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伦理道德论文

东方文明的大善之道阐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07 共5472字

  对于东方文明之象征---儒、释、道的精髓,有人概括为“生命之学”, 有人概括为“和文化”, 有人概括为“包容精神”, 有人概括为“内求修身、克己谦让”之理念,如此等等,都有启人哲思之益。 比丘本性今拟以“大善”来统合东方文明,尤其东方文明中的伦理与道德, 即东方文明是教人舍恶从善之道,是关于善的追求与实践之道。

  在东方文明中,善,是天地宇宙之理,是人性人心之本, 是一切人生存生活的立身处世之基。

  善,是东方文明的核心精华,是东方伦理道德的制高点。

  对东方文明之大善特性的把握与阐扬,有益于进一步激活东方传统文明的内在精神基因, 以指导当代社会现实。 同时,在与西方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中,凸显东方文明大善的价值,有益于反衬现代西方文明之病,有补于天下世道人心。

  本文尝试从东方文明大善的本体与根源、东方文明大善的内涵与榜样、 东方文明大善的当代现实意义等三个方面,来阐述东方文明的大善之道。

  东方文明之大善的本体与根源

  “本体”相对于现象而言 ,是本性 、根本和内在依据,是终极、超越、无限的理法。 在东方文明中,善的本体与根源是天性、心性。 万法归一,一归于心性、归于至善。 心性是本体,善是其相用。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 《论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在儒家看来,人之善来自本性、 本心,“善”、“仁”、“良知”、“良能”皆内在于心, 为此,《论语》 曰:“我欲仁, 斯仁至矣”.天地厚德载物, 永远在无私奉献, 无私地养育、化育生命万物,天地之道内化为人的“天命”,成为人的本性。 人通过自我道德修养,把天命赋予的本来善性尽量地实现出来,就可以达到 “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善即是率性,是顺应天性、本性之道,至善是天命、人性、本心的终极、圆满状态。

  在老庄思想中,“道”是现象的本体,是天地万物之本,《老子》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出现在宇宙万物之前, 又存在于万物之中。 《老子》曰:“道者,万物之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 ” 孕育万物却不主宰万物 , 有恩于万物却不居功自傲。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如是说。 “道”是人类社会所必须遵守的自然规律,违反这些自然规律就会事与愿违。 自然之道内化成为人的生命本体,遵道而行就成为人之“德”. 《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人只有遵循“道”,才能控制人非分的贪欲,平心静气,“无为而无不为”. 人顺应自然之“道”,就是最幸福的生活,就可如《庄子》所言:“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可以达到与道合一的大善圆满境界。

  在大乘佛教, 以永恒清净的真如实相为自性、心性之本,心性即法性、佛心、佛性,是绝对清净大善、大智慧与大慈悲的本体,修行的要旨即是直探心源, 舍染返净,“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佛教认为,众生因为无明愚痴,不能了达真如实相,没有正念、正知、正见,因虚妄分别心、自私自利而起惑造业,因造业而受苦,无论修善、为恶皆执着以为实,皆不离我执、我慢,与真如本体不相应,而在三界生死轮回中流转。 诸佛因为证得了与真如本体相合一的一切种智,时时处处都与真如自性相应,所以有大智慧、大慈悲,能成就大安乐、绝对善。 “明心见性”即可到达大善的境界。 成佛,即是自利利他的圆满、绝对善的圆满。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以上文字中, 出现了“道 ”、“ 天 ”、“ 性 ” 等概念 ,在东方文化中有多种含义---“道”:一 、宇宙万物产生和发 展的总根源 ; 二 、自然规律;三、人类社会的一种规则、法则。

  “性”:一 、性即本性 、本质 ;其二 、性即特性 ; 其三、性即生命。

  “天”: 一 、 自然之天 、 物质之天 、 天然之天 ; 第二、神灵之天,即天命之天、主宰之天;第三、义理之天,即客观规律或精神性的本体。

  东方文明之大善的内涵与榜样

  儒家之善以“仁爱”为内在核心,以“礼”为外在的形式和秩序的保障。 “仁爱”之善由内而外,即儒家的善,《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一体观。善的目标是成为“君子”、“圣贤”.在儒家看来,个人、家庭、教育、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是一个整体,一个人正心、诚意、修身,有正面的价值,会影响到家庭成员、周围亲朋乃至整个社会成员都往好的方向发展, 使人与人、 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积极、和谐、向上,让社会充满正能量,也会让国家稳定强大。 这样的国家也会成为世界的主流和典范,为全人类的和平与幸福做出贡献。

  儒家之善的内容十分丰富。 《弟子规》 曰:“泛爱众,而亲仁”,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孝、悌、忠、义”、“仁、义、礼、智、信”等等。 其他重要的还有很多。 比如:“忠恕”之道,即诚心诚意地待人做事、宽厚大度,有包容心。 再比如,推己及人,《论语》就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就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再比如,克己复礼,《论语》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提倡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儒家思想是将善由个人而及群体地全面推进,君子、圣贤“行善避恶”、“止于至善”,自律、爱人、利人,以善与爱的情怀与实践,推进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如是说。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