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信息管理论文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建立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0-18 共4039字
论文摘要

  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民会众围绕一件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过程表达自己的看法与社会政治态度。同时,它也是大多数群众就某一社会现象所持有的信念、态度、意见等等,是所有社会表现的总和。

  网络舆情是指社会舆情通过互联网等媒体平台的映射,对社会舆情的直接反应。传统的社会舆情是指大众通过日常生活的思想观念或者街头巷尾的议论进行传播,前者难以捕捉,后者稍纵即逝。要想获取舆情只能通过在社会中的明察暗访,这样的获取方式效率较低,样本较少,容易流于偏颇,花费较大。但是加入互联网以后,大众则更加倾向于用信息化的方式来表达个人看法,并且,网络舆情的获取方式有许多,它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方式,其效率高、真实性强、覆盖面也比传统的传播方式广。

  1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现状特点分析

  高校的舆情信息是整个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舆情集散地,其传播具有舆情的共性,但是其内容与形式有着自己的偏好与特点。

  1.1 网络舆情的共性分析

  ⑴直接性。网络本身就具有广泛性与匿名性,群众可以通过BBS、博客、微博、大众点评等等各个途径来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能清楚的表明自己的观念与立场,对于自己的个人诉求或者发表对实时新闻事件的看法上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不易受到他人影响,能够更加清楚的反映舆情信息,使之能直接反应到公共媒体上。

  ⑵突发性。网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指向标,与传统舆论相比其更具突发性,相较于传统的信息传播,社会热点事件在互联网上走红的速度更加快捷,也更容易引起群众关注。加之许多群众喜欢发表一些带有个人情绪化的意见与语言,更易加快舆论的发展。

  ⑶偏差性。网络舆情多具有直接性与突发性,在加快舆情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很容易导致信息发生偏差。一方面,互联网所具有的匿名设置可以隐藏舆论传播者的身份,这样很容易导致舆论传播带有大量的个人情绪,使网络舆情传播具有非理性特征;另外一方面,互联网本身就非常广泛,网络舆论的主体也非常多,但是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不等,每个人对舆论热点事件的认识与理解也都有不同,这样很容易导致舆论在传播过程中出现极大的偏差,使之偏离事件原本的舆论轨迹。

  1.2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现状

  ⑴逐步明确认知意识。互联网在各大高校已经非常普及。各大高校也逐渐将网络舆情信息管理作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环节,并逐步引起各级主管单位的注意。目前,舆情信息管理的联动系统报告有网络舆情的引导、监控、预警、处理及其反馈等,这些报告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

  ⑵管理软硬件投入不足。各大高校系统已经逐步关注与重视网络舆情信息管理,但是在各大高校的网络舆情信息管理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硬件设施不够齐全、软件系统不够完善等。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包括有为整个业务提供支撑的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分析平台,主要用于收集、处理网络舆情信息,同时也可提供预警数据库等各类专业的应用软件。但是,这类软硬件的投入资金非常大,加之软件操作上需要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因此,目前高校在利用信息化的软硬件设施来进行网络舆情管理存在明显缺陷,投入量明显不足。

  ⑶缺乏主动管理,管理机制不完善。高校舆情信息管理工作人员的配备必须要合情合理,工作人员要同时兼顾高度的思想觉悟与专业技术,这样才能主动的对高校舆情信息进行长期管理。目前,各大高校在网络舆情信息管理上会选择回避或者查封学生比较关注的信息热点与敏感问题,但是相对于思想比较活跃、交际范围较广的学生而言,一味回避、查封这种信息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反感,从而很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因此,高校舆情信息管理必须制定长期有效的机制,通过主动建立阵地,通过正面引导来完善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

  1.3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分析

  大学生是现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制造着与关注者,是高校网络舆情的主宰者,也决定了舆论的发展倾向与趋势。与此同时,也给与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印上了大学生这一群体所特有的特征。

  ⑴内容比较集中。高校的网络舆情信息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种:国际与国内信息热点;与大学生相关的政治话题;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等等。

  ⑵传播速度较快。现代大学生使用网络的频率较高,基本的人际交往也依赖与网络,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交流方式。现在,已经发展了一大部分以大学生为主题的网络群体,如QQ群、微博、微信、高校贴吧、人人等等,这些群体将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按照地区或者爱好统一集结起来,形成较为紧密的关系网络,加快了舆论在高校之间的传播,甚至达到了瞬间千万里的效果。

  ⑶社会影响力大、关注度高。大学生使用网络特别频繁,其网络利用率非常高,同时也是网络舆情的主要生产力量与影响对象。高校的舆情对社会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乎着社会的稳定发展,高校舆情在其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事件上会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甚至会决定事态的发展。

  ⑷具有非理性特点。高等学校学生接受新鲜事务的能力较强,能勇于表达自己对某一事件的看法与意见,甚至会对事件提出质疑。但是,由于高校学生还比较年轻,还未形成比较成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在逐渐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出现非理性的特点。

  2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原则

  2.1 注重协调统一

  大学生出现的舆情危机一般是突发性的,并且,其突发性并不是说只由单一的某一部门就能预测该事件的发展,而是需要各种不同职能的部门与机构相互协调,从而建立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使信息资源能够覆盖整个大学生网络舆情工作中。

  2.2 坚持以人为本

  高校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时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能够从其内部解决学生的疑虑与困难。要想最大限度的消除网络舆情带给学生的影响与伤害,就要做到保障师生正常工作不受影响,保护其思想不会受到外界干扰。

  2.3 采取分级预警

  采取分级预警机制是指要根据高校网络舆情所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等等各方面因素进行一个维度划分。同时,高校也可以借助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舆情危机分为四级,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其紧急程度逐渐递减。

  3 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构建

  3.1 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主要是采取行动来化解与应付突发事件的舆情信息。对此,高校规范化与制度化的预防监控体系必不可少。在发现有突发事件发生的苗头时,需要要组织专业的工作人员随时进行跟踪与监控,在对校园监管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各种技术手段来加强焦点事件的预警。其中,网络预警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制定预警方案;②密切关注事件的发展;③及时对信息进行传递与沟通。

  3.2 网络舆情的监测机制

  监测机制通过了解信息流通的各个环节来确定事件将会引起的规模与程度等,从而有效的控制与处理突发事件。高校网络舆论的监管工作非常繁琐,历经的周期较长,因此,在其管理上应该严抓不怠,能够提前了解某些隐形的热点问题,做好事前准备,以免出现措手不及的情况。同时,为了充分发挥监测机制的作用,可以利用高校的某些组织,实施专人监控与管理,从而构建网络化的监控与预防体系。

  3.3 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机制

  分析研判机制是指分析与判断已经收集到的舆情信息。在对高校网上信息进行分析、归 纳与判断时,能够增加把握师生动态的能力,从而做到预测事件的发展和结果,增加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与前瞻性,杜绝因为个人不良情绪影响群体情绪的现象,防止发生不可控制的群体性事件。

  3.4 网络舆情的汇报上级机制

  汇报上级机制是指要及时准确的将收集到的网络舆情信息上报给学校的相关人员,从而能够及时进行信息筛选与分析,并针对发生的事件按照急缓程度进行分级,并通过学校专有的报送系统将其报送至学校上级。

  3.5 网络舆情的阅评机制

  高校内部强大的网络评论员队伍能够有效的控制校园内部某些不良与有害信息的传播。网络评论员需要有较高思想觉悟,同时,还需要强大的网络技术支撑。他们能够通过网上跟帖等方式对某些不利于校园建设和社会稳定的事件进行引导,从而维护国家与高校的形象,消除不良影响。网络评论员队伍能够占领大部分的网络舆论领地,使网络舆论空间中的影响力与凝聚力逐步加强,最终做到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

  3.6 网络舆情的处置机制

  处置机制是指高校内的网络管理部门能够从容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直至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其中,网络舆情的处理机制有以下几个环节:①成立应急的处理中心;②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选方案;③建立舆情响应制度。

  3.7 网络舆情的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是指对相关的信息汇集、研判、阅评、处置等工作进行必要的总结。信息的汇集与处理是信息反馈的根本目的。在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过程中,其发奎过程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及时回复高校网络中出现的舆情信息,及时反馈师生在网络中提出的意见与问题,增强高校管理力度;②对高校网络的舆情信息进行处置后评价,主要是评价能够得到预期的效果,还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等等;③对舆情评价团队在舆情管理与控制过程中是否组织到位进行评估。

  4 结语

  高校的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其管理也非常有必要。只有将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当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学校领导与学生工作管理队伍能够加强自身意识,在完善与创新舆情管理机制制度的基础之上,加强网络平台的利用,对主流的舆论进行引导与探究,长期保持网络舆论阵地的主发言权,真正做到控制与主导网络舆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宗让.高校大学生舆情工作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9,(23).
  [2]曾润喜,王国华,徐晓林.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1).
  [3]彭知辉.论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4]刘澜波.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J].学理论,2013,(29):322-323.
  [5]曾润喜,王国华,徐晓林.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1).
  [6]巫明川,郭宝林.校园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管理及应对策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2):7-8.
  [7]刘静姿,李暾.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5):52-5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