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经济社会学论文

广义虚拟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心理阶段特征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8-22 共4907字
论文摘要

  广义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人类已经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社会经济发展从以满足人们"生理需求"为主的实体经济现象逐渐过度为以满足人们"心理需求"为主的虚拟经济现象.面对这一经济现象,国内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国内关于广义虚拟经济的研究主要是针对金融为核心的一些领域,主要侧重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问题、新财富观与虚拟价值等,体现出浓厚的思辨色彩.很少有从"转型视角"和"社会心理视角"研究广义虚拟经济的成果,而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深化广义虚拟经济研究又是非常必要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奠定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在广义虚拟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心理具有哪些阶段特征?在消费时代和发展性需求主导的时代,人们的心理具有哪些时代特征?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的学理研究.

  一、从"实体经济"到"广义虚拟经济":财富与能力的新阐释

  近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促使人们反思现有的经济模式与财富观念.在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的主导形态必然有所不同.如果说实体经济是工业化时代社会经济的主导形态,那么在后工业时代,广义虚拟经济就可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形态.广义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它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以满足人们心理需求为主的经济现象.广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同样重要.

  广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富民强国的重要标志.对财富的理性追求,提供了社会发展的前进动力.改革开放之初,普遍贫穷让中国人燃起对致富的强烈渴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财富欲望被激活,财富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的历史可以说是强国富民的历史."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在马克思看来,财富主要 4 种形式 :作为劳动成果,财富是人的本质的对象性存在,就此而论,财富是"人的能力的确证";作为商品,财富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的时间,就此而论,财富是"人类发展的空间";作为货币,财富具有与一切商品交换的能力,就此而论,"财富面前人人平等";作为资本,财富意味着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就此而论,财富是"资本支配劳动的奥秘所在".

  概括地讲,马克思的财富观是以劳动主体为价值取向的人本财富观和能力财富观.当马克思把财富看作"个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等等的普遍性"、"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部发展"的"目的本身"时,他已经看到了财富对于实现人的能力从外在性目的向内在性价值转化的基本根据.然而,马克思也明确指出 :"在产生财富的那些关系中也产生贫困".

  在广义虚拟经济条件下,"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财富可以是积累起来的货币、节省的时间和持续的健康."在现代经济……看来矛盾的是,时间成了最最稀少的一个因素.时间不像其他的经济资源,它是无法累积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时间都成为经济计算.生产力低下,时间就比较便宜 ;生产率高,时间就比较贵重.

  马克思的人本财富观和能力财富观至少有 3个启示 :第一,要注重在生产劳动领域讲财富,鼓励诚实劳动、合法经营、限制投机.同时,又要在流通领域讲财富.如今产业分布的格局是营销加研发占宏观利润的 90%,而生产制造仅占10%.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劳动对创造财富的重要性,还要注重研发、流通与交换.第二,要让财富掌握在广大劳动人民手中,避免贫富差距过大.显然如今多数人民群众掌握的财富远远不够.第三,应充分认识拥有创新能力远远比拥有物质财富更重要,拥有知识和能力比拥有金钱和资本更重要.创新能力会源源不断地成为财富的源泉.所以,一个国家、一个人更应该有创新能力,而不能只有物质财富,前者是"渔",后者是"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我国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规范和财富伦理.因此,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资本主义拜物教在当代中国依然有很大市场.反思当代中国财富观之所以迷失,主要是因为自近代以来,我们从未对财富观进行过"有原则高度"的大讨论,自然也谈不上形成"有理性高度"的财富共识,从而导致了种种错误财富观的流行和蔓延.当市场经济的滚滚洪流伴着物质至上的滚滚红尘席卷中国大地之时,纯净简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我们渐行渐远,放眼望去,少见"仰望星空的人",多是"俯视红尘的人"."一切向钱看"成人们的现实追求.不可否认,"利益"是一个伟大的机制,是人类文明前行的杠杆,合理追求自身利益,不仅是无可非议的,也是世界丰富多彩的内在依据.但对利益的追求必须合法合理."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偶像崇拜,只是一种自我欺骗的、异化版本的宗教而已.

  总之,在中国走向富强的征程中,在中国人走向富裕的过程中,一定要抓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因为积极健康科学的财富观具有风向标的意义.当前,必须对财富及其创造机制进行新的思考.财富不仅是有形的物质、当下的占有和外在的标志,更可以是无形的精神、未来的生存和内在的丰富.在多种财富观中,"能力财富观"应该成为主导性的财富观,"人本财富观"应该成为人们的理想追求.当然,财富是一个庞大的"问题群",财富与劳动、财富与资本、财富与货币、财富与家庭、财富与幸福,财富与共同体、财富与个人自由、财富与风险、财富与伦理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

  二、从"生理需求"到"心理需求":需要与欲求的新阐释

  关于广义虚拟经济的研究,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问题,同时更是心理学和哲学问题.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哲学家们提供有原则高度和理论深度的分析与反思,以引导大众健康发展、引领经济和谐发展.例如,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家,大体都从事对欧洲现当代文明深层反思工作.他们追问 :欧洲文明到底出了什么毛病?为什么在科技高度发展中,人类社会日益步入"非人化"与"野蛮化"状况?为什么以启蒙主义所标举的"进步"、"现实原则"凌驾于"快乐原则"之上,理性的算计能力压抑着感性的爱乐本能?这些问题也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

  从历史来看,在西方社会,主导的制度是财产,这一制度对西方人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丹尼尔   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援引亚里士多德的话重申"欲求取代需求"这一值得重视的命题.按照贝尔的理解,"需求"主要是自然主义的、生理的、有限的、可以相对满足的,"欲求"则是功利主义的、心理的、无限的、无法满足的,结果出现了"财富有限"而"欲望无穷"的悖论.

  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使用价值"的追求变成了对"价值"的追求,即从有限的"需求"转向无限的"欲求".其实,人在满足"生存需求"阶段,只有"一种烦恼",那就是吃饱穿暖,而在满足"发展需求"阶段,人有"无数的烦恼".实际上,与匮乏相对的是丰裕."匮乏的条件是一切当代社会科学基本的分析概念.它规律性地说明:与欲望相对而言,一切价值(尊敬、权力、财富)都是稀少的 ;与需要相对而言,一切资源都是稀少的".这启发我们在消费时代,应合理满足需要、合理消费.

  从现实来看,需求的满足会催生出更高层次的新需求.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具有启发意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依次递进共同构成人需求的金字塔.人的生理需求是初级和基础的需求,在生理需求获得满足之后,人们更多的是追求心理上需求的满足.正是这种心理需求,催生了广义虚拟经济的出现.从"生存性需求"到"发展性需求",是经济发展阶段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讯号.当"生存性需求"解决后,人们必然追求"发展性需求".此时,以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为目的,以品牌、服务、体验和文化消费等要素为内涵的"广义虚拟价值"便应运而生,并深刻影响着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控制大众信心、制造心理需求、不断创新才是首要的."虚拟经济时代,产品不再被看作是物品,而成为人们之间互换心理需求的载体,是一个个承载着价值、信念的文化产品."从未来发展趋向来看,后工业社会成为人类发展的基本趋向.后工业社会意味着 :在经济上,它从"制造业"转为"服务业";在技术上,它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新工业为中心 ;在社会学上,它是新技术权贵的兴起以及新阶层原则的开始.概括起来后工业社会的"社会结构"具有两大特征:

  其一是正在兴起的社会里的主要阶级,是一个以知识而不是以财产为基础的专业阶级 ;其二,社会的支配体系不在代代相继的职业阶级手中,而是在政治秩序手中.在后工业社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换,深层反映的是商品价值重心的转换,体现为消费重心由"实用性"转向"意义性","符号价值"和"个人品位"成为后工业社会商品消费的主要内容.与之相应,经济发展不仅体现在人们物质消费的增加,更反映在精神层面消费的增加,这表明人类逐渐进入广义虚拟经济时代.

  那么,如何在充分满足我国人民"生存性需求"的同时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发展性需求",引导人们走向物质和精神都丰富的新境地?

  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看,发展实践在总体上经历了从"重物轻人"到"以人为本"的转变.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满足"生存性需求"即主要解决单一的"温饱"问题,当时突出强调"物",这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这种"重物轻人"的发展模式,必然表现为重积累轻消费、重生产轻民生、重短期效益轻长远发展、重经济指标轻幸福指数.

  当前及今后主要是满足"发展性需求"即主要解决多样化的"需求"问题,从满足"生存性需求"到满足"发展性需求"进程中,必然提出精神世界和人的尊严问题.

  三、从"看不见的手"到"看不见的心":公平与正义的新阐释

  近代以来,经济发展研究沿着"成长理论"和"发展理论"两条彼此相关但又独立的路径前进.自由主义者认为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在追逐自己私利的同时使他人和整个社会也从中获得好处,其实这是一厢情愿的"市场迷思".由于过度强调自由、经济、市场与增长,相对忽视社会发展与公平正义,其结果是"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如何防止"市场经济"变成"市场社会"?这需要"看不见的手"和"看不见的心"协调作用.

  当代是一个市场和经济主导的时代,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都越来越受到市场经济的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经济现象的研究,虽源远流长而历久弥新,但迄今为止,"经济"概念的意义,去不见得一清二楚.古汉语之"经济",乃"经国济世",即所谓今之"政治者也".在近代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如亚当   斯密,既有"市场理性",又有"道德意识",可谓是从人文角度理解经济问题的典范.其实,经济学的哲学基础并不是自明的,也不是经济学自身塑造的,而是哲学给予的.

  市场经济不仅是一种财富的创造与分配机制,更是一种公平正义的系统,就此而论,经济学本质上是"政治经济学"或"市场伦理学".亚当   斯密开辟了政治经济学.在斯密看来,财富的创造应是一种道德行为.原因在于,任何在市场上获得认同的产品或服务,同时也必须在道德上获得人们的认同.进言之,一国财富的创造不仅取决于社会分工、资本积累和对外贸易,而且还取决于人们高尚的商业道德和经济伦理.这也是亚当斯密为什么在撰写了具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奠基之作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探究》(1776)之前,他写下了被许多人所忽略的《道德情操论》(1759)的深意所在.正如亚当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所指出的 :"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道德情操论》之所以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原因就在于它触及更为宏大的社会主题--公平与正义.

  然而,今天的经济学家很少具有哲学眼光和哲学头脑,往往片面地把经济活动理解为追求财富的活动.财富的增加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因此"市场经济"有蜕变成"市场社会"的风险.

  在马克斯   韦伯看来,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新教的职业精神、节俭等伦理有直接关系.如今,资本主义不是设法以工作或财产而是以物质占有的地位标志和鼓励享乐来证明自身的价值,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准和道德的松弛成了个人自由含义本身的目的,其结果是社会结构本身内部的分裂.一个重要表现就是 :"有权有势"、"有钱有势"的人往往缺失公共关怀.如所周知,"私利"乃人类行为的基本动机,但如果只注重"私利"而不注重"公义",那又何来真正的"共识"?

  总而言之,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日益复杂化,劳动形态不断丰富,劳动者队伍也在不断扩大.除传统的体力支出型劳动之外,管理型劳动、科技型劳动、经营型劳动、创新型劳动、服务型劳动等也成为新的劳动分类并在社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在经济和金融危机境遇下,如何让劳动者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平公正?经济发展的方向就是人本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人的尊严"这一时代性问题.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