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经济社会学论文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的相互作用与变化趋势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2-15 共3967字
论文摘要

  现阶段,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十分重要,城镇化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城镇化的快速推动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交通拥挤、就业紧张等,生态环境也受到一定影响,并有逐渐恶化的趋势,相关单位应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在这种背景环境下,分析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并从量化关系上分析两者之间关系,对于引导城镇化良好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1城镇化与生态环境

  1.1城镇化

  我国城镇化经历了长时间的摸索,发展时间较晚.在城镇化发展道路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相关人员对城镇化的内涵进行了研究,发现城镇化是一个丰富的综合载体,从不同观点出发,能够得出不同的解释.从人口学家的角度来看,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就是城镇化;而从地理学家的角度来看,城镇化是指生产要素在某个区域汇集并促进地形增长和发育的过程.结合多种学科对城镇化的理解,能够看出城镇化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农村向城市转移,城镇化的基本内容是农村劳动力区域转化和职业转化的过程;二是产业结构逐渐向第三产业转变,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和产值降低;三是通过人口和产业的转移,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不断向城镇集中,并出现集聚效果;四是农村居民的衣食住行逐渐变得市民化,城市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生活管理方式得到普及.

  1.2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一种综合性的载体,包括丰富的内容和资料,例如土地、能源、植物和矿产等自然资源,以及水、空气、阳光这些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出现一些变化,与城镇化一样,不同科学对生态环境的定义不一样.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生态环境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影响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还包括自然等方面因素形成的动态系统.从城镇化的角度出发,生态环境不仅包括自然资源和自然元素,还包括衡量城市生活质量的交通情况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生态环境能为人民的社会生活的有效开展提供载体和物质支撑,反之,生态环境也会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所以生态环境不仅能够反映人们生产生活的情况,还能反映人们的一些生活行为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环境压力指标.而技术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积极影响,可以通过积极效应进步指标来反映.

  2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的相互作用

  2.1城镇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

  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人们在开发生态环境获取利益的同时,也通过科技的进步和先进的治理手段对生态环境进行优化.但从目前现状来看,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明显比带来的优化和改善作用要大,所以生态环境从整体上看,呈现恶化趋势,相关人员应通过城镇化来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城镇化表现为人口和相关要素向城镇集中,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一定变化,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之间有一定关系.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是一种不断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并对生态环境有一定改造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所以相关人员应改善这种负面影响,增加正面的积极作用.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以生态环境为依托,并且会受到生态环境的限制,这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

  2.2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相互作用关系的体现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通过人口和经济城镇化以及生活方式体现,例如城镇人口的集中代表生活强度变大,同时会加大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量,生态环境的压力指数也会提高.

  2.2.1公共产品和外部特征

  生态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并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这两种形式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一起存在.非排他性是指在一个人可以消费某种商品的前提下,不能排除其他人对这种商品的消费.在城镇化的视角下,生态环境质量往往都具有非排他性,例如交通道路,任何人都可以在公路上行驶.而非竞争性指的是一个人消费某种商品时,不会对其他人的消费造成影响.

  2.2.2城镇化推进的积极作用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一般体现在技术进步和资源节约的作用下,通过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体现出来.一些企业的发展,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压力,但是其相应的技术改造和创新也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积极影响.城镇化中人口集聚这种现象,加大了土地的使用密度,使人均土地使用面积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生态环境能源.从城镇现状来看,生态环境的污染很集中,这样更有利于治理,并降低了治理成本.城镇化的推进提高了居民素质,城镇居民通过教育能够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2.3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负面影响

  生态环境能为城镇化推进提供物质支撑,生态环境质量的负面效果会体现在城镇化进程中,并影响城镇化发展和质量.一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削弱城镇化的基础.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有100多个城市出现了严重缺水现象,占全国比重的18%.为缓解这种严重缺水现象,我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确保北方能够顺利发展经济,维持城镇化进程.最近,我国很多城市报道城市中心因为地陷而出现天坑,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地表水位下降,从而干扰了城镇化进程和质量.二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会影响优秀的企业,其内部员工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会从一个城市搬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企业是城镇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优秀企业中,员工数量因为环境质量而减少的现象会直接影响集聚规模和效应,降低城镇的生产效率,使城镇化质量受到影响.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表现为城镇化会对生态环境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生态环境也会反作用于城镇化推进.在这个过程中,占主动作用的是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所以相关人员对城镇化对生态环境进行分析时,要考虑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还要结合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单向影响.

  2.3生态环境质量指标

  生态环境拥有丰富的资源,并且是一个综合性的载体,不仅包括满足人们生活所需的自然资源,还有水、阳光等自然因素.所以相关人员要关注生态环境的质量指标,控制城镇化发展进程,在不影响城镇化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指标.

论文摘要

  由表1可知,生态环境的二级指标主要分为三类,生态环境压力指标、生态环境状态指标和生态环境响应指标.

  2.3.1生态环境压力指标

  这种指标是指城镇化进程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过度使用,例如工业废气和废水的排放,相关人员可以通过人均资源消耗和污水的排放量进行衡量.

  2.3.2生态环境状态指标

  这种指标是指城镇化进程中为生态环境提供要素的指标.这种指标对城镇化有重要意义,并为城镇提供了发展的条件和物质.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以及拥有的水资源进行衡量.

  2.3.3生态环境响应指标

  这种指标体现的是城镇化进程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积极影响,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并通过这种积极影响提高治理污染的效率,具体体现为生态环保技术水平.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工业废气和废水的排放是否达标,以及垃圾和工业固体的处理效率进行衡量.

  3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为了调整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确保城镇健康发展的前提下,生态环境不会受到破坏,相关单位应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对生态环境起到改善作用.

  第一,我国应转换城镇化转变方案,衡量城镇化的整体进程,提升城镇化规模和质量.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够从侧面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所以相关人员要转变城镇化发展观念,并按照相关要求,稳步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重点提高城镇化质量.具体做法有:在城镇化进程中开展统筹法阵,推动剩余人口的转移,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结合具体地区的实际情况,探索其承载生态环境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发展行第三产品,确保其能够有效提升城镇化质量,扩大城市的发展规模.

  第二,严格遵守生态环境的保护政策,加强执行监督,加大执行强度,正确落实生态环境的保护法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负面特性会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相关人员可以通过法律法规来矫正这种负面影响.我国有关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的法律法规比较全面,但是执行力度却没有达到相关要求.很多地区因为经济发展和各种原因,忽视了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监督,所以负面影响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负担,促使其逐渐恶化,并影响了一些企业的发展.所以相关单位要加强各个部门的执法和监督力度,通过有效的法律手段,减少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三,国家应加大对生态环境方面的投资,创造新型技术,改善生态环境,并给予技术创造单位及个人一定奖励.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主要从控制污染和提升环境质量两方面入手.城镇化综合指数会影响生态环境的综合指数、压力指数和反映指数,所以要有效控制城镇化进程,避免其出现不利于生态环境质量的发展.相关人员可以鼓励环保企业投资,提升生态环境的质量水平,并有效降低城镇化进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切实在城镇化总体水平提高的基础上,达到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的目的.

  4结语

  通过上文对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可以得知,我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而且变化趋势一致.相关人员可以对城市构建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例如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压力指数、状态指数以及反应指数,这些数字都能使相关人员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进行协调.

  参考文献:

  [1]周忠学,张芳,刘佳.陕北黄土高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空间协调程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10):167-168.

  [2]肖艳玲.贵州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模式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3(5):129-130.

  [3]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塔里木盆地县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模式及调控对策研究[J].冰川冻土,2012(3):109-110.

  [4]张云峰,陈洪全.江苏沿海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量化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8):119-120.

  [5]张天娇.吉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3(5):176-177.

  [6]姬换英.生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江西省为例[D].江西财经大学,2013(6):137-138.

  [7]荣宏庆.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J].现代经济探讨,2013(8):195-19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