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学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创新点与策略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 作者:余玉花;张萍萍
发布于:2020-04-09 共7210字
教育学原理论文第八篇: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创新点与策略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是社会发展提出的时代课题。理论创新的方法探讨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的内在需求,因为方法的突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的关键环节。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的方法蕴含着理论创新的思路与手段,具体包括:在理论反思中寻找理论创新点;遵循实践的逻辑和理论的逻辑进行创新;在开放的视野中多渠道促进理论创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理论创新; 方法;
 
  原理是学科和专业的基础,犹如大树的根基,关系到枝叶的繁茂。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经过专家学者30多年的艰辛努力,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在学科专业的发展中发挥了理论作用。但是任何理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也同样如此。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大变革时代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要满足时代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但如何创新,却是一个艰难的课题。笔者认为,所谓方法,亦即理论创新的思路与手段,新思路、新手段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
 
  一、在反思中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点
 
  创新意味着已有的理论难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要求,说明某些理论已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变得僵化,缺乏理论的彻底性,因而需要改变,或者由合时宜的新理论取代之。究竟哪些已经不合时宜,需要进行理论反思,在反思中获得创新的灵感,探索创新的路径。
 
  反思为什么有助于创新?反思与创新是什么关系?首先,要对反思有个全面的认识。第一,反思是一种主体内向性的认识活动,是一种自我省视即自我检查的方法。就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而言,反思就是检视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或教育活动经验的合现实性、合逻辑性程度。近年来,有学者就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的某些概念及其使用的严谨性提出质疑,这种质疑就是理论的自我省视,是一种理论反思。第二,反思需要勇气。理论反思具有自我批判的含义,是一定程度或某个环节的自我否定。然而任何一种自我否定都是痛苦的,因为理论反思的自我否定与人性的意愿正好相反,人性更趋向自我欣赏、自我肯定。正因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理论反思需要主体具备反思的勇气,勇于否定陈旧的、不具理论解释力的、不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要求的理论。反思对反思主体的要求之一就是要有自我否定的理论勇气,不然反思就是一句空话。第三,理论反思增强理论自信。理论反思一方面是理论自信的表现,另一方面通过理论反思能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有的人认为,自信就是理论的自我肯定,这固然没错,但这只是自信的一个方面。自信不是只看到以往的成绩而沾沾自喜,那是自满。自信不同于自满,理论自信在于勇敢面对各种评价包括来自批评的评价;理论自信包含清醒的自我评价,其中当然包括自我批判性的评价,这正是理论反思的要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反思是理论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有信心的表现,包括对理论推陈出新能力的信心。通过反思提升理论能力的信心本质上就是理论创新的信心。第四,理论反思的目的是为了创新。所谓“破旧立新”,破旧只是手段,创新才是目的,但创新必须经过反思。黑格尔说:“只有通过以反思作为中介的改变,对象的真实本性才可呈现于意识前面。”[1] 在反思中发现可能立新的理论萌芽,同时通过反思也能克服理论创新中的盲目性。
 
  反思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的方法之一,其研究意义在于:如何反思和反思什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反思至少有四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的反思。反思的内容包括: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的建构是否合理?检视体系建构的根据是否发生了变化?查验体系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否具有逻辑性?近年来已经有一些学者在体系创新上进行了尝试。比如,邱柏生、董雅华合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力图跳出“原先大而全的这种研究格式和定势”,“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和文化背景中如何创新的问题,或至少对以往的研究定式与表述观点有所超越”。[2] 二是概念与观点的反思。概念范畴及其观点是否经得起时代的检验?哪些概念已不能解释现实的问题,不具有理论的彻底性和说服力?或者原先就缺乏魅力的理论是否需要淘汰,由新理论来取代?如此等等。此类反思的前提是思想解放,敢于突破已有的概念定式,才能提出新概念和新观点。三是反思历史,寻求新解释。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也跟随历史发展的潮流不断积累理论的成果向前发展,但这种发展更多是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被动迎战。而反思是一种自觉的历史回顾,是对以往的历史经验和演变过程的再检验,是寻求新理论过程的历史性批判。历史反思一方面需要理论主体从自身出发去追根溯源,实现内在的反思;另一方面,又要求理论主体从自我中跳出来,以他者的角度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过程、理论经验和失败挫折,从已有的理论中总结教训、汲取经验,做出新论断。四是贴近新环境的行动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包含着实践应用的要求,行动反思即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应用于实践的反思。理论只有与实际紧密联结,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亦是如此。只有那些能够正确解释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科学概念、建构严密的逻辑体系、准确的视野定位和恰当的表达方式,才能在实践中发挥指导性作用。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找到脱离实践的僵化的理论和尚未发掘的潜在理论;在反思过程中找到仍然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
 
  二、遵循实践的逻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
 
  虽然反思能够发现以往理论的不足,并能积极透露出理论创新的一缕阳光,显示理论创新的方向,预示理论创新可能的领域和路径,这对理论创新无疑是重要的,然而必须承认的是,反思是知识理论创新的前提,但是反思并没有解决如何创新和创新什么的问题。反思属于批判的范畴,因而难以承担建构的任务,即反思本身不能直接达到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无疑是新理论的提出,包括新概念和新观念、新的理论体系的提出和论证。然而,什么是新理论?如何理解新理论?新的理论又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在多变的时代,所谓的新名词新概念不断涌现,话语翻新的频率之高令人咋舌,然而含义表达却令人不知所云:有的浮于表面,过目即忘;有的貌似高深,但远离现实;有的蜻蜓点水,不堪深究;有的甚至把国外的理论搬过来,贴上创新的标签。凡此种种所谓理论创新,其实只是学术上的无根浮萍和偶现的昙花,不能够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更不能够提供有说服力的道理,当然也算不上真正的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应该是新的真知灼见、新的经验概括以及问题的新解释和新见解。问题在于,新的见解从何而来?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创新之源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实践活动是理论的来源,也是理论创新的源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同样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之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绝不是书斋里拍脑袋的结果,而必须紧密联系实践。脱离了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创新必须坚持实践逻辑的原则。实践逻辑类似于康德的“实践理性”,有学者称之为“智慧逻辑”。马克思主义坚持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去获得真知灼见,形成真理性的成果。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他们所创立的唯物史观不同于唯心史观之处就在于,“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3]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应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去发现新的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的实践逻辑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现实生活实践。现实生活实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的意义在于,教育对象的思想形成和变化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生活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生活环境的变化密切关联,当教育对象的思想随着社会时代的环境变化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社会条件下产生的理论必然面临着挑战,因此理论必须回应时代提出的问题。例如,网络自媒体的普及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就对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概括出来的某些规律性理论产生了冲击,也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目前已产生了一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但比较零碎,创新性不足,需要加以大力研究,以期产生具有突破性的理论成果。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其他原理包括原则理论、过程理论都需要根据社会生活的改变而有所调整和发展。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如果说生活实践更多考虑的是教育对象方面的变化,那么教育实践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实践结果。相比较教育对象的生活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诉求更具有直接性和迫切性。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本身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产物,30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大量经验性的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也提出了大量的困惑和教育难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通过创新提供新的理论支撑,解决时代提出的教育难题。
 
  三、遵循理论的逻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
 
  理论来自于实践,但是理论的建立有其内在的逻辑。事实上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产生了许多理论成果,如关于人的学说、主体性的理论、立德树人的目标、价值观从抽象到具体的提出等。但不可否认,这些成果还是分门别类的,可以说是零碎的,有的是即时性的,如何将这些已有的成果加以提炼和整合,使之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内容,无疑是一项创新的工作。这个提炼整合的研究本身要依循理论逻辑来进行。
 
  理论的逻辑首先是指理论构成的内在一致性或内在的关联度。理论的构成要素主要是概念范畴以及其中包含的观点和论证。一项理论通常由基本范畴和一系列概念所组成,理论逻辑性就在于这些概念范畴之间必须具有观点一致性的要求,至少相互之间存在着相关性,而不能各不相关,没有呼应。形式逻辑将概念范畴之间的相关性称之为“同一律”。逻辑性就是思维的规律性,即“我们只须让那本身活泼自如的思维规定循着它们自己的进程逐步发展”。[1] 理论的逻辑一致性是理论具有说服力的重要条件,当然也是理论创新的条件,没有逻辑性建构就不是有价值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同样要遵循逻辑一致性的原则,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要始终围绕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提出新观点、进行新论证,而不能罔顾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专业特点和理论逻辑,嫁接其他专业某些不相干的概念、定理来构造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新原理,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所需要的创新,甚至会造成学术笑话。
 
  其次,理论的逻辑在于形式的合宜性运用。如果说语言是思想的载体,那么形式就是思维的载体。思维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世界的的方法,概念、判断和推理是形式逻辑的基本形式。除了形式逻辑的思维形式以外,还有辩证逻辑的形式。辩证逻辑首先由黑格尔提出,但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基础之上。马克思克服了黑格尔的理论“幻觉”,建立了唯物主义的辩证逻辑。“辩证逻辑作为思维方法,固然是运用概念、范畴来规范对象,亦即以客观对象之道,还治客观对象之身,但方法无非是要求思维客观地考察对象的自身运动,让对象无阻碍地活动。”[5] 辩证逻辑的方法要求理论创新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研究对象的全面性、系统性、变动性。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的大背景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教育对象也处于变化之中,同时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乃至教师队伍也发生着极大的变化。面对如此变化的教育境况,必须克服单一的静止的理论思维,辩证逻辑的方法能够帮助理论创新者更有效地去把握变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理论创新。
 
  当然从方法上来说,理论逻辑的形式可以扩展更多,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也需要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突破原有的研究范式,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具体而言,分析与综合是最基本的两大方法,关键是要运用得当,分析中有推理,综合中有概括与判断。具体与抽象的辩证统一亦是重要的逻辑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首先获得的是教育实践中提供的经验材料,而理论研究的工作则是要对大量的具体材料进行梳理和分析,提炼出问题、观点等抽象的概念,这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具体到抽象需要理性的介入和艰苦的思考活动,去发现问题的本质,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概念是思维抽象的成果,是普遍性的体现,虽然来自于经验材料,却有别于经验材料。黑格尔说:“经验中诚然呈现出很多甚或不可胜数的相同的知觉,但普遍性与一大堆事实却完全是两回事。”[1] 概念的抽象程度往往与理论的深度成正比。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纵深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研究范式也会更加多样,新范式的运用将有助于理论创新。
 
  再次,理论的逻辑必须是求真的逻辑。求真的逻辑关系到理论创新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的问题,即思想规定真与不真的问题。“真理就是思想的内容与其自身的符合。”[1] 马克思指出,真理就是符合客观现实性的认识,它是可以被实践所证实的理论。求真逻辑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才是具有科学性的成果,才具有理论的“现实性和力量”。[8] 求真逻辑与实践逻辑具有一致性,求真的理论创新其目的和结果都离不开实践,真知从实践中来,而且只有实践才能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的真理度。更为重要的是,只有符合实践需求的真理性理论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发挥理论的作用。求真的逻辑只有始终贯彻于理论创新之中,才能产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的新理论。
 
  四、用开放的思路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
 
  开放是理论创新不可或缺的思路之一。开放意味着不能封闭,封闭不能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同样应当也只有在开放的视野下才具有可能性。
 
  一是视野开放,多方面把握创新信息。
 
  首先,开放的思路要求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互借鉴、相互作用的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科本身不是孤立地发展起来的,其理论建构从一开始就受到哲学、伦理学、教育学以及其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影响和支持。当前,学科间开放的环境提供了开放交流的机会,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应善于抓住这一良好时机,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密切联系,即时把握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认真借鉴各种研究成果,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的研究思路。
 
  学科间的开放交流从形式上来看,还要吸引其他学科的学者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场域,欢迎其他学科对本学科原理体系发展的建议与批评,以获取对理论创新有价值的启迪。另外,开放的交流不仅仅是外部的开放交流,也包括学科内部自身的各分支学科之间的开放交流。毋庸讳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之间也尚未做到完全的相互开放,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被排斥为非理论形态的学科。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能妄自菲薄,而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开放心态进行理论创新的必要性,通过理论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性和学科的学术地位。
 
  其次,开放的思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要有国际性的眼光。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国际交流日益增多,但大多限于管理方面的技术性交流,理论上的交流哪怕是思想上的交锋也极为少见。一方面,是由于存在着意识形态的壁垒;另一方面,我们缺乏与国际学术界开展对话的理论勇气,根本上来讲,还是缺乏开放的心态和魄力。其实各个国家都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迫切性,都有相互探讨交流的需求,只是由于国家性质和历史文化的不同而存在着某种差异,名称叫法不同罢了。当然,如何进行国际交流也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其一,开放性的国际交流是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不能仅仅限于欧美发达国家,其他国家只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可借鉴学习的都是交流的对象。其二,开放性的国际交流不限于走出去请进来的会议交流,互联网时代发达的网络交流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开放的窗口,应予以关注并加以充分利用。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与外界保持密切的、全方位的联系,要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多方面地获取信息、把握信息”,[9] 从而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创新发展。
 
  二是视野开放,多渠道促进理论创新。
 
  首先,开放教育对象研究的视野。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设计的教育对象是学生,虽然这仍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主要教育对象,然而学生是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唯一教育对象?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发展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里的学生群体,而应将视野扩展到全体社会成员,包含学生、普通民众、企业人员、政府工作者等。无论是研究的对象、原则、教育的规律、范畴等都要有新的理论阐述和论证,这就促进了理论创新。
 
  其次,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开放性。开放的环境条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开放性。应重视开放环境和竞争环境、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中新环境因素及其影响,尤其是对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这些都能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的视野。网络和信息技术已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间隔,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渠道、注入了新动力。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网络文明、网络道德、网络法制和网络安全教育如何进行?怎样在教育方式和宣传方式上获得新突破?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信息化、立体式、双向互动的教育方式?这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需要关注的课题。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的方法,是在反思中找到尚未发掘的潜在理论,对症下药,获得理论创新的灵感;在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的指导下,实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找到理论创新的新源泉和新手段;在开放的视角下,吸纳国外和其他学科的优秀成果,重新论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的教育对象和教育方式。这四种方法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支持,共同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提供思路与方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在创新中得到新发展。
 
  参考文献
 
  [1][4][6][7][德]黑格尔.小逻辑[M].译者:贺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76,85,115,86.
  [2] 邱柏生,董雅华.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3-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5]冯契.智慧的探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5.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0.
  [9]杨绍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177.
点击查看>>教育学原理论文(精选范文8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余玉花,张萍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方法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6(07):48-5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