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近代文学论文

近代《松萝采茶词》在西方的流转传播(3)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08 共11010字

  从早期的 Alfred Arthur Reade( 艾尔弗雷德亚瑟) 的《茶与品茗》,Edward Randolph Emerson的《饮料的过去与现在: 制茶与品茶历史概观》;到近年 Jacky Sach 的《品读茶叶》以及 BeatriceHohenegger 的《流玉: 从东到西茶故事》等等; 甚至是在一些现今茶叶贸易公司的资料文件里,都或多或少地还能见到《松萝采茶词》的转引和节录。由此可见,《松萝采茶词》及其译本的流播与影响。

  正如学者江岚所说; 仅以上述列举,已足以聚合成中华文化西传史上一个闪光的亮点。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东学主动西渐的途径因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而近乎断绝; 而《松萝采茶词》在西方的传播,无疑是向西方打开了一扇文化窗口; 尤其是伴随着中国茶叶在西方的销售,更加突显出中国近代茶文化的影响和魅力……值得注意并应该给予重视的,是美国作家Sarah Rose《写给所有中国茶》这本书,作者不仅是摘录了《松萝采茶词》; 书名还有一个很长的副标题: ”英国人如何窃取这世人最爱的饮料并改变了历史“.这本书的副标题应该是《写给所有中国茶》的导语或重点,也是作者为什么摘引《松萝采茶词》原因的注解。关于”英国人如何窃取这世人最爱的饮料并改变了历史“一事,对于中国茶叶来说不仅仅是一次灾难,更是一次刻骨铭心的记忆……1848 年秋天,英国植物学家R·Fortune( 罗伯特·福钧) ,受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来到徽州休宁松萝山,企图窃取松萝茶叶和种子……罗伯特·福钧在他的《中国茶区 ( 松萝和武夷) 旅行记》,也承认了窃取中国茶叶和种子的事实。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罗伯特·福钧在中国、在松萝山等地充当英国间谍并窃取中国茶叶的机密。所以说,西方学者对神秘中国的好奇以及对东方财富的贪欲,都与茶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六、《松萝采茶词》与徽州女人

  1877 年,传教士汉学家 Ross C. Houghton( 罗斯·霍顿) 在他的《东方女性》一书中,以茂叟三十首《松萝采茶词》的译文作为辅助资料,并籍此来说明中国劳动妇女的生存境况、人格精神与审美取向。

  在扩展了西方中国传统女性研究视域的同时,也证明了《松萝采茶词》对这一领域鲜活的样本意义。因为西方学者从历史学、人类学的角度观照社会,向来对男女的性别差异以及社会分工反应敏锐……所以,《松萝采茶词》中的徽州采茶女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注意。

  研究中国问题的当代人类学家,美国女学者葛希芝 (Hill Gates) 曾经明确指出,要了解整个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情况一定要看社会性别,不能只关注男人们的工作,也必须观察女人们都做些什么,是怎么做的。

  古徽州处万山丛中,山多地少,土田瘠确,劳动最为艰辛,收成最为微薄; 而素以刻苦耐劳着称于世的徽州女人,作为中华劳动妇女的一个代表,更是在艰苦环境中毅然挑起了扶老哺幼、主持家政、垦山劳作的重担……尤其是历经磨炼的徽州女人还有仁爱慈善、助人为乐、力所能及地关爱他人的品格并留下了许多佳话;以致人们称赞 ”徽州女人“用自己的才智和生命、用自己的辛劳和默默奉献,参与创造了灿烂、博大精深的徽文化。

  在男耕女织的传统中国社会里,尤其是在徽州茶区,采茶焙茶等似乎都不算是繁重的体力劳动; 尤其是在繁忙的茶季,采茶主要由女性来承担,焙茶及制茶工序也是女性可以参与并掌握其专业技术的加工过程,这些都有明显的性别分工特征。在古徽州,茶区的茶姑、茶娘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不仅仅是能得到金钱的收入,也可以从中获得自我的价值和认同。这种好似约定俗成的分工,同时也决定了采茶女活动范围的两大空间: 茶园和家里。其间的社会互动成为她们的生活重心,采茶和焙茶既是劳动,也是她们维持社交的一种方式,男性的身影在这里基本是被淡出并被边沿化。徽州茶区的这些状态和境况,在《松萝采茶词》中都有直接的而且是蕴含着诗意的反映。

  长期以来,西方着眼于中国传统女性的研究大多围绕着家庭与婚姻、节妇与殉节、女性文盲与才女、娼妓与文学等主题展开; 而且多以城市女性为研究对象,缺乏对农村劳动女性的关注。然《松萝采茶词》的传播,使得西方的研究者对中国传统女性的研究有了一个惊异的感觉和另类的认识……《松萝采茶词》关于女子从事采茶活动描述,是东方女性的一个侧影,更多的是徽州女人别具一格的风采展现……她们”小姑大妇同携手“、”一月何曾一日闲“、”雨洒风吹失故吾“之际,她们”容颜虽瘦志常坚“,始终保持”惟愿侬家茶色好“及”笑指前村是妾家“的乐观积极心态。值得欣慰的是,徽州女人,并不全是摇摇欲坠的缠足妇女,也并非是贞节牌坊旁的寂寞女人; 也不同于穿着文明新装进学堂的城市女性;经由《松萝采茶词》娓娓道来的,是持守中国劳动妇女传统品性与美德的徽州茶娘、茶姑以及她们风姿绰约行走在阡陌的身影……《松萝采茶词》不仅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茶园图画,还按照采茶时令的先后叙事抒情,聚焦茶乡采茶女典型的日常动态,铺陈她们的生活、思想和丰富的内心情感; 这一切也使西方学者产生极大的兴趣的原因所在。尤其是通过采茶女对劳作过程的自述,次第叠现出产区的种茶环境、采茶时序、烘焙情境,可谓是真切而具体。其间,也有茶叶采摘、制作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如茶叶的采摘。不同茶叶的采摘时间大都是有些差异的,有的要在无露之时,有的则必须在露浓之际……如《松萝采茶词》就有”晓起临妆略整容,提篮出户露正浓。小姑大妇同携手,问上松萝第几峰“的诗句; 诗中的采茶时间就是露水正浓之时; 当然”小姑大妇“们则要”教侬辛苦日双双“了。所以,一些摘录、引用者在论述中国茶事时,都将《松萝采茶词》录入其书中,以增强他们在着述中相关文字的说服力。在《松萝采茶词》的叙说中,徽州茶乡的景像清晰可见; 茶园漫山遍野,茶村散落其间,岭上有茶姑、茶娘的山歌盘旋,岭下是家家炒茶焙茶,户户以茶待客……抽象的民俗民情由此变得真切可感,飘散着茶乡原生态的香高味浓,而随着采茶女日复一日的脚踪; 《松萝采茶词》以个体的动态与情感为主线,勾勒出茶乡生活图景的不同侧面,可谓是淋漓尽致……想来,当松萝茶漂洋过海走向世界时,那些飘散在异域的松萝茶香,每一缕都渗透着采茶女的辛劳汗水,凝聚着她们朴素的希望。

  《松萝采茶词》三十首凡一百二十句,不是《木兰辞》的线索清晰,叙事完整,也不是《琵琶行》的字字珠玑,起伏跌宕; 然而,它已不仅仅是一组竹枝词而已,而是成为了一支画笔,为异邦无数好奇的眼睛从容描绘出了中国女性的本真生活状态和精神情感。

  说明: ( 本文引用和借鉴了美国新泽西州威廉·帕特森大学语言文化系、关键语言中心主任,华裔女作家江岚的文字和观点,在此特别说明并向江岚教授致谢! )附:《松萝采茶词》( 三十首)

  一、侬家家住万山中,村南村北尽茗丛。社后雨前忙不了,朝朝早起课茶工。

  二、晓起临妆略整容,提篮出户露正浓。小姑大妇同携手,问上松萝第几峰三、空蒙晚色照山筽,雾叶云芽未易降。不识为谁来解渴教侬辛苦日双双。

  四、双双相伴采茶枝,细语叮咛莫要迟。既恐梢头芽欲老,更防来日雨丝丝。

  五、采罢枝头叶自稀,提篮贮满始言归。同人笑向他前过,惊起双凫两处飞。

  六、一池碧水浸芙渠,叶小如钱半未舒。行向矶头清浅处,试看侬貌近何如七、两鬓蓬松貌带枯,谁家有妇丑如奴只缘日日将茶采,雨晒风吹失故吾。

  八、朝来风雨又凄凄,小笠长篮手自提。采得旗枪归去后,相看却是半身泥。

  九、今日窗前天色佳,忙梳鸦髻紧横钗。匆匆便向园中去,忘却泥泞未换鞋。

  十、园中才到又闻雷,湿透弓鞋未肯回。遥嘱邻姑传言去,把侬青笠寄将来。

  十一、小笠蒙头不庇身,衣衫半湿像渔人。手中提着青丝笼,只少长竿与细纶。

  十二、雨过枝头泛碧纹,攀来香气便氤氲。高低接尽黄金缕,染得衣襟处处芬。

  十三、芬芳香气似兰荪,品色休宁胜婺源。采罢新芽施又发,今朝又是第三番。

  十四、番番辛苦不辞难,鸦髻斜歪玉指寒。惟愿侬家茶色好,赛他雀舌与龙团。

  十五、一月何曾一日闲,早时出采暮方还。更深尚在炉前焙,怎不教人损玉颜。

  十六、容颜虽瘦志常坚,熔出金芽分外妍。知是何人调玉碗,闲教纤手侍儿煎。

  十七、活火煎来破寂寥,哪知接取苦多娇无端一阵狂风雨,遍体淋淋似水浇。

  十八、横雨狂风鸟觅巢,双双犹自恋花梢。缘何夫婿轻言别,愁上心来手忘梢。

  十九、纵使愁肠似桔槔,且安贫苦莫辞劳。只图焙得新茶好,缕缕旗枪起白毫。

  二十、功夫哪敢自蹉跎,尚觉侬家事务多。焙出干茶忙去采,今朝还要上松萝。

  二十一、手挽筠篮鬓戴花,松萝山下采山茶。途中姐妹劳相问,笑指前村是妾家。

  二十二、妾家楼屋傍垂杨,一带青阴护草堂。明日若蒙来相伴,到门先觉焙茶香。

  二十三、乍暖乍凉屡变更,焙茶天色最难平。西山日落东山雨,道是多情却少晴。

  二十四、今日西山山色青,携篮候伴坐村亭。小姑更觉娇痴惯,睡依阑干唤不醒。

  二十五、直待高呼始应承,半开媚眼半难醒。匆匆便向前头走,提着篮儿忘盖簦。

  二十六、同行迤逦过南楼,楼畔花开海石榴。欲待折来分插戴,树高攀不到梢头。

  二十七、黄鸟枝头美好音,可人天气半晴阴。攀枝各把衷情诉,说到伤心泪不禁。

  二十八、破却工夫未满篮,北枝寻罢又图南。无端摘得同心叶,纤手擎来鬓上簪。

  二十九、茶品由来苦胜甜,个中滋味两般兼。不知却为谁甜苦,插破侬家玉指尖。

  三十、任他飞燕两呢喃,去采新茶换旧衫。却把袖儿高卷起,从教露出手纤纤。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