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近代文学论文

清代闺秀作家、作品鸟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29 共12845字

  第四章 《清闺秀正始再续集》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上的地位

  中国历史上闺秀诗人自古就有,渊源深厚,影响久远。但大规模地对这些诗人和诗作进行编纂和整理,只有到了明清时期才蔚然成风,尤其到清代,更是达到了繁盛的状态。正是由于文人们"闺阁之才,传者虽少,而埋没如珍异,朽腐同草木者,正不知其几许也"的共同惋惜,才有此创举。

  男性诗人所作的闺秀选本有:顺治年间的邹漪编辑的《诗媛十名家集》十卷等。康熙年间的范端昂辑录的《香奁诗泐》等。乾隆年间主要有袁枚编辑的《袁家三妹合稿》、《随园女弟子诗选》六卷,汪启淑编的《撷芳集》,蔡殿齐辑录的《国朝闺阁诗钞》十卷等。咸丰年间主要有范士熊的《范氏三女史同怀诗》,黄秩模辑的《国朝闺秀柳絮集》等。同治年间的则有黄浚所辑的《国朝闺秀摛珠集》等。

  光绪年间有许夔臣辑的《国朝闺秀香咳集》,黄瑞所辑《三台名媛诗辑》,西泠印社主人的《西泠三闺秀诗》等。女性作家的闺秀选本主要有:王端淑辑《名媛诗纬》,张滋兰选《吴中女士诗钞》,恽珠的《国朝闺秀正始集》及《国朝闺秀正始续集》,王谨编辑《闺秀诗选》,单士厘辑《清闺秀正始再续集》四卷等。

  此章将集中笔触论述:自汉代至明代闺秀文学的发展概况;以单士厘《清闺秀正始再续集》为代表论清代闺秀作家与其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闺","特立之户上圆下方有似圭"在《辞源》中,闺还被解释为内室之意,后来才逐渐特指女子的卧室。"闺秀"即指在被限制在闺阁之中,做令淑、端庄的女子。中国古代闺秀文学,虽如涓涓溪流,但却源远流长;中国古代的闺秀作家,虽寥若晨星,却熠熠璀璨。

  胡应麟在撰写《诗薮·内篇》时,在谈到汉代闺秀文学时说道:"汉妇人为三言者,苏伯玉妻;四言者,王明君;五言者,卓文君、班婕妤、徐淑;七言者,越飞燕;八言、九言者,乌孙公主、蔡文姬。皆工至合体,文士不能过也。"所列举的这八位闺秀作家,都是身处汉代,并且都文学造诣颇高,各有千秋,为汉代闺秀文学这片寂静而美丽的天空一隅增添了无比绚烂的光辉。

  魏晋南北朝时期,闺秀文学文采风流,众多才女涌现。其中不仅有汉族女性作家,还有胡地少数民族女性作家(这是由于在公元 290 年晋武帝薨,"八王之乱"导致了异族入侵,使得异族文化异常活跃):甄后、王宋、绿珠、刘妙容、左芬、孙琼、陈玢、谢道韫等。

  在唐朝诗歌的百花园之中,不乏优秀的闺秀作家:有和亲的大义公主、不知姓名的侯氏、"女中诗豪"李治、道冠诗人薛涛、一代才女上官婉儿,更有女性帝王的武则天等。隋朝的闺秀文学主要一些宫苑创作,主要人物有大义公主、萧皇后、侯氏、苏蝉翼、张碧兰、吴绛仙、罗爱爱与秦玉鸾等人。

  词,作为新的文学样式出现,成为宋代文学的标志,既出现了苏轼与辛弃疾的豪放词,柳永的婉约词等大家,也出现了毫不逊色于男性的李清照、朱淑真以及萧观音等闺秀文学家。《全宋诗》七十二卷中记载闺阁女诗人 104 人,共有 595首诗歌,其中数量最多的当数:朱淑真 337 首,李清照 17 首。还有贾云华存诗 11首,刘氏存诗 5 首,李氏存诗 4 首等等。

  妇女文学至元明时期又呈现了复兴之势。女性作家和作品数量较多的,其中以闺秀为主体部分。郑允瑞"音节自高,律诗亦工整",孙蕙兰"作诗皆清雅可诵",薛氏二女"敏秀能诗",这些皆是元代作诗能手。

  以上就是清代以前的闺秀文学的发展概况的简介,从中不难发现清前的闺秀文学的发展是从未停止,从涓涓溪流再逐渐壮大成为浩瀚江海,这从诗作的数量和质量上都不难发现。清前闺秀文学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其范围主要集中于诗、词,很少有涉及文、论及学术着作的;其思想内容大多是围绕表现"闺怨"情怀,真正走出闺阁之门的较少;其闺秀文学的创作主体比较单一,多为宫廷贵族女性、官僚士人之妻或之女等一些社会上层,平民闺秀诗人数量较少;由于阶级的局限,使得诗作风格要恪守礼教与大家风范的含蓄、优雅等特点。

  这些清前的各位闺秀才人,都以其独有的芳菲而饮誉文坛,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到清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再加之西方文化的传入,使得处于特殊历史背景下的闺秀文学在多元化思想的陶冶下,人才辈出,呈现出了不拘一格的发展特点。鉴此,笔者将以清代为划分界线,下文以《清闺秀正始再续集》为文本,集中讨论清代闺秀文学发展概况。

  第一节 清代闺秀作家、作品鸟瞰--以《清闺秀正始再续集》

  为代表单士厘晚年笔耕不辍,沉浸在清代女性文献的整理、着述之中。相继编写了《清闺秀艺文略》和《清闺秀正始再续集》(以下简称《再续集》),记录和保存了大量的清代女性的文学作品。下文将围绕《清闺秀正始再续集》展开论述,以此为视角窥探清代女性创作的概况。

  一、对《国朝闺秀正始集》、《国朝闺秀正始续集》的继承。

  《清闺秀正始再续集》共四卷,归安钱氏聚珍仿宋排印本,书前有例、作者小传,卷首是自序。

  《国朝闺秀正始集》:"首有《弁言》、《自序》、潘素心《序》、黄友琴《序》、《例言》及《目录》,书末有石黛卿《后序》及程孟梅《跋》,正文有20卷,共计选诗1563首:附录1 卷,选诗81 首;补遗1 卷,选诗92 首。共计选诗1736首,涉及闺秀诗人共计933人。书末有23名闺秀题词,共计46 首。"《国朝闺秀正始续集》,是恽珠在逝世前将自己未能完成的续编《正始集》托付给孙女完颜妙莲保。《续集》收录恽珠手订诗作10卷及《附录》1卷,共计选诗919首,涉及女诗人459人;妙莲保的母亲完颜程孟梅辑《补遗》一卷,收录女诗人134人,选诗310首左右。书最后还附录《挽词》一册,有潘素心、汪端、恽湘等15人闺阁诗人题词哀悼。

  此二种书目的主要编选,遵循标准是"雅正",目的在于彰显女子诗才,垂范读者,纠正古往今来对于女子诗才的误解。

  书名上承袭恽珠及其家人所编的《国朝闺秀正始集》、《国朝闺秀正始续集》,正如单士厘所言:"兹选又继《续集》之后,故名'再续'".《清闺秀正始再续集》选收标准依《国朝闺秀正始集》,"以雅正为主,作者名下亦记里居表字、其夫或其子名位及其所着专集名,间有佚事诗话".

  《清闺秀正始再续集》在选录的人员上与《国朝闺秀正始集》、《国朝闺秀正始续集》鲜有相同的,这与二人所生活的年代差距有所关联。

  全书以恽珠的诗开篇,也表达了编者对其的仰慕和尊敬之情。正如学者所说:"《清闺秀正始再续集》的成书,最终使《国朝闺秀正始集》系列成为前后相继、整体风格接近的完整的女性诗歌总集,展现出清代两百多年间女性文学生活的五彩画卷,为后人考查有清一代闺秀诗歌创作提供了最全面、最有价值的资料".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有些书单士厘自己无力刊行,她便自己手抄多本赠送友人,才使得如此宝贵的资料得以流传和保留下来。

  二、《清闺秀正始再续集》收录作家概况。

  《清闺秀正始再续集》主要选录的是道光十六年之后民国以前清代女诗人的作品,据笔者初步统计共收作家 309 人,选诗 1015 题 1372 首。此书的具体体例:先言作者、字(号),籍贯、夫族,再着作品集,接着再以"士厘曰"的形式说明该人的其他情况。

  (一)、闺秀作家的地域特征分析。

  通过统计,得出《清闺秀正始再续集》中选录的闺秀作家的大致地域分布情况,进而窥探出清代闺秀作家的地域分布特征:基本上南方多于北方,东部多于西部;在南方地区,尤其以江苏、浙江为最,安徽、湖南、江西、四川、福建、广东等省闺秀诗歌创作的风气也比较浓厚。

  由此表可看出《再续集》中闺秀诗人多以浙江、江苏两省为主,占总数的 79.2%左右,也就说在《再续集》中所收的省份可考的诗人中,南方(或者说东南沿海)的闺秀诗人占将近八成左右,清代江南地区的闺秀文学是比较发达的,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呈现出这种地域分布状况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个有利因素:首先,清朝江南地区经济繁荣,良好的物质基础无疑是文化发展的先决条件。江浙一带自唐代后期就成为了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到宋代,南方的经济已然远远领先于北方,当时谚语云:"苏湖熟,天下足。"而此时的北方却处于战乱纷扰之中,长期的战争使得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了重创,城市萧条,更加谈不上文化的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仍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只有物质的丰富,才能产生悠闲自得的心理状态,才能使人们有闲暇的心思和时间,去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明清时期,江浙一带安定的社会环境,发达的经济都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墨客定居于此,并安心展开文学创作。江浙繁盛的学术风气,带着浓郁的书墨芬芳涌入了深深闺阁之中,使得闺秀在赞叹文人才华的同时,创作出了众多的文采非凡的诗词佳句。

  其次,江南地区城市经济的繁荣,使得市民阶层兴起壮大,城镇都市化程度加剧,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需求,并且也推动了要求男女平等和思想解放的思潮发展,为闺秀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生活景象变得丰富多彩,各种社会结交活动频繁,这些变化也使得闺阁之中的女性活动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放。市民阶层的兴起,促进了一些先进的思想诞生,如主张率性而为的"童心说"的出现,还有的主张男女平等,追求个性自由解放,这些都共同作用推动了闺秀文学的发展。为她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可能性,也拓宽和丰富了诗歌的创作主题。使得清代江南地区的闺秀文学在创作队伍和创作内容等各方面,都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再者,江南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沉淀,对于此地区的闺秀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江南地区,在远古时代就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新旧石器时代这里有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等。春秋战国时期,江南文化崛起,成为重要的区域文化。东晋以后,到隋唐时期,江南文化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在文学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如"永明体"、"宫体诗"等。到了唐宋以后,江南地区文化发展进入高峰时期,诗人和诗作数量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闺秀诗人的分布情况正是折射着清代不同地域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多种不同因素的作用,共同推动着清代江南地区闺秀文学发展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局面。

  (二)闺秀作家的家世特点。

  通过对《再续集》中作家情况的总结,发现清代闺秀作家们呈现出了十分明显的家世特征。主要特点如下:

  1、家族性特征。

  "家族性特征,是指清代女诗人在其婚前或婚后因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两代或两代以上的女性诗人群体。"这是清代闺秀诗人最突出的总体特征,且表现十分明显。在清代之前,这种家族女诗人群体的现象出现的很少。直到明末清初,才有了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家族诗人群体。

  家族性在《再续集》中主要包括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即指在婚前则已具有的亲属关系、姐妹关系等;婚姻关系则偏重由于婚姻而带来的夫妻关系,以及夫家中成员之间的亲戚关系。无论家族关系的组成形式是多么的千变万化,但内在的家族联系是不变的,血浓于水。

  下面就聊举《再续集》中的一些家族女诗人群体为例:《清闺秀正始再续集》中最值得一提的,则是其中记载了钱氏家族多位能诗善文的女性:首先是钱振伦之妻翁端恩,单士厘曰:"夫人为士厘伯姑",着有《簪花阁诗余》;还有钱振伦之妹钱福履,为道光进士李联琇继室,着有《芝仙胜草》;钱振伦的三女儿钱云辉,字织孙,俞钟銮之妻,着有《冰凝镜澈之斋诗文词集》、《慎因室诗稿》;钱云辉的表姊翁玉荪,字萝轩,李昌炽之妻,着有《萝轩诗钞》;钱云辉的长子儿媳姚鸿茞,字琬莹,着有《南湘诗钞》;三子儿媳恽元箴,字琬如,着有《静宇室诗草》。钱氏家族女性的文学群体随着家族血缘和亲缘的关系不断地蔓延、扩展。

  《再续集》中记载了清代江苏阳湖的左氏姐妹及其女儿们,都身怀学识,能文善诗,留有着作多部。左锡嘉,字婉芬,又字小云,晚号冰如,曾咏继室,着有《冷吟仙馆诗稿》八卷,"诗余一卷文存一卷".曾懿,字伯渊,为左婉芬次女,袁学昌之妻,着有《古欢室诗集》三卷,词一卷、女学篇二卷、中馈篇一卷、医学篇八卷。曾彦,字季硕,左婉芬第五女,张祥麟之妻,着有《桐凤集》一卷。左锡璇,字芙江,袁绩懋继室,"为婉芬姊",着有《碧梧红蕉馆诗》三卷,词一卷。

  《再续集》记载着清代戴氏一门多位学识渊博,着作留世的闺秀诗人们。戴小玉,字倩梅,为戴文节之妹,朱文檀之妻,着有《倩梅簃遗稿》。朱均,字绮生,为戴文节之冢妇(即是嫡长子的正妻),着有《织蒲小草遗集》。朱保喆,字锦香,为戴文节次子妇,着有《霁月楼诗存》。孙传芳,字佩嘉,为戴文节第四子妇,着《粲花室遗稿》、《曼陀罗室稿》。戴监,字新圆,又号镜秋,为戴文节长孙女,夏曾传之妻,着《椒花馆遗稿》。戴钟,字蕴芳,为戴文节次孙女,包延勤之妻,着《梦花仙馆吟草》。从与戴文节的关系出发,阐述三代闺秀诗人之间的亲缘关系,可看出戴氏有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

  还记载有:江苏常熟的潘氏姐妹,潘欲柔,字寄生,着《养真室诗稿》。潘欲敬,字静庄,归钟麒之妻,着《莳梅阁诗草》;浙江的李端临及其女儿,李端临,字更生,傅云龙之妻,着有《红余籀室吟草》三卷。傅范淑,字黎痴,为李更生之女,着《小红余籀室吟草》。贵州贵筑的许氏姐妹,许秀贞和许淑贞(四,十二页)等等。

  2、家世显赫,身份尊贵。

  《清闺秀正始再续集》中所收录的闺秀诗人,较多的都是出自于家世显赫的名门望族和书香门第。正如民国时期的冼玉清所云:"其一名父之女,少禀庭训,有父兄为之提倡,则成就自易。其二才士之妻,闺房唱和,有夫婿为之点缀,则声气易通。其三令子之母,侪辈所尊,有后嗣为之表扬,则流誉自广".

  《再续集》中所提及到的清代闺秀诗人,她们的身份构成主要是其中两类:名门之女,才士之妻。

  (1)、名门之女。

  沈善宝在《名媛诗话》卷一即云:"闺秀则既无文士之师承,又不能专习诗文,故非聪慧绝伦者,万不能诗。生于名门巨族,遇父兄师友知诗者,传扬尚易。倘生于蓬单,嫁于村俗,则湮没无闻者,不知凡几。"由此可见家庭背景与闺阁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世家大族,家底丰厚,家庭条件富裕,家族女性有条件和时间学习与创作文学,再加之有"名父"的启蒙和熏陶,以及一些外力帮助,闺秀在成为诗人的路上走的似乎会简单些。

  《清闺秀正始再续集》中载录的闺秀诗人有很多名门闺秀,自幼接受家传诗教,才华出众。如:蒋英,字仙蕊,浙江海宁人,士厘在《再续集》中曰:"仙蕊为海宁之硖石镇人,硖石蒋氏以藏书名于道咸间,故仙蕊虽踪迹不远出,而吟咏不辍".

  由此可见海宁蒋氏是当地有名的书香之家,所藏之书更是卷帙浩繁。正是因为家庭的文学素养较高,名父则足以担负起教育女儿的责任,父教对闺秀诗人的成才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叶小纨,字蕙绸,江南吴江(今江苏省吴江县,位苏州市南太湖东岸)人,为叶小鸾之姊,其父为叶绍袁,乃明天启进士、曾任工部主事,早负才名,着有《叶天寥四种》、诗集《秦斋怨》。这位名父不遗余力地推荐才德兼备的女儿,积极鼓励家庭成员包括诸女的的创作,使得叶氏一家形成了"门内人人集,闺中个个诗"的欣欣向荣的一片文学状态。

  姚倚云,号蕴素,安徽桐城人,着有《蕴素轩诗稿》四卷。姚倚云的诗文成就的获得,与其父亲,兄长等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其父姚濬昌,字孟成,姚莹之子,谒见曾国藩于安庆,留驻幕府,后被荐为知县。姚氏的姚莹、姚濬昌、姚永概祖孙三代,非进士即举人,非文士即学者。家族氛围给予了姚倚云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正如其兄姚永概《蕴素轩诗稿序》记载道:"妹倚云,顾好读书,日取经史古文诵之,遇有疑滞,就询父兄,为讲说,辄豁然",从这些古文中也可看出姚氏一门之内唱和切磋的情景。

  孙佩兰,字谱香,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光禄大夫孙补笙之女。光禄大夫,在清代为正一品官员,可见其地位是极高的。清代特殊的官宦机制使得这样的家庭一般都是文化型家庭,对于文化教育比较看重。也从侧面说明了孙佩兰是名父之女,大家闺秀,自幼生活优渥,受到良好的诗书礼仪教育,以及家庭氛围的影响,诗才卓然。着有《吟翠楼诗稿》一卷,凡诗六十五首。

  郑淑昭,字班班,贵州遵义人。单士厘在《再续集》中曰:"班班委经学大师子尹先生女".

  郑珍,字子尹,晚号柴翁。道光举人,曾任荔波县训导,治经学、小学,为晚清宋诗派作家,着作有《仪礼私笺》、《说文逸字》、《说文新附考》、《果经巢集》等。在这位"名父"的督促和教诲下,郑淑昭有着良好的文学修养,喜好读书,着作有《树萱背遗诗》。

  (2)、才士之妻。

  清代女诗人有很大一部分要将成就归于才士之妻的身份。才士即指有才华学识,有德行的士人。女子嫁于这些才士为妻,婚后伉俪情笃,共案诵读,互为师友,唱和之作颇多,并有丈夫为妻子点缀诗词,收录诗稿,帮助其诗词着作问世。

  在《再续集》中此类才士之妻有:凌祉媛,字茝沅,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为丁丙之妻。丁丙,字嘉鱼,别字松生,晚号松存,是当时钱塘着名的学者,又工诗善文,建有嘉惠堂,藏书数十万卷,着有《庚辛泣杭录》,辑刻有《武林掌故丛编》等。夫妻二人都为诗人,相互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唱和之作,如《再续集》中收录的《归甯三月矣文松生肺疾又作,予以母病逗留未得慰问,宵深闷坐因成四绝寄之》等。着有《翠螺阁诗稿》四卷,词稿一卷。

  薛绍徽,字秀玉,号男姒,福建侯官人,家庭较为贫穷,幼年丧父,得以母教,习得《诗》、《礼》、《四书》、《毛诗》等,后与陈寿彭结合。陈寿彭,字逸儒,在福州文坛颇负盛名,曾任船政出洋监督、学堂主讲等,婚后二人共习艺文,夫唱妇随,随夫游学日、英、法等国数年。在丈夫陈寿彭的鼓励和支持下,着有《黛韵楼诗集》,编校《历代宫闺词综》、《国朝闺秀词综》,并还撰写《外国列女传》八卷等。

  吴筠,字畹芳,浙江嘉兴人,为李贻德之妻,着有《早花集》,凡诗一百七十一首。李贻德,字天彝,号次白。《再续集》中记载道:"贻德长《春秋》学,兼工诗词,辑其遗着为集,《落花》廿首,名噪一时",可见其才华非同一般,也以诗词闻名。吴筠的《早花集》"同治六年丙辰刊本,附于其夫李贻德《揽青阁诗钞》后。有李贻德撰传……"由此看出,吴筠得到丈夫的帮助,将诗稿刊登,并撰传。

  严永华,字少蓝,浙江桐乡人,着有《纫兰室诗钞》、《鲽砚庐诗钞》等,为沈秉成继室。沈秉成,字仲复,自号耦园主人,清咸丰六年进士,官至广西、安徽巡抚,署两江总督。在皖时,曾创办经古书院,"以课经史实学",工于诗文书法,盛名当时。并为妻严氏筑耦园,又曾得石,剖之有鱼形,制成砚两个,名之曰鲽砚,署其居为鲽砚庐,可见夫妻二人鹣鲽情深。严少华着有《鲽砚庐联吟集》一卷,其中收录则是夫妻二人的唱和之作。其中的才士之妻还有很多,由于篇幅所限,聊举数例,以兹为证。

  以上所谈两点皆是《清闺秀正始再续集》中收录的清代闺秀作家的家世特点,由这些可窥探清代闺秀作家的家世特点:清代闺秀诗人绝大多数系望族名媛,出身于仕宦之家或书香门第,自幼受到文化的熏陶,家庭为她们提供了理想的学习环境:富裕的经济条件、充裕的时间精力、家中博学多识的父兄,还有作为才士的丈夫婚后鼎力帮助与指导,二人的互相唱和等,都为这些闺秀诗人们的成长与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

  三、《清闺秀正始再续集》收录作品鸟瞰。

  《清闺秀正始再续集》作为清代闺秀作品的选集,是全面了解清代闺秀生活的一面镜子。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清代闺秀诗人高雅清新的情趣,还可以看到她们作为人妻的贤良淑德,以及为国担忧的侠士之心。这里笔者从中选取印象最为深刻的几个方面,来管窥清代闺秀诗人们的多彩世界。

  《再续集》中作品数量繁多,其中最主要的体裁为诗歌,选诗 1372 首,几乎没有收录过小说、弹词等俗文学。这里明显地透露出单士厘更加看重中国传统文化--诗,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闺秀诗人们所接受的主要教育内容和创作兴趣,即大多闺秀接受的是普及性的封建教育,内容以诗词为主,这造就了清代女性诗人对于诗词的擅长与偏爱。

  作为一部大型闺秀诗歌选集,《再续集》所收录的作家数量及其特点等方面已如上述。至于其收录诗作的内容的丰富和深邃,更加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加以总结阐述。

  (一)、德才兼备的向往。

  清代闺秀文学达到了鼎盛之态,这与自古盛行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难免有些悖行。在这种环境之下,对于女性作家所表现出来的文才的争论也随之而起,争论的焦点即是"才"与"德"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成为了清代多数闺秀诗人内心普遍的忧虑,但是作为有文才、有学识的女性,在她们的意识中,对于"才"与"德"的关系有着自己的认识与标准。由《再续集》中选录的诗作,可感受到清代闺秀诗人内心对德才兼备这一完美状态的渴望和向往。

  具有丰富学识的清代闺秀们,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不甘心默默无闻,初步具有了才名意识。她们通过吟诗诵词来展示自己的闺秀文才,渴望以此获得才名的肯定,故有了《再续集》中所记载在册的数量颇多的诗作与诗稿集,初步统计选诗 1372 首。

  在赋诗的同时,仍不忘坚守着中国传统妇女的德行,在她们的字眼背后总是折射出封建女德规范的思想和内容,如《再续集》中收录了很多宣扬传统闺阁规范的诗篇,与丈夫唱和的诗篇等:吴宗爱,字绛雪,士厘曰:"康熙十三年,耿精忠逆将索之云:'得绛雪,即免永邑兵',绛雪挺身行,而以间投崖死".可看出吴宗爱对于贞节誓死扞卫的节妇形象,以及自己无可指责的道德品行。这在她的诗词中也可体现,如《贫女行为外弟荣作》:"世人徒夸黄金屋,谁识柴门女如玉。女貌矫矫笑芙蓉,女心耿耿女贞木。

  "这里强调了女德贞节对于女性的重要地位,告诫之容貌并不是正确的衡量标准。《翠香二姊将以次子为余嗣诗以志感》:"人言似舅夸无忌,我觉生儿羡莫愁。不是悲愉关骨肉,谁能牖户代绸缪。添丁欲向先夫告,好慰苍凉土一抔".

  诗人道出了心中传统的子嗣观念,为延续香火而收养人子、以慰亡夫之灵的无奈。

  汪嫈,字雅安,安徽歙县人,着有《雅安诗集》四卷,文集二卷,其诗作在很多选集都有收录和提及,胡文楷《历代妇女着作考》,沈善宝《名媛诗话》中均有记载,并评价曰:"雅安学力宏深,词旨意远。且能阐发经史微奥"可见其文学成就之高。通过阅读发现汪嫈在诗词创作的同时,也在极力地诠释着自己对于女训、女德的深明与宣扬,她所谓的"德"主要是风雅教化,传统儒家伦理:男儿希圣贤,女亦贵自立。礼仪与廉耻,四维毋缺一。千秋传女宗,在德不在色。德厚才自正,才华本经术。无德才曷取,衾影先难质。我诵三百篇,多出妇人笔。王化起闺门,性情悉醇一……--汪嫈《闺训篇》此类劝诫后辈闺秀的诗篇还有黄韵兰《闺诫诗》:女子之身如金如玉,敬谨自持庄重严肃。嬉笑招尤冶游致辱,慎尔防闲闺阁范足……夫也比天终身所倚,相敬如宾情无触抵。夫或不良善言规止,交谪不闺家室宜矣。

  除此类劝诫闺秀规范德行的诗篇外,还有诗篇多围绕丈夫、儿子展开,展现了闺秀们对相夫教子这一妇德的重视。如夏菊初《佛手柑(和夫子韵)》、《采菊(与夫子分韵)》,郑淑昭《两儿乡试归,怡儿下第,忻儿获隽,且怅且喜,诗以勉之》等。又如,马壁,有一系列步韵"元表"(元表即是马壁的丈夫孙廷标)的诗作:《接元表书》、《送元表再之燕京》、《寄元表》、《喜元表还》等,例举其一:南来一雁下江湄,喜有长安片纸遗。两字且宽闺阁意,数行不尽别离思。殷勤莫计加餐候,会合难凭卧病时。总是言归归未得,尤胜消息杳无期。--马壁《接元表书》

  综上所述,闺秀诗人们在企图建立才名的同时,仍然念念不忘传统女德的教诲,遵守着传统闺秀规范,秉承着相夫教子之职,期盼能达到才德兼备的完美状态。"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理念塑造一个民族女性特有的形象和特质",清代闺秀文人对于才德兼备的执着,正是长时间的儒家价值和封建观念教化和熏陶的结果。

  (二)、巾帼情怀的彰显。

  清代闺秀们的生活状态是较为丰富多样的,而不是拘囿于深闺之内。她们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将自己的抱负体现在字里行间,她们可以如男儿般,为国担忧,讨论政事,甚至渴望建功立业。《再续集》选录闺秀的诗作中,频频出现历史记载或传说故事中的巾帼英雄,如秦良玉、梁红玉、黄崇嘏、花木兰等。对于这些女侠客的吟诵,激发着闺秀诗人心中的豪情壮志,诉说着她们内心的英雄情结:

  生绡一幅装珍重,不写妍妆写忠勇……桃花马上倦驰骤,戎装侧立疑天神。征袍一领好结束,秃巾窄袖浑殊俗。想见援桴助战时,怒气干霄更谁触?江山半壁恨难消,二辇终期返北朝。方圆娘子军声振,讵意中原志已摇……漫云巾帼终无济,杀贼知难旧愿尝。吁嗟乎,昔日英名堪想像,千秋名女兼名将。披图叹息若有闻,冬冬战鼓黄天汤。--凌祉媛《梁红玉战袍小像歌》河水溅溅远近闻,崇祠人重女将军……西川更有黄崇嘏,千古高标武与文。--程孟梅《孝烈将军祠》这两位闺秀诗人都在诗中记叙了梁红玉和黄崇嘏一介女流,却驰骋疆场、为国效力的英雄事迹,也表达出了对于她们巾帼情怀的肯定与赞扬,以及内心渴望救亡图存。

  在对历史上这些传奇女英雄追忆的过程中,不免脑海中浮现出秦良玉征战沙场的矫健倩影。秦良玉,明朝末年一位战功卓着的女将军,也是历史上唯一位被封侯的女性。她的光辉与伟大,在闺秀诗人王采苹的诗中清晰可感,并对其反复吟诵:

  鲁女忧时悲漆室,木兰代父为戍卒。古来女子负奇才,不独闺帏着芳烈。秦氏将军世无匹,武略文词兼峻节。万里穷边拜总戎,一时勋望推人杰。白杆频年事远征,红妆一队作干城。挥毫玉帐多奇策,突骑中原有劲兵……读史苍茫发遐思,遭逢幸际升平世。姓字谁能汗简留,笄环销尽英雄气。一寸陈编万古心,百年身世漫浮沉。乾坤闲气宁消歇,放眼江山深复深。--王采苹《读秦良玉传》倚柱悲歌百感生,楚云南望思回萦。大江天堑防应亟,七泽烽烟众易惊。决胜空劳千里外,忧时那得寸心平?请缨我愧秦良玉,投笔难为尽室行。--王采苹《感事》选一通过对这些巾帼英雄事迹的回顾与瞻仰,表达出闺秀诗人们内心渴望像她们般建功立业,实现心中的抱负。但是时代的局限,注定了她们的渴望终将化为泡影,随风而逝。在这种境况之下,诗词成为了她们抱负难以实现时的重要寄托:杞人虑天倾,鲁女忧园葵。漆室倚柱啸,岂复中顾私微?--严永华《杂兴十四首》选一女界半国民,安危共休戚。昔闻鲁女啸,秦妇又赋铁。敢谓爱国忱,不屑问巾帼。书馆先后开,何分今与昔。两地告同胞,读书方爱国。--钱云辉《图书馆成立赋诗志喜》泰山一死岂寻常,巾帼能争日月光。愿竭鄙城书万本,作歌未尽我揄扬。--陈蕴莲《汪少司农两姬同日殉节歌》诗人们沉醉于女英雄们的传奇故事中,战场上的金戈铁马和英勇的红装,让闺秀诗人着迷。但是现实却不尽如人愿,她们的一片忧心和英雄抱负,随着岁月的流逝,被渐渐地消磨。在平庸的生活之中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她们只得将这份豪情壮志与高远志向,用自己手中的笔诉诸于世,让世人都正视和感受到不可小觑的女性价值。

  (三)、细腻的咏物情趣。

  《再续集》中收录了许多闺秀的咏物诗,其中不乏清新雅致、寓意深刻之作,如陈璘《新柳》、《新燕》、《苦雨》、《风》等,袁绶《望雪歌》等,江淑则《吾谷看枫叶作》,宗粲《雨窗》,许嘉仪《水仙》、《梅》、《秋花》等。这些闺秀诗人,大都对身边的事物极其敏感,擅于观察四季、花草树木等的变化,以及飞鸟虫鱼的形态动作等等。这些意象大都是极其普遍的存在,但是她们将之诉诸笔端,便形成了独特而细腻的闺阁情怀。总结归纳得出,闺秀诗人所咏意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雨。

  雨这一意象在诗中大多起到烘托、衬托的作用。渲染个人情感、烘托时代背景,都是它的独特特征。闺秀诗人更是对雨有着特别的青睐,多喜好用雨来表达和渲染自己的心中的忧郁、哀愁、惆怅等情绪。如孙传芳《雨》:因风飒飒洒平芜,疑隔窗纱似有无。初觉繁音敲院竹,渐闻清韵滴庭梧。旅人怕向愁中听,夜梦方从枕上苏。淅沥空阶频聒耳,半帘灯影认模糊。

  言忠贞《春雨》:砌满青苔雨未休,小红桥外水平流。一庭香篆浓于雾,二月春光冷比秋。竹径定多花点碎,蕉窗不独客心愁。若凭玉笛能吹止,我亦临风学倚楼。

  陈璘《苦雨》:春过四十五,苦遭风雨厄。淫霖日月沈,凄飒阴阳易。

  霏微渐径寸,滂沱动盈尺。激起海门涛,冲透天演脉……宗粲《雨窗》:晚雨正潇潇,红窗坐寂寥。云低天在宇,风急水如潮。

  砚喜螺香润,炉嫌麝炷消。卷帘频望霁,花事恐萧条。

  通过这些诗词,仿佛看到闺秀诗人们在雨中漫步,心情沉重地低吟的身影。

  用她们各具特色的笔法,描绘着不同的雨:人生多变的苦雨,孤独凄怆的雨等,都在表现着内心略带忧伤、惆怅的情感。

  2、梅花、菊花、荷花、水仙等花中君子。

  清代闺秀在创作诗歌之时,喜好运用花的意象,尤其是一些清新高雅,具有君子风度之花,如:梅花、菊花、荷花、水仙等。下面聊举数例:

  王采苹《白荷花》:亭亭翠盖覆华池,独立谁怜绝世姿。一镜清波低照影,月明风静露凉时。

  许嘉仪《水仙》:罗袜盈盈出素妆,六铢衣薄倚清霜。烟波十里欲无影,风雪一庭时有香。春水澹痕萦软翠,夕阳寒色晕娇黄。潇湘回望白云合,堕月空江思渺茫。

  许嘉仪《梅》:罗绮三千第一枝,但矜风骨不为姿。荒村流水澹春意,明月空山萦梦思。冰雪性从摇落证,孤高心入岁寒知。独怜一种幽情共,翠袖凌云倚竹时。

  邓瑜《嘲菊》:瘦影亭亭纵出尘,也从篱下寄闲身。当时不遇陶彭泽,澹到无言孰与亲。知否群芳共擅名,嫣红姹紫鬭轻盈。傲霜君太矜风格,入世何妨略近情。

  这些客观意象都承载着诗人们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曲折含蓄地表达出闺秀诗人独特的心理感受和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人生境界的追求。诗作都运用对花中君子特点的描写,表现出了她们的淡雅高洁、卓尔不群、贞洁不屈、淡薄超然的情操。

  3、月。

  月亮这一自然界客观存在,在人类生命主题中,是心灵的参照和精神力量的标尺。在人生漫漫长路上,人类要面对着各种形式不同的悲欢离合、聚散,这是无法避免和摆脱的,这种必然性给人类带来的多为痛苦和抑郁。为了心灵得以寄托,情感得以慰藉,诗人选择用"月"这一意象来抒发情感,清代闺秀诗人也不例外。

  许藻《霜月》:霜天姣姣空月明,繁星半掩银河横。流辉入户红烛暗,窗风欲卷湘帘轻。一镜当空开素宇,深庭寂寂花阴午,谁家瑶室怨清商,二十五弦寒玉柱。

  孙诵昭《望月怀两妹》:素娥忽窥户,相对且盘桓。此夜一轮满,天涯几处看。却因人寂寞,翻羡不团圞。望远情何限,铜壶漏已残。

  朱兰《新月》:帘卷西风小院门,玉阶凉动近黄昏。娥眉一曲横天半,疑是嫦娥指爪痕。

  袁镜蓉《宿骊山下望月》:玉笛金钗总刧尘,人间天上两无因。伤心只有骊山月,曾照长生殿里人。

  由此例举的几首诗词,可看出清代闺秀借月表达相思以及失意苦闷之情,月更是成为了她们深处闺阁中的孤独象征,同时也借月亮赞扬了纯洁、美丽、善感的美好女性形象。

  4、雁等动物。

  雁,亦或称鸿雁,是一种候鸟,每年秋后飞往南方过冬,到春季再飞回北方。

  由于这一特征,"雁"被赋予了羁旅之愁和思乡之情。

  夏菊初《雁字》:北去南来爪迹忙,年年秋意洒鸿荒。千军列阵尘沙阔,一画开天道路长。不借风云为纸笔,自将毛羽作文章。丹林多少涂鸦辈,也学簪花傍夕阳。

  张熙春《闻雁》:月暗南楼夜,长空雁影微。一声催木落,万里带霜飞。愁客难成梦,寒闺罢捣衣。江湖矰缴满,莫恋稻粱肥。

  方云卿《闻雁》:木叶下潇湘,天空雁几行。秋高声近月,风急暮啼霜。尺素萧关远,怀人午夜长。兰闺罢机织,闲听怨流黄。

  5、 柳。

  柳树枝条柔软,在春夏之际万条垂下,柳丝如烟,枝叶随风飘摆,姿态婀娜,极富有诗情画意之美。加之,"柳"与"留"谐音,有依依不舍之意,内涵意义丰富,往往承载着诗人们内心最为宝贵、细腻的情感。正是这细腻丰富的情感内涵,使得清代闺秀诗人都很倾心于使用"柳"这一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柔软、丰富的思绪。试看以下诗作:

  陈璘《新柳》:吹绿东风早,烟丝半拂檐,楚宫才学舞,眉影正纤纤。

  邹锦《柳枝词》:春来湖畔袅柔条,倦倚东风舞瘦腰。寄语行人莫攀折,好留眉样待侬描。

  孙传芳《柳枝词》:千丝万缕缀柔条,一种娉婷未易描。弱态病容顦顇甚,轻盈妒煞小蛮腰。自有丰神别样娇,不将婀娜鬭纤腰。灵和殿里承恩宠,待到秋深已半凋。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诗歌注意到了一年四季的细微差别,并赋诗吟唱,表达出不同节气中,闺秀诗人细腻的情感变化,如许秀贞《立秋前一日》、《暮春》,郑淑昭《春暖曲》、《秋夜曲》,汪愃《夏日闺词》,谢漱馨《春雨》、《春晴》,曾懿《秋夜》、《春暮》等。

  上述这些意象多为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是最细微的变化和最普遍的生命存在形式,清代闺秀诗人却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在其笔下呈现出意蕴深沉、哲思邃远的特点,成为她们丰富细腻并多变的情感载体。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