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近代文学论文

单士厘的生平与交友考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29 共7446字

  第一章 单士厘的生平与交友考

  第一节 单士厘的生平与着作。

  单士厘(1858--1945),生于清咸丰八年即一八五八年,病逝于乙酉年即一九四五年,享年八十七岁,又名钱单士厘((因丈夫钱询的姓氏,按照当时的习惯,女子出嫁冠以夫姓),字受兹,祖籍浙江萧山,在太平天国年间为避战乱而迁居至海宁硖石镇。

  关于单士厘的生卒年问题,一直以来大致有两种观点,在邱巍所着的《吴兴钱家:近代学术文化家族的锻炼与传承》中有详细记载,其中一种观点记载如:"在1985 年版的同名书中,钟叔河的序中则写了单士厘的生卒年为 1856-1943 年。因为此套书的影响,此后各种记载单士厘的人物辞典以及研究单士厘的文章中多依据钟叔河此说法".

  笔者比较支持另一种观点,原文记载如下:"陈鸿祥的依据是罗守巽老人所藏的单士厘的讣告,即钱稻孙执笔的'追讣',其中云'先妣单太夫人讳士厘痛于三月二十七日,即乙酉年夏历二月十四日辰时疾终北京寓寝,距生于清咸丰八年戊年五月二十九日亥时享年有八十八指向同一个结论。国图藏《吴兴钱氏家乘》,单士厘生于'咸丰八年戊午五月二十九日亥时'.则生年应为 1858年 7 月 9 日,因家乘先成……在钱家后代所编《吴兴钱氏世系简表》中,明确注明单士厘的卒年是 1945 年 3 月 27 日,所据为后人自存家乘。"所以据此记载,本文采用邱巍考证的观点,即单士厘的生卒年应为"1858--1945".

  单士厘的着述情况:《受兹室诗稿》、《癸卯旅行记》、《归潜记》、《清闺秀艺文略》、《清闺秀正始再续集》、《懿范闻记录》等。

  其中《受兹室诗稿》,由罗振玉侄女罗守巽收藏,在复旦大学图书馆收藏有早于罗守巽收藏的稿本《受兹室诗钞》。现多流行刊本为 1986 年陈鸿祥校点,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6 年版。诗稿分三卷,主要收录单士厘一生不同阶段创作的诗作,反映其不同时期的不同思想与生活,有少女时期的闺阁诗,有中年旅欧、亚、非的见闻,亦有老年时期与好友的唱酬诗和对夫、子怀念之情的诗作等。

  自 1980 年起由湖南出版社、岳麓出版社陆续出版了钟叔河所编《走向世界丛书》,其中便收录了单士厘的两篇域外游记--《癸卯旅行记》和《归潜记》。在《癸卯旅行记》是随其外交官丈夫钱恂由日本出发,旅经韩国、中国东北、西伯利亚、直至欧、俄等各地,将近八十日的旅途经历用日记的形式表现出来,书中介绍了在诸多国家的不同所见所闻,字里行间表达出了主张女性解放,倡导兴办女学,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技术,以达到富国强邦的目的,"不仅量其风物,更对时事感到忧患与愤懑,充分反映 20 世纪初一位封建时代女性的远见卓识。"《归潜记》中的内容多为旅欧时所作的随笔手札等,内容丰富,包括艺文、建筑、宗教、神话传说等内容,其中运用大量笔墨来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介绍古希腊罗马的神话。在当时的中国具有非凡的开创性,如周作人所言:"又与金人刘祈同名称的《归潜志》若干卷,木刻订一厚本,记得其中记罗马法王宫中情状,许多古迹与传说讲得很详细,可以说是空前的着作。"《清闺秀正始再续集》由单士厘编,归安钱氏聚珍仿宋印书局排印本。共有四卷,书名上承袭恽珠及其家人所编的《国朝闺秀正始集》、《国朝闺秀正始续集》。

  主要收录了清代一些女作家及其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

  《清闺秀正始再续集》、《懿范闻记录》等,都是围绕女性创造、女性事迹等而叙述的,《癸卯旅行记》、《归潜记》中以作者独特的女性视角阐述着自己的见闻和见解。

  第二节 单士厘的家世背景及生平经历。

  一、家族背景。

  单氏是浙江省萧山县一个名声显赫的大家族,曾有记载:"单氏为吾萧望族至棣华先生而益显,先生以名孝廉掌嘉兴,道德文章为世推重".

  其中棣华先生即指单士厘的父亲单恩溥,字吉甫,号第花,又号棣华,世人多称其单棣华。单士厘的母族先人许汝霖,曾任礼部尚书一职,家学渊源。后因太平天国的军队入侵,举家迁往浙江硖石,由此家道开始衰落。幸有家族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双亲的教导,使得单士厘文学造诣颇高。

  除此,还有单士厘的舅父许壬伯,一生着作颇丰,治学态度严谨认真,着有《景陆粹编》、《人谱》、《杭郡诗续辑》是已刊的,尚有十余种未刊。在父亲忙于仕宦之际,舅父许任伯担起教育单士厘的责任,尤其是在其母亲去世后,给予单士厘支持、安慰和教导。舅父对单士厘秉持"母慈师严"的教育态度,使其在闺中涉猎子史、文辞,以及一些西方先进的思想等,为单士厘提供了一个开放、优渥的读书和成长环境,这也成为了其成才的先决条件之一。

  另外,单士厘的弟弟单不庵,名丕,字诒孙,号不庵,着名学者,重考据,长训诂,具有乾嘉学派审慎周密的作风。《后汉书补注》是他的得意之作,还着有《宋代哲学思想史》、《宋儒年谱》、《二程学说之异同》等,重新校勘段氏《说文解字注》。曾任北京大学教师和校图书馆主任,后又回到浙江图书馆主持文澜阁事务。

  正是这种文人雅士围绕,以及迥异于传统女性的成长环境,使得单士厘在闺阁之中饱受知识、文学的熏陶,也促成了单士厘日后对自由、解放、文明的新思想的追求。

  二、夫家背景。

  单士厘在二十六岁嫁于钱恂(另有一说是二十九岁),此处从陈鸿祥的说法:"'结缡廿五载,今岁始营家。'(《己酉除夕步夫子原韵》)这是单士厘跟随钱恂,自国外归来,筑室'归潜'之初写下的诗句。其时为 1910 年初,她已经五十岁出头。由此可揣见,她大致在二十六岁(1884 年)与钱恂结婚的。"钱恂原配董氏在光绪八年过世,单士厘是钱恂的继室,生稻孙和穟孙二子。

  其夫家钱氏家族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显赫,且人才辈出。钱氏家族的崛起要追溯到钱振常和钱振伦的中进士,钱振常即是单士厘的公公也就是钱恂的父亲,与其兄钱振伦,都是清代着名的骈文家。"钱振常同治十年(即 1871 年)中进士,殿试二甲九十九名,签分礼部主事,诏累晋授中宪大夫。"他保留下来的多为一些信札:与汪康年的,保存在《汪康年师友书札》;与缪荃荪的,保存在《艺风堂友朋书札》等。

  单士厘的丈夫,钱恂是钱振常的长子,早年任幕府游客,先后在薛福成和张之洞门下任过职,入薛福成幕僚成为了他仕途起步的重要转折点,转到张之洞门下又成为他事业提升的重要契机。后被委任为外交官,出使欧、美、日等各地,交往范围得以极大的扩大,与国内、国外许多的官员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其子钱稻孙曾在《钱恂生平事迹》中记载道:"甲申受业师嘉兴许文肃公奉使日本,邀与偕行,旋以许工丁艰中止。丙戊受宁波太守胡公练溪记室之聘,兼阅书院月课,复为宁绍台道薛公叔耘聘,校范氏天一阁藏书,校勘所得甚多,顾不肯炫示于人。"由此可见,钱恂是一位潜心治学,热衷藏书的学者。钱恂一生着述颇丰,如:《韵目表》一卷、《史目表》二卷、《光绪通商综核表》、《中外交涉类要表》、《帕米尔图说》、《金盖樵话》、《吴兴钱氏家乘》等等。

  钱恂同父异母的弟弟钱玄同,比其要小 33 岁,与钱恂的儿子钱稻孙同岁,在钱玄同 12 岁时,父亲逝世,此后到成年之前主要的抚养责任是由他的兄嫂承担的,钱恂和单士厘后更是将其带至日本留学深造,对其尽心栽培。钱玄同在文学上的成就也是极为突出的,尤其是文字学、音韵学,着有《文字学音篇》、《古今音韵沿革》、《中国文字概略》、《古音无邪纽证》等,后在"五四"时期为《新青年》撰稿,参加新文化运动,还曾任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国文系主任等职。

  钱恂的儿子钱稻孙、钱穟孙也都是颇有作为。钱稻孙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和文学院院长,钱穟孙曾在伪满洲国铁路局任要职,后又在冀察政务委员会任外交委员。他们都曾留学国外,接受到的是先进文明的教育,思想进步,通晓外国语言,也为单士厘出国游历和着述提供有力帮助,如单士厘提到:"稻孙汇东文、德文,及向所闻于积跬步主人者,而作此记。"家族的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中每一位家庭成员,单士厘在两个大家族和书香门第之中成长起来,受到深厚的家庭文化传统的影响,及其人才济济的家族环境等诸多因素,都成为了单士厘能在文学舞台上绽放异彩的有效助力。

  三、生活角色。

  生活在这样的大家族之中,作为女性的单士厘,必然拥有多重身份。这便要求她要在各种生活角色中游刃有余地转换,这对每一个女人来说都是一种考验,但也是一种别样的体验,从侧面为单士厘的创作提供了厚重的情感基础。下面主要以《受兹室诗稿》为研究文本,探索单士厘的多元生活角色。

  (一)、为人女。

  《受兹室诗稿》分上中下卷,基本是按照写作时间编排,上卷多为四十五岁前所作,中卷多为中年步入老年之作,下卷多为迟暮之年所作,这些诗作可折射出单士厘多变的生活角色。

  在单士厘青年时期,主要活动都是在闺阁之内。此阶段单氏的生活角色主要是女儿。作为女儿的单士厘,留下了许多描写与父亲、母亲之间亲情的诗作,情感真挚,催人泪下。如单士厘在《舅氏命题捧砚图》中曾这样描述她的父亲:"有时酒酣得佳句,天擎石破龙蛇走;有时草圣学张颠,醉墨淋漓更濡首。赖有传神顾虎头,应留韵事千秋后。貌出坡仙海鹤姿,不将笠屐惊鸡狗。"单士厘的父亲单恩溥(另有一说是单思溥)、母亲许氏自幼对单士厘教导有方,从未因其是女子,便忽略文化教育,而是为她提供优渥、宽松、开明的成长氛围,父亲耐心教她诗文,使之畅游于古典文学之海,如《偕夫子游箱根(初见电车)》中:"忆昔趋庭学咏诗,松涛流水沁吟思。只今重结烟霞梦,乐境翻悲亲不知(近处有山名'亲不知')。"这里先回忆昔日的庭教之乐,接着笔锋陡转,开始抒发对今日物是人非的嗟叹,其中"亲不知"一语双关,既指山名,也指与亲人的阴阳两隔。又如,在《抒怀》中"父母送临歧,重闱伫以泣。丁宁复丁宁,未语先呜咽",写出了父母对女儿的诸多牵挂与依依不舍。字里行间时刻都流露出了单士厘作为女儿,对于养育自己的父亲、母亲的无限感激之情,以及对父辈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由衷地敬仰和钦佩。

  除此之外,笔者还注意到了一个特殊家庭成员的出现,即单士厘的继母。单士厘的生母在她 20 多岁时去世,她父亲又娶了一任夫人:费氏。虽然并非生母,但单士厘仍然对其孝顺有加,从单士厘的诗句"能使儿心渐淡忘,补天有术赖慈祥。重闱康健家庭乐,依旧双悬日月天"中可看出费氏在单家期间应该是一位贤妻良母,若非如此,经历过丧母这椎心之痛的单士厘又怎可能写下"渐淡忘".

  在费氏离世后,作为女儿的单士厘悲痛致哀辞《继母费安人哀挽辞》:"摧残椿荫恨填膺,奉养慈闱愧未曾。昔日伤心声唤母,只今唤母更无应!"字字道出了继母费氏离世后,作者内心的伤痛和对故人的怀念之情。

  作为女儿的单士厘是幸运的,因为她身边的每一位亲人:生父生母、继母都对她呵护备至,让她在爱中成长,让她学会心怀感恩地迎接不同的人生际遇。

  (二)、为人妻。

  单士厘在 26 岁嫁于钱恂,以此为节点,她又多了一重身份,即为外交官钱恂的妻子。为人妻的单士厘恪守妇道,孝敬公婆,勤俭持家。婚后,夫妻二人鹣鲽情深,作为清季外交官,要经常出使各国,先后在中国驻巴黎、伦敦、柏林等使馆任职,在新婚燕尔之际,丈夫的远去,让独守空房的单士厘充满思念之情,写下了:"栏外几枝红芍药,怜他何事号将离?"怀念她远在他方的丈夫。

  诗稿中还有许多唱和钱恂的诗作,如《和夫子庚戌元旦用前韵》、《和夫子与孙君慕韩唱和原韵》、《再和夫子述怀仍用前韵》等,都是单士厘在唱和丈夫的诗篇,其中甜蜜之情溢于言表,如:"结缡廿五载,今岁始营家……团聚儿孙乐,闲鸥卧暖沙。"之后,钱恂再度出国,单士厘更是与之相伴左右。夫妻二人相扶相携,夫唱妇随共同走向世界,在这途中,单士厘留下许多篇目的"偕夫"之作,如《偕夫子游箱根》、《二十世纪之春,偕夫子住镰仓日游隔名胜,用苏和王胜之游钟山韵》、《庚子秋津田老者约夫子偕予同游金泽及横须贺》、《辛丑春日偕夫子陪夏君地山伉俪重游江岛再步前韵》等。通过这些夫妻二人的唱和、互动,可以看出单士厘不仅是钱恂情投意合的妻子,亦是他志同道合的友人,更是他惺惺相惜的灵魂伴侣。

  (三)、为人母。

  篇目可观的唱酬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写给儿孙辈的,这是作为人母的单士厘,用诗人独有的方式向孩子们倾诉着自己真切的疼爱与关怀,字字珠玉,饱含深情。

  作为母亲的单士厘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亲情的呵护,更为重要的是先进开明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让儿孙辈们拥有的财富是无可比拟的。母亲的身教,重于一切的书本所得。从单士厘的诗作也可窥探到其作为人母的角色定位,如《和长子稻孙喜晴》、《和稻啤酒》、《枫叶寄稻》、《和稻冰激凌》、《和长子稻孙戏咏飞机》、《苏铁着花感怀示长子稻孙》、《一家三代共饮于德国饭店,用稻俟孙辈归来韵》、《阳历除夕悼次儿穟孙》、《戊寅春日长子妇陪游公园》、《立秋日计次子逝世已廿七个月,孙辈释服感赋》、《送次孙女亚觉返粤》等诸多诗篇,都在记录着单士厘与子孙们生活的点滴,这些回忆中的点滴很多都表明单士厘注重用文明开化的方法教育儿童,启迪儿童天性,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这样的教育方法让孩子们受益一生。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单士厘对子孙们深沉的爱与关怀,呵护着他们的成长每个阶段。

  这些角色的差异铸就了单士厘作品抒发情感的多样化,书写内容的丰富性,让读者在其作品可看到其一生的历程与蜕变。

  第三节 单士厘交友考

  一、 夫妻共同交游圈。

  钱恂和单士厘夫妇二人志同道合、琴瑟和鸣,有许多相同的好友,是文学上的同好、政治上的同志,还有些是钱恂官场中的同僚,但都与这二人有着共同的信念和理想,即追求民主和文明,其中不乏文学巨匠、历史名人,如夏曾佑夫妇二人、周作人、李兰舟、胡庸等。

  夏曾佑,字穂卿,号碎佛,浙江杭县人,曾任北京图书馆副馆长。夏曾佑夫妇二人与钱恂夫妻的交往很是频繁密切的,钱恂和夏曾佑共同向张之洞举荐章太炎入幕,如《吴兴钱家:近代学术文化家族的断裂与传承》中记载:"此年经钱恂、夏曾佑和陈衍的推荐,张之洞邀请章太炎到武昌参与筹办《正学报》".

  尤其是单士厘与夏曾佑的妻子交往,其妻即为单士厘笔下的夏穂嫂,她们的密切交往从单士厘的诗作中可一目了然,这两位知识女性正是通过诗文唱和进行精神上的交流,思想上的慰藉。如《步夏穗嫂见赠原韵》、《和夏穗嫂荷花生日同饮什刹海》、《步夏穗嫂游花之寺及崇效寺看牡丹两首》、《和夏穗嫂游北海公园遇雨原韵》、《穗嫂和予游三园诗再叠前韵》、《夏穗嫂寄和游园诗再叠前韵》、《和穗嫂自杭州避难至京原韵》等诸多篇目。

  周作人,与钱恂、单士厘二人交往甚密。在其着作《饭后随笔》中有单门一章节《钱念劬》即是在描写钱恂,其中提及单士厘:"夫人萧山单士厘,为北大教授单不庵之姊,搜罗清朝女诗人着作极多,着有《闺秀艺文志》一类书,一部分曾付铅印,似未刊全,又有关于女学的一册《家之宜》,据玄同说封建气很重,有一章说'妾之宜',我却未能够见到。"除此还有一章节以单士厘着述《家之宜》

  为名,其中这样说道:"清末民初新学已经大兴,讲妇学的还有如《家之宜》那样特列一章论'妾之宜'的,现代的人听了或者要觉得奇怪也未可知,其实这是古已有之……",周作人在自己的随笔中频繁提到此夫妻二人,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很亲近的,交往是很频繁的。

  李兰舟,名家鏊,字兰舟。与钱恂夫妻二人的交往,在《癸卯旅行记》中有文字记载:"上海李兰舟君,本外子昔年森堡旧友,今任海参崴之商务委员,时正假归,道出长崎,闻外子以舟损暂留,遣人来讶。外子遂往谈,留宿岸上。"④有此记录可显然得知,李兰舟与其交往绝非泛泛之交,而应是执交,否则怎会"闻外子以舟损暂留,遣人来讶。外子遂往谈,留宿岸上".

  钱恂是晚晴的维新派代表之一,其很多思想都是维新派的新兴思想,与许多维新派成员都有着密切交往,有记载:"近汪穰卿、夏穗卿与上海张经甫(焕纶)、归安钱念劬(恂)、胡仲巽(庸)等,立议公会,开报馆,以联络海内才士,畅发神州积弊。"由此记载明确可见钱恂的一些维新派新兴行为。单士厘正是受丈夫的影响,与维新派的诸多人物也有密切往来,思想多少会受到维新人士的影响,就某些问题会产生相似观点,如反对缠足、主张妇学等的论断。

  单士厘作为官宦家族的女性,提倡禁止妇女缠足,可谓是极其前卫的一创举。

  她曾发表反缠足的观点,如"十三日(阳四月十日)李君兰舟家招饮,其太夫人率两女、一外孙女接待。席间谈卫生事。因谆戒缠足,群以为然。"单士厘对于妇学、女学的提倡在其着述中比比皆是,在这里不再赘述。

  这些相近的观点背后透露出来的是一个交游圈,是一群具有变法维新观点的志士仁人,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勇敢地向时代和陋习谏言。

  二、单士厘交游圈。

  单士厘在国外游历期间,结交了许多挚友,尤其是在日本期间,鉴于对女德和教育等方面的相同观点,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女性朋友,如东京学校的女干事时任竹子,女教师河原操子,爱住女校校长小具贞子、下田歌子、陆子兴夫人等。

  透过《癸卯旅行记》的文字记载,可得知单士厘与小具贞子的交往。在书中记载如:"寺僧以古法烹茶进。日本人好此,今女教中尚留此一种古派。昔在爱住女学校校长小具贞子家曾饮之,彼道烹法饮法颇详。"如此高雅的交往正如君子之交般淡如水,让人敬佩。

  与下田歌子的友谊也是一段佳话。下田歌子,是日本着名女教育家,生于安政元年(1854 年),出生于美浓(今日本岐阜县)。下田氏家学渊远,自曾祖父以下均精通汉学,她自幼即学《论语》、《孟子》及日本的和歌等。下田歌子 18 岁选入宫中,以才为昭宪皇太后赏识,并赐其名"歌子".

  在 1901 年初单士厘将其儿媳包丰保送去下田歌子主持的实践女校学习深造。

  1902 年单士厘帮下田歌子将其着作《家政学》译为中文,意在表达二人相合的理念,以及对女学的共同关注。还在其诗稿中留存着她写给下田歌子的留别诗作,《丙午秋留别日本下田歌子》:

  六载交情几溯洄,一家幸福荷栽培。(长子妇包丰卒业于实践女学校)扶持世教垂名作,传播徽音愧译才。(曾译君所着《家政学》付刊)全国精神基女学,海上三山首重回。

  下田歌子所提倡的贤妻良母理念与单士厘所主张的兴女学,其本质很相近,正是理念上诸多的契合才铸就了二人志同道合的六载情谊。

  除此,在其诗稿中还存有与池田信子的往来诗作,如《寄日本池田信子(三首)》:"丝丝垂柳绾行人,小立东风酒半醒。无限离情回首处,落霞红映远山青。"由这些诗文以及诗文中流露出来的深深情意,都可以证明单士厘与池田信子的友谊。

  陆子兴夫人,名德培,比利时人。二人交往情谊可参见单士厘《乙已秋留别陆子兴夫人(四首)》:"森堡订知交,情深似胶漆。愿君来沪渎,启发我同胞。"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作者与陆子兴夫人惺惺相惜的真情实意。

  当然,除了这些在国外结交的挚友,在国内也有交往密切的友人,如刘雪蕉女士,以及前面提到过的夏穗嫂等人。通过《受兹室诗稿》中的诸篇唱和诗即可得知,也可参见下文的第二章第一节"亲友唱酬诗"的具体论述。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