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福建农林大文科科研现状困难及后续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6-09 共5321字
论文摘要

  当前,我国高校进入了新一轮以提升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为核心的竞争阶段,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依据之一。但由于学校类型、学科定位、科研基础等客观因素,我国农林高校文科科研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普遍存在高层次人才短缺、科研条件落后、科研氛围不浓等问题。如何克服这些瓶颈,加快文科科研发展步伐,拓展学校发展的学科空间是农林高校面临的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农林高校要认清形势,摆正位置,紧紧把握机会,立足实际,加强管理创新,做好科学定位,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加大经费投入,努力促进高等农林院校文科科研工作的发展。

  一、高等农林院校加快文科科研发展的必要性

  (一)文科科研发展在高等农林院校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任何一所大学的特色和优势学科及科研领域都是基于自身的历史文化、学科传统以及学校师资、设备等资源建设的。高等农林院校是立足于农村,服务于农村的多科性大学,在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农林院校的文科发展,必将有利于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机制体制,进而达到稳定农村、促进农村发展的目标。此外,从大学建设与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学科专业多样化,教师队伍多样化,学生人才多样化,文科与理工科相互补充促进,既有利于交叉创新的发展,又有利于良好科研精神与大学文化的塑造。因此,在以农林为优势学科的农林高校发展文科,提高文科科研水平对提高学校整体科研、教学及学科建设水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适应市场需求,向综合性大学转变,培养综合型人才的要求。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科研,文科学科的发展必须加强它的科研发展。

  (二)高等农林院校加快文科科研发展是时代的要求

  高等农林院校建立初衷是发展农林类专业,只是之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为包括文科、理科等学科的综合性高校,因此文科基础(包括科研基础)较为薄弱。在大力发展农林专业科研的氛围中,文科科研发展步履维艰,申报项目成功率较低,科研经费缺乏,导致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科研氛围不够浓厚,科研发展困难。实际上,文科科研与农林类专业科研一样重要,并能与相关专业密切结合,农村社会发展对文科科研成果也有着强烈的需求。

  尤其在农林院校发展综合化水平、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均不高的社会背景下,加快文科科研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当前农林高校文科科研实力较弱,难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发展的需要,也难以满足农林院校向综合型大学发展的需要。因此,农林院校应根据自身的性质及优势,选择科研角度与方向,加快发展文科科研。

  二、福建农林大学文科科研发展现状及困难

  福建农林大学是一所福建省属重点大学。在“以农为主,农、工、商、理、文协调发展”的建设目标指导下,以及近年来对文科科研的重视下,学校的文科研究力量不断加强,尤其在农村发展和一些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日益活跃,为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当前形势下,学校文科科研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困难。

  (一)文科研究人员与研究机构总数较少,发展速度慢

  福建农林大学社科类学院主要有5个,分别经济学院(农村发展学院,合署)、管理学院(旅游学院,合署)、公共管理学院、文法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这5个主要学院共有专任教师350多人,教授、副教授142人,取得博士学位74人,取得硕士学位324人。有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农业经济管理、林业经济管理;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农林经济管理;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应用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公共管理、应用经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成人教育学;3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农业推广硕士(农区、农科、农信领域)、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设有文科类专业相关的学院还包括安溪茶学院、艺术园林学院、作物科学学院、交通与土木工程学院。目前文科专业有: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旅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民族班)、英语、广告、法学、艺术设计、动画、旅游管理(茶文化与休闲旅游方向)、工商管理(茶企业管理方向)和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方向)等21个本科专业。

  相对而言,福建农林大学的文科类学院成立时间较短,在学科发展、师资队伍、科研发展等方面都比较薄弱。如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农村发展学院),2000年由原福建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和原福建林学院经济管理系合并组建而成,之后经历2次调整,现有会计学、工商管理等全日制本科专业,教职工68人,拥有农林经济管理等4个硕、博士学位点,3个农业推广专业硕士,4个本科专业,在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等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与本校传统农林类院系(植保、生科等专业)相比,其科研氛围与科研力量等仍需拓展、积累

  (二)文科科研项目逐年有所增加,但经费偏少

  2005-2012年,福建农林大学各类人文社科研究项目684项(不含横向),科研经费1213.8万元,平均为1.77万元/项。国家级(含部委)科研项目41项,经费418.1万元。另外,直至2010年才首次获科技部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立项,立项数占全省该年度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立项数的66.67%,是近年来福建省软科学项目获科技部立项数量最多、级别最高的一次,这也充分显示了福建农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实力明显提升,承担国家科研项目能力得到了加强。

  经费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条件,只有在经费充裕的条件下,科研工作的开展才能顺利进行,才能取得较好成效。由于文科科研氛围不够浓厚,科研项目偏少等现状,文科科研所获得的经费也存在着偏少这一瓶颈,导致激励性不高。福建农林大学科技工作年报中的统计数据表明本校近年来文科科研经费的总体趋势上升,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

  如2005年项目总金额为62.3万元,2009年增至184.4万元,而到2012年增至343.6万元,年均增长率达32.9%。但与2005-2012年全校农工类学科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2005-2012年全校每年承担国家和省的科研课题近400项,共承担科研项目3000多项,获得科研经费7.91亿元,特别是2009-2012年,承担科研项目1695项,科研计划经费达4.58亿元,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成果奖162项,其中社会科学相关的成果奖仅12项,比重偏低。

  (三)科研成果质量不高,获奖数不多

  2003-2012年,福建农林大学各类人文社科研究出版、发表着作82部,论文3588篇。数量不少,但作为评价科研质量的重要指标---获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相对较少。2003-2009年福建农林大学文科科研获得福建省社会科学技术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来看,除2005年下降外,总体趋势上升。如在福建省第五届至第八届社科成果评奖中,荣获福建省社会科学技术优秀成果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9项;获福建省政府优秀建言奖6项;提供领导决策咨询约90多项。这与成果总量基数相比,获奖比例不高,获奖数量不多。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与成果,但没有从总体上改变福建农林大学文科科研数量少,申报困难,重视不够,气氛淡薄、研究内容单一的现实。

  三、高等农林院校文科科研发展策略

  高等农林院校在坚持已有基础和优势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且为保持发展后劲,争取在多学科、多领域、多人次、高级别项目上获得支持立项。在文科科研经费上,高等农林院校应从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计划项目、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等方面积极挖掘自身的潜力,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相关项目过程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努力保持稳中有升的积极发展态势,并根据高校的现有实际加大配套资金的扶持力度与政策倾斜。针对目前大多数高等农林院校农理工科强势的情况,文科如何发展?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借助农科强势学科,重视交叉学科发展

  当今科研领域,交叉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已经成为新学科产生的温床,多学科、综合化的回归成为一种必然的潮流。但是,相对薄弱的人文学科和人文教育,使这一新的趋势和潮流难以在农业高校得到体现,科研领域的拓展和突破困难,跨学科协作相对较少,严重制约其科研事业的发展;同时,在既有的涉农科研领域内,面对繁芜庞杂的现代“三农”科研课题,越来越需要吸引不同学科相互协作。因为缺乏文理交融的思维模式、科研方法,农林院校科研日渐显现其弱点---难以满足项目所需要的综合性、跨学科要求,一些大项目被综合性大学甚至其他专业高校夺走,传统领域的科研受到挤压,传统优势日渐受到挑战。因此,以农工带文科,以文科促农工,依托农林院校强势学科经验,推动科研工作的和谐、全面发展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吸引高层次文科人才

  人才队伍是科研活动的灵魂,科研活动成效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由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所决定。纵观科研活动比较活跃、科研成果较为丰富的名校,无不重视引进人才,加强培养。因此,要发展农林院校文科科研活动,重要的一步就是加强人才队伍的引进与培养,多引进爱思考、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人才。从长远看来,农林高校人才培养关键在于文科专业青年教师的培养。

  并在两个方面给予关注:(1)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2)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应该鼓励青年加强学习,为他们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去国内其他高校或国外),并予以扶持。对于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通过科研团队建设、学科建设这个抓手,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优势,让年轻科研人才参与进来,共同申报科研,不断培养其科研能力。

  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还需注重科研队伍的合理匹配,各专业、研究领域不同,思维方式相异,通过年长者带领年青人、强者带弱者等能够起到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的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工作效率高、分工协作性强的团队,不断推动科研活动的质量提升。另外,更重要的是需要积极引进文科高层次人才。学校应该提供资金,创造环境,制定相关政策从海外、其他机构、高校引进人才,充实文科人才队伍,为农林高校补充新鲜血液,提升文科专业人才队伍质量,以带动整个队伍不断地、良性地向前发展。

  (三)重视文科科研管理,制定倾斜鼓励政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项目等为高等农林院校文科研究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经费支持,促进了基础研究的发展,推动了基础学科建设和科研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促进了文科科研成果又好又快地产出。农林高校申请人文(哲学)社科科研项目与其他传统文科类高校、综合性大学相比,在审批的项目数量、资金等会处于弱势。因此,农林高校应该增加文科类科研的配套经费,在政策方面向文科倾斜。如福建农林大学科研处在《关于2011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中就2011年度后期资助项目与资助经费,规定重大项目每项资助额度为20万元;重点项目每项资助额度为12万元;一般项目每项资助额度为9万元。

  (四)强化学术交流,建立社科研究平台

  学术交流具有交流信息、开阔视野、掌握新知三重作用。农林高校文科科研发展应该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积极走出校门去参加学术交流,把知名专家学者请进校门交流思想。而平台也是从事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目前福建农林大学文科科研平台校级以上的有30个,其中省级平台7个。2005-2012年,福建农林大学邀请国内外知名社科专家到该校做学术报告、参加省社科学术年会等近700余场。近年来举办了全国青年农业经济论坛、海峡两岸管理学术研讨会、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新农村建设、福建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福建省软科学研究基地(福建农林大学)学术年会、福建省茶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会成立大会、改革开放30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省科协第七届青年学术年会暨福建农林大学首届青年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这些学术会议有效地促进了学者之间的交流沟通,活跃了福建农林大学人文氛围,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文科科研交流平台激励(激活、激发)、启迪作用有使人奋起、振作,产生新思想、新观点、新精神之意,对农林高校的文科科研发展有着莫大的帮助。

  任何制度的创新都要落实到管理上,因此在完善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制度的同时也要对科研管理的方式进行创新,向服务型科研管理改进。首先,科研管理部门要建立一个全面的信息交流平台,如校社科联、协会等。这些平台可以加强本校之间、校外之间科研项目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同时,应借鉴学校农、工等学科科研的经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如福建农林大学长期坚持面向经济建设的“6·18”为平台,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范例。

  参考文献:
  [1]杨志钢,韩庆龙.农林院校人文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时代教育,2011(1):1-2.
  [2]王晓丽,蔡旻君.浅谈如何促进高校人文社科科研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02(4):37-39.
  [3]张斌,陈广胜,范德林.高等农林院校国家基金项目过程管理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0(6):116-118.
  [4]邹德文,王大江,马建军,冯敏山.高等农林院校科研管理创新体系构建[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4-87.
  [5]福建农林大学科研处.关于2011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EB/OL].
  [6]陈长喜.加速地方高校人文社科科研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23):12-1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