带来的革命中,机会无处不在,创业机会随时都有,现代的科技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模式,新的时代孕育了新的思想,新的思想必然指引着人们寻求新的追求与改变。微信将人们之间的沟通变得更为便捷,也为实现人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Threat 指威胁。微信的运营商---腾讯公司近几年发展迅速,继 QQ 之后,推出了微信这一即时通讯工具,其中的语音传输功能与传统的移动运营商的电话通讯功能的区别不是很大,那么这些公司之间必然会存在竞争,威胁也会随处存在。全文建立在 SWOT 分析的基础上,多角度地分析了微信,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微信红的原因。

  阿依很?胡那西别克在《探寻微信传播中的伦理问题》一文中主要研究微信传播过程中的伦理问题,文章分析了微信有别于其他媒体传播的特点,指出了"现在的社会伦理道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原因在于社会伦理的缺失、个人追求价值的多元化以及社会法制体制不健全。现在还存在着微信犯罪的情况,而受害者大多为女性,微信传播的特点容易导致犯罪分子用最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益,利益的诱惑使这些不法分子铤而走险,这其中,微信案件呈现增长的趋势,并且呈现更加年轻化的特点,现代人追求新,追求刺激的交友体验,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最后作者提出了几点建议,分别从社会、政府和个体的角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文章的重点在于深入地分析了微信,并且列举了微信使用伦理失范的表现。通过这些失范的表现来分析原因,进而提出了多种解决的策略,不仅从外部着手,更重视内部个人自律精神的养成,内外结合,体制机制保障与主体自身道德建设共同发展,共同作用,进而解决微信使用的种种问题。

  李雅梅在《网络道德问题研究综述》一文中,指出网络技术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体现在伦理方面的为:(1)"道德的意识感不强".由于近代西方思想的传入,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盛行,因而也带动了道德意识的变化,一些人过度地强调自由,追求绝对的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导致了道德意识的缺失。(2)道德情感的淡薄。网络技术迅速地发展,人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变得越来越简单,有些人沉溺于虚幻的网络社交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导致了孤僻的性格。人际关系渐渐疏远,语言被数字化、符号化,语言失去了思想的温度,导致了人的物化。(3)网络信息污染严重,网络主体的行为过度的放纵。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变得越来越简单,在网络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媒体,个人可以编辑、接收信息也可以转发信息。通过网络,这些信息可以实现更大范围内的扩散,加之媒体的不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这些未经证实的信息一经传播,消极影响就会很大。总之,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领域,特别是网络社交领域出现了很多的伦理问题。网络道德陷入了困境之中。另外文章还说明有许多的学者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也做了许多方面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可以分为主客观两方面。主观方面:大学生个人的道德意识薄弱,道德观念模糊。客观方面:网络过度的自由与开放,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社会法制体系不健全。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就需要从主客观两方面入手,既要积极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又要从外部条件出发,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发挥政府监督与管理的作用。

  鲁兴虎在《论网络社会交往中的个人诚信缺失现象及其治理》一文中论述了网络空间的自由性,由于拥有这种自由性,导致了当前的网络社会交往中出现了大量的不诚信的行为,网络社会交往已经成为了社会诚信问题的"重灾区".

  这种网络不诚信的行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为:身份造假、侵犯他人隐私、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以及传播网络虚假信息。作者也从网络系统角度和社会环境角度来分析原因进而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出发,既要加强个人的教育,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又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吕本修在《关于构建网络道德规范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了几个主要的网络道德规范,分别为:(1)避免伤害他人(2)尊重知识产权(3)尊重他人隐私(4)诚实守信(5)谨慎。避免伤害他人是指在网络环境中不能做危害他人的事情,尊重他人的权利。尊重知识产权主要是指不能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人隐私是指尊重他人的隐私权,不得随意侵犯他人的隐私。诚实守信原则是最根本的原则,是整个网络社会交往的基石,人人都应该遵守诚信的原则。谨慎是指网络社交个体要谨言慎行,以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在网络社会交往中,要遵守最基本的网络社交规范".

  董毅、郭继志、胡善菊、高润国、沈郁淇在《大学生网络伦理危机现状与教育模式分析》一文中,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样本数量为 1200 人,通过变量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性别变量是影响大学生网络社交的最重要的变量。"男生与女生在网络依赖程度、对网络色情的态度、对网络侵权的态度、对网络炒作事件的态度、网络信任度以及网络对价值观的影响这 5 个维度上的差异比较大。随后提出了 3 个解决办法。首先,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伦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高校虽然都开设了计算机的课程,但是主要的侧重点是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掌握,学校对课程的最终检查的标准是考试成绩,而对于计算机网络伦理的教育几乎是一个空白之地,大学生在掌握专业计算机知识的同时,也要接受网络伦理教育。高校要开设思想品德课程,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教育,并不能完全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网络具有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使得一些学生将现实伦理与网络伦理相分离,由于大学生没有接受网络伦理教育,就容易导致网络伦理失范现象的产生,这种网络伦理失范也会延展到现实伦理中。因此加强网络伦理教育很有必要。其次,丰富高校网络伦理教育的内容。丰富高校网络伦理教育的内容包括三点,分别为:(1)强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教育。

  强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教育主要是指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的自律精神,学校和社会要积极地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慎独的精神,强调通过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将现实中的传统道德规范延展到网络领域。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得人们可以摒弃传统伦理,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行为约束力大大减弱,大学生群体属于特殊的群体,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会呈现出逆反心理和抗拒心理,从而会导致一系列的伦理失范现象的产生。(2)强化大学生的网络价值观教育。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当一个人过度的沉迷于网络,会造成较强的网络依赖感,从而会产生孤独感和抑郁感,学校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定期开展心理辅导。(3)强化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发展,并且国内也相继出台了许多的法律与法规,国际上的许多国家也建立了许多的法律,要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最后,拓展高校网络伦理教育的途径。"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不能只靠政治化、教条化的说教,必须回到大学生网络伦理的实践中".也就是说,高校要拓宽教育的渠道,举办学术讨论、会议讨论以及运用高科技等等方式来进行网络伦理教育。

  苏杰初在《提升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路径探析》一文中充分分析了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作者认为在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方面,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1)道德认知模糊并且不确定。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基础,道德行为建立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之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道德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应,道德意识来源于一定的道德实践,并且又用以指导道德实践,道德选择的基本原则有很多,没有一个具体的道德原则来指导道德实践,这种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必然不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2)道德评价标准不稳定,一些道德评价标准相互矛盾。伦理学的发展具有历史性,道德规范一旦确立,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是稳定的,但是如果事物的变化与发展过快,道德规范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那么原来的伦理体系就需要不断的更新,对于一个行为的道德评价标准就不同于之前的道德评价标准,道德评价标准相互矛盾,比如享乐主义、金钱主义与集体主义就相互矛盾,在价值多元化的网络环境中,会存在多种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存在着矛盾之处。(3)大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意志薄弱。一些大学生虽然系统化地学习过伦理学的课程,但是思想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4)教育教学方法方面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大学里的德育课,教师会利用一些多媒体进行教学,在德育方面,教师掌握了主动权,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不做互动,只是将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中,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缺乏道德情感的培养和激发。"道德情感是人对道德原则、规范在情绪上的认同和共鸣,又是人对道德理想、道德建构的向往之情".这充分体现了道德情感的重要性,伦理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的学科,更是一门实践的学科,伦理学的教学离不开情景的再现、角色的模拟以及道德标准的讨论。因此,提升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四条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分别为"道德问题激发、道德价值澄清、道德规则引导以及情境模拟教学法".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难点。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简单介绍微信使用与微信网络社交。介绍微信的发展、微信的基本功能以及微信的特点。微信是网络社交的工具,既会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再介绍道德对微信网络社交的作用。第二部分绍微信网络社交伦理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提出大学生微信网络社交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第四部分分析大学生微信网络社交的现状以及道德失范的表现。大学生微信网络社交伦理失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分别为诚信缺失、传播虚假消息、侵犯他人隐私以及不尊重他人。第五部分分析造成大学生微信网络社交伦理失范的原因。包括技术原因、微信网络社交主体原因、经济利益的驱动、网络社交伦理规范的缺位以及德育的缺失。第六部分提出解决大学生微信网络社交伦理失范的对策。大学生努力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高校发挥教育职能、政府发挥管理职能以及相关部门加强对微信的监管力度。总体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难点:对于大学生而言,一方面,很难全面地分析原因;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不能够分辨其善恶,使得自身受伤害。研究对象的现实性与新颖性也造成了相关文献、期刊研究的不足,而现存的对于微信的探讨只流于新闻采访和相关的媒体报道上面,未曾有深度性的思考,是本文的主要难点,本文在一系列信息收集、解读和分析的基础上,参考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从伦理学角度出发,对大学生网络社交伦理作出新角度的解读,这样的探讨不仅能够反思微信在当今面临的问题,找到相关理论依据作为支撑,同时,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趋势和走向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微信作为互联网的新兴技术,是一种全新的事物。要研究微信,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或几个学科,必须从多角度、多维度来分析微信,这就使得探究问题时要把握全局,深入思考,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需参照,既要看到大学生微信网络社交伦理失范的现象,更需要分析其原因,最重要的是最终要确立新的微信网络社交伦理体系,能够让大学生的微信网络社交伦理在当今社会中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伴随着现代智能手机的发展,人们交友的范围逐渐扩大,网络社交应该遵循社交的道德规范,这不仅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关系到一个社会的风气。国外的网络交友技术起步早于中国,并且技术也日趋成熟,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网络道德呈现了真空的状态,为了适应新的时代发展的需要,面对新兴科技,必须建立新的网络社交伦理体系。本文希望通过分析大学生微信网络社交伦理的失范现象,找出其背后的原因,进而提出对策,从多角度对大学生微信网络社交伦理提出解决之道。

  研究方法有:1.文献分析法。通过分析文献,了解国内外关于微信网络社交方面的研究。2.问卷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拟针对南京 6 大高校以及盐城的一所高校,共计 7所高校中的大学生群体发放 700 份问卷,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一些具体的案例,结合所学伦理学的知识,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4.访谈法。通过与大学生访谈,分析访谈内容。分析大学生微信网络社交伦理失范的表现。

  创新之处:很多学者都是从经济学、传播学单方面的角度来研究网络技术,本文将伦理学与最前沿的微信网络社交技术相结合,以微信为切入点,分析大学生网络社交伦理这个方面。思路为由点到面,点与面相结合。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