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社会学论文

未来展望:创建价值引领的优质“补习教育”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2-30 共7266字
  第五章 未来展望:创建价值引领的优质“补习教育”
  
  从田野观察和问卷调查研究中不难发现,当前的“补习教育”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隐忧,为避免“补习教育”走向一种极端,彻底沦为“制式教育”的附属品,陷入“剪不断、理还乱”的混乱局面,创建一种优质的、更为符合当前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需要的“补习教育”势在必行。从古到今,“补习教育”与制度化学校教育相生相伴,在政府严禁的年代,最终被贴上“屡禁不止”的标签。何不转换思维,创建一种基于价值引领的更为优质的“补习教育”?毕竟比起“屡禁不止”,“积极发展"来得更有意义。那么创建优质“补习教育”,就要不断优化“补习教育”内涵,重塑其文化形象,让当前的问题多多的“补习教育”得以华丽转型。
  
  一、重塑内涵,优化“补习教育”的文化形象
  
  “补习教育”的文化形象随着人们对“补习教育”的误解和过大的期望不自觉地走向了一段迷途,以至于在这条道路上引来更多的质疑。所幸还有一些致力于“补习教育”的社会人士对其充满信心。优化“补习教育”的内涵,重塑“补习教育”的文化形象便显得尤为重要。
  
  (一)积极优化“补习教育”的内涵
  
  某事物的内涵就是该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补习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所诠释出来的内涵有所不同。只有针对具体情况,由客观条件出发,冷静理智地看待“补习教育”,“补习教育”才能发挥积极作用。这就要求人们要以一个有弹力的、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社会存在。只有不断更新“补习教育”观念,才能将其深入优化,促使其发挥本质作用。
  
  (二)重塑“补习教育”的文化形象
  
  “补习教育”文化由补习机构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共同构成。本论文在导论中已界定,只对“补习教育”的精神文化进行研究。“补习教育”的精神文化包括补习机构的核心文化和补习参与者的个体文化。一致的目标、价值观、相同的理念等等,构成了补习机构的核心文化,具体而言就是该补习机构要实现的补习教育目标、过程及结果的设计和计划。而处于补习机构中的个体,包括所有的补习教育参与者,其自身文化除了某些与核心文化相似或一致的部分,还有与其他个体相似的文化以及属于自己独有的那部分文化。如下图所示:
  
  个体文化在丰富“补习教育”核心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干扰和困难。尽管补习教育从业者在不懈努力,但要想使所有个体文化对核心文化目标的实现起积极作用是绝对具有挑战性的,然而,面对这一混乱的文化局面,放弃不是“补习教育”的性格。这时候“补习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教育形式,由于其极具弹力的特性,使得这一矛盾趋向于无限可能的协调合作。这也正是“补习教育”对国家教育事业在积极促进方面的表现。“补习教育”没有学校教育制度必须有的太多的限制条件,获得了使个性得以发展的广阔空间和极大的可能性。“补习教育”正是这些微观且隐形文化的一个中介和联结者。它尽力寻找一个更加适合个体文化的方法,一方面使补习教育参与者自身文化向核心文化靠拢,另一方面也使参与者自身文化在群体整体文化中得到体现和积极发展。它始终在维持个体多元性和目标统一性之间的微妙平衡,这就是“补习教育”的文化形象。“补习教育”的文化形象要求我们转变对待“补习教育”的观念,它并不是学校、家庭等借以完成任务的手段,也不是提高成绩获得技能的工具。它是当补习者感到迷茫时,沟通补习者与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是补习者需要人生冲刺时的加油站,更是补习者发现自我,更好地融入社会、家庭、学校的助推力。
  
  (三)华丽转型:从课后补充到多维辅助的角色转变
  
  “补习教育”并不是制式教育的附属,制度化学校的影子。它是针对国家教育制度下学校教育力所不及的地方和制度化学校的缺陷进行补充和提升的角色,是一种多维辅助,即在公立学校教育的多个方面都能给予支持和补遗,加以辅助。补习者的知识技能、情感发展、社会生存能力、身心成长、人际交往、人生规划等等都在“补习教育”所涉及的范围之内,并不仅仅是提高补习者业务水平的工具。
  
  但在对“制式教育”补遗、多维辅助中,“补习教育”更是有针对性的。每个补习者都是因为发现自身的薄弱项才会选择进行“补习教育”,而“补习教育”正是主要针对补习者的薄弱点进行有计划提升的教育活动。
  
  二、创建优质“补习教育”的文化引领原则
  
  “补习教育”是一种文化,固然有其独特的文化性格。这种文化性格对整个“补习教育”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推动其持续发展的作用。创建共同的、有效的目标,就是创建一种凝聚力,是整个“补习教育”文化的灵魂;打造以民主为前提、以合作为根本、以效益为宗旨的具有特色的“补习教育”文化是其精髓;勇于创新并敢于做的精神就是“补习教育”朝优质方向发展的动力。
  
  (一)统一理念原则
  
  理念是补习机构对优质“补习教育”的追求,是对补习机构未来的追求。统一理念原则就是将补习机构的宗旨、愿景、目标和价值观连为一体,为补习机构的发展指引方向。以效益为宗旨,勾勒补习机构内部所有补习教育参与者发展的美好景象,将自己摆放在正确的位置上,着力辅助国家教育事业,又不失自我个性,重点以实现补习者整体素质的提升和促进补习者更加适应社会和时代生活为目标。“补习教育”的价值观在于更关注补习者的自身价值还是只关注补习者所处环境中的具体成就,例如中小学参与补习,是更关注学生本身的发展和自身价值的体现,还是只关注分数、成绩是否有所提高;在于只关注最终结果,还是关注整个过程中补习者的每一次变化。
  
  刻意统一“补习教育”理念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但补习机构要学会统一“补习教育”理念,只有最大程度上统一理念才能够使补习机构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统一“补习教育”理念就是要与补习参与者及家庭合作,尽可能与补习者所在单位或者学校取得联系,从而形成一种合力,逐渐构建一种优质的“补习教育”.
  
  (二)凝聚力原则
  
  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为实现群体活动的目标而相互协作奋进的程度。一个群体就如同一辆汽车,汽车的行驶需要油门、离合器和刹车等的相互配合,任何一项出了故障,都有可能导致汽车抛锚。在补习机构里面,补习者的发展就是一辆急待前行的汽车,除了自身的功能特性及引擎,补习提供者、家庭和自身就像油门、离合器和刹车,只有相互的协调配合才能使汽车顺利到达目的地。他们的责任是在做好自己的基础上相互配合,凝聚在一起共同完成培养孩子的目标。
  
  凝聚力原则要求补习者、家庭和补习教育提供者有高度的归属感,“补习教育”一旦开始,相关人员就要积极地将自己放在“补习教育”的氛围之中,明确“补习教育”的目标,团结协作、凝结成一股力量,共同朝目标方向前进。凝聚力越高,实现目标的动力越大,成功的几率也越大,速度也会提高。因此,为实现“补习教育”的目标,坚持凝聚力原则是重中之重。
  
  (三)特色原则(个性原则)
  
  特色是一件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着标志,彰显了该事物的独特性格。创建优质“补习教育”的特色原则就是要打造以民主为前提、以合作为根本、以效益为宗旨的特色“补习教育”文化。
  
  1.以民主为前提
  
  民主,在“补习教育”中即指补习教育参与者、家庭及公立学校有参与补习机构实施“补习教育”过程的权利或者对补习机构所提供的“补习教育”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民主是打造具有特色的补习教育文化的重大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补习机构不再孤立无援,家庭及公立学校不再有所置疑,而作为“补习教育”最重要的角色--补习者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进一步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特点及强弱项,从而为自己的发展做规划。民主是合作的前提,合作需要宽容,“补习教育”本身就是多元的,是具有一定宽容性的,因此,民主更是整个“补习教育”获得效益的大提前。
  
  2.以合作为根本
  
  合作,即由某事或某项任务的相关主体互相配合来完成该事或者该项任务。合作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在当今社会中更好地生存的必要前提。作为补习机构,提高补习质量,充分发挥“补习教育”的积极作用就是其首要任务。而补习参与者、家庭、公立学校等都是“补习教育”的相关主体,求得相关主体的合作是“补习教育”得以发挥本质作用的有力保障。
  
  (1)补习机构内部所有补习参与者的合作
  
  “补习教育”中的合作文化,以补习机构内部所有补习参与者的合作为中心,包括补习机构开办者、补习教育者和补习者之间的交叉合作。这种交叉合作首先要求人格上的平等与尊重。补习机构与公立学校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在这种情况下,补习教育参与者各方都需要做一些调整以适应“补习教育”文化。走进补习机构,补习教育参与者更多的是一种合作关系,而不是从属关系,或者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补习机构对于补习参与者而言是可以坦言失败的避风港,是重装梦想的出发地,而这一切是由补习参与者共同营造的。
  
  (2)促进补习者与其家庭及所在公立学校的合作
  
  补习者、家庭、所在公立学校三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矛盾或者是问题,此时“补习教育”的作用在于通过疏导和改善补习者的想法和态度以使补习者更好地融入其家庭和所在公立学校,获得补习者与家庭和公立学校的和谐相处,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合作。
  
  (3)争取补习机构与补习者所在公立学校的合作
  
  补习机构以补遗和多维辅助公立学校的角色在社会舞台登场,首先产生关系的应该是公立学校。这种合作不应该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招生合作,确切地说应该是沟通,沟通补习者在公立学校和补习机构的表现,共同为补习者的发展出谋划策。补习机构争取与补习者所在公立学校的合作,一方面能够对补习者的提高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能够使补习者更好地适应公立学校的节奏。
  
  (4)创建补习者、补习机构、家庭及公立学校四方合作
  
  补习机构、家庭及公立学校的焦点是为补习者的提高,而补习者作为一切作用力的中心,是接受“补习教育”最终是否获得成果的唯一体现。因此补习机构、家庭及公立学校与补习者能够四方合作才能使“补习教育”最终发挥作用。就像一辆汽车,离合器、油门、方向盘、刹车缺一不可,有一方配合不好,车子就会出现问题。不仅自身无法前行,甚至有可能造成难以控制的局面。
  
  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创建“补习共同体”.“补习共同体”是一个极富凝聚力的词,它代表着一种信念。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补习者、家长、补习机构和公立学校之间互相鼓励、信任、尊重、理解、合作,共同参与补习者的成长与发展。“补习共同体”由补习机构、补习者和补习者的家庭构成的,可以的情况下补习者所在公立学校的班主任或者教师也可以参与进来,以促进补习者发展为核心目标,体现出的是一种团队精神。
  
  3.以效益为宗旨
  
  效益是指补习机构在符合时代和国家政策的要求的基础上,科学地设置补习教育目标,合理并充分利用人、财、物等资源,保证“补习教育”发挥其最佳效果,使“补习教育”的相关方面获得收益。效益是“补习教育”的最终要求和价值体现。而“补习教育”的效益在于,补习者参加“补习教育”是否能够按照刚参加“补习教育”时的计划实现自身有针对性的提升和其他各方面的改善,补习者本身便是“补习教育”的评价依据,在思维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知识技能等方面是否有所改变,改变的尺度有多大,而评价这一系列变化的是补习机构、家庭、公立学校及补习者本人。
  
  尽管具体的评价方案还有待研究,但评价标准一旦具体化,评价又不免陷于形式而失去意义。这是未来“补习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具有特色的“补习教育”文化以效益为宗旨。为了补习机构的现实生存,经济效益必须是补习机构的效益之一,但经济效益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是补习机构的最直接效益。补习机构最直接的效益是补习者实现发展的程度。“补习教育”坚持以效益为宗旨就是坚持以补习者得到发展为宗旨,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科学地设置符合补习者个性的补习教育形式、课程内容及方式方法,充分并合理地利用所拥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补习教育”在每个补习者身上发挥其最佳作用。
  
  (四)敢于做原则
  
  “补习教育”的存在是否合理,以什么形式存在更合理,该以什么态度对待“补习教育”等等问题依然是目前教育上讨论的问题。然而“补习教育”日益火热,在暴露出一些问题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补习教育”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一些补习机构通过登山、户外冒险等实践课锻炼了补习者的意志;通过集体旅游,培养了补习者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等等。而这些课程在目前的国家教育制度下,公立学校实施起来是很难的,这些实践课本身也具有一定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要勇于创新,更要有敢于做的精神。有时候不是缺乏创新思路,而是受现实制度的束缚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敢创新,即使创新了,又因为各种原因的牵绊,不敢做,这是很不可取的,因此要敢于创新更要敢于做。这个时代是需要创新的时代,“补习教育”处在一个目前来看无所适从的位置更加需要创新,因此具有特色的“补习教育”文化必须具备敢于挑战传统,敢于不随波逐流,勇于挑战的创新精神。
  
  敢于做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别人不做,而某补习机构综合各项因素,确定合理方案后敢于做;二是别人在做,而某补习机构意识到已有“补习教育”的不足,敢于坚持做自己的特色。“敢于做”是一种挑战,很多时候要遭受世人的不理解,甚至是误解;“敢于做”是一种冒险,要面对很多种可能性,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补习机构在发展“补习教育”时,离不开敢于做的精神,也只有当面临困难,遭遇误解时敢于做,“补习教育”才能朝优质方向发展。
  
  三、升级特色,重组“补习教育”的多元模式
  
  重组“补习教育”的多元模式,首先必须尊重“补习教育”的多元本质。“补习教育”本身就是多元的,形式多元、内容多元、模式多元、管理多元等。多元有时候显得混乱,但“乱”正是“补习教育”的精髓之处,“乱”代表了一种宽容,对“补习教育”多种组织形式的宽容、对补习者学习管理的宽容、对补习教育者自我发展的宽容、对课程内容模式的宽容等,宽容使得个性张扬,宽容带来生机勃勃,宽容让“补习教育”更具教育意义。但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也不是毫无选择;是对补习参与者个性的充分尊重,是对“补习教育”发展规律的充分遵循,也是对“补习教育”形式、内容及模式等的理性选择。
  
  (一)机构组织模式
  
  补习机构组织模式,是指补习机构的开办形式和补习机构内部的人员组织方式等。补习机构的开办形式可以有多种,有个人独立开办、团体开办或别的合作开办形式,例如某电脑出售公司与计算机补习机构合作等。
  
  直线-职能与委员会结合是补习机构的理想模式。直线-职能制,是将补习机构内部成员分为两类,一类按补习机构内部设定的原则行使指挥权以统筹各级组织的工作,这是直线式;另一类是按照专业化原则从事各项职能管理工作,这是职能式。①补习机构中,内部成员包括所有补习教育参与者,即补习教育提供者和补习教育接受者,补习教育提供者中,开办者行使指挥权,其他提供者主要负责“补习教育”的输入,而补习教育接受者是补习教育质量的直接输出者。在补习机构中,这三者缺一不可。
  
  委员会是补习机构中一种特殊的组织结构,是在补习教育提供者、补习教育接受者及家庭中选出的代表共同组成的,为的是从“补习教育”的各个相关方面宏观规划下一步的补习教育方案,起决策、咨询、合作和协调作用。委员会也可以在不影响公立学校教师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为他们设置一条弹性制度,以此争取公立学校教师的参与。
  
  直线-职能结合委员会制是一种彰显公平的机构组织模式,将补习者纳入这一制度中,是将整个机构作为一个合作团队的前提。只有在团队中各司其职、各显神通,才能使团队取得最大最佳程度的发展。
  
  (二)学习管理模式
  
  学习管理是指借鉴管理学的方法,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手段,把学习进行流程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从而不断创建更新更好的方案以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补习者是学习管理的主体。补习机构指导和帮助补习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管理。补习机构是补习者寻求自我发展的天地,在学习管理的过程中,补习者是这项管理的总指挥,而与学习有关的因素都是补习者进行管理的对象。补习者可以寻求来自补习机构、家庭、公立学校等的一切资源的帮助并将其合理规划。
  
  (三)补习教育者职责模式
  
  补习教育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有着绝对的地位和不容置疑的权威;亦不纯粹是现代意义上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补习教育者在其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多的是与补习者平等互助、共同促进、一起探索学习的角色。
  
  补习教育者的职责在于根据补习者的特点和薄弱项,与补习者共同设计提高和改善方案,协助其执行,并且帮助补习者进行自我评价和正确归因。这一新职责并不否定补习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在与补习者共同设计发展方案时,补习者由于年龄、心身发展程度、社会阅历、自我评价等等方面的影响,可能对目标的设定不够客观、实现目标的过程计划不具有可行性等,这时候补习教育者要给予正确的引导,有的时候甚至需要作为主要力量去干涉补习者的目标实现过程,以期帮助补习者达到其所需要的目标。
  
  (四)课程设计模式
  
  “补习教育”与“制式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制式教育”需要考虑的因素比补习机构多很多,面对的是全国人民,而补习机构面对的是补习机构中的补习者,范围极大地缩小了,阻碍的因素也就少了很多。“制式教育”无法使每个接受教育的人满意,但补习机构可以做到使参与自己机构的补习者尽可能的满意。在课程模式设计上自然也就有更大的灵活性。国家正规教育缺乏实践课的锻炼,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中都有有关实践课的设置,然而考虑到安全问题、资金问题、与家庭沟通等问题上,这些实践课大都无法依照课程设置执行,逐渐发展成了课表上有,而实际没有的课程;或者实际中也有实践课,但这些实践课大都流于形式,起不到真正的锻炼作用,逐渐地,学生对这样的实践课开始失望,也开始没有了兴趣,认为学校的所有课都是一样的,“都是那么回事”.从这一现象反思,现代的学生也许并非缺乏学习能力,只是缺乏了学习的热情和激情,没有了学习动力,没有一个能够说服自己认真学习的理由。这正是学校教育的缺失,因此“补习教育”有责任去帮助补习者挖掘学习的理由,挖掘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有了学习理由,补习者在学习道路上已经成功了一多半。
  
  因此“补习教育”在课程设计上应该具备趣味性和创新性。趣味在于让补习者燃起学习欲望,而创新在于使补习者更加了解学习。在具体形式上,“补习教育”的课程可以分为文化课和实践课。文化课主要是教会补习者思维方式、知识迁移、熟练技能等;实践课主要帮助补习者联系实际,获得直接经验来丰富补习者的学习生活,明白什么是学习,从而更好地学习。
  
  总之,“补习教育”本身的多元性要求补习机构在实施“补习教育”时在各方面采取多元化模式,一方面适应“补习教育”的本质要求,另一方面在多元宽容的氛围中求得补习者的多元发展。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