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学论文

杨效春乡村教育观的内涵及其现实启示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作者:余桃桃
发布于:2020-04-07 共8518字
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第五篇:杨效春乡村教育观的内涵及其现实启示
 
  摘要:杨效春的乡村教育思想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杨效春认为当时国内乡村教育面临六大弊病,乡村社会也具有六大缺陷,为了改革乡村教育,以乡村学校改造乡村生活,他提出了乡村教育的目标与手段,乡村学校的创办及细则等。他的乡村教育思想对于当今明确乡村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发展计划、改变乡村教育的发展理念和办学方向、重视乡村合作组织和乡村教育培训具有重要镜鉴意义。
 
  关键词:杨效春; 乡村教育思想; 当代价值;
 
  On Yang Xiaochun's Rural Education Thought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YU Tao-tao
 
  School of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Yang Xiaochun's rural education thought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ural education trend in the in the 1920 s and 1930 s. Yang Xiaochun believed that the rural education in China faced six major drawbacks and rural society suffered from six major defects at that time. In order to reform rural education and transform rural life with rural schools, he put forward the objectives and means of rural educati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rules of rural schools, etc. His rural education though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larify the priority status of rural education and formulate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rural development plan. It changes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direction of rural education, and attaches importance to rural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and rur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杨效春(1895—1938),又名兴春,浙江义乌柳村人。“民国七年八月,与金海观、倪文宙等,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1](P92)1927年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创办后,陶行知、赵叔愚坚邀杨效春主持校务。“筚路蓝缕、骈手胝足、夙夜未遑、多方启辟。”[1](P93)在一年零五个月的实践中,杨效春对乡村教育兴趣盎然。同时,也是在这一时期,他的乡村教育思想和理念受陶行知等人的影响逐渐形成。1928年8月,杨效春离开晓庄后,到成都大学任教,后又应梁漱溟之请,到山东邹平参加乡村建设研究院工作。在这三年半的时间,杨效春亲力亲为,在研讨设计、院务处理、编辑教材、督导学生、联络社会等方面皆不遗余力。随着其乡村教育实践的深入,他的乡村教育理念也不断发展。1935年,安徽省政府任其为省立黄麓乡村师范学校校长。在此期间,杨效春整顿校务,崇本务实,使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紧密结合。黄麓乡村师范学校及教育试验区的开创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一时声名鹊起。“时任教育部督学的周邦道视察后,特在《中华教育杂志》撰写题为《一个异军突起的乡村师范》一文加以赞扬。”[2]而杨效春的乡村教育思想也主要是在晓庄师范、邹平乡村建设研究院,黄麓乡村师范学校等亲历或观察所得。
 
  一、乡村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乡村教育是乡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育面临六大弊病,乡村社会具有六大缺陷,为了实现以乡村学校改造乡村社会生活的目标,乡村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乡村教育的重要性
 
  杨效春认为乡村教育与中国的前途息息相关,但工业革命后工商业占据主导地位,机器的发明、生产技术的改进均使都市花团锦簇,而乡村逐渐被人们所忽视。为了引起人们对乡村教育的重视,他从七个方面深刻阐述了乡村教育的重要性。第一,乡村教育关系到我国大多数人是否能够接受教育。“据邮政局最近统计,我国人口为四万二千六百万,其分布状况如下:居于城市者,二千五百万人,占全人口百分之六强。居于小村落者,三万万人,占全人口百分之七十弱。居于未成市集之乡村及已有市集之乡村者,一万零一百万人,占全人口百分之二十强。”[3](P2)教育的对象是人,乡村教育关系到占我国人口总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乡人是否能接受教育。第二,乡村教育关系到教育公平。国家财政税收大部分取诸农村,而农民的子女却没有最低限度的受教育机会。第三,乡村教育关系到农业的振兴。农业不振则原料短缺,原料短缺便会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如果我国国民必需品如粮食、食盐等受制于人,那么我国在国际社会中也必然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弱势地位。第四,乡村教育关系到乡村人才的储备。随着工业的发展,年富力强的青年男子背井离乡进入城市务工,城市的人口大量增加,而乡村凋敝、人少地荒。第五,乡村教育关系到农民的团结、权利的保障、革命队伍的壮大。中国农民是中国人口最多的阶层,承受的压迫与剥削也最深,究其原因是农民不团结,不团结就没有力量,没有力量就无法保障自己的权利;另外,中国争取自由平等的革命也需要农民的参与,没有占人口总数百分之九十的农民的参与,革命就无法实现。第六,乡村教育关系到农民是否有独立行使自己权利的能力,关系到民主社会的建立。民主的社会以人民行使选举权为基础,如果农民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那么选举就没有成效,就谈不上建立民主的社会。第七,乡村教育关系到健全社会的建立。乡村和城市是吉凶休咎息息相关的,它们是社会的两个方面。若都市人和乡村人都存在偏见,“都市的人总以为乡村人是粗鄙,吝啬,愚蠢,和没有礼貌,而自视为文明,为开化。乡村民众则以都市人为奢华,虚伪,懒惰,被逼,和没有气骨,而自视为豪侠,为劳动模范”[3](P11)。这样两者没有共情心理,相互敌对,就不会互助和合作,那么社会也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
 
  总之,为求乡村社会的改善,生活的安乐,以乡村教育来传承乡村精神与文明,充裕乡村生活,已是一件不容刻缓的事情。
 
  (二)乡村教育的弊病
 
  为了办好乡村教育,必须要了解和克服国内乡村教育的六大弊病。第一是书呆子的乡村教育。书呆子当教师只会教书呆子,当学生只会读书。他们以书本为圭臬,终年兀兀、皓首穷经。他们毕生精力都花费在书本上,对于记诵的书本知识从无质疑,也不知学以致用。第二是游民的乡村教育。即培养的是不能劳动、不肯劳动、甚至鄙视劳动的游手好闲的游民。[3](P22)勤奋的农人绝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游闲寄食的游民,而这样的教育也是妨害人生的教育。第三是官僚的乡村教育。古代的学校都是皇帝选拔官僚的机构,而民国时期,官僚教育依然存在。其一,表现在它的学生在学校最看重的是分数,毕业后最大的志向就是做官,只要朝廷有人,适逢其会,便可谋得一官半职。其二,表现在它的学生只会咬文嚼字,没有真本领亦不懂庶务。其三,表现在它的学生只愿意做“人上人”,要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样的人充塞乡间,只会使乡间社会混乱,助长歪风邪气。第四是黑老头的乡村教育。黑老头人指在思想、行为、态度、习惯等方面都与老人相仿的儿童或青年。黑老头的教育重在博闻强记、迷信盲从、复述古人的思想学说而不注意观察、判断、实验与发明创造,也不注意实际生活和行动不息的世界。杨效春指出:“他是人类文化进步的障碍,也是乡村社会改造的荆棘。”[3](P33)第五是买办的乡村教育。这种教育不顾乡村的实际情况,把外国的教育主张照搬照抄到中国来,认为外国的东西都是好的,中国的东西都是坏的,崇洋媚外。杨效春认为这种教育只会为中国培养洋奴,不能为中国培养健全的公民。第六是田奴的乡村教育。“乡村教育如果只教乡村人民会种田,不会求智,不会管政,那便是田奴的教育。”[3](P37)田奴教育剥夺了儿童人生应有的其它权利,把儿童教成只知农耕不知世界和国家的奴隶。由此他提出:“乡村教育必须是人的教育,公民的教育,不是官僚的教育,亦不是田奴的教育。”[3](P38)
 
  (三)乡村社会的缺陷
 
  乡村社会主要存在六大缺陷。第一,文化停顿。乡村社会中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学校不发达,城市中图书馆、博物馆、报刊室、讲演厅等文化设备完善,城市人司空见惯的东西,在乡人看来却惊奇无比。在闭塞的乡村,乡人不关心政治经济文化,甚至不知道今为民国,而他们是民国的主人翁。第二,交通阻滞。乡村地方往往无船无铁路无电报,甚至没有邮政代办处,行旅艰难,交通不便,运输不易,消息也不灵通。第三,生趣枯燥。在农村缺少正当无害的娱乐消遣,影戏院、跳舞会、展览会等极其罕见。第四,卫生不讲。乡村社会本来空气清新、水源干净、天然的环境更适合人们养生,但因乡人不讲卫生,导致垃圾塞途、污泥满沟、蚊蝇乱飞等,这样的情况又无防疫站和療病院等相关部门的管理,时间一长,乡人便会患病。第五,谋生艰难。乡村人民智识固陋,生产技术拙劣,无法与新兴的工商业抗衡,而又要缴纳政府的赋税、受帝国主义的盘剥、军阀的蹂躏等,农民陷入一穷二白的境地。第六,组织散漫。乡村人民的相互关系多是以血缘做联结,而不是理法的、纪律的,所以乡人的结合不能扩大。没有强大的团体就没有力量,乡人就无法保障自己的权利,无法自卫也无法卫国。
 
  综上所述,乡村教育即是乡农人生的教育,要克服固有的六大弊端,以乡村教育改造乡村社会,就要改革乡村教育,从而改变乡村风气,净化乡村社会。
 
  二、乡村教育思想的内涵
 
  杨效春自认为是乡村教育这片荒原的探路人,一边摸索一边实践。他的乡村教育思想包括乡村教育的目标、手段及学校的创办等方面。
 
  (一)乡村教育的目标
 
  杨效春认为乡村教育要兼顾两点。第一,乡村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种,它要供给今后乡村人民以现代国民的普通训练;第二,乡村教育要根据乡村社会的实际情境,适应乡村人民的需要。由此,他借鉴丹麦乡村教育家葛冷佛(N.F.S.Grundtvig)的观点提出乡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乡党的佳子弟,国家的好公民”[3](P56)。这样的人应该具有什么条件?据此,杨效春提出乡村教育的分目标:培养健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生产的能力、团结的精神、艺术的兴趣。这样的人是一个有主见、有知识、刚直守法、忠诚、乐观、富有创造力又自食其力的人。他认为,遵循上述目标的乡村教育才是活的教育而不是死的教育、才会是全民教育而不是阶级教育,才会是人生教育而不是书本教育。[3](P59)
 
  (二)乡村教育的手段
 
  为了实现活的教育、创造真的教育和实现人生教育这一期许,杨效春提出要采用灵活的教育手段。他主张在乡村教育中必须采用“生活法”,即教学做合一的手段。对此教育手段他做了明确的阐释: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一句话就是怎样生活,就怎样教育。教师要在做上教,学生要在做上学,只有在做上教才是真教,做上学才是真学,在生活里进行教育才是真教育。而且,教不限于教师,学不限于学生,教和学的主体可以互换。因为教师不是全知全能,凡有特长异能的,都可以在特长之处教人。所以人们都要随时随地学人之长补己之短,要随着生命的继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教学也不必在固定的教室里进行,事情在哪里做,就在哪里教和学。
 
  其次,杨效春对于村人失学的现象,专门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法,即“家庭设计”。家庭设计指的是由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配合完成一次实践事业。家庭设计有六个要点:其一,家庭设计是学生方面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活动。活动的主体由学生来定,切合学生的生活。比如学生要养鸡,教师就指导他怎样养鸡;其二,这个活动是在自然的家庭环境中进行的;其三,家庭设计是父母、教师和学生三方共同完成的事业;其四,家庭设计要与学校教学紧密联系;其五,家庭设计要有详细计划、翔实报告和圆满结果;其六,家庭设计是有学校、教师负责视察、指导的家庭设计。教师要在事前指导学生计划、事中视察学生工作,事后考核学生成果,评判其成绩。这种家庭设计类似于今天大家所熟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是又与之有异。
 
  (三)乡村学校的创办
 
  杨效春指出:创办乡村学校必须要处理好校址、校舍、设备、招生、开学、编级、经费、教材等问题。
 
  第一,谈校址和校舍。
 
  他提出理想的乡村学校应具有以下条件:一是学校应该办在学龄儿童及失学民众最多的地方。二是有现成的庙宇或公共建筑可以利用的地方。三是地点适中,要方便大多数学生上学。四是交通便利之处但不可靠近铁道及汽车站。五是地基高,空气清新,饮水净等。满足这些条件便是办学最理想的场所,但实际上这样的条件不易皆具备,选择过程中要以人为本,灵活变通。关于校舍,他认为应以旧有的庙宇、祠堂、或民房住宅、加以修葺而成的校舍为主,这种校舍符合乡村办学的实际情况,所以在乡村里创设学校总是先从寻觅现成房屋着手。
 
  第二,谈设备和招生。
 
  金钱枯竭的乡村学校怎样添置教育设备?其一要大家尽量应用天然的设备。其二要大家自行采制需要的设备,即乡村所富有的是原料,可以进行人工制造。其三要悉心选取逐渐添置各种设备。各种设备的添置要细心选取,因经费不足,要逐年置备。关于招生,他认为要做好贴招生广告、讲演宣传、开儿童新春大会、仿效和尚沿门募化的办法,挨户劝学招生等工作。
 
  第三,谈开学和编级。
 
  杨效春认为:“开学日期的选定应当按照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心理。不可在农忙时间,不可在旧俗节期的前一二天,亦不可在旁近私塾开馆的日期之后。开学日期既定,通告在先,那就要事变不论,风雨无阻,按期开起学。”[3](P100)另外,年龄、程度、智识、爱好不同的成人和儿童一起就学。编级要注意以下几点:(1)取消以前的班级制度,一年升一级的考试和考试不合格的学生要留级一年的做法,这些在乡村学校不适用。(2)乡村学校应当尽量采用个别教学法。(3)在生活教育上应该采用活动的分团或分组教学。(4)乡村教师可以采用连环教学法。教师指导程度高的学生,程度高的学生就可以指导程度较低的学生等。
 
  第四,谈经费和教材。
 
  对于经费的筹集,杨效春提出有以下几种来源:(1)提取学款。我国南方各省、各村都有学田学款之设置,以奖励子弟求学,现在此种学款为前清生员或新式中小学毕业生所用,应劝其把此款项捐给乡村学校。(2)整理公款公产和经营生产事业。如养蜂、养蚕、养鱼、植林、培育果园等。(3)募集捐款。所有款项都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关于教材,杨效春著有乡村教科书,即《乡农的书》,共一百章,言简意赅,短小精悍,涉及范围广,贴近乡村生活。如第一章《人之初》写道:“人之初,最无能;能学习,万事成。”[4](P1)当然,这本教材也不是万能的,杨效春指出要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教材,平常的读物更是如此。他根据学生的智识程度,把学生分为甲乙丙丁戊级,每一级学生学习内容稍有差别。对于年龄尚幼且经历甚浅的儿童来说,教《乡农的书》不甚合适,需要切合儿童的生活。他提出:“凡是儿童自身眼所见,耳所听,口所言,鼻所嗅,身所触,意所想的莫不可以加以收集,选择,编次,运用作为教导他们的教材。”[5](P99)
 
  (四)以乡村学校改造乡村生活
 
  针对乡村社会的六大缺陷,杨效春提出要解决这些问题,改造乡村生活,应以乡村学校为中心。如何实现以乡村学校改造乡村社会生活的主张?杨效春从七个方面阐述了解决方法,希望以此建设乡村政治、经济与文化。第一,教师应革新自己的思想、态度和习惯。首先,教师应该相信人格平等,没有“人下人”也没有“人上人”,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教师也不是全知全能的,农夫也不是一无所长。教师应与农人做朋友,能农人化才能了解农人、化农人。第二,学校公开。社会与学校合作,决不可在校门口挂上“闲人免进”的牌子,亦不要围墙和篱笆的隔阂。学校欢迎农人和社会人士来参观游览和指导批评。第三,会朋友去。即教师和学生们要和附近的农人为友,每个星期中全体学生分组会农友,每次会友都有一定的任务和计划,向农人宣传教化的内容,比如劝导儿童入学、劝戒烟赌博、劝种牛痘等。第四,农家居住。只有清楚了解农人的日常生活起居、饮食习惯、思想、信仰、态度等,才能化农民。所以在同住的情况,大家更能发现事实。第五,乡村调查。乡村建设须有合适的方法与合理的计划。此种方法与计划必须要有充分的事实做依据,寻求此种事实的方法就是乡村调查。第六,由学校发起或与村民合办各种新兴事业,切实为农人增进利益解除痛苦。如举办卫生运动或防疫运动、救济避难妇孺、开办村运动会、演放电影及留声机、展览会或游艺会、乡村医院等。
 
  三、杨效春乡村教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杨效春希望通过乡村教育改造乡村社会生活,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与发展。他的乡村教育思想具有灵活性和整体性的特征,对于目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杨效春指出,在教育公平的实现、民权的使用、乡村农民的团结、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等方面,乡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现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教育仍然是值得我国重视的问题,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坚持乡村教育的重要地位不动摇,以乡村教育改造乡村社会生活,也是我们如今需要坚持的事业。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只有办好乡村教育,才能让乡村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才能改变乡村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乡村振兴战略计划(2018—2022年)》中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6]其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即在于振兴乡村教育,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教育优先发展结合起来,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制定合理的措施加以解决,才能使乡村教育成为乡村振兴强有力的支撑。
 
  (二)加强农村调研,以人为本,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发展规划
 
  杨效春在进行乡村教育实践时,特别注意深入基层,进行农村调研。他主张通过会朋友去、农家居住、乡村调查等多种途径,去了解农人的日常生活以及其对政治、经济、婚姻、礼俗、教育等的实际见解。如今,乡村建设也需要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进行乡村改革时,要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农民的需要、农村和农业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计划,伪造调查数据,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以人为本,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方针和合理的计划,这才是真正关心农村,真心为了农民的发展计划。近年来,由于农村地区流动人口增多和人口分布较散,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一直以来相比城市学校处于弱势地位,在此背景下中央下发文件整合农村的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办教育,开始“撤点并校”。从理论上讲此政策并无不合理之处,但是理论落实到实践当中,并不是简单直线式的发展,里面存在着中央和地方的博弈、学校和政府的博弈、农民与乡村学校的博弈,但相对于其他主体来说,政策最终最直接的影响是乡村教育,影响的是农村孩子。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有少数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开始大量无实地调研无农民教师参与的“一刀切”式的裁减学校,导致了一些不良情况的发生。所以,有调查才有发言权,国家制定政策一定要经过实地调查,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符合乡村实际,维护乡民的利益。
 
  (三)更新观念,逐步调整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方向
 
  如今大多数乡村中小学没有自身的特色,没有专门的校本课程和针对乡村学生的学习内容,完全模仿、复制城市的一套教学流程,这样的教育只是为升学做准备,而没有考上大学的农村学生因不具备现代化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知识,无法回到农村利用学到的知识发家致富,导致他们只能延续父辈进城打工的老路,贫穷代际传递。对此,国家要调整乡村发展观念,乡村教育不仅要培养国家的好公民,也要培养乡村的佳子弟。农村办学要考虑到办学的土壤和办学的条件。一方面,在乡村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可以遵循小步子原则,“先试点、后推广”,可以选择一部分农村中小学作为试点,进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另一方面,开发校本课程和联系农村实际生活开设实用技术课程,借鉴杨效春家庭设计的方式,提高农村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此外,在乡村学校中既要重视乡村孩子的知识教育,满足升学的要求,又可以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动员学生服务乡村社会。
 
  (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与重视农民教育培训
 
  首先,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娱乐活动少,农民生活相对枯燥无味,时间一长,就会引发不良娱乐活动。杨效春指出,可以由学校和村民发起举办农村合作组织,切实为农人增进利益解除痛苦。比如举行卫生运动或防疫运动;开办村运动会、讲演会、展览会或游艺会;修建运动场与游戏室等,这些组织既有利于丰富乡村人民的娱乐生活,又有利于净化乡村风气,丰富乡村文化,而良好的环境也会对乡村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杨效春提出试办黎明学校或明月学校来解决村人失学,缺乏知识的问题,这一措施的主旨也可以运用到现在的农村教育改革当中。黎明学校或明月学校的办学主旨为因时因地办教育,不占用农忙时间,学习内容符合农业和农村生活实际。如今,乡村振兴亟需大量既有文化素质又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新型农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也提出要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的弹性培训制度,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参加农业职业教育培训,获得农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6]在此背景下,我们更要重视乡村农民教育培训,借鉴杨效春黎明学校和明月学校的办学思想,走中国特色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之路。
 
  参考文献
 
  [1] 周邦道.近代教育先进传略初集[M].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1:92-93.
  [2]金佩庆,杨效春.从晓庄走出去的乡村教育先驱[J].生活教育,2011,(11):44-46.
  [3] 杨效春.乡村教育纲要[M].上海:中华书局,1934:2-100.
  [4] 杨效春.乡农的书[M].邹平: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1935:1.
  [5] 杨效春.写给乡村工作的朋友[M].巢县:黄麓乡村师范,1935:99.
  [6] 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2018-9-26)[2019-09-05].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trs=1.
点击查看>>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专业推荐8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原文出处:余桃桃.论杨效春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9,26(04):134-138.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