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近代文学论文

《白鹿原》对关中乡村社会与文化变迁的刻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08 共1602字
摘要

  《白鹿原》描写了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中期发生在陕西关中平原上的历史故事。从社区来看,《白鹿原》完整地呈现了一个关中的乡村社区。小说适时地点出了以白鹿村为中心的白鹿原社区的概况,包括村落社区的选址与居住形式、村落的规模与密度、集镇社区的概况与功能等。

  从白鹿村村落社区的变迁来看,20 世纪关中乡村社区经历了一个剧烈的变动,行政区划变动频繁,随着一系列行政机构深入乡村以及新式教育机构的开设,关中村落的权力与文化中心重新分化组合。通过考察近代关中乡村的村落社区与集镇社区,我们发现,陈忠实笔下的白鹿原社区,与历史上关中乡村社区的普遍情况是一致的,可以说,白鹿原社区的变迁也是关中乡村社区变迁的一个缩影。

  从居民状况来看,在陈忠实的笔下,我们可以完整地看出白鹿原居民的诸要素:居民总量与消长流动、居民结构与阶层等。近代以来关中乡村居民经历的剧烈变动,既体现在由于天灾人祸导致的人口数量的剧烈波动上,也体现在乡村居民的政治与经济结构的分化流动上。旧有的士绅、族长等乡村“精英”,日趋消落退隐,而一批以搜刮为能事的土豪劣绅则异常活跃。

  在乡村权力失范的情况下,一批黑娃式的人物脱离了乡村社会发展的正常轨道。“关中刀客”以及延续了整个民国年间的匪祸,无不表明关中乡村居民在近代分化变迁中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这与陈忠实对白鹿原上居民状况的描述是一致的。

  家庭、婚姻与宗族是构成乡村社会的基础。《白鹿原》以同属一个宗族的白、鹿两家族的升降沉浮为情节主线,深刻地描述了近代关中乡村家庭结构与生活的变迁,展现了宗族的具体形态及功能。小说中的鹿兆鹏、白灵、黑娃等就是因为受到了宗族制度的迫害和先进思想的影响才起来批判、反抗宗族制度的。鹿兆鹏反抗包办婚姻、白灵冲破阻力进城求学、黑娃与小娥的结合都是对宗族制度的批判和反抗。《白鹿原》里反映的这种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再现了整个关中乡村家庭、婚姻与宗族的变迁经历。

  科学而有效的社会控制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白鹿原》里完整地描述了白鹿原上社会控制的结构及变迁。进入民国以来,国家权力对关中乡村社会控制不断加强,乡绅与宗族影响持续减弱,伴随而来的是乡村社会权力结构的“内卷化”.“有声望的乡村精英不是逃离村庄,便是由富变穷,到了 30 年代,富有声望的人在经济中的领导作用日渐减弱,其在政治中的作用更是如此。”

  绅士充当地方道德表率的角色明显减弱,劣绅操纵地方事务,损公肥私的事情屡有发生。关中乡村社会控制的这种状况在《白鹿原》里就有真实的反映。国民党的穷兵黩武、横征暴敛,使百姓四散逃亡,白鹿村沿袭了几千年的家族统治完全崩溃。

  一直苦苦支撑的老族长白嘉轩彻底丧失了信心,他把在家未逃的族人召集到祠堂里,说:“各位父老兄弟 ! 从今日起,除了大年初一敬奉祖宗之外,任啥事都甭寻孝武也甭寻我了。道理不必解说,目下这兵荒马乱的世事我无力回天,诸位好自为之。”[2]

  社会生活方式与文化是社会运行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近代关中乡村社会的劳动生活方式、物质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的考察,《白鹿原》全面地为我们展示了一部关中乡村社会生活方式与文化变迁的丰富画卷。从物质生活方式来看,从白鹿原走出去的新式人物,白灵、鹿兆鹏、鹿兆海,皆穿上了新式服饰。从精神生活方式变迁来看,旧式教育逐渐退潮,新式教育开始兴起。就连朱先生主持的白鹿书院“生员们互相串通纷纷离开白鹿书院,到城里甚至到外省投考各种名堂的新式学校去了”.滋水县也筹建起第一所新式学校--初级师范学校,朱先生勉强受聘出任教务长。

  通过对关中乡村社会的历史考察,观照《白鹿原》里所描绘的关中乡村社会,我们可以看出,《白鹿原》用文学的丰富叙事深刻地描绘出了半个世纪里关中乡村社会与文化的变迁。

  参考文献:

  [1][ 美 ] 杜赞奇 .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 [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177.

  [2] 陈忠实 . 白鹿原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35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