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学论文

李白凤的生命教育、审美教育及道德教育思想

来源: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司真真
发布于:2020-04-07 共9142字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第七篇:李白凤的生命教育、审美教育及道德教育思想
 
  摘要:通过对李白凤蕴含教育思想的散文和小说的研究,揭示了李白凤独特的教育理念,认为李白凤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生命教育、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其中,立足现实是教育的根本性原则。李白凤从“真、善、美”审视教育,提出了立足现实的生命教育,这是他教育思想的指导原则,对当今的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李白凤; 教育思想; 立足现实; 真善美; 道德;
 
  Analysis of Li Bai-feng’s Educational Thought
 
  SI Zhenzhen
 
  Elementary Education College, Zhe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Through the study of Li Baifeng's prose and novels with educational thoughts, the article reveals his uniqu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believes that his educational thought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life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and baseing on reality is the fundamental. He examined education from “truth, kindness and beauty” and put forward the life education based on reality. This is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his educational thoughts and has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for today's education.
 
  李白凤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著名作家,在小说、诗歌、散文、编辑等方面均卓有成就,在教育方面也形成了独特的理念。他从事教育多年,在广东恩平,广西南宁、桂林,贵州独山等地都担任过高中语文教员,他的散文《冥想》《我对于高中国文课本的意见》等,对当时的教育现状提出了批评。他还关心小学教育,针对儿童读物缺少的现状,创作了中篇童话小说《长了翅膀的卡娜》,其中充满着教育的意味,含有道德教育的价值[1]46。
 
  李白凤的教育思想中最突出的是生命教育,涉及认知、实践、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立足现实”是其生命教育的根本性原则,“爱”则是生命教育的本质。
 
  一、 立足现实的生命教育
 
  李白凤认为教育应该立足现实,他对20世纪40年代的教育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这些批评涉及教师、教材和学生。
 
  1. 批评缺乏良心的教师
 
  在教师方面,李白凤认为当时过分推崇贴着洋标签的学人,这些留学归来者对国情不熟悉,不能立足于现实,所教的内容只是“帮闲”,对人毫无用处。这里李白凤将批判的目标指向了京派学人,“我们底京派学人,就是最好的实例,他们在学生头脑里,打入帮闲的空气,以便送入市场,得以畅销。”[2]1353李白凤并未质疑他们的知识能力,主要批判的是京派的职业道德。“良心”是李白凤散文中的高频词汇,这是他自审及衡量他人的标尺。“真的教育是发自良心的。教者与学生各本良心,教者既非施予,学习者亦非受恩。”[2]1353李白凤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双方应本着良心去教和学,这打破了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生物进化规律的长者至尊、老人本位,也打破了学校教育中违背教育规律的师道尊严。以良心审视京派学人及当时的教育者,李白凤认为他们的教育“完全是一个玩具制造厂,它虽然不断地大量生产,而对人毫无用处。”[2]1352“现在的教育完全错误,他们只是在制造玩具,他们以玩具欺骗行人和自己,却又像捉迷藏一样,捉到手里的真理,全是空气”[2]1353。
 
  李白凤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生活,“学习到了的就去生活,而这生活正粘紧了现实。”[2]1353因此,他提倡的教育是一定要立足于现实的教育,是有益于生活的教育。从这个原则出发,他认为在当时复杂的战争条件下,对民众的教育只能由军事教育家和民众教育家去完成,“唯有民众教育去教育民众”,“民众的组织与军事训练是军事教育家的事,精神训练,智识修养是民众教育家的职责”,而诗人“只是间接培植民众的思想”,“只是要尽力供给思想的粮食,智慧的启示,忠实的记载就够了”。这些事情“每一种就足尽平生之力,再去照顾民众训练,不但外行,而且容易顾此失彼,终于一事无成”[3]58。明确分工,划分职责,原因就在于双方可以各自发挥所长,更好地起到教育民众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战争时代。
 
  2. 批判教材的内容陈旧,学生懒惰
 
  在教材方面,李白凤批判当时的高中学生课业过于繁重,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初中的课本无法和高中课本衔接,而对于文科,高中国文课本薄薄的六册,里面又是包罗万象,于是学生们都“患着国文课本的消化不良症”[4]9。对当时社会上频频出现的学生舞弊现象,李白凤认为有3个方面的原因,即学生的懒惰、典籍的浩繁和考官出题的偏颇。在先天和后天因素中,应该更看重后天的努力,“你果真想做诗人——那被人认为无用的人的一种——你必须在环境中训练自己,克服自己。”[5]他认为人后天的修养是主观自觉的孕育,而不是一般人所能假以援手的。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李白凤详细列举了高中国文课本包罗万象的情况。他指出课本中的内容都是古代典籍,都非常难讲。比如《诗经》,“因着古韵与今韵的不同……我们教国文时便有点麻烦和噜嗦”[4]9,《道德经》亦是如此,第一章便有两种读法。因此,李白凤并不提倡学生读古籍,尤其是对典籍的生吞活剥和囫囵吞枣,“周易和老庄,我实在反对青年人去读”[4]9,并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般居于领导地位的人士,误认高中学生写不好文章的原因,是为着所读古籍太少的缘故”[4]9这样的错误观念。虽然当时白话文已提倡了几十年,新文学也已经取得了诸多成就,但无奈许多地方小学校仍教授的是古籍,“目前各学校所用的高中国文课本,不外商务中华世界中正四家战前编辑的旧书”[4]9。可见,李白凤对古籍的教育内容和教材是不赞成的。这和许多新文学创作者的看法相同,如叶圣陶也深恶痛绝旧教育,并批评当时语文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认为除了少数学校指定阅读课外书籍外,大多数学校里就只读多少篇选文,选文都是所谓文学作品,或者是满纸大道理的经世名文。学生并不需要读那些力所不及的或者没有这许多闲工夫去读的文章。但是偏有人要学生去读那些。他们好像医生配药似的,哪类文章包含道德教训,要读多少篇,哪类文章包含某家思想,要读多少篇,诸如此类,一时也说不尽,总之给学生配一副十全大补剂[6]。李白凤列举的内容,恰是叶圣陶所说的“十全大补剂”。
 
  3. 提出立足现实的生命教育
 
  李白凤还否定了听、学、读的教育方法,认为像古典主义那样死记硬塞,读书比不读更坏,因为“对于实际世界未有任何广阔之识见……斯则教育乃成为坏乱人心之物”[2]1353。可见,除了教学内容,连教学方法的选择李白凤认为也要依据现实来确定。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生命”教育,李白凤指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为“年轻人头脑中吹入生命”[2]1353的教育。生命教育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及现代化的推进而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潮。国外最早正式提出生命教育概念的是美国教育家杰·唐纳·华特士,他在1968年出版的《生命教育》一书中提出了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7]2。中国最早实施生命教育的是台湾地区,大陆则迟至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推行生命教育。李白凤不仅较早提出了生命教育,所提倡的生命教育的内涵也与后来各国推行的生命教育的侧重点不一样。生命教育在各国开始多是由于青少年涉及吸毒、自杀、伤人等直接危害生命健康事件的增多而提出的。生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学生更加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教给他们生命安全和生命自救的方法、技能。但生命教育还不只是珍惜自然生命、保护生命不受侵害这样一种取向,它还有死亡取向、宗教取向、伦理取向等[7]5。李白凤所理解的生命教育的内涵比较宽泛,他思索了生命意义、生命关系,指向了宗教、伦理等多种取向。
 
  李白凤指出:“生存的意义应该是对于生命奥义的寻求与发现,而不是遗世独立或超然高举,像在沙粒中提炼出纯金。”[8]29他批判了世人麻木的生活,认为在这些生物身上“无法发现生命的存在”[8]29,深刻认识到了“新的生命并不就是旧的无尽的延续,它应该是彻底铲除了旧的有毒的须根,然后再重新播种的”[8]29。李白凤特别欣赏臧克家《宝贝儿》中的“你问我生命的意义。/我说,它的意义/就在于它们永远不满足”,认为这是这本诗集里含意最深的一首诗[9]57。这恰是李白凤的生命价值观。他在《七十二峰斋随笔》《思想树》等多篇散文中表达了永不满足、不懈追求的观念,如“生命如果是宇宙付予万物的一种奥秘,那末,这种延续将因能够对它深思熟虑而发出光芒的,因此,我们更应该像一棵老树,从宇宙手中换过生命,就努力开花结实,而不像砂粒,纵然也享受过太阳,月亮,星辰的照耀,风雨的吹搧,却不为世界增加一分颜色……。”[10]
 
  李白凤把爱作为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他不赞成以恨来教诲世人,“中国小说家中,有一个人试着用‘恨’来教诲世人,那是错误的,人们并不应该彼此相恨;恨的结果只有毁灭,而爱呢?却是扶持,并存和永生!”[2]1350他认为自私是人最大的敌人,只有爱能使人永生。“教育也是一件学习‘离开自己’的工作,那就是说:教人如何离开‘自我’以牵就别人。”[2]1352李白凤认为只有拥有爱的人,才是具有生命的人,也只有拥有爱的人,才能摈弃自私,摈弃自我,和他人并存。他理解的“爱”的含义非常广泛,从个人主义的私爱,推广到群众的、人类的爱。
 
  二、 真、善、美的审美教育
 
  美学与教育并不是互不相关的两种类型的学科,而是互相渗透、彼此交融的。1795年,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审美教育的概念,认为审美教育就是我们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11]蔡元培则于1912年提出了“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12]。审美教育学为教育提供了美的原则和审美理念。李白凤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为真、善、美,“真”即现实生活的真实和真性情,“善”是善良,“美”是美感。据此,李白凤提出了立足现实的生命教育。
 
  在艺术创作和审美上,李白凤认为应秉持“求真”的原则。他认为“诗之传诸永古全靠‘真’与‘美’,‘美’就是对于事实的渲染,‘真’乃是对于事实的传神”[3]58。在刻印方面,李白凤也卓有成就,刻印时他亦主张遵循真善美的审美原则。他指出“自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示吾人艺术必追求‘真’‘善’‘美’三大原则后,数千年仍为艺人之标的;印学虽以我国独善其道,然亦应以此国际尺度做衡量标准也”[13]。但当李白凤审视当时社会上人们的审美原则时,他发现苏格拉底所追求的真善美,还被一些人曲解为风花雪月的滥觞,而不能确切地把握住它,因而使人们多走了许多弯路。因此李白凤多次提到艺术的真善美原则,他认为艺术只有求真、求善、求美,才能从审美的角度去欣赏。“若不越乎‘守真’一途,斯可与谈‘审美’矣。”[13]他赞扬苍老的刻印“其边线取乎残碑断碣,得其神髓”[13],其他人的刻印因未能守真,遂产生诸多问题,如白石老人刻印“不依据文字学而意创者甚众”[13],以致“不使存世”[13],由此李白凤感叹“印人不可恃才孤行”[13]。李白凤将白石与苍老进行了对比,“白石老人,尚不失其天真纯朴之豪迈作风,惟略觉放宕,不及苍老含蓄,白石恣放,易陷粗旷,剑拔弩张,便易丧神,流风所被,神气荡然。”[13]若不求美,李白凤认为就失去价值了,“汉印端方平正,未尝计及印面之美,故千篇一律,因陈旧章,毫无变化,吾人因之,斯乃刻舟之愚也”[13],文三桥辈因不重视美与真,故三桥辈惟徒师秦汉而矣,也就不足为道了。而若不求善,即使是天才也只能“在人群喧嚣,骗着别人,同时也骗自己”[14]249。因此,他以良心自审,并衡量他人,对当时的教育提出了批判。
 
  李白凤指出,要想做到真实,“第一应该深入最下层生活,否则必须寂寞”[3]59,艺术不但不应该脱离现实,而且应该与现实配合。真实的第一个含义是现实生活的真实。但李白凤“真实”的内涵并不仅止于此,他还指出现实生活的真实并非是千篇一律的,同样是面对战争,“有激昂就有悲观,有坚定就有动摇”[3]60。因此,诗人“要以自己思想概念去清理同样思想的群众思想体系,做一种‘真’的纪述,而凭藉文字的美的装饰,完成永恒的诗篇”[3]60。李白凤没有一味以自己的思想去统一所有人的思想,他强调的是真性情,是诗中必须有我的真的纪述,不能为了迎和读者的心理而滥造诗篇,“即使为自己单纯的情感而写也没有什么,因为一个诗人的思想,必定能代表某一种人的思想。”[3]60而在治印方面,要想做到真实,就必须打牢文字学这一根基,因为“文字学于印事之影响至重”[13]。
 
  李白凤对“真”“美”的追求与他所受的教育有关。“予束发就学,茅塞未开,每见流俗边跋,喜作细字,亦思效颦,曾为师友力斥其非,盖细字用锥,本不足以观刀斧,后遂弃如敝履;十年流徙,市尘犹有重于此道者,故略为提示,以警后学。”[13]在他学刻印时,曾喜欢作细字,受到了师友的指责,因此他从过来人的角度,提出求真、求美的审美原则,目的就是“警后学”,即提醒教育后学者。
 
  李白凤对“善”的追求与西方哲学有关,他多次提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但对“善”的理解却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更为密切。西方文化讲真、善、美,是以真统一善、美;中国文化讲真、善、美,是以善统一真、美。西方文化讲真、善、美,注重其分辨与对照,其源头在古希腊;中国文化讲真、善、美,注重其整合与统一,实起源于西学东渐之后的近、现代[15]。苏格拉底对善的思索关注是从伦理学的角度展开的,而柏拉图是从理性主义的角度开启的。因此,苏格拉底与中国的传统哲学较为相似,因为中国的哲学都以道德为归宿[16]。也就是说,两者都是从伦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善”的。
 
  三、 儿童的道德教育
 
  1943年李白凤发表了中篇童话小说《长了翅膀的卡娜》。童话根据希腊神话、圣经故事、佛经故事等铺缀而成,可读性强,但李白凤并不是据此教儿童想入非非,而是导儿童的幻想入于现实世界。童话中表现了尊重生命、守时公平、诚实守信、人性的健全等思想,充满着教育的意味,含有道德教育的价值,这些教育内容与李白凤的生命教育思想联系密切,可谓生命教育的伦理道德取向。
 
  (1) 尊重生命。
 
  李白凤注重对儿童的爱的启迪和培养,而不是把重心放在“智”的开发上,“我始终认为人类的智慧是均等的,好像一部良好的汽车,驾驶的人不同就能利用它做出载东西或伤人的事来”[14]249。他把善、恶、美、丑展示在孩子面前,让孩子自己去看,去体验个中滋味,潜移默化地对儿童进行着情感教育。卡娜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只大鹰在追赶一只小得可怜的白玉鸟,卡娜“心里替那只小鸟着急”,她“扬起了两只手,并且用着恐吓的声音大声喊着”,“她深怕开弟再咬伤了小白玉鸟,因此她一边跑着一边用力地喝道”,“卡娜轻手轻脚地走到雪地上去”,“她用手心托着受了伤的小鸟,如飞地跑回家去”[1]47。李白凤从感性的角度让孩子自己去体验“着急”、体验“担心”、体验“高兴”,从中让孩子们自己学会爱,懂得感情。当卡娜把鸟救活以后,爸爸又为她买了一个金丝鸟笼,白玉鸟在笼中左冲右撞,不吃不喝,后来在梦中,卡娜看到白玉鸟从笼中出来,要带她到野外去玩,“‘上野外去散散心呀!’小白玉鸟用着爸爸看书时的神气,偏着头从眼镜外面斜斜的看了她一眼。‘你干什么要到野外去呢?’卡娜问,‘笼子里不是很好吗?又有米吃又有水喝。’‘然而笼子里闷得慌。’小白玉鸟用唱歌的声音说,‘你在家里不也和我住在笼子里一样吗?我带你到一个新鲜的地方去玩好不好?那里有山有水,满树上都结着苹果,橘子,大蜜桃……地下也生长着各色各样的花。’”[17]41通过白玉鸟和卡娜的对话,启发孩子白玉鸟被关和卡娜被家庭束缚一样,都因失去自由而闷闷不乐,从而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如何尊重生命。
 
  (2) 守时公平。
 
  李白凤通过卡娜的行为还启发教育孩子应守时、公平。当白玉鸟带着卡娜到鸟国参加婚礼的时候,被人指责迟到,卡娜先是有点“不好意思”,继而“脸全羞红了”,甚至“难过得简直要哭出声来”,因为在学校里老师“跟她说过,无论和什么人订约会都不可以迟到的”[17]43。在鸟国,卡娜先后受到鸟国和兽国的邀请,做运动会的裁判员。虽然两国都曾邀请她进餐并附送大批黄金珠宝,但卡娜最终还是秉持公平的原则对运动会做了裁决。卡娜知道“只有公平正直的人才能做裁判员”[17]45。最终卡娜宣布鸟国得了锦标,原因是大熊当场侮辱裁判员,没有体育道德,没有体育道德的人就是运动精神上最大的失败。
 
  (3) 诚实守信。
 
  李白凤在童话中对诚实守信也予以强调。当卡娜救白玉鸟回家时,被妈妈发现异常追问时,她为了证明她并没有说谎,把小鸟儿的伤给妈妈看,并作了解释。这时卡娜是诚实的。当卡娜受邀担任运动会裁判员赴鸟兽两国的宴会时,相继被鸟王兽王逼迫“照顾”,白玉鸟替她答应了鸟王,卡娜因着对狮王的恐惧,“只想赶快离开这里,其他的问题也没有心情来考虑了”[18]32,于是她答应了狮王的“多帮点忙”的请求。最终,卡娜本着公平的原则做了裁判。但于道德而言,卡娜未能有勇气抵抗住双方的逼迫,未能做到真正的诚实守信。
 
  (4) 人性的批判。
 
  20世纪40年代李白凤批判最多的是人性,包含奴性、统治欲、忘恩负义、卑污、固执、压制、自大、自私、贪婪等。《长了翅膀的卡娜》就批判了人性的自私。童话讲述自从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以后,耶和华因为世间时常有一些能够克制“欲火”的人偷进伊甸园来吃智慧树上的果子,所以门口派了一只九头大狗看管,这只大狗的名字就是“自私”。头上分别写着“贪婪,虚伪,欺诈,抢劫,荒淫,骄傲,嫉妒,疾病,死亡”。于是“从此再没有人到乐园里去了,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私的魔难”[18]34。对人性的贪婪,童话中也蕴含着批判。鸟国鹦鹉太太年轻漂亮的女儿嫁给了老态龙钟的没毛大鹰,卡娜表示不理解,白玉鸟告诉她这是因为大鹰“有钱又有官做。而且有权有势,绿鹦鹉小姐就是为了这个才嫁给他的”[17]43。而且“钱越多女人越好”[17]43是鸟国的一句俗话。卡娜认为这样的婚姻贪图的只是钱和权,于是无精打采地从礼堂出来,无法理解也很苦闷。但是卡娜也接受了鸟兽两国的礼物,虽然她对金碧辉煌的鸟国和兽国并无好感,要么俗气,要么恐惧,对礼物也并未关注,但这无疑也是需要批判的。小说还描写了白玉鸟的奴性。当鸟王邀请卡娜时,白玉鸟觉得是无上的光荣,极力促使卡娜答应下来,为此称呼卡娜为“亲爱的”,并提醒她注意礼貌。而当他们到达皇宫时,白玉鸟“突然仆了下去,好像中了枪似的在地上打着抖”[17]45,并高呼“吾皇万岁”。鸟王当着众人的面提到白玉鸟的名字后,白玉鸟由恐惧、失魂落魄一变而成“快乐真是没有方法形容得出”[17]45了。为了得到鸟王的赏识,白玉鸟再次特意进宫“朝见鸟王”,向鸟王担保卡娜会站在他们这一边,于是白玉鸟得到了鸟王赏赐的勋章。小说中对白玉鸟种种形状的描绘,活灵活现地展现出了他的甘于做奴隶的性格。李白凤认为,在人性之中,奴性最为显著,“中国人就是这份奴才性,没有出息,有洋人在场就好像有姜太公一样,没有洋人呢?则‘杀人如草不闻声’了。纵然是从英国部队逃出的黑人罢,只要是洋人,就不免畏首畏尾了。”[19]他在散文中多次批判国人的奴性[20],这篇童话显然也寄予了他的批判之情。
 
  (5) 对上帝专制虚伪、不公自负、脱离实际的批判。
 
  童话中对圣经故事的描写也充满着教育的意味。李白凤在散文、诗歌等作品中多次谈论基督教,他对上帝持怀疑批判的态度,认为“莫以耶稣基督为不世的箴言∕救世主还是我们自己”[21],李白凤和多数中国作家一样,从现实功利的角度选择了耶稣。他认为当时的中国有太多自私自利的人,离着那个拿撒勒人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代已远,若想改变这种局面,打破自私的枷锁,就要大家都背上十字架,和耶稣一样献身,爱被爱者和仇人,“背十字架的人越多,离着彼此相爱的目的也就越近,自私的枷锁,惟有最勇敢的才能摈弃,同时也只有能将自己的肉当做面包,血当做酒的人,才是真正爱人的人。”[2]1350但李白凤对耶稣并未投以全部的信任,他有时也感到耶稣献身的无效,“耶稣虽然被钉在十字架上,却不能使他底信徒放弃屠杀。”[2]1345因此,在童话中,李白凤就勾勒出了一个在父权影响下默默无言的耶稣形象,“耶稣什么也没有说,因为他只能在地球上为众生说教,如今来到天父的座前,对于世界,他是没有发言权的。”[18]35“说教”一词流露出李白凤对耶稣话语的质疑,而“没有发言权”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上帝,隐含着对他专制思想的批判。
 
  童话借卡娜的口对上帝的虚伪不公、脱离实际等进行了批判。卡娜带着白玉鸟和小狗开弟在伊甸园中漫游数日后,感到寂寞无聊,请求上帝赐予她工作,但上帝却并未像他所说的凡是虔诚乞求于我的,我要使他满足,像碗里所能容纳的水量那样,赐予卡娜工作。因为上帝有一句箴言“施恩不望报”,所以卡娜对众生供奉上帝进行了质疑,因为卡娜觉得供奉越多,上帝的赐福也越多,那么做了坏事的人供奉多的便能得到上帝的原谅,从而也就体现不出上帝所彰扬的善因善果和恶因恶果了。她哀求上帝从光耀的座上走到人间去,不要在乐园里只是发议论唱高调,因为天上脱离了现实。李白凤用了无以回答、强词夺理、自夸、寂寞、伪善等词语来形容上帝,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从中可看出李白凤对上帝强烈的批判之情。
 
  四、 结 语
 
  李白凤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即立足现实的生命教育、真善美的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其中,立足现实是教育的根本性原则,爱的生命教育是本质。李白凤的生命教育思想不仅指向尊重生命,还包括死亡取向、宗教取向、伦理道德取向等。李白凤的真、善、美审美教育思想,与立足现实的生命教育思想相互影响,立足现实的根本性教育原则使他形成了求真的审美教育思想,指向伦理道德的善则使他把爱作为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在童话中蕴含的道德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尊重生命、守时公平、诚实守信、人性的健全等,都属于李白凤生命教育思想的范畴。可以说,“生命教育”“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之间是有机联系的,而其中最核心的教育思想是生命教育思想。
 
  李白凤的这些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2010年,我国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学会生存生活,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求[22],但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的生命教育仍局限于阶段教育、防自杀教育或保命教育。李白凤对生命意义、生命关系、生命伦理的思索,是对现阶段生命教育内容的有力补充,他所表现的体验式尊重生命的审美教育方式,也为教育者提供了有益的教育思路和方式。
 
  参考文献
 
  [ 1 ] 李白凤.长了翅膀的卡娜[J].国民教育指导月刊,1943,2(9).
  [ 2 ] 李白凤.冥想[J].文潮,1947,3(6).
  [ 3 ] 李白凤.诗与真[J].现代读物,1940,5(8/9).
  [ 4 ] 李白凤.我对于高中语文课本的意见[J].力行报,1946新(2).
  [ 5 ] 李白凤.诗坛闲步[J].中国诗艺,1941,复刊(2):18.
  [ 6 ]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41,43.
  [][ 7 ] 康卫国.高校生命教育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 8 ] 李白凤.死水[J].艺兵丛刊,1947(1):29.
  [ 9 ] 李白凤.臧克家的《宝贝儿》[J].文萃,1947,2(15/16):54-58.
  [10] 李白凤.思想树[J].书报精华副刊,1947(11):49-51.
  [11] 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38-39.
  [12] 蔡元培.蔡元培选集:上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83.
  [13] 李白凤.伪秦砖汉瓦室谭印[N].申报:春秋,1947-04-27(9).
  [14] 李白凤.天才的有无问题[J].星火,1935,2(3).
  [15] 单纯.“真善美”探源[J].浙江社会科学,1999(6):120-128.
  [16] 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88.
  [17] 李白凤.长了翅膀的卡娜[J].国民教育指导月刊,1943,2(10).
  [18] 李白凤.长了翅膀的卡娜[J].国民教育指导月刊,1943,2(11).
  [19] 李白凤.打得石头出火[J].文萃,1947,2(20):32.
  [20] 司真真.论李白凤散文的思想与艺术特点[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1):90-94.
  [21] 李白凤.五月柬路易士[M]//南行小草.香港:独立出版社,1939:13-14.
  [2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0.
点击查看>>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专业推荐8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原文出处:司真真.李白凤的教育思想[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6):749-754.
相关标签:三生教育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