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中职学校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管理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3-07 共3908字
论文摘要

  在中职学校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不容忽视的力量。所谓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是指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由于个体(如内心的需要、性格、心理距离)、家庭环境、血缘地缘趣缘等相近或相似,以及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以情感为纽带而自发形成的集合。班级内的非正式群体是指相对班委、团支部等正式群体而言的小群体。这些小群体自发形成,具有不稳定性,成员之间以共同兴趣和价值观为基础,以深厚的感情和有效的沟通为纽带,有较强的组织,由“核心人物”起领袖作用,对班集体的建设和管理具有双导向作用。

  一、调研思路
  
  本次调查选取了水产学校在校学生共计150名,其中男生99人,女生51人,以及班主任12名。水产学校是一所省属重点中专,职教示范学校,采用2+1学制,即第一二年级集中在校学习,第三年进行顶岗毕业综合实习,具有中职学校的共同属性。本研究选取了4个在校班级的学生作为被试。调查发放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50份,问卷回收率100%,剔除无效问卷11份,有效问卷139份,问卷有效率为92.7%;班主任主要采取访谈调查的形式。

  二、中职学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及其积极作用

  在中职班级工作和活动中一般由班主任一手包办,从而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导致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进而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班级教育管理活动的实际效果。

  只有教师信任的或担任班团支委干部的学生得到锻炼和重视,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班集体的管理和建设,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民主意识得不到发展。即使有的班主任意识到非正式群体的客观存在,也大多缺乏对这类群体的正确分析和认识,更谈不上合理地引导其健康发展了。在对待这类群体的态度和做法上有偏差,要么都打击压制,只看到它的消极作用,看不到其积极作用;要么就放任自流,虽承认它的存在,却不予理睬,不闻不问,当破坏型群体给班级或学校造成不良后果后,才想办法进行管理。这些做法不利于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应予以改正。

  (二)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非正式群体采取“一刀切”做法

  长期以来,班主任工作都处于经验水平,科学化的程度远远赶不上学生的变化。从调查发现,85%的教师不是很愿意担任中专的班主任,即使当班主任,80%的教师是“因为要评职称”,5%的教师是“政治任务”。

  水产学校的班主任都是兼职的,除了要进行班级管理,还要进行教学或是其他行政事务,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分析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也就没有对非正群体进行区别对待,所持有的态度都倾向于一致,即只看到其消极作用,认为这些小团体是一种破环力量,不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来管理。甚至横加干涉和强制瓦解,结果导致班集体管理上的混乱,不利于班集体的建设和管理。

  (三)不善于利用班级中的“核心人物”

  受到社会风气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中职学生把班团支委干部看成“当官”的,有一些干部比较固定,使得这部分学生成了“老干部”,进而养成了官僚作风,不能平等地对待同学,权利欲望强,随意指挥同学做事情。

  班主任也把干部当成是自己的助手,认为他们就是为老师和班级做事情的,忽略了班级中人缘型人物的辐射作用,也没有注意到群体核心人物的引导,导致非正式群体和班集体产生距离感,也不利于学生发展和班集体建设。

  三、中职学校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中职学生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管理者应该正确认识,并能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消极作用,对于破坏型群体,经引导教育无果后应果断瓦解。

  (一)正确认识中职学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性和作用的双重性

  但凡有群体的地方,就一定存在非正式群体。作为管理人员,应该对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性质有正确的认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是中职学生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有一些教师缺乏对非正式群体的正确认识,从而在对待它的态度上有不同程度的偏差。不能只看到他的反面作用,将它与正式群体对立起来,不能歧视非正式群体的成员,更不能重伤、压制和轻易的瓦解,这样会导致班级矛盾的激化;也不能对其采取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虽然承认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但看不到它的消极作用,当消极型、破坏型群体给班级、学校乃至社会带来不良后果时才来管理。要能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的客观存在,全面分析它的功能和影响,要尊重学生,包容学生的缺点,能客观、科学地处理教育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非正式群体在正常的轨道运行。

  (二)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因为非正式群体的作用不同,所以在协调和引导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的方法,扬长避免,发挥所长,使其成为班级建设的正能量。

  1.支持并保护积极型群体,关注中间型群体,发挥其积极作用

  积极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一般都是积极向上,有健康的兴趣爱好,这种群体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因此要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在班上树立良好的学风和班风,使学生有机会发挥所长,增强归属感和成就感,但是这种群体也有小团体思想,有时思想比较幼稚,目光不长远,热情过火,因此除了要支持保护外,还要给予必要的引导,使之与正式群体协调一致,为班级建设添砖加瓦。

  同时要允许中间型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并引导其确定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化消极为积极。关注他们的存在,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并把他们的兴趣和主要精力引到班级正式群体中来。

  2.疏导消极型群体,瓦解破坏型群体

  对于消极型和破坏型非正式群体,必须坚持长抓转换工作,当然要注意方法和技巧,否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这两类群体都是不利于班级发展的,他们与班级“对着干”,对班级利益和荣誉都有较强的破坏力,同时也可能会影响一批有消极情绪的同学蜕变,拉拢中间型群体向其转化。更为严重的是,如若不及时转化,这类群体处于犯罪团伙的萌芽状态,所以做好这两类群体的疏导转化工作相当重要。具体措施如下: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树立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坚持民主集中,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导向作用,扬善抑恶,让这类群体慢慢瓦解。

  对于已经形成的这类群体,在转化工作中要投入耐心、恒心以及感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对于恋爱型非正式群体,不能简单地粗暴的强拆,因为处在这一时期的中职学生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越拆反而越紧密,可以进行目标导向或者兴趣转移,利用正面活动作引导,扩充群体规模,同时加强交流与合作,为他们的友谊提供交流的体会。

  注意发掘学生的优势,并予以肯定。中职学生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都有其闪光点,我们应当看到其优点,鼓励发挥其特长,因为适度的表扬能满足缺乏表扬学生的心理需要,在表扬的同时,把他推向为班集体服务、为集体争光的层面上,让其觉得“英雄有用武之地”,以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

  多方配合,加强管理,这类群体成员大多数因为家庭关心不够,所以要主动和家长联系,密切配合管理,但要注意方式方法,不然会适得其反。

  (三)注意对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引导

  中职学校学生非正式群体尽管不像正式群体那样有明确的组织机制,但一般都有一个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核心人物一般有能力强、性格随和、不计较、开朗外向等特点。他们在群体中起着榜样、调节和领导指挥作用,他们的这种地位和作用是群体成员在交往和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所以,对核心人物的引导具有重要意义。对非正式群体的“领导”,我们可以用真挚的关爱之情感动他们,用简而易懂的道理教化他们,并且做好“身教”的榜样作用,充分发挥人物的优势特长,并为班集体建设服务。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来影响其他成员,促使大多数成员积极进取,并且身心都能健康发展。

  (四)强化正式群体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由于中职学生生源的特殊性,作为班主任,更应该想方设法让每个学生能够在班集体里感到温暖和爱,如果学生处在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中,那么参加或组成非正式群体的可能性就降低了。因此,班主任在对班级正式群体进行管理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想方设法满足学生合理的健康兴趣爱好或者公益等方面的需要,使他们能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和爱,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感到“心理平衡”。其实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保持正式群体的活动,多下工夫使正式群体开展的活动更加多样,有新意,有层次,学生参与的机会增加,正式群体在学生心中就不会弱化,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同时在开展活动中,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相互接触,互相了解,沟通,关系更加密切,还有助于非正式群体在目标和行动上与正式群体趋于一致,从而使非正式群体能够融入到正式群体中。

  除了做好上述工作外,还应该与家庭、社会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立体化的教育网络,实现对非正式群体的全方位教育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学生在正式和非正式群体中和谐一致,全面健康发展。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中职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及其双向功能,区别对待,使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协调一致,互相补充,让每个成员都能在群体中拥有归属感和满足感,只有这样,学生和班级才能真正的“张扬个性,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路宏达.管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崔海英.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影响力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杨静光.古今管理理论概要[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4]王重鸣.管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王艳华.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管理现状研究[D].吉林:延边大学,2010.
  [6]郝文兰.农业中职学生非正式群体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引导[J].甘肃农业,2010(4).
  [7]许凝.初中学校班集体中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转化研究[D].吉林:延边大学,201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