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伦理学论文

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选择

时间:2016-12-13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9441字

  第 6 章 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选择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中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同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充分表明我们党已经认识到了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项重大决定表明我们党坚定改革的决心没有变,继续深化改革的选择没有变,通过改革求发展的信心没有变。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加强建设生态文明,这已然是共识,选择一种与之相契合的发展方式至关重要,而绿色发展正是符合这一理念与共识的可实践的发展方式。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践行绿色发展,在绿色发展的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以生态伦理理念贯彻发展始终,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必然选择。

  6.1 以生态伦理审视中国绿色发展实践的成就与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然证明中国有发展的实力和潜力,但是这些是建立在传统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这就使得发展的持续性和绿色化得不到保障。

  绿色发展在中国已有了十几年的实践,绿色发展的理念逐渐在推广,实践内容也逐渐在扩展,在不同地区和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就为绿色发展实践的持续深化奠定了基础。但同时我们更应看到所存在的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继续坚持绿色发展方式,这些问题就必须要予以解决。以生态伦理审视中国绿色发展现有实践,可以为中国选择并坚持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道路引领。

  6.1.1 中国绿色发展实践取得的成就。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状况如何不仅影响自身,而且对世界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绿色发展在中国的实践,为中国转变发展方式找到了新的方式,这一同生态伦理思想相契合的发展道路,也使中国在发展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更加理性、科学。

  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在中国的深入,使政府更加注重环境资源问题,有力地推动了绿色发展的实践。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制定并实施了《中国 21世纪议程》,这为中国的绿色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2005 年,党中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此后把这作为一项要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八大又继续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都为绿色发展提供了支持。在政策方面,政府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环保治理和监管,鼓励发展新兴的绿色产业和环保技术,对能源利用结构进行积极改革。在区域发展方面,各个地方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在绿色发展实践中也很有代表性。四川省推动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三位一体的新型产业体系,湖北省积极推进绿色建筑的有益尝试,内蒙古自治区大力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林地面积稳步增加,同时利用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优化能源结构等等,这些都是绿色发展实践的典型,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带动效应。在企业发展方面,促进了一批新型清洁能源企业快速成长,提升具有高科技含量低污染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对传统能源产业进行技术升级和资源循环利用,不仅减少了污染而且提高了企业效益。在社会发展方面,绿色发展倡导更加注重人的发展,中国在实践中始终强调加强民生建设,以人为本,党和政府切实从人民利益出发,加大资金投入来改善生活环境,提供更为便民惠民的优质服务,使得人们更能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成果,促进人们更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成就的取得来之不易,因此更需要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推动绿色发展实践。

  在党和政府层面要将绿色发展凝结为全党和全国发展共识,将其确定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形成纲领性文件,科学全面地制定长期规划,适时地成立相关机构对绿色发展进行指导和监督,以便为其确立根本保障。在社会层面要努力形成坚持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积极调整同绿色发展相悖的方式、措施,深化从国家政策到科学实践的落实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的传导、激化功能。在企业层面要主动适应新的发展方式的要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上促进结构优化调整,满足市场经济下的发展规律,大力开发绿色技术和清洁产品,推进实体经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在个人层面要加强生态伦理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学习,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自身实践做起,使绿色发展能够深入发展的细胞单元,形成从下至上的积极响应。

  6.1.2 中国绿色发展实践存在的问题。

  在取得不少成就的同时,中国在绿色发展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面临诸多挑战,这些问题同生态伦理理念相悖,也同绿色发展道路不相符,值得我们反思与破解。

  一是人们对绿色发展理念认识仍比较浅薄和落后。从上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国家面临着逐渐严重的环境问题,就组织了环境教育组织在不同地区进行环境宣讲教育,培育拥有环境意识和理念的公民加入环境保护中来,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大大加深。当今世界范围内,已经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重视和实施环境教育,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反观中国现状则不乐观,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相对淡薄,绿色理念知之甚少,政府的呼吁和学者的研究都没有被全体人们所理解和执行,社会上没有系统的教育体系和主导多元的教育机制,许多人仍旧是被利益驱动,过度强调人的个体性,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

  二是对传统发展方式改革的滞后。中国长期以来经济快速增长,所采用的是资源和劳动力密集的粗放型发展,这依旧是传统的落后的发展方式,不仅单个单位所产出的效益不高而且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一方面由于多年积累所形成的惯性发展思维,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绿色发展技术相对落后,使得绿色发展口号喊得响,却落实不到位。中国依然处于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仍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三是对绿色发展实践坚持不彻底,在同经济增长发展矛盾时,仍然选择牺牲生态来满足增长。生态问题在中国的现状很严峻,在个别地区还有蔓延的趋势,有些生态环境本就脆弱的地方不但没有得到保护,反而更加恶化,这同现有工业化、城镇化过程有着很大关系。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唯指标倾向严重,考核唯 GDP 导向严重,但其中却没有将能源环境损害计算其中,使得个别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单纯经济数据的增长,贯彻绿色发展不坚决,依旧选择发展的老路,反而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中国的发展已经走过了高速增长的阶段,发展速度的回落也意味着现有发展方式已然没有了发展的后劲,因此发展方式必须予以转变,这个转变的过程必然是痛苦的但也是必须的。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就是要为中国的发展找到新的出路,增加发展的后劲和潜力,以解决现在仍然突出的问题,这对于中国而言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坚持遵循生态伦理理念走绿色发展道路,不是将现有积累统统扔掉,而是要此基础上予以转变,不是将现有体制完全推翻,而是要循序渐进予以调整完善。在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进程中,中国强调继续全面深化改革,这无疑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也为弘扬生态伦理思想、坚持绿色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

  6.2 按照生态伦理要求全方位推进中国绿色发展。

  中国绿色发展的持续,不仅要在意识层面取得共识和改变,更要配合以具体措施予以保障,只有将科学的认识指导于实践中,才能实现发展上的飞跃。

  符合生态伦理理念,按照生态伦理要求全方位多层次进行绿色发展推进,这对于中国而言才能实现真正发展方式的改变和发展质量的提升。

  6.2.1 战略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在中国发展最鲜明的特征,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符合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选择,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个鲜明特征,以此推动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所找到的中国发展道路,这其中有着对社会发展形态、文明形态、中国特点的深刻把握和理解,不仅是要指导当下的发展,而且要指引未来中国的前途,因此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要坚持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将这些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浪潮中,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社会主义对于绿色发展有着天然的优势,其内在地包含着绿色的成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有着绿色的本质要求,这同生态伦理与绿色发展都是相契合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不能半途而废,不能改旗易帜,这是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绿色发展的最根本保障和基本路径,是要历经几代人、几十代人还要传承的伟大事业。要继续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的结合与互动,形成良好政治风气、绿色经济体系和健康社会运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互动,人与人公平正义。要始终坚持从人民主体出发,以人民福祉为落脚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首创性和根本利益,紧紧依靠人民谋发展,时时为了人民谋福利。要坚持理论创新,理论是发展的行动指南,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依据,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强大力量,要在充分掌握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面向未来,与时俱进,理论的创新永无止境。

  6.2.2 策略上: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同志在科学发展观中明确指出"第一要义是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将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可见发展对于中国而言是必须紧抓不放的任务。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发展,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要求发展,共产主义的最终完成同样要求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有对发展的松懈。

  发展不同于我们一直以来关注的增长,它是更加追求和谐、全面与绿色的新要求,一方面,之前我们所关注增长指标带来了很多严重的问题,只看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建设,只看重政绩而忽视民生,只求物质财富而忽视精神追求,这些遗留问题都必须在今后发展过程中予以重视和解决,这样才能消除发展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在新的发展道路上,总会难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同样不能置之不理,而要及时处理解决,以免我们走错路走弯路影响发展进程。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处于静止状态,即发展停滞状态下去解决,而必须在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去消除,这对我们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照顾过去遗留,还要顾及当下发展,更要考虑未来方向。

  在发展中解决发展的问题,要坚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不动摇,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始终把发展作为总领全局的总目标,把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作为必然途径,把新观念、新制度融入发展全过程。要坚持党科学的指导思想不动摇,用理论的武器武装发展的头脑,走正确科学的发展道路,采取事宜的发展方式。要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将"黑色文明"转变为"绿色文明",将工业文明转型为生态文明,坚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培育全社会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坚持筑牢"人"这个根本基石,大力培养适合未来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鼓励人们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统筹兼顾更方利益,妥善处理发展中的利益诉求和民生要求,要用面向未来的姿态解决现有的矛盾,积累发展的后劲和潜力。

  6.2.3 观念上:普及科学的生态伦理观和绿色发展观。

  生态伦理作为理论而言可能是高深晦涩的,而作为思想与理念而言则是可以易于被全社会接受与领会的,其所强调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对于社会发展有着极强地指导作用。绿色发展是符合生态伦理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式,社会上应当怎样看待这一趋势性选择,在绿色发展中应当怎样去做,生态伦理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传统的发展方式在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为人们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也带来了极其严重的生态危机,我们在生存与发展面临挑战时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必须走不同于以往方式的新道路,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观念,是思想。

  生态伦理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在进入中国不过几十年,真正开始实践只有十几年时间,在学界有着广泛热烈的讨论,但在全社会并没有形成普遍接受和普及的状态,甚至很多人都没有接触过这两个概念,这对绿色发展实践是很大的阻碍,因此要积极在全社会普及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和绿色发展观,必须加强公民绿色教育和宣传。

  普及正确观念,加强绿色教育要从多方面入手。在个人家庭层面,每个人要主动培养良好习惯,从保护环境的小事做起,逐渐培育起对自然对环境的尊重保护意识,家长对孩子进行环境教育引导,家庭成员间相互影响、促进和监督,形成遵循生态和绿色的健康氛围。在学校层面,要建立从小学、中学、大学以及更高水平的环境教育体系,将环境和绿色课程纳入必修内容,从小灌输绿色理念,积极推动绿色教育多样化和灵活化,把绿色教育同德智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融入自然中去感受绿色,并结合社会实际更深入地将意识转化为行动,形成理论同实践的良性互动。在国家社会层面,政府应当优化更新政策法规,根据已发展的实际将新形势下的绿色教育纳入教育体制中,丰富社会中教育宣传的手段,大力支持绿色环保组织的发展,扩大其影响力,推进媒体对环境的关注与监督,通过不同渠道对人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企业更加注重承担社会责任,改善环保条件,加强监督指导。只有人们在观念上首先进行革命,才可能对实践产生积极的正效应,才能从生态视角来审视我们要选择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态文明建设,头脑清晰才能选对路子,迈大步子。

  6.2.4 行动上:践行科学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GDP 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这得益于我国实行积极发展的各种举措,但我们应当更深刻地看到,这样的成就是积累在能源与资源大量消耗的基础上。过去几十年的 GDP 中又近五分之一是以能源和生态为沉重代价换来的。作为有着无限欲望的人们面对有限的资源,必须做出抉择,必须主动调整改变,确保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以此避免人类自我毁灭。

  资本主义建立以来,生产力的提高逐步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对物质财富消费的欲望推动着生产的盲目扩大和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当人们习惯一直以来的生活方式时,经过长时间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人们所面临的却是生态危机,是人类社会的无以为继。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这几十年,人们经历了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有了更多的消费欲望和可能,生产得到了极大扩大和深化,但这只是近代西方发展道路的重现。

  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大量使用的还是不可再生能源,不仅对自然生态破坏大而且污染严重;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的发展挤占了自然空间,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圈;人们消费能力的增强,生活习惯的恶化,对环境造成了再次伤害等等。这些都是同生态伦理理念和绿色发展方式所不符的,必须予以破除。

  树立科学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观念上要解决传统思想的束缚,不能唯利是图,只考虑当下。要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加速推进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将环境因素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中,更加注重生产的质量而不是一味追求数量。要引导人们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做一些对环境有益的事情,建立起丰富的精神家园,抵制物欲横流对人们精神的冲击,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错误思想的侵蚀,回归人与自然的平衡、人与人的和谐。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时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关乎我们当代和子孙,我们责无旁贷。引导全社会建立科学的生产方式,引领人们生活方式的新风尚,对于解决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及达到合理发展目标的要求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只有以科学的思想指导人们行动,才能摒弃传统陋习,更好的承担环境责任与义务,真正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

  6.2.5 制度上:推进制度改革创新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

  推进绿色发展,要跟紧制度建设与完善,只有制度成为发展的保障,才能让发展在健康的轨道上持续,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转型。中国实践绿色发展以来,已经建立起了一些相应的制度,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发展的持续进行,有些方面出现了制度空缺,有些制度没能符合时代的进步,有些制度则是执行不力、监督缺失,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践,需要进行弥补、更新与转型。在制度建设上,不能就制度论制度,而要结合现实状况,符合当下及以后一段时间发展的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形成制度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在深化改革进程中融入制度转型与完善。

  制度自信作为中国共产党所倡导和坚持的基本理念,就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充分考虑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完善制度保障是经济社会良好运行的基础。

  制度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部法律一个法规就能实现的,而是在社会运行秩序中逐步发展完善的,在发展的新阶段对于党和政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合理的制度既要能维护秩序也要能促进发展,法理学上讲"恶法非法",只有制度能够符合现实情况并良好运行才能称之为合理有效。绿色发展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除了人们观念上的自觉,制度的维护更为重要。在实践过程中,有很多不同于以往的新情况的出现,或者在原有实践基础上出现的新突破,这些都需要在制度上给予充分保障和维护,要将行为落实成制度来实施,要用制度约束惩罚破坏有益实践的行为和主体。

  合理规划制度建设,要基于我国基本国情与实践之上,总结之前制度的问题,丰富现有制度的体系,补充符合未来发展要求的内容,使得制度保障完备有效持续。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基本情况,有的放矢,有宏观层面指导性的也有微观层面实践性的,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制度保障。要有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不能各自为营各自为战,出现制度矛盾和冲突,使得制度形同虚设,整体上有原则,整体同部分间有系统有主次,部分间有协调有补充,实现制度建设的科学化。要切实建立落实监督机制,只有将制度落在实处才是其作用的体现,监督作为对制度保障功能的反馈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监督实际中制度实施全过程,将问题与漏洞及时予以反馈,对制度进行再完善,实现制度建设和监督的动态良性互动。要将制度建设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方位之中,不仅保障经济秩序,而且要保障政治运行,文化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保障改革过程依法合规,政令畅通行之有效,也是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确保发展基础、要求、方法等沿着既定的方向发展。

  6.3 在开放世界中善于借助"他山之石".

  新中国成立不过六十几年,改革开放也不过三十几年,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中国的发展同世界强国之间仍有着不小的差距,不仅在量上更是表现在质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和积累才实现如今的现状,这对中国而言无不是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面对危机,如何避免和解决,如何在实践中更好的实现绿色发展,可以为中国提供借鉴。

  6.3.1 积极汲取他人的有益成果。

  人类的文明成果不应是独占的,他人有益的成果可以为我们所用,为我们提供积极的解决良方。绿色发展在国际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他人来改正自身的缺点,通过学习先进成果来让自己进步,这应当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适当选择,更是互通双赢的有利局面。

  汲取他人的有益成果,要积极学习探索机制创新,国外的绿色发展实践比中国进行的早而且程度较高,已经形成了一些成熟的机制,我们要将这些机制引进后再探索,根据中国实情来制定符合中国发展的管理机制,实现作用发挥的最大化。要积极吸收国外完善的政策法律,中国的环保政策延续性往往较差,绿色法律法规建设仍不健全,很多方面是无法可依、有法不依,这就使法律的保障大打折扣,国外很多国家在环境立法、生态保护标准、环保政策等方面有着完善的体系,对这些内容的吸收可以为我国提供有益借鉴。要积极培育绿色文化,营造绿色发展氛围,很多国家在经历生态危机之后,主动对公民进行绿色发展教育,文化上就形成了生态忧患意识、生态伦理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等基础,提升了对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认可程度,引导公民自觉地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取得了良好效果,而中国这么多年唯经济增长论使得人们仍然是利益驱动意识,生态文化的建设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要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以此推动中国绿色产业和绿色技术的更新发展,绿色发展不仅需要政策手段,而且需要技术支撑,否则绿色发展的实现只能是一句口号,这是中国绿色发展的一项重要推力。

  积极汲取他人的有益成果,不代表我们可以只引进自己不作为,任何事物的发展根本还是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外部的辅助可以加速发展的过程,却不能代替内部的根本质变,对于中国的绿色发展更是如此。他人已取得的有益实践可以帮助中国在绿色发展中少走弯路,但我们必须根据国情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做好发展的必要准备,才能使发展得以事半功倍。

  6.3.2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已势不可挡,在经济全球化之外,政治交往日益密切,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社会流通日益顺畅,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出现了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危机、生态危机、战争威胁等等都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来解决。在发展问题上,更是需要各国加强交流与合作,摈弃成见,求同存异,这样才是当今全球问题的解决之道。

  资本主义国家有着丰富的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对于中国而言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到对自身发展有益的经验教训,加快发展速度;社会主义制度有着自然的优势,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为高级的社会形态,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要意义;国际组织的积极角色为世界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将中国同世界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吸取人类有益成果,内外兼修,对中国发展而言才是良方,充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才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融入世界发展历程。

  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要坚持自主创新为主,吸收引进为辅,要大力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发展绿色环保节能新技术,走创新强国之路,只有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不受制于人,与此同时要注重引进吸收国外有益的先进成果为我所用,补齐国内短板,促进吸收后的再消化,之后要推动我国领先技术出口,从国内走向国际。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承担大国责任,在国际社会积极履行应当的义务,同时要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中国同国际的交流不仅限于技术层面,要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有深刻内涵,合作的内容不仅局限在经济领域,在维护世界稳定、促进共同发展上都要有所作为。要积极进行绿色发展实践交流与互动,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虽然发展状况与阶段不尽相同,已有绿色发展实践程度也不相同,但这一理念和目标是一致的,在人类生存挑战面前不分人群种族的区别,不分地理区域的区别,不分社会形态的区别,不分发展程度的区别,因此有着共同实践的基础,中国的科学实践可以为他人提供帮助,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更是对我国的借鉴和促进。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围绕这一重要实践各方都应做出积极贡献,这关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趋势也是必然,中国只有在国际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才有利于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有利于解决世界上面临的共同问题,这是双赢的局面。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