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近代文学论文

清代魏燮均的诗书研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0-09 共4575字
论文摘要

  著名田园诗人和书法家魏燮均,原名昌泰,因仰慕郑燮(字克柔,号板桥)而更名夑均;字子亨,又字伯宗、公隐;号芷、伯阳、老农、铁民,又号九梅居士、九梅逸瘦、九梅村主人、耕石山人、耕石老人。清嘉庆十七年腊月二十三日(1812 年 2 月6 日),魏昌泰出生于奉天银州(今辽宁省铁岭市)城南八里庄。道光二十八年(1848),移居红杏村(今铁岭县千户乡红杏屯)。同治三年(1864),赴京应试,不第;次年又赴京,仍未第;从此,远离功名,受聘于银冈书院,讲学为业。光绪十五年(1889),魏燮均卒于红杏村家中,享年七十七岁。

  著有《香雪斋笔记》《梦梅轩杂著》《九梅村诗集》等。

  魏燮均能正视客观现实,运用诗歌和书法真实叙事和描绘人民生活的痛苦。他一生努力恪守着中国传统文人之性情,因家贫而未仕,多以教书为业,修订县志,支持义学,造福桑梓,走访古迹,拜谒先贤,对地域性文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巨大贡献。

  他作为辽北和东北文化发展史上一名才华横溢的文化人,集儒释道三家互补文化于一身。学养与人品互相浸淫,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兼善,相互造 化、互为融汇、互为损益而造就出了这一位慰藉、沁芳和润泽世人心灵的代表性人物。常结友笔耕染翰,组织诗社唱和,那是一种有情有义、忠孝而贤的率性作为,是一帮诵书听曲、清晏自遣文人的赋闲作为,是“立言”与“文艺”的合一,是“文以载道”存在意识的表露。

  传承与创新是研讨“魏燮均”诗书的不二法门,只有创新没有继承便是空中楼阁、镜中之花的“做作”,只有继承没有创新只能是“照葫芦画瓢”的“平庸”。源远流长的诗书经典沐浴使其內修意识格外的明晰,恬淡静谧的乡野生活使得田园诗歌予以延伸、拓辟,博经通史的自身素质则赋予其诗书流利与工细的活力。我们偏执于一任何端,都会使魏燮均的诗书研讨价值“跑偏”。

  一、书翰笔墨的尚韵“心量”

  魏燮均书法创作的是在先贤们创造性笔墨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吸收整合,他是站在“大文化”的基础上,以书法笔墨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地赓续、演绎着运笔行气的渊源。书法伴随着汉文字而发展,汉文字最大特性是它的“书写性”,行笔流变的有无宗门,名家碑帖,先贤笔意为其最为直接、直观的规格标准。魏燮均在个人修为中持守传统文化之“常”,又在生活的阅历、磨练中为其心性的笔墨率意表达提供物化之“变”。手摹心追、熟稔规条、循序法 度、加深学养、扩大视域,一个个外化拓展形态,进而做到崇法兼尚意、喜古能融新,以自我笔墨,寻绎古人结字,用先贤笔意,抒自身胸臆,这是魏燮均书法笔墨 的必经阶段,也是我们后来者染翰的必经阶段。魏燮均最终找到了其传递思想、整合人格的心性笔墨语言。书品、书艺乃至人格的渐进是先贤与自身嫁接、融汇的结果。

  魏燮均的笔墨学习与创作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时期“从优”的青少年时期,以“二王”及赵孟頫的笔意为楷模,大楷学赵,小楷追王,结构拿捏精到细致,笔意洗练俊秀,为其第二阶段蛰居“定格”的书风形成奠定 了良好前提基础,努力融汇褚遂良、李北海、颜真卿、郑板桥等人的书风特点,夯实了自身的笔墨基础,从而通会而出,呈现出了自家面目。第三阶段即是魏燮均五十岁以后书法“羽化”高峰创作时期,几度入幕、幻影沉浮、人生大悟,笔墨俊爽老辣,《行书拟陶渊明饮酒诗》、《行书宋辕文与张薇庵书》、《行书录翰林粹言》等力透在夹贡、玉版、净皮、棉连的檀宣之上,醒目、劲健,随着九梅居士的“梅花”暗香气化流行,沁入心脾。这韶秀俊爽、含蓄超诣的墨道道、黑线线即有力品读的证据。

  看着魏燮均的遗墨,不由得暗暗惊叹其严谨、典雅、集中、疏朗和明确的秩序之美,他的笔墨不知融汇了多少先贤们倾情、倾向式的视觉语言,经历人生的泥 泞,但仍不见悲观绝望,他以“仁学”为基础,讲求“水徳之美”,通达人格之美,“内美”与“修能”兼顾,成为其笔墨线条激发、勃发启象的重要动力。“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化性而起伪而为美”凸显自身后天的道德修养,深参“由象悟意”的艺术祁向。他没有把自己的不幸诉控于自家的诗书,反而集中笔墨把地域性的现实民风刻画得十分酣畅,珍视“雾霾”式人生中的那一抹良善的光照,恰是对自身经历最好叙事,也恰好反映自身对于社会邪恶、伪善的不屑。这是一个个、一组组看似静态,却极富象征性、抒情性的活泼生动汉字群化,承应且贯气、简约且清丽,率性物化,没有任何复杂的旁饰,尤为沁人。

  展开于空间向度的社会视角、视域的制约性因素和富有表现力、充盈着自身内在气质与视觉笔墨张力的行径叩问当属思想,思想是相对独立的个性化意识,魏 燮均对笔画简繁、揖让等视觉冲击力的基础性源泉;字法的空间形态、张力的对比强弱、迎让镶合、伸缩变化等过渡性整合;墨法的色彩语言、墨韵生气,以墨显象等浓淡、轻重、枯润的意境之美;章法拿捏得很到位,清晰的意识里没有古板、刻意的做作,没有那种匠气的重复和过度化的矫饰。“笔墨当随时代”,点画的醒豁与舒展,结体的开拓与形态,墨色的浓淡与力弇,反映出不同时代性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求工于一笔之内”魏燮均以自身的笔墨尚韵“心量”去物化自身所处的时代,最终显露出了自家的书风。“寄情于点画之间”,他尽力彰显自身的学养与德性意识。他是静守一隅的践行者,对自身所处的时代有着“中的”笔墨论说,二、文辞诗作的率然“呼吸”。

  魏燮均的诗各体兼备,尤擅长五古、五律,《九梅村诗集》即是有力的品读依据;传笔墨意象之味,摹空间情趣之势,注重个人思想的构建和提升,他的书法力透纸背,字震九州,俊爽韶秀,风格尽显,既尊古,又不复古,不定于一尊,也不拘于一律,《龙首山慈清寺碑文》及东三省、河北、河南、天津、山东的遗墨叙 事。“魏燮均的诗书研究”是个动态的存在,既是辽北文化有代表的个案研究,也是东北文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人物探讨;既有对其农村田园风光诗的研究,也有对其 翰墨的研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打通儒家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必要环节和重要通道。修身齐家之于魏燮均,是长时段地域文化的积淀与塑造。无论是作为意识、观 念,抑或传统,甚至是一种“实践行为”正能量基因,都应该被辽北文化和东北文化史得到肯定。他酷爱运用诗歌表达自身对于生活的感受,“贫买奇民藏秘箧,饱 收佳句入奚囊”是他诗文创作的真实流露,在他生活的 77 年间共写出三千余首,现在有据可考的有近千首。

  磐磐大美:“诗者天地之心也”(《诗纬》),魏燮均禀是灵气,游心江河湖海、名山大川,宇宙、苍穹之万象,墨光、笔触之所射,不难有囊括无垠之气象。魏燮均的艺术思想以儒家为主导,在他身上除了仁义礼智信等一般的儒家人格特性外,其人格中具有鲜明的隐逸“道家”的文化禀赋。其诗歌主要呈现风格:一为“静照”(即静观万象,心无挂碍),实景的触目和感怀,涌上心头,终归是要付诸笔端、挤上花笺,固守清远,寄意田园,恬静自在,时代已赋予魏燮均以地域性诠释的符号意义。在他的身上,具有厚重的“地域性”认同元素。魏燮均在金州任职期间,以理智的态度观察金州的名胜古迹,“气度阴晴色,潮喧早晚滥”,“云霞蒸海气,风雨助潮声”是他亲临游访的咏赞。感怀大海的宽广,喟叹海市蜃楼的盛景,这些壮美雄奇、生机勃勃的景致使他忘我。如他在《登龙王岛观 海》中写道:

  到此观沧海,江河皆细流。
  波涛空际合,岛屿望中浮。
  水滴知龙宅,天晴看蜃楼。
  无缘问徐福,何处是瀛洲。

  一位艺术家,如果满足于过日子式的记述,而不能从光怪陆离的“精彩”的现实表象下所觉悟,那注定是可怜和可悲的。诗文书画是中国人最为直观和最为凝练化的视觉形态,它是通向人格“修为”的有效手段。魏燮均作为一位辽北和东北文化发展史上有代表性的“文化核子”,不求闻达,静默潜沉,孤灯长夜,甘守寂寞,与当时呈现胶状乱世人情相比,显得尤为的可贵难得,这种可贵难得让他把心中胸臆传达的很彻底、很通透。

  祁向总是一个长久的独守瞭望,要求自己必须冷静且坚定的向前迈进,与客观现实心契对晤,深得世间的大情大美,最终伫立高崖。魏燮均诗文比沉香木打造的太师椅,能坐、能倚;好比大观园的美人靠能凭眺,可沉思。一声惊叹,沁入五官的是五寸的桀骜,给观者留下来的是九分的通感。

  二为“叙事”,魏燮均诗文的宏文记述是形而上学的“道”心流露、认识上的深远、语言上的简练、心灵上和知识上的渊博与汇通等。“伏案自资”同时又深入民间,体察民情是造成他诗文间隔化的必要条件,他的《金州杂咏》、《大火行》、《荒年叹》、《赈灾行》《大水行》等,记述了金州虽山高海阔,但草稀民悍、土地瘠薄、官税重压的地况和淳朴、勤劳、勇敢、友爱、不满黑暗与追求“安土”和“乐郊”的现实民风。他思想感情的帘幕是造成他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弦外意境的重要因素,造成这种隔,缘由于魏燮均心灵的“昌泰”与“释怀”。“昌泰”与“释怀”的境界是无比的“恬淡”和“静谧”。魏燮均以其静观的态度观察外物,观察生育、养育自己的“黑土”,这样的情形以其知己般的面目呈现于他的眼底,让他熟悉而又陌生般的邂逅,攀谈、了解、畅饮,以致达到忘我的境地,似乎这块“黑土”与自己相拥、融化为一体。也正是魏燮均以敏锐的艺术 感觉捕捉到,并用富有表现力的叙事言语勾画出这样强烈且富艺术感染力,鲜明、具体、逼真、传神的自然人生(社会生活或自然景色)画面。魏燮均文辞诗作的“内美”(精神品质的渊薮在自己作品中的显现)与“修能”(文辞的推敲与提炼)相得益彰,这正是他人生苦旅的真实写照。

  宋代理学家程颢说:“天下无一物无礼乐”,说的是万物都承载着文化要素。也许,魏燮均再次让水韵辽北荡起了涟漪,把千锤百炼的诗书表露的苍茫而朴厚,散漫而飘逸,劲健而圆浑,于方笔刚性处见气势,于宽博方正中见避让对比,拟虚成实,虚实相映,使物化的客观本体转化为光明正大的心语图式和工整上口的诗文韵律,使表现的形式、追求的内容与视觉效果规整工稳有机统一。于文野俯仰的自信间,于轻扬行止的雅俗上,稽首天外,岿然不动,双足交叠“跏趺”端坐银冈书院,靸踏一双草质的屐履,践着雨热同季渗漉泥涂里沙沙沙地移动。面对现实空间、现实环境振振于心的持守和体悟。他“善待”书翰、享受“诗文”、守望“心灵”,而正是这些博杂的知识“底蕴”夯建,推举着他成了铁岭“文化”的品牌,他为书韵辽北增添了一抹凝练而单纯、含蓄而整体、优美而恬静、绮丽而英爽的水墨“氤氲”。他照亮了辽北文化的表情,照亮辽北深处那些被久封的“浮白”,那些慢慢淡出人们视野的“皱褶”。

  三、结语

  “汗漫拾掇,茫无指归”,时更变化,往日百家腾跃,扶花伴影的诗书襟怀已慢慢被“山寨复制”的“时尚文化”所稀释,传统文化地持守少了些本源祁向,有些法度的紊乱,但其主要特征仍保持不变。魏燮均没法回避自己所处的现实空间,不论是纯净还是污浊。然而,在文辞和书翰创作中,自己可以“亲近”地选择,再造和升华一个敢于正视和心中祁向的“现实”。他秉其才赋,加上一颗率性而为的赤子之心,痛心、困惑、荼苦固不可少,愉欢、欣慰、冁然自能承受,一切五味杂陈,味有异殊。魏燮均整合自身的这些“味道”,颂吟“移情”于纸上,触碰成了人生诗文和笔墨的“交响”。

  辽北文化建设的韶秀春天已经到来,其势已成,其时已至。地域性文化是中国文化生态中的一小部分,作为地域性文化代表的重要人物是具有民族主体性学术文化中的一员,对其研究意义就在于此,就在于经过了对魏燮均诗书整理、研讨后,我们已经变化成一个重新认识、深度解读辽北乃至东北文化的我们。

  参考文献:
  [1] 欧阳中石. 书学导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5-33.
  [2] 钟明善. 中国书法史[M]. 石家庄: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 6-12-33.
  [3] 滕咸慧. 人间词话新注[M]. 济南: 齐鲁书社, 1981: 18.
  [4] 李福顺. 中国美术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11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