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近代文学论文

抗战时期王集丛有关三民主义文学的观点和主张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0-13 共11035字
论文摘要

  王集丛,三民主义文艺理论的代表性作家。本名王义林,笔名余明、菊生。四川南充中和乡人。1906 年 5 月生。童年就读私塾,后在县城完全高小、中学毕业。曾赴重庆、成都求学。后毕业于上海私立中华艺术大学。时值“三十年代”,文艺界有“普罗文学”“民族文艺”“自由创作”的争论,引起王氏对文艺问题的注意。抗战中期,江西、广东等省开展三民主义文化运动,王氏赴江西参加工作,主编《大路月刊》及《文艺建设》周刊。后返川。中央训练团党政班二十五期毕业。先后任重庆市政府设计委员兼编审室主任,重庆绥署政工处科长,兼重庆《和平日报》《时事新报》《中央日报》主笔。1949 年去台,先后任台南高级工业学校教职“,中央广播电台”编审、主编,帕米尔书店主编,并在政治作战学校、国立成功大学、私立东海大学兼课。又主持集荷出版社,并任《自立晚报》主笔。1976 年 1 月退休,1990 年 3 月去世。

  抗战时期,王集丛有关三民主义文学的观点和主张,主要见其三本论著。一是《三民主义文学论文选》,时代思潮社(社址:江西泰和上田杏岭)1942 年印行,154 页。选文13 篇,分五组:“必要“”原理”“戏剧“”批评”和“写作”。选编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引起更热烈的讨论,因而建立完美的三民主义文学理论,使中国文学走上正确的三民主义之途”序言。二是《怎样建设三民主义文学》,国民图书出版社(社址:重庆江北任家花园廿六号)印行,民国三十一年七月初版。118 页。三是《三民主义文学论》,180 页。据《怎样建设三民主义文学》一书所附《本书作者其他译著》,该书的出版机关原拟为江西三民主义文化运动委员会,后由时代思潮社印行,民国三十二年二月初版,其《引》则是“民国卅一年十二月十八日写于重庆”。关于后两书,需要说明的是,《三民主义文学论》原是十章,作者因担心篇幅过多,不便邮寄,特将其分为两书出版:前七章为《三民主义文学论》,后三章则合成《怎样建设三民主义文学》。从出版时间来看,《怎样建设三民主义文学》早于《三民主义文学论》;从内容体系而言,《三民主义文学论》当置于《怎样建设三民主义文学》之前。《怎样建设三民主义文学》的绪言《要怎样建设三民主义文学》,即《三民主义文学论》的第一章《三民主义文学的理论根据和时代背景》,题目虽异,内容则完全相同。两书各章,大多以相当题名发表于《时代思潮》《大路月刊》《正气月刊》《三民主义研究通讯》等刊物。两书的出版,曾蒙叶青、印维廉、吴曼君、王贻非的大力帮助。

  1952 年 8 月,两书在台再版时,归汇成一册,沿用原书名《三民主义文学论》,九章二十九节,“无形中成了‘三民主义文学’思潮在台湾延续的一个实证”。《三民主义文学论》亦附《本书著者其他译著》,据此可知,王集丛的早期著译另有:《新兴艺术概论》(译),新垦书店;《世界经济与世界大战》(著),新垦书店;《转湾抹角政策与中国革命》(著),胜利出版社。

  一、三民主义文学的理论根据和时代背景

  三民主义文学运动首先面临的是三个根本问题:(1)从文学理论上说,建立三民主义文学有无可能和必要?(2)从文学历史上说,建立三民主义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是否相合?(3)从文学本质上说,所谓三民主义文学,究竟是怎样的文学?

  开展三民主义文化运动,据熊天翼(式辉)的方案,第一是三民主义的思想化;第二是三民主义的学术化;第三是三民主义的制度化;第四是三民主义的行动化。而文学是学术文化的主要部门,当然也可运用三民主义的原理来建设。三民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民生史观。它认为社会的组织和变化,历史的本身和发展,文化的产生和进步,都由民生决定。这一观点,即与文学产生于生活的事实完全合一。同时,所谓“民生”,依照孙中山的解释,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这里需要强调两点。第一,民生史观的“民生”,较之原来文学的“人生”更加“进步”“广泛”和“完全”,以之作为文学的基础,将更加丰富新文学的源泉;第二,所谓“人民”“社会”“国民”“群众”,都是多数,而且有“组织”“集团”“社会”的意义,其与文学相结合,“必使文学脱离个人主义的色彩,产生有广大群众基础的集团主义的新文学”。基于三民主义民生史观的立场,去认识生活,研究文学,说明文学,创作文学,不仅可能,更可得到“正确伟大的收获”。三民主义思想与文学结合,必可促进文学的发展,产生新的文学思潮,即三民主义的文学思潮。

  复次,就文学的内容来看,其是否“丰富,充实”,当以“组织的思想和感情的质和量来决定”。如果思想感情是进步的、多数人的,则内容必然“丰富、充实、且有活力”,反之,则“贫乏而低卑”。如文学基于民族立场、国民立场、大众立场,则当会产生“进步的民族文学国民文学和真正的大众文学”。

  再就文学形式而论,三民主义文学具有中国性,其内容是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思想感情,形式当然也是中国文学形式。其理论根据无需他求,因为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即是中国“民族精神”的表现和发扬。三民主义文学既是中国的,也就无须特别提出“民族形式”问题,更用不着“中国化”。中国文学应该和世界文学发生关系,尽量接受外国文学的成就,但需要中国立场,即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立场。

  三民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它与文学的结合,会不会伤害文学的价值,这需要从文学的价值上来研究三民主义与文学的问题。三民主义的理论体系,出自“天下为公”的思想,其有益于文学价值者,当无疑义。有才能的作家,以大公无私的态度,基于民生史观的立场,去观察生活,描写中华民族的融合和争取生存独立的伟大斗争,描写中国人民的政治、经济生活以及国家的建设等等,所产生的文学作品,决不会无价值。反之,才会妨害文学的价值。

  再从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形,分析中国文学是否需要三民主义。中国社会的情形,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中国被帝国主义侵略,民族独立比一切问题重要。如果民族不能自由,一切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都无法彻底解决。第二,中国是农业社会,人民与国家的组织比较散漫,如果不加强国家组织、人民团结,发奋为雄,则在强权蹂躏公理的世界,将无法自保。第三,中国是产业落后的国家,无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问题,于此情形下,急需先行“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以防资本主义的病态发生;同时还需国营实业,发展国家产业,“迎头赶上”。第四,因为产业落后,中国科学技术和各种学科仍较落后,因此,既要继承固有思想文化的优秀部分,还当接受欧美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并将两者结合起来,创造新鲜进步的中国文化。总括言之,无论从问题的根本上说,或从中国社会的特殊情形来讲,建立三民主义文学都有依据,都有必要。王集丛认为,中国文学如不正视上述实情,拒绝三民主义,结果不是与现实的要求、历史的发展背道而驰,便是无方向的盲目发展。

  建设三民主义文学既有社会意义,也有时代意义。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论究三民主义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抗战时期,是“由民族斗争到民族解放”的时代,“由反抗强权到消灭强权”的时代,“由战争到和平”的时代。换言之,正是实行三民主义的时代。文学就空间而言是社会现象,就时间来说是时代产物。文学最正确的发展方向,是时代前进的方向。最好的文学作品,是把握时代、描写时代特征的作品。因此,文学的发展,除走三民主义道路,与三民主义相结合以外,实在别无他途。

  二、中国文学之走向三民主义

  纵观中国新文学的历史发展,可以确知其正走向三民主义。由此,王集丛得出中国文学发展的几个重要意见:

  第一,中国不能建立阶级文学。中国新文学,从脱离旧的形态走上新的潮流而言,是进步,也是成就,但从表现的成绩看来,却不见得伟大。所谓“资产阶级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在中国并未建立,都只是一个名词的存在,均未留下代表性的作品。自抗战以来,资本主义更是无由发展,阶级意识更趋虚无。所以,从中国的发展趋势看,阶级文学也不会发生。“中国现代所需要的文学,是适合国情的无阶级性的国民文学、大群文学、社会文学,即是民族文学、民权文学、民生文学,统一起来,便是三民主义的文学”。

  第二,中国文学需要正确的中心思想。文学运动的前途,当由其“指导思想是否正确、是否合于客观需要”决定。

  “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发展,从文学与社会关系上说,证明阶级文学不合社会要求,中国不能建立阶级文学。从文学与思想关系上看,可见当时指导文学的思想不合文学的发展,致使中国新文学不能走上正确的道路。“国防文学”和“抗战文学”的提出,是在中国民族生存受到空前威胁的时候。这是文学思想的一种进步。但国防思想、抗战思想,其原则当如《抗战建国纲领》所说:“确定三民主义暨总理遗教,为一般抗战行动及建国之最高准绳。”因此“,国防文学”“抗战文学”应该进一步鲜明其立场和旗帜,改写为三民主义文学。

  第三,中国需要建设自己的文学。“五四”文学革命,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的口号,但此后并未向着这个方向努力。随之而来的,有两个极端倾向,一是由“整理国故”而趋于守旧,一是努力“西化”而跟着别人跑。“西化”者的另一派,更走向“苏化”。合起来讲,“整理国故”的守旧倾向,是无视现代;“西化”与“苏化”,则忘掉中国。“我们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形,世界的潮流,接受中外文学的遗产,建立比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更高阶段的自己的文学,即三民主义文学”。

  第四,中国文学正走向三民主义。“五四”文学革命时,陈独秀提出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开始与三民主义思想接近。后来“资产阶级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可说是中国文学发展所经的波折。“国防文学”“抗战文学”的提出,则是“中国的再发现,文学的再走近三民主义”。其中“,国防文学”与民权主义和民族主义颇为接近。至于“抗战文学”,也可作如是观。但这两个口号没有思想的原则,意义含混,易被误解,且未包括建国的意义,不合实情。同时,“国防“”抗战”,都有时间性。中国新文学的中心思想和基本标帜,应该是中国的建国思想。所以,中国的文学,应该是三民主义的文学。“国防”“抗战”仅是其当前的任务,不是相等或对立的原则,故不能代表它,更不能代替它。

  三、三民主义文学的本质

  所谓三民主义文学,总括说来,就是表现三民主义思想的革命文学。此一解释,包含着四个关键词:“三民主义思想“”文学”“表现“”革命”。据此,可提出四个问题:

  首先,三民主义思想是怎样的思想?三民主义思想的创造,根据是中国的实际情形和世界潮流。在此基础上,孙中山创造性地提出“一次革命论”,即通过种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合一,同时解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问题,使中国真正成为“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此种制度,推行及于全世界,便是大同世界和天下为公的实现。

  其次,文学是什么?文学是“以活生生的力来表现生活认识生活”,是“艺术地组织人类思想和感情的一种手段”,同时具有“影响人生作用社会的机能”。三民主义文学,当是“站在三民主义立场描写现实生活的文学”,也就是“把三民主义思想通过艺术形式,活的生活表现上来的文学”。这并非三民主义和文学机械的叠加,而是两者的统一和融会。

  再次,三民主义文学怎样表现三民主义思想呢?只有把握现实的实情和需要,才能正确地表现三民主义的思想。当然,这并不是要求任何一个作品,都要把全部的三民主义思想体系表现出来,或者去表现三民主义思想的某一部分。三民主义文学,是以三民主义为写作立场和作品主题,全部或部分,主要或次要,并不成为问题。

  最后,何以三民主义主义文学是革命文学?第一,就文学史的发展来说,三民主义文学,是较“资产阶级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更高阶段的大众文学、社会文学,所以是革命的文学。第二,就三民主义来说,是革命主义。所谓革命,即是除旧布新,创造新的历史、新的社会、新的国家和世界。三民主义是综合民族、民权、民生三主义而成,从实践上说,就是民族革命、民权革命、民生革命,由此可见三民主义革命性的显明。如果说民族主义是对外的种族革命,民权主义则是对内的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呢?是行经济革命、社会革命的主义。可以说,三民主义文学就是表现三民主义思想的革命文学。

  以上便是关于三民主义文学本质的说明。至于三民主义文学的创作态度,既要描写现实,又要表现正确理想,则与浪漫和写实这两个立场都有密切的关系。首先,基于民生史观写实主义的立场,自然要批判浪漫主义的玄妙观点,同时还须重视其有关人生和艺术的积极意义。至于写实主义,已有者可分为两种:一是机械物质论的写实主义;二是唯物史观的写实主义。前者可称为“旧”写实主义,后者可称为“新”写实主义。民生史观的写实文学,是浪漫主义与写实主义综合的文学,是“新”“旧”写实主义更高发展的写实文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进步文学。其特点,可归纳如下:(1)以写实为基本精神,服务现实的人生,反对虚空的理想主义。(2)由民生史观的见地与相应的艺术手段,去描写现实的发展变化,宣传三民主义,奔放革命热情,反对机械的“再现”观点和绝望的悲观倾向。(3)由民生或全民的见地,去描写事物,刻画个性,反对个人主义和阶级主义。(4)鼓吹互助团结以谋生存和促进社会进化的思想,引导人类互助前进,反对阶级斗争。

  三民主义既然包含解决人类社会根本问题的三个部门,三民主义文学也可分为三个部分。

  先说三民主义的民族文学。三民主义民族文学,是反侵略的、全民的、自力更生的民族文学。它基于“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和彻底反侵略的立场,以文艺的手段,组织全国人民的思想感情,表现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争取中国的独立解放,进而实现“各民族间真正平等,以达世界大同之目的”。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文学,反对阶级主义的分裂民族的文学。前者阻挠人类进步,后者妨害民族解放,因而也阻挠“大同之治”的实现。

  次说三民主义的国民文学。三民主义的国民文学,即民权主义的文学。其特点是:反对封建形态,割据言行,个人主义,以及奴化、西化、苏化的倾向;宣扬国家观念,统一思想,守法精神,公忠态度,民权思想,三民主义,以教育国民,使其生活、思想、行为现代化,三民主义化,为建设三民主义的新中国而奋斗。概括起来,三民主义国民文学,是基于三民主义立场,用现代的语言文字,描写现代中国国民生活的文学,并将同时完成五四时代的任务和现在的新使命。

  最后是三民主义的生产文学。民族抗战与生产建设必须同时并行,文学也应同时肩负救亡与建国的责任。1941 年5 月号的《文艺月刊》,王平陵曾提出“文艺与生产建国运动”的问题。有鉴于此,三民主文学当基于三民主义的立场,描写各种生产建设。三民主义作家,也当努力去理解民生主义生产建设的理论、方案和计划,参加三民主义的实际行动,实地考察乃至体验各种生产情形。通过“为生产而写作”,不仅可以增加生产,充实国力,有利抗战,而且还有助于民生主义的经济建设,使三民主义新中国的经济基础得以迅速建立和巩固。

  四、三民主义文学的内容与形式

  所谓文学,即是内容与形式两部分合一的组成物。三民主义文学的内容是什么呢?即三民主义的思想感情。第一是革命精神。第二是科学精神。科学性即具体性;而科学理论,必能正确反映客观因果关系的中国,且具有实践性。

  三民主义理论是实践的原理,“建国大纲”是具体的实践方案。第三是全民精神。阶级分化不明瞭的中国,只有整个的民族,全体的人民。三民主义的思想,即是全民族全人民的思想。第四是创造精神。三民主义的实行,即将完全解决民族、政治以及经济的问题,创造新的中国,新的世界。在其革命进行中,它曾创造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生活。在建设工作中,更要创造新的生活,新的环境,新的社会。因此,三民主义及其文学内容,有着实际的创造精神,不趋旧,不保守,也不空想。

  三民主义文学的形式,第一是有力的。革命需要坚决的信仰,至高的热情,无畏的勇气,强大的力量,果敢的实行。所以革命精神的表现,必要富有热和力的形式。第二是写实的。三民主义文学形式是科学的写实主义,不同于逃避现实的唯美主义,没有根据的理想主义,同时与机械的写实主义也有区别。第三是通俗的。三民主义文学,要根据三民主义的全民精神、一般国民的生活习惯及其易于理解的语言文字,创造新的通俗的形式,来宣传三民主义。不仅要努力适合一般民众的要求,而且要积极提高其文学的知识水准。由于适合与提高是在不断地进行,三民主义的文学形式,也必将永远通俗化、大众化和现代化。第四是时新的。所谓时新,就是三民主义的实践既能创造新的生活,则其形式也将不断得到新的养料,从而永葆“进步的健康姿态”。三民主义文学形式的特点,都来自其内容所具的各种精神,同时,它们要在整个三民主义文学形式中才有意义,而不能机械地单独化。

  五、三民主义文学的功用

  三民主义文学,是为三民主义服务的文学。三民主义文学的总任务,即是以文学的手段,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人们努力实现三民主义。在此之下,因时间情形的不同,还有许多特殊的实际任务。三民主义的实行,可分为三个程序:一曰军政时期,二曰训政时期,三曰宪政时期。三民主义文学的实际任务和功用,也可分为三个时期来说明。

  第一是军政时期。三民主义文学于此当负起宣传的责任,以现实的革命战争与国民生活为题材,以三民主义为思想内容,以艺术的创作来“宣传主义以开化人心”,帮助革命军队和民众“扫荡革命一切障碍”,“促进国家之统一”;第二是训政时期,即行“约法之治”的时期。三民主义文学当描写人民行使四权的一切活动,描写实行地方自治的各种建设,把三民主义的建设步骤与人民的现实生活艺术地结合起来;第三是宪政时期,即行“宪法之治”的时期,三民主义文学当描写全国人民的生活,表现绝对真实的三民主义思想。

  三民主义的实行,其本身就有三个步骤,则三民主义文学的着重点,在三个时期中也有所不同。具体言之,即三民主义文学在军政时期,应该特别把握民族主义,注意民权主义。训政时期,应该特别把握民权主义,注意民生主义。宪政时期,民生主义特别重要,而在大同世界的实现中,民族主义的最后目标,即世界各民族平等,也很紧要。

  上述的分期实行,对三民主义和三民主义文学而言,并不会损害其整个性和统一性。三民主义文学当在总的目标和旗帜之下,努力把握各时期的实际任务,描写与此密切相关的实际生活,引导人民走向三民主义之途。

  抗战建国是以“军政时期为本”同时“加紧训政工作”的时期。民族抗战,即是实行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而建国工作,则是“以人地财物事作为主要的对象”,“管教养卫同时并重”,“使国力民力均能增进”,以达抗战胜利和建国成功的目的。此一时期,三民主义文学的题材和主题更加丰富,更为扩大。同时,既以“军政时期为本”,则三民主义文学描写人民抗战生活,表现三民主义的民族思想,都要引导人民为民族解放奋斗,即便是描写人民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也要基于三民主义立场,反对个人主义、阶级观点和割据言行,宣传统一思想,鼓励生产建设,以整个的国力民力来争取抗战胜利和建国成功。这就是三民主义文学的现实任务,也即是它能在战时显示的功能。

  六、三民主义文学批评

  大致说来,文学批评有两个对立的派别:一是唯心论的批评,或观念论的批评;一是唯物论的批评,或物质论的批评。三民主义文学批评,是伴随三民主义文学思潮和运动而来的一种文学批评。批评的观点自然是三民主义,其基础,则是民生史观。对于观念论文学批评,三民主义文学批评要吸取其重视精神作用的积极意见和其他长处,但要反对其形而上学。对于唯物论批评,则要吸取其客观立场,尤其是社会立场,但要反对其机械观点和阶级主义。在此基础上,三民主义文学批评遂成为“不偏于精神,亦不偏于物质”的更高阶段的文学批评。它可以说是观念论批评和物质论批评的综合,如同民生史观是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综合。

  三民主义文学批评者首先要注意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基于何种立场。文学批评的最终任务,是评论作品的价值。而价值的高下,一是要以表现的社会思想与情感是否高尚、真实或美好来判定。二是要注意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与三民主义思想原则的距离。其次,还须注意文学的艺术特性。三民主义文学批评不应对美学关门,而应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欢迎它进来,由社会价值到艺术价值,得到统一的评论。

  七、怎样建设三民主义文学

  如何建设三民主义文学?王集丛以为,有七个重要的步骤:

  1.从研究学习中建设三民主义文学。建设三民主义文学,是一个非常“浩大“”精妙”而且复杂的“工程”。其进行,必先“求知”,要特别努力于专门的研究与学习,以求有关丰富而有系统的知能,才不致“费时失事”。第一要研究三民主义。第二是研究和学习文学。此外,还须研究其他有关的学问。至于“研究之道”,即如何研究的问题,第一是“即物穷理”,第二是“研究与预备”,第三是“分工合作”,第四是“精神实在”,第五是“条理与系统”,第六是“自强不息”。

  2.从实际行动中建设三民主义文学。三民主义文学建设,要有理论的根据和实际的内容。首先应该以文学手段去描写和歌咏实际行动,宣传行动的意义,鼓励行动的精神,以助行动的开展和成功,以尽其国民的神圣责任。复次,通过实际行动,使研究三民主义与学习文学的知识得到实验和印证,获得并增进实际的“真知”,力求三民主义理论、文学知识和客观实情的统一。

  三民主义的实际行动,也可一分为三。首先是民族主义的实际行动,即对日抗战。文学工作者当努力参加并注意这场行动,创作反侵略的民族主义文学。其次是民权主义的实际行动。民权主义的政治建设,如政治统一的加强,国民参政会参议会的设立,宪政的努力筹划,新县制的实施,地方自治的推行,教育普及的加紧,科学运动的开展,都是其实际行动。文学创作,应当描画这些情形,以宣传教育一般国民。最后是民生主义的实际行动。政府正努力建设民生主义的经济。对于囤积居奇的奸商,自私自利的资本主义倾向以及破坏生产建设的阶级主义,都当予以无情的打击。此即是三民主义文学的任务。

  3.从接受遗产中建设三民主义文学。接受文学遗产的问题,在建设三民主义文学中,具有特别的重要性。首先,三民主义文学是中国的,它必须接受中国文学的遗产,来谋其成长与繁荣。其次,还要努力接受世界文学的遗产。接受中外文学的遗产,当基于三民主义的立场,去分别,去选择,取其精华加以综合与发挥。值得注意的是,文学遗产终究是历史的,其本身并无正确的现代意义,必须经过新的融化和新的运用,才能表现现代的思想内容。

  4.从批判工作中建设三民主义文学。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有两个批判运动值得注意:一是五四时代的批判运动;二是北伐以后“普罗文学”的批判运动。中国文学的情形,便是由这两个运动发展而来。其中最主要的是残余的封建文学、五四文学革命产生的个人主义文学、“普罗文学运动”以来的“左翼文学”三者的合一。而“左翼文学”是有组织的文学活动,并有“路线”的领导和“国际”的援助,所以对青年的影响,较前两者为大。上述三者,与三民主义的民族思想、国民精神以及民生见地并不相合,应当予以必要的批判。但批判的进行,要有中心,分轻重,不能一概而论。

  怎样批判呢?第一是确立批判的立场。批判工作,为的是三民主义文学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其唯一立场,即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文学工作者,尤其是从事批判工作者,必须在研究与实践中,努力去理解三民主义,以之为人生观和对付一切的基本立场,方能胜任自己的职责。第二是严正批判的态度。批判既然是一种理论斗争,即当以理论为主,不应以意气之争或谩骂方式来代替。第三是运用批判的方法。首先应当把握思想的中心,依据中心去梳理其发展线索,从而一一批判。其次是当注意对方思想的矛盾。第三是要暴露其错误而吸收其长处或精华。第四是要宣扬自己的理论。

  5.从学校教育中建设三民主义文学。建设三民主义文学,必须注重教育。三民主义教育,并不只是教学三民主义,而是以三民主义为原则,来教学各种有用的学科,其目的是造成三民主义的良好国民,树立三民主义的“国家精神”,实现三民主义的新中国。首先要纠正种种阻碍三民主义教育的情形。其次是当努力阐扬三民主义的真义,发展其“文化价值”,造成三民主义的时代精神。

  6.从社会教育中建设三民主义文学。社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一部分,其实施,虽有多种方式,但直接相关者,却是文艺教育的方式。首先,要把三民主义的思想与民众的实际生活深切地联系起来,由此构成社会文艺教育的具体内容。至于其形式问题,则不能离开内容来规定其独立的意义。既不要与三民主义不合的通俗形式,也不要为一般民众不了解的形式。

  实施三民主义文艺教育,可同时负起下列几个重要使命:第一是用文艺的手段去宣传“三民主义的精神”,扫除“神道与迷信”,改正民众一切不合理的习惯和观念,“提高民众知识”。第二是改造民间文学和艺术,使之现代化、三民主义化。第三是在工作中理解民众的生活,创作新的三民主义民间文学。第四,由于民间艺术文学的改造,可使爱好文艺的民众努力学习三民主义,从而产生三民主义的民间剧团、民间文艺工作者,为国家民族服务,为三民主义服务。这些使命,其共同目标就是建设三民主义的文学。其中第一点是目的,其余三点,则是建设三民主义文学的道路。

  7.从政治领导中建设三民主义文学。关于这一点,首先要知道三民主义实行的方略、步骤及其组织的领导情形。

  三民主义的总路线和总目标,是“同时”解决三大问题的一次革命。在这之下,还需具体的方案和步骤,来完成革命的任务。中国国民党是一切政纲、政策、方案、计划的决定者及实行的领导者,堪称三民主义革命的总司令部。建设三民主义文学,既是实行三民主义的一个手段,因此需要正确的三民主义文艺政策,需要政治的组织领导。首先,对于艺术至上主义者和文学自由主义者的异议,应该分别解答。其次,是把三民主义文学建设工作与政治领导对立的意见,也应该予以纠正。王集丛以为,三民主义文艺政策,应该具有下列内容:第一是确定基本方针。第二是建立统一组织,一是国民党指导这项工作的组织,一是三民主义文学工作者的组织。两类组织,都当有计划有步骤地自上而下地组织起来。第三是设立研究学院。第四是筹办出版机构。第五是鼓励文学写作。此外,如运用政治力量,指导国家的教育和文化乃至其它的机关团体,致力于三民主义文学建设的工作,也当是文艺政策的内容。

  上述步骤,其相互之间,有着不可分离的联系,不能单独理解,不能将其视为几个阶段,分期实行。当然,各个三民主义文学工作者,可根据其兴趣和生活环境,在某一方面特别努力。总之,要注意全部建设工作的统一和联系,否则便有脱节、杀偏锋或畸形发展的危险。

  八、有关三民主义文艺的讨论

  1942 年 9 月,张道藩在《文化先锋》创刊号上发表《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提出“六不”和“五要”,被视为国民党文艺政策的纲领性文件,王集丛乃撰文呼应。在他看来,因为中国社会情形的特殊,政治任务的艰巨,与西洋文艺影响的阻碍,所以中国文艺才未照着国家的需要,政治的要求,真理的指示,及早走上三民主义的正路。而三民主义文艺政策的正式提出,有着重大意义,具体而言:(1)说明大多数的中国人和先进的文艺工作者在数十年的历史教训中,认识了中国,知道三民主义是中国文艺前进的灯塔。

  那些走不通的歧途,将日益失去惑乱的效用。(2)五四以来由外国搬运过来的文艺思潮,已证明不合中国民族要求,此后将日益失去阻碍的力量。(3)可使中国文艺工作者不为外人文艺政策“向导”,不跟着外人走,不去为外人歌功颂德,而一心服务于自己的祖国。(4)可使文艺运动渐与政治运动配合,以正确的政治任务给予文艺,并帮助其发展;同时,以文艺的手段去唤醒民众,去宣传正确的政治任务,帮助政治任务的完成。从而使政治与文艺工作,在三民主义新中国的创造中,表现出密切的联系。(5)使过去中国文艺的盲目发展迅速终止,并使中国自己所需要的文艺有“计划”和“目的意识性”地建立起来。

  除是否需要文艺政策,关于三民主义文艺的创作,亦有几个重要问题,值得研讨:(1) 写作对象与为谁写作问题;(2)暴露黑暗与写作立场问题;(3)理智控制与情感奔放问题;(4)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王集丛的观点和主张,大多已如前述。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黑暗与光明,本是生活的一体两面。问题的中心是在写作立场和方法,不在是否暴露黑暗。如果站在三民主义立场,用写实主义的方法,即便是所写的题材带有破坏或黑暗的意味,也可体现出建设或光明的价值。

  抗战时期,尤其是 1942 年以后,以“三民主义文艺政策”和“延安文艺讲话精神”为标志,国共两党在文化战线上,展开更为广泛深入的激烈争夺。王集丛有感于当时“所谓‘左翼作家’相当多,观众、读者较多,影响力较大”,“即在‘三民主义学术化’的原则下,努力文艺评论工作,‘破’‘立’并行:一面批评‘左翼作家’的作品,一面研究三民主义的文艺理论”。《三民主义文学论》和《怎样建设三民主义文学》就是“为建立三民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所写,堪称三民主义文艺观的集中论述。因其“指导性”,两书对“当时的文艺创作方向”,“具有巨大掌握力”。同时,该著也是王集丛“文艺评论的座标”。时移势易,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充分的了解,并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