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近代文学论文

近代《松萝采茶词》在西方的流转传播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08 共11010字
摘要

  一、前言

  据古籍文献记载,在公元 1600 年代以前,松萝茶均以“新安松萝”、“徽州松萝”与全国主要名茶并列。同时,徽州松萝茶以她独具特色的炒青技术,别具一格的色、香、味、形,天趣备至的 “瀹”饮方法以及丰富多彩的茶文化表现形式,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的舞台上纵横捭阖,风靡一时……明清以来,吟咏松萝茶的诗词很多,就作者而言,不乏文学史上有声誉的大家,也有名不经传或佚名者; 然《松萝采茶词》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松萝茶文化的形式和内涵,同时也见证着徽茶文化并显扬着博大的中国茶文化。可以说,《松萝采茶词》有别于其他茶乡竹枝词之处,不仅仅在于篇幅整齐或堪为本土茶文化研究提供借鉴,更在于她为中国近代茶文化的西传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松萝采茶词》不仅描写了徽州茶区的风土人情,还吟咏了徽州女人生产劳动的状况及精神面貌; 在内容上,它歌咏风情,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 在语言上,它通俗自然、清新活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源于徽州民间,不仅反映了徽州茶乡的茶情茶事,也折射出松萝茶乡的民俗风情,同时还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徽州茶文化信息,并体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然而,《松萝采茶词》问世后,在本土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切和重视,甚至连原作者也是 “长期未明”.但它却在异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尤其是在英、美等国屡屡被翻译、刊载、援引、摘录、节选等等,使之见证了松萝茶及近代茶文化进入西方的历史进程。以致有专家指出: 时至今日,《松萝采茶词》仍是西方语境里中国近代茶文化的生动表述。所以说,《松萝采茶词》在西方的流转传播,不仅是徽茶文化东学西渐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近代茶文化东学西渐的典型范例……这也充分说明,古老的中国茶叶及茶文化,不仅是宝贵的历史和传统,也是中国人可以输出给全人类的文化和精神。

  二、华裔女作家解读《松萝采茶词》

  2012 年,江西《农业考古》( 茶文化专号) 第2 期刊发了“诗僧苏曼殊与茶”一文,文章介绍了苏曼殊于 1907 年在日本编纂出版了一本英汉对照诗集《文学因缘》,诗集除辑选历代诗人少数名篇外,还刊有《松萝采茶词》( 三十首) .但苏曼殊在辑录《松萝采茶词》时并没有说明作者是何人,只是写明英译者为英国人茂叟 (音译),以致《松萝采茶词》的真实作者长期以来都是“佚名”.那么,《松萝采茶词》的原作者究竟是谁呢?

  2014 年 5 月,美国新泽西州威廉·帕特森大学语言文化系、关键语言中心主任,华裔女作家江岚,发表了“《采茶词》与茶文化的东学西渐”一文。在引用了《郑毅·徽州茶乡竹枝词》相关文字介绍后,江岚说: “作为中华文化西传史上的一个典型范例,《采茶词》的流播再次证明了华文化的普世性,及其为世界文化体系添砖加瓦的贡献。作为一份可贵的近代茶文化遗产,《采茶词》也不能继续被埋没在本土浩瀚的古籍堆里,其存在的历史价值应该得到更公正的认识与评价。”江岚认为: 值此“徽学热”在国内外学界方兴未艾之际,对《松萝采茶词》的作者、英译以及在英美流播的情况,有必要追本溯源,厘清脉络,重新认识 《松萝采茶词》及其历史价值。

  江岚在文章中指出: 《松萝采茶词》最早于1840 年发表在《中国丛报》第八卷的《中国诗歌》栏目里。同时,江岚还将《松萝采茶词》作者、英译以及在英美流播等情况作了介绍……至此,关于《松萝采茶词》的原作者、翻译者以及在英、美等地的传播情况,基本上都有了答案。

  那么,刊载《松萝采茶词》的《中国丛报》是一份什么样的期刊呢? 《中国丛报》(ChineseRepository) ,旧译《澳门月报》,又译《中国文库》,日本译名《支那丛报》。《中国丛报》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一份英文期刊,由美部会 (注:美部会,全称是美国公理宗海外传道部,是美国基督教海外传教机构 ) 传教士裨治文创办于1832 年 5 月,主要发行地点是广州。《中国丛报》采取销售和赠送相结合的发行方式,读者对象主要是在中国、美国和欧洲的西方人士; 所以,它一度成为当时欧美人了解中国事务和动态的主要渠道。1847 年之后,美部会另一位传教士卫三畏(Samuel W. Williams) 代替创办者裨治文负责《中国丛报》的编撰事务。

  《中国丛报》在长达 20 年的时间里,详细记录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从皇帝到地方官吏,从孔孟之道到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下层社会流行的歇后语等,《中国丛报》都作了大量的报道和评论。所以,《松萝采茶词》得以在《中国丛报》的《中国诗歌》栏目里刊发,也就顺其自然了……尽管《中国丛报》是西方第一份以中国为报道、研究对象的刊物,然它的出版无疑是具有相当的历史意义。因为它不仅有助于西方世界了解中国,还起到了“开文学之路,除两地之坑堑”的作用。而当年的《中国丛报》,就刊发过许多涉及中国茶叶的信息和报道; 如 1839 年 7 月的《中国丛报》( 第八卷) 上,卫三畏翻译的一篇长达 33 页的文章,就是关于中国茶叶的种植、品名、外销等情况的介绍。

  《中国丛报》还曾经报道了 1836 至 1840 年间,中美之间的茶叶贸易概况。其时,中国平均每年输美的绿茶数量为 1100 多万磅,占输美华茶总额的 79%; 红茶 300 多万磅,占 21%; 而这些茶叶大部分是用于美国本土消费。根据资料记载: 从 1785 至 1804 年间,美国共派船 203 艘来华,从广州运回茶叶总计 5366 万磅 (24340吨) ; 从此,华茶开始直接输往美洲。此时,华茶对外贸易已经遍及全球; 松萝茶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走向了世界并进人了美国市场……而《中国丛报》刊发的“论证茶叶在外国的销售价格时,则是依据不同产地、品种和质量而不断变动或变化的; 如‘上等绿茶’、‘极品绿茶’的价格等等”.这也成为了当时的一些报刊引用的资料。其实,中国的茶叶,早在 1690 年就获得了美国波士顿出售特许执照。1773 年,美国爆发了北美抗茶会和波士顿倾茶事件; 缘此直接激励了北美人民进行的独立革命,翌年一个新的美国宣布成立。

  那么,刊登在 1840 年《中国丛报》的《松萝采茶词》是谁翻译的呢? 正如诗僧苏曼殊在英汉诗集《文学因缘》中所注,英译者为英国茂叟。那么,茂叟是谁? 华裔女作家江岚给出了答案: 茂叟,其本名 W. T. Mercer,他生于 1822 年,卒于1879 年。他曾是英国驻香港总督府的高级官员,后执教于牛津大学。

  1835 年前后,茂叟任职香港殖民地大臣(the Colonial Secretary) 期间,因工作关系接触到不少从事中英贸易的商人,其中就包括徽州茶商。据《中国丛报》刊发的《松萝采茶词》译文前编者按说,茂叟是从一位徽州茶商处得到这组茶诗的,茶诗是写在“一种极为精致,印有花边的红笺上……”想来,这三十首写在红笺上的《松萝采茶词》,大约是某位徽州茶商将它作为书法礼物送给了茂叟。

  茂叟嗜茶,又钟情中国文化。他得到这组茶诗之后甚为喜爱,便亲自动手将它译成了英文。而采茶词在刊发时配有原文,原诗题为《春园采茶词三十首》,作者是“海阳亦馨主人李亦青”.那么,李亦青又是谁呢?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