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社会学论文

艺术类招考制度的理性思考与变革(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0-21 共6967字

  二、艺术类招考制度的理性思考与变革

  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是教育改革中涉及面广、复杂度高的一项系统工程。高考招生考试制度的调整,既可以对基础教育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又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生源结构和质量,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效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 《纲要》) 提出: “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加强考试管理,完善专业考试机构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艺术类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事关艺术类考生的切身利益和艺术事业的发展,需要遵循 《纲要》指定的基本方向,从艺术类人才成长的特点出发,着力于优化结构、控制数量、提高质量,建立起适应社会需求、符合学生成长的新机制,不断提高人才选拔的科学性。

  ( 一) 合理压缩艺术类人才的招生规模,尤其是就业率持续偏低的专业

  艺考或许解决了暂时的升学问题,但没有解决成才和发展的问题,仅仅是推迟了矛盾发生的时间。因此,合理压缩艺术类人才的招生规模,尤其是就业率持续偏低专业的招生数量是当前亟须采取的举措。艺术类专业就业难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快速向热门专业扩散的现象表明,艺术类人才总量过剩的情况已经相当严重,而且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在一定时期内又不会出现爆发式增长。逐步化解艺术类人才总量过剩的问题,也有助于改善人才的质量和结构,应该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艺考热的实质不完全是艺术教育自身的问题,还涉及整个教育资源的配置。

  在数量限制的同时,拓宽人才成长发展的渠道,推动文理科录取率以及各个地区间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应该成为改革的配套措施。对于无法通过高考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最根本的不是通过艺考的方式让他们有学上,而是应该尽早掌握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能,走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子。只有疏通人才发展的多元渠道,特别是为职业教育提供更多政策支持,才能有效地分流学生,改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状。

  ( 二) 立足高等艺术专业教育和学生长远发展,逐步分类提高有关专业文化成绩要求

  提高艺术类人才的选拔质量,需要从提高艺术类人才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两个方面共同着力。文化素质对艺术人才成长的重要意义,已经成为艺术教育界人士的共识。历史上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无一不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势也对艺术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形象思维能力外,分析、综合、抽象等逻辑思维能力同样是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专业的学习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也更加全面。文化课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认知、理解、接受等基本的学习能力,应该在现有基础上稳步提高。从短期角度看,此举可以引导学生理性选择艺术类专业,对多年来的艺考热现象起到降温作用。从长远角度看,这一做法还将引导基础教育重视和加强艺考生的文化课学习,并且鼓励那些具有良好文化素质且真正热爱艺术的学生投身艺术专业。学生打下全面坚实的文化基础进入高等院校后,便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促使艺术教育的高位发展。

  教育部印发的 《关于做好 2014 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 “各省招生考试机构、高等学校要在当前本地 ( 校) 划定文化成绩录取标准基础上,立足高等艺术专业教育和学生长远发展,逐步分类提高有关专业文化的成绩要求。” 《艺术学门类专业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 美术科类本科专业学生的文化课控制分数线不能低于同批次普通文理科学生文化成绩的 70%; 音乐专业学生不能低于同批次普通文理科考生文化成绩的 65%.上述规定对当年艺考产生了比较显着的影响,多个省市艺考生绝对人数和比例双双下降,甚至出现多年罕见的两位数降幅。2014 年湖南省艺考总人数 40 024 人,比上年减少 2 330 人,降幅 5. 5%.2014 年重庆市艺考总人数 20 484 人,比上年减少 7 807 人,降幅高达27. 6% .而当年湖南、重庆高考总人数均在增长,可见艺考生比例的降幅更大。2014 年湖北省艺考总人数为 41 916 人,比上年减少 7748 人,降幅15. 6% ,接近高考总人数降幅的一倍。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一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效果。因文化课成绩提高而退出艺考的学生,恰恰是由于成绩限制而被动地选择艺考的群体,也就是突击式备考的主力。因此,这种调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稳步提高艺术类考生文化课的要求,具有减量提质的双重作用,应该成为未来坚持开展艺术类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

  ( 三) 省级统考既要加强规范化的要求,又要避免出现单一僵化局面

  就艺术专业考试而言,目前的省级统考和校考两种招考方式各有特色[3],应该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分类完善,形成适合不同类型人才特点的评价和选拔机制。具体来说,省级统考主要评价专业基础能力,为普通院校选拔合格的艺术人才提供依据; 校考重点评价创造性才能,为高水平院校选拔具有艺术潜力的人才。普通院校主要培养专业领域的合格从业者,考试应该侧重检测其专业学习所必需的基础能力。以往由于组织校考的院校较多,考生需要在一两个月的时间里四处赶考,挤占了大量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正常的学习秩序。随着校考范围的缩小,普通院校将普遍采用省级统考的成绩。除了减轻学生的备考负担外,高校之间的生源竞争也会更加激烈。

  这将倒逼高校提高办学质量,优化专业设置,增强优势和特色,以吸引优秀学生。

  适用范围扩大以后,省级统考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将明显增强。完善省级统考制度,既要加强规范化的要求,还要避免走向单一僵化。具体来说,就是优化考试内容设置,在现有考试科目的基础上,针对同一学科不同专业的特点增设考试科目,使其能够科学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专业水平。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学科定位和专业要求,自主确定考生必须参考的科目种类及成绩计算方式,并提前时间向社会公布。考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目标,结合成绩优势,灵活选择高校及专业。这样就扩大了学校和学生间的双向选择权利,在充分发挥统一考试优势的同时,又避免同质化,提高人才选拔的针对性,也有利于推动高校形成差异化的竞争。

  评价方式多元化以后,将扭转以考为纲和唯分数论的教育模式,推动基础教育教学方式从应试教育向提高素质转变。省级统考效力扩大以后,集中应考的压力反而增大,并且仍未摆脱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因此,未来省级统考应该借鉴社会化考试的经验,一年多次举行,放宽参考学生的年级,成绩在一定年限内有效,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实行多次考试,符合招考分离的改革目标,还可以有效提高考试对教学的反推作用,将终结性评价改革作为对学习具有指导作用的形成性评价,将 “对于学习的评价”提升为具有诊断和发展功能的 “为了学习的评价”.[4]考试不再过分强调淘汰性,也有利于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专业统考提前通过以后,艺考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化课学习中去,对提高文化课成绩必将产生积极影响。

  ( 四) 校考需要更加突出选拔性要求,将真正富有艺术天赋和潜力的人才选拔出来

  高水平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专业领域的领军人才。由于通过省级统考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艺术专业的基本能力,因此,校考需要更加突出选拔性的要求,特别是着重于创造性才能的评价,选拔出真正富有艺术天赋和潜力的人才。与其他学科相比,艺术学科有明显的特殊性,它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鼓励的是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因而,创造性对艺术类人才的长期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标准化的考试只是将 “训练有素”的学生筛选了出来,不利于那些有艺术潜力的学生脱颖而出。校考采取更加灵活自主的招考方式和内容,符合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并且为特殊人才的选拔提供了空间,还有利于推进高校发挥办学特色。

  从长期看,多元化人才选拔的招生考试制度,有助于化解艺术类专业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

  国外艺校的招生原则和理念,十分看重学生的平时积累和艺术天分。学生在申请艺术院校时,需要制作个人作品集,藉此全面地展示自身在艺术学习方面的特长。[5]

  借鉴国外的经验,基础教育阶段应该为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把真正具有艺术潜能的 “好苗子”尽早发掘出来,并给予更大的关注。在招生过程中,采取自主申请的方式,学生提交自己的学习档案和个人作品集; 高等院校根据这些申请材料,综合了解申请学生的各方面特点,初步判断其创造才能和艺术发展潜力;再结合专业测试、面试等方式,确定最终录取的人选。对于确有特殊艺术才能的学生,在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下可以破格录取。进入高等院校后,连续的档案记录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及特长,制订适合的个性化培养方案,真正将因材施教的理念落到实处。

  由于艺术评价标准相对比较主观,容易滋生腐败行为,社会各界及考生对此多有顾虑。

  破解这一难题的根本措施还是需要健全和完善制度,加大信息公开和公示力度,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和手段,促进艺术类专业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针对最容易引发争议的面试环节,可以引入独立第三方对考生考试过程进行实时视频监控,全程记录,并且严格执行回避制度和追责制度。特别对于破格录取的学生,高校应该更加全面地公开所有信息,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参 考 文 献]

  [1]李萍。 高校艺术类艺考热和就业率低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9( 13) :114-115.
  [2]付连兴。 对高校招生“艺考热”的思考[J]. 山东教育:中学刊,2005( 14) :6.
  [3]谭鲁芳 . 关于艺术类招生专业统考的思考[J]. 科技信息,2010( 14) :456-457.
  [4]易鑫,俞水 . 招考改革: 牵一发动全身的“牛鼻子”[N].中国教育报,2013 -11 -23( 3) .
  [5]李北辰。 国外艺考: 一切看作品[N]. 华夏时报,2013 -04 - 29( 36) .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