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小学生厌学论文(优秀范文6篇)

来源:未知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21-07-30 共1130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一篇、二篇】 小学生厌学论文(优秀范文6篇)
【第三篇】哈尔滨市某小学学生厌学问题及缓解策略分析  
【第四篇】乡土文化视角下农村中小学生厌学现象研究
【第五篇】学生厌学情绪产生的原因及有效策略研究
【第六篇】解决小学生的厌学情绪策略探讨

  厌学心理是对学习产生厌倦而逃避学习的一种心态,小学生是接受新知的最好的群体,也是因为不稳定的外界环境、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不正确的价值理念产生厌学现象最普遍的群体。小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是一种不良的心理表现,这种心理发展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甚至会危害身心健康。它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急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师工作中最棘手的问题。文中是搜素整理的小学生厌学论文6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小学生厌学论文第一篇:使用代币法对小学生厌学心理辅导与调节一例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并且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即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速度和质量降低[1]。当一名小学生在学习中持续获得较低的成就感,并且也没有受到正确的指引,很可能在受挫的情绪中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变得厌学[2]。本案例通过对一名小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与分析,将其诊断为厌学心理。并采用代币奖励法对来访者的行为和心理进行矫正。经过4次心理咨询和辅导,来访者的厌学心理明显有所改善,产生了较强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1 来访者情况

  1.1 来访者基本信息

  来访者,男性,10岁,五年级,现就读于无锡市某试验小学。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无家族精神病史。独生子女,家境富裕。兴趣广泛,擅长短跑和架子鼓。但是学业状况却不太理想,语文成绩和英语成绩中等,在最近的一次数学期中考试中只考了36分,该成绩位于班级倒数第一,学业偏科严重。

  1.2 来访者行为表现

  1.2.1 咨询师的观察:

  来访者的座位位于教室的最后一排,单人单坐。从他在数学课上的表现来看,虽然他不像班上有些比较调皮的学生会在课堂上捣乱、接老师的话茬等,但是来访者却无法做到上课专心听讲,经常做一些小动作,如看课外书、抠桌子,甚至还会在数学课堂上睡觉。平时在数学课上没有主动举手回答过问题。数学老师看到来访者睡觉的时候偶尔对其进行提问,通常来访者回答的效果并不理想。课后来访者做作业较为拖拉,经常会抄袭同学的作业。

  1.2.2 教师评价:

  数学老师认为该同学性格上有些内向,学习动机不强。三年级的时候数学成绩为班级中等水平,从四年级开始成绩退步很快,到现在已经成为数学学得最差的学生。在数学学科上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来访者上课的时候很少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叫他回答问题也答不出来,有时还会在数学课堂上睡觉,老师最初还会提醒、采用罚站等措施进行干预,后来在课堂上睡觉的次数多了,老师自述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也就放弃对来访者的管教,只要他在课堂上没有影响到其他同学即可。

  1.2.3 学生评价:

  来访者的同班同学对都对其运动天赋表示了肯定,并且认为来访者在班级中人缘较好,会热心帮助同学,向来访者借文具他表现得都很大方,基本上没跟班上的同学闹过矛盾。但是不少同学认为来访者不是一个好学生,比较笨。因为他不爱学习,抄袭他人作业,特别是数学成绩很糟糕,每天都被数学课代表催着交作业,有时候很简单的题都能做错,老师讲题的时候就经常会拿他做反例提醒其他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课。

  1.3 评估与诊断

  1.3.1 评估结果:

  根据来访者的资料,家族中无精神病史,他本人也没有重大疾病史。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厌学情绪,但是未泛化到其他的学科;在面对数学老师的课堂和师生互动时的表现来看,社会功能有轻微的损害;通过跟来访者的交谈,他能够表达出自己“不喜欢学数学”也知道“抄作业是不对的”,说明对自己的问题有自知力。综上排除精神病、神经症以及严重心理问题,初次诊断该学生为一般心理问题,处于厌学的前期阶段。

  1.3.2 咨询师归因分析:

  来访者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并没有表现出较强烈的逃避和抵触情绪,也没有产生逃学的倾向,所以这里只是分析造成他数学学科厌学情绪的原因。(1)学科特征分析:小学数学的学习非常注重小学生逻辑思维、运算、空间想象、数学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数学知识难度升级,需要更高阶的抽象思维,这可能使本来就是后进生的来访者感到数学这门学科学起来比较困难且枯燥乏味,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提不起兴趣。(2)教师原因:一方面,对中等生以及后进生的关注不够。在课堂上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习成绩好的且参与课堂积极性比较高的学生,在“期待效应”下优等生的学业表现越来越好,而对作为后进生的来访者关注则比较少,期望值也比较低,甚至是把来访者作为反面案例来教育其他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来访者的自尊心,打击了来访者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学生施加的作业负担太重。据观察发现该班学生每天的作业种类繁多,就数学作业而言就有5类。这种“题海战术”对本身基础比较差的来访者来说负担很重,做作业需要大量的时间,因为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就自暴自弃抄袭别人的作业,对数学学习产生了逃避情绪。(3)学生自身原因:来访者上课不认真听讲,导致课后的习题不会做。当课上的基础知识长期得不到巩固时,来访者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的是较低的成就感,学习也缺乏动机。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课程难度逐渐加大,来访者在学习上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慢慢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信心,形成了习得性无助心理,最终导致对数学学科的厌学。

  2 咨询方案具体内容

  2.1 咨询目标

  2.1.1 短期目标:让来访者上课能专心听讲,能够主动融入数学老师的课堂;按时完成平时作业和家庭作业。

  2.1.2 长期目标:

  使来访者恢复学习数学的信心,改善来访者的学习态度,高质量地完成数学作业,帮助其提高数学这一学科的成绩,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志趣。并能够将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信心迁移到其他学科。

  2.2 咨询次数与时间安排

  咨询过程共计2个月,分为4次,每次1 h。第1次(1周)收集信息、诊断来访者心理问题、建立咨访关系。第2次(2周)确定治疗方案。第3次(4周)协调来访者的各方社会关系,运用代币法进行行为矫正。第4次(1周)完善、巩固和结束阶段。

  2.3 咨询的具体方法与原理

  2.3.1 方法:

  本案例中来访者对数学产生了厌学情绪,因为来访者的年龄阶段的特殊性,可塑性较强,求知欲比较旺盛,愿意改变自己对数学学习的行为及态度,故使用代币奖励法作为治疗方法。

  2.3.2 原理:

  代币法实施的目的是对期待的行为进行强化,其强化物就是儿童最终想要得到的奖品,它可以是实物、活动或某种愿望的达成[3]。具体来讲,一方面把奖励结果用虚拟货币量化,儿童完成规定的事项就奖励规定数量的代币,另一方面,儿童用所得到的代币来实现自己的愿望[4]。代币奖励法在我国被普遍使用后,得出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课程教学辅助方法,特别是针对低龄学生群体[5]。

3.jpg

  3 咨询过程

  3.1 第1次咨询(2020年9月10日)

  3.1.1 目的:

  了解来访者基本情况,建立咨访关系。

  3.1.2 方法:

  量表法、会谈法。

  3.1.3 过程:

  与来访者建立咨访关系,利用量表对来访者进行智力和学习动机测试,并从来访者、来访者的家人、班主任、数学任课教师、家教老师等渠道对来访者的个人背景、学业成就和不良学习习惯等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与整理。

  3.1.4 布置作业:

  来访者及各位协助者需要积极配合咨询师的工作。教师需提供来访者本学年的各种考试成绩记录,根据日常的经验对来访者目前的学情进行分析,告知咨询师来访者的各种典型的不良学习习惯。家长需告知咨询师来访者向家长主动倾诉过哪些学习上的烦恼,观察做家庭作业时的精神状态以及记录做家庭作业的时长等。来访者本人需要告知咨询师自己优缺点,对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上的困难。

  3.2 第2次咨询(2020年9月17日)

  3.2.1 目的:

  加深咨询关系,确定来访者的主要问题,明确靶行为与选定治疗方法。

  3.2.2 方法:

  会谈法、代币奖励法。

  3.2.3 过程:

  (1)问题诊断:根据老师反馈,该学年来访者的各科成绩除数学外通常在60分附近徘徊,而数学成绩则波动较大,各种测试成绩中最高分42分,最低分17分。数学基础知识较差,教材的各个章节重难点绝大部分未掌握。学习积极性不足,向父母多次倾诉“自己不喜欢学数学”和“不想做数学作业”。在数学课堂40 min内,主动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0次,参与小组讨论0次,抠桌子5次,看课外书15 min,发呆10 min,专注听老师讲课时间总计不超过5 min。一周6节数学课中,约3节课会在课堂上睡觉。课后作业中,80%的题量依靠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完成。因此根据来访者的行为表现综合诊断为厌学心理。(2)明确靶行为:咨询师与来访者及其父母进行面谈,说明来访者需要实现从上课不专心听讲、课后不认真完成作业到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课前课后认真预习复习、独立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最终获得学业成就感,建立对数学学习兴趣与信心这些积极行为与心理的转变。(3)选定治疗方法:向来访者介绍“代币奖励法”。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告知来访者需要达成的具体的目标行为,并协商出各个行为对应的分值。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中的行为代币价值表都至少设计了2项来访者能够轻易达成的目标,不同行为类别的实施难度也遵循了由易到难的原则,并根据来访者的兴趣爱好与家庭经济水平确定分值可以兑换的奖励类型,采取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结合的原则,既可以每天晚上兑换,也可以积攒到一定数目后集中兑换。

  学校行为代币价值:上课之前将与数学课无关的物品交给老师保管,如水彩笔、课外书获代币1点,上课未抠桌子获代币1点,上课听从老师的基本指令(看黑板、将书翻到具体页码、做练习题等)获代币一次1点,上课和其他学生齐声回答问题获代币2点,上课与老师有眼神接触获代币一次3点。上课举手回答问题获代币一次4点,上课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并且基本答对获代币一次5点,不懂的问题敢于向老师请教获代币一次5点,能够独立完成0号本获代币3点,能独立完成小练获代币4点,能独立完成大练获代币5点,每本作业错题在5个以下获代币一次3点,能完成错题的订正获代币5点。

  家庭行为代币价值:回家主动复习当天所学数学知识获代币3点,做家庭作业时先做数学作业获代币2点,自己独立完成的数学作业题数达到数学作业总量的一半获代币2点,自己独立完成的数学作业达到数学作业总量的2/3获代币3点,自己能够独立完成全部的数学家庭作业获代币5点,不懂的题目与知识点向家人与家教老师请教获代币一次5点,数学作业的正确率比错误率稍高获代币2点,数学作业的正确率明显高于错误率获代币4点,数学作业的错误题数在6个以下获代币5点,数学作业的错误题数在3个以下获代币6点,在家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错题的改正获代币5点,预习下次课的数学知识获代币3点。

  代币选择兑换:零花钱5元需代币10点,一个文具盒需代币20点,一个手表需代币30点,玩1 h游戏需代币40点,看1 h动画需代币40点,父母周末陪伴看一场电影需代币50点,吃一顿肯德基需代币50点,一套游戏皮肤需代币80点,买一套乐高玩具80点,学街舞需代币100点,周末与父母去动物园需代币200点,周末与父母一起去游乐园需代币200点,养一只小狗需代币400点。

  3.3 第3次咨询(2020年10月11日)

  3.3.1 目的:

  巩固咨询效果,试行改进并继续实施代币系统,使来访者适应代币奖励法的运行机制。

  3.3.2 方法:

  代币奖励法。

  3.3.3 过程:

  (1)环境的创建:与来访者的家人及老师沟通,向他们说明各自在使用“代币奖励法”过程中的角色和任务。班主任需将来访者的座位调到前排,为来访者营造一个适合行为改变的环境以及方便老师对来访者行为的观察;同时,数学老师需对来访者实行分层作业。各个协助者需要在观察到来访者出现了行为代币价值表中的积极行为时,及时予以加分并适当进行言语上的鼓励,对消极行为不予理会,并在一天结束和一周结束时将来访者的币值获得情况告知给来访者和报备给咨询师。除此之外,家长还需承担兑现奖励的角色。(2)代币系统的适应与改进:1周后代币法初显成效。来访者开始主动参与课堂,举手回答简单的问题,课后的作业质量有所提升。来访者兑换了15元零花钱、3 h的游戏时间、1 h动画时间以及一个崭新的文具盒。后期根据来访者的兑换情况和需求,删除已经对来访者不具有吸引力的兑换物品如“一个文具盒”,替换为兑换难度更高的物品如遥控玩具车(币值40);逐渐从物质奖励为主转换为精神奖励为主,例如增加父母接送上学或放学(币值50)和与父母一起去体育馆打球(币值50)等选项。

  3.3.4 作业布置:

  数学老师将针对来访者的作业难度逐渐升级至班级统一要求,不再对来访者布置分层作业。并且家长和教师继续实施改进后的代币奖励法,记录来访者总共得到的币值和他已兑换的奖励以及未实现的愿望,激励他继续努力。

  3.4 第4次咨询(2020年10月29日)

  3.4.1 目的:

  总结前3次的咨询成果,巩固积极的学习行为,引导来访者从关注行为达成后所获得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转向关注自身学习上的进步与成长,在疗法结束后依然保持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继续严格要求自己,不再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学情绪。

  3.4.2 方法:

  会谈法。

  3.4.3 过程:

  (1)反馈作业:代币奖励法的落实效果。已得到的奖励有:零花钱共计15元,1个文具盒,玩游戏时间共计7 h,3顿肯德基,周末与父母一起去动物园1次。并且未兑换币值目前有195点,来访者的目标是接下来2周内存储到400点币值时兑换1只小狗。(2)疗法效果。来访者已经能够每节课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至少6次,回答正确率50%。0号本和小练习做题正确率能达到2/3,大练习做题正确率约50%,遇到不会做的题不再直接抄袭其他同学的答案,而是向老师、同学和父母请教做题方法。并且很少在课堂上睡觉,持续专心听课时间高达25 min。来访者各种积极的学习行为每天稳定持续地出现,代币奖励法疗效显著。(3)结束咨询。继续实行代币奖励法,在施行过程中,仍然可以对代币系统进行改进,比如当积极的学习行为衰退时扣除代币,或剔除行为代币价值表中非常容易达成的行为,降低兑换表中的分值,以此更好的发挥代币制的价值。在达成相应的学习目标后,逐渐撤销这一机制,引导来访者将外部动机内化为内部动机。从而使来访者对待数学的情感得到根本的改变,即不再厌学,逐渐喜欢学习数学,找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4 咨询效果的评价手段

  4.1 量化评价

  查看来访者从咨询开始按时完成数学作业的频率、数学作业正确率的变化情况以及了解来访者考试成绩的变化,的确都在逐渐上升,其中尤为明显的是来访者的成绩变化,从咨询第4周开始,来访者的数学周测都稳定保持在60分以上。

  4.2 质性评价

  4.2.1 来访者自我评价:

  来访者认为自己不再反感数学课堂,发现了上数学课的乐趣,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了很多成就感。现在能够胜任大部分的数学作业,少部分需要向老师或者同学请教,已经改掉了抄袭作业和上课睡觉的坏习惯,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并且来访者有信心在未来的周测中逐步提升成绩。

  4.2.2 老师评价:

  老师认为来访者学习积极性逐渐变高,主要体现在上课举手回答问题、踊跃参与课堂讨论、主动请教不懂的问题、课后作业的完成效率与质量等方面,学习上进步很快。

  4.2.3 家长评价:

  家长反映,来访者放学会主动分享在校被数学老师表扬的经历,能够自觉完成数学家庭作业,显示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2.4 咨询师评价:

  4次咨询后,咨询师观察来访者本人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和与班主任、数学老师以及来访者父母沟通后发现来访者目前已经不存在厌学心理,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5 咨询的费用

  学校咨询,免费。

  参考文献

  [1]傅安球,聂晶,李艳平,等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 2002,39(1):22-23.

  [2]薛琴.小学生厌学问题的个案干预[D].重庆:西师范大学,2019.

  [3]张冬梅.代币法在班级幼儿行为塑造中的运用[J]教育导刊,2011,29(7):20-24.

  [4]谢全俭,耿培青.让儿童在积累与消费“奖励”中成长---浅谈代币奖励法的运用[J].人民教育,2003,54(21):37-38.

  [5]周燕飞,李希洁.代币奖励法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分析[J]教育现代化, 2018,5(22):209-210,229.

  小学生厌学论文第二篇: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小学生通过手机、电脑等渠道接触到的信息也越来越多,而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还没有发育成熟,很容易沉溺其中,进而产生厌学心理,无心学习。现今的小学教育中,学生表现厌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既有社会、家庭和学校因素,也有自身的因素。小学生厌学问题,是当今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联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加之学生自身的努力,消除厌学心理。

  关键词:厌学心理;小学生;对策;

  厌学心理指学生对学习上表现出消极的态度,产生远离或逃避学习的一种反应模式。厌学在《教育大辞典》的定义为学生对学习持有的一种消极心理,具体表现为学生厌烦学习,反感老师,抵触家长,对学习不感兴趣,迫于家庭或外界压力而读书,被动学习,造成学习状态不良,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产生厌恶反感的情绪,上课心不在焉,严重还会出现装病、找借口逃学或旷课、退学、离家出走等行为。国内有学者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地区的厌学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厌学检出率最低的为22.1%,高的达到42.7%,虽然方法上有偏差,但客观上表明了厌学现象的普遍与严重,成为困扰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大难题。为引导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助其树立正确学习观,本研究主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四个方面对厌学心理的产生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应对厌学问题,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从而为更好开展教学及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提供保障。

  一、导致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因素

  1. 电子设备普及

  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电子设备的普及,如手机,电脑等,基本人手一台,且越来越低龄化,小学生也不例外。电子设备虽然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娱乐方式,但他们还没有很强的自制能力,容易沉迷其中,无心学习。手机游戏的影响尤其大。学生放学回家,放下书包就开始玩游戏,没有时间写作业,同学之间讨论的话题也是游戏,让学生产生了游戏可以讨论、分享、炫耀,学习却不能的心理。互联网信息复杂,其中有很多不良信息,如色情、赌博、低俗暴力视频等。一些小学生辨别能力差,经不住诱惑,上当受骗或染上不良嗜好,还有的模仿吸烟、酗酒、早恋、偷盗、攀比消费等不良行为。

  2. 社会价值扭曲

  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会被他人的学习功利心所影响。学习在一些人的心中只是获得利益的手段,学习不在于学习知识,而是获得多少利益,认为书读得越多,获得的利益就更大。但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时间,不能立刻带来现实利益。这也反映了为什么社会上出现“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虽然小学生年纪还小,但在社会大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了“读书无用”的观念,缺乏对学习的认同感,进而产生厌学心理。

  (二)学校因素

  1. 应试教育仍占主体

  虽然我国一直在进行教育改革,但素质教育仍不到位,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有些学校过于追求分数,以分数高低为标准衡量学生,使教学上出现了“四多”的现象,即老师讲得多、布置的作业多、学校考试多、参考资料多,采用“填鸭式”“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有的学校不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教学要求过高、内容难,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趣,在压力的激化下变得厌学,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积极性、进取心、新鲜感,这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原因。

  2. 教育教学手段陈旧

  学生的学习动机依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启发,教师、学生和知识组成知识传递系统,三者缺一不可。虽然每门学科有学案,但大部分学科都是把学案当成作业来用,课改也只停留在教研活动课上,对课堂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在课堂上,老师过分关注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如果只是机械地向学生传递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久了就会压抑,形成厌学心理。

  3. 师生关系不良

  老师总是希望看到学生好的一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喜欢批评教育,特别是对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通常会表现出厌烦的情绪,不能深入地探讨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甚至不公平对待学习落后学生。过多的批评、训斥,对学习落后的学生抱有成见,忽视或歧视学习落后的学生,这严重影响了友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认为,只要不辱骂或歧视学生,只是不闻不问,不会伤害到学生;事实上,教师对学生最大的伤害就是忽视,忽视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消极的影响。一些学生理论知识贫乏,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跟不上老师教学进度,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再学习了。老师对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时的照顾、关心、引导,协助他们解决问题,长期的学习效能不好,使他们的自尊心深受打击,形成习得性无助。

  (三)家庭因素

  1. 家长期望过高

  相关调查显示,大约有90%的父母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忽视孩子情商的培养。现在多数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往往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不从孩子的身心规律出发,要求显得不切实际,表现为除了上学完成学校作业,还帮孩子报各种辅导班,购买多种辅导材料等,没有合理的休息、娱乐时间,超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些父母往往只关心孩子能否取得好成绩,而不是帮孩子查缺补漏,缺乏对成绩的正确看法。当孩子满足不了这些要求时,一次次的挫折会一点一点地蚕食学生的信心。此时父母会采取指责、批评甚至打骂的方法,却不对孩子科学引导,只是要求孩子如“填鸭”般地伏案学习、再学习,巨大的压力,会激发孩子的厌学心理。

  2. 家庭教育缺乏

  有些父母工作繁忙,虽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但由于时间精力有限,不能很好地关注和辅导孩子的教育,任其发展。当孩子交上差的学习成绩单时,他们觉得孩子辜负了他们的期望,大发脾气,非打即骂,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还有一些学生是留守儿童,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无暇照顾他们,缺乏有效的辅导和督促,使学习成绩变差。

  (四)自身因素

  1. 缺乏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触发、维持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误以为是为了父母而学习,或者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和家长而学习,处于一种“别人让我学”的状态。学生对为什么学习缺乏足够的认知,没有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人生联系起来,更没有意识到知识对未来人生的重要影响,而是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没有目标。有的还抱着上学是因为学校有人玩、父母给零用钱的心理,缺乏对学习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对学习没有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者,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产生厌学心理。

  2. 学生心理素质薄弱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孩子的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另一方面家长溺爱孩子的情况也在加重。在生活中孩子基本没有受过什么挫折,一切由父母包办,孩子得不到锻炼,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学习本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意志力的参与。一旦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或挫折,如果不及时引导,孩子会在学习中否定自己,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学不好,对学习抵触,无心向学。

  3. 学习方法不对

  学习是以各种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人在生活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一种相对持久的行为模式或行为潜能模式。学习是一项系统、有规律的任务,要是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效果会大大下降。好奇是每个学生的天性,也不是每个学生一开始就学习不好,厌学的。在学习开始阶段,如果学习方法不对,又没人指导,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得到一个消极的评价。低效的学习方法、过低的自我评价,会严重地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深陷“学习差—厌学—学习更差”的死循环中,而且这种厌学心理有泛化的倾向,影响学生的其他方面。

3.jpg

  二、对策

  (一)社会方面

  在社会环境中,互联网不合理的使用、不良的文化环境和社会舆论等,都会增加学生的厌学心理和情绪。因此,加强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优化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社会各方应积极利用学习场地,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如少年宫、博物馆、科技馆、体育场馆等,要积极组织各种活动,为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身体、提高才能、陶冶情操、人际交往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加大整治和严格审核互联网上的书籍、图文信息、视听产品等力度。电视、电影、文学等作品的内容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良好的影响,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互联网环境,让互联网成为学生学习的好帮手,为教育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二)学校方面

  学生的教育还是以学校教育为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教师应该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把枯燥的学习变成生动、灵活、多样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讲究方法,学会用“分层教学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无意识注意占主导地位,很难长时间集中,要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以有效的教学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课堂才有效率。教师应该尊重和关心厌学的学生,努力挖掘他们的潜力,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帮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罗森塔尔效应启示:通过向学生传达积极的期望,学生会像老师期望那样不断成长进步。

  家庭和学校必须联合起来,合作解决学生教育问题。如针对家长的教育观念、态度和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家长了解情况,给他们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并说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引导家长积极主动地掌握教育规律,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还要积极引导孩子自我调整,正确认识挫折,发展自我控制能力。对教育方式不合适的家长,老师应多与他们沟通,并阐述溺爱、纵容、体罚、辱骂等教育方式的危害性,慢慢消除家长的焦虑愤怒,使他们更有耐心地面对孩子的教育。学校与家长建立紧密联系,使双方的信息都得到及时的反馈,例如,发现学生厌学情绪时,学校与家长应积极交流,双方联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解决学生在学习路上的困扰。教育孩子不仅仅要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更要照顾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时掌握孩子的情绪发展动向,杜绝滋生厌学心理,让孩子教育全面、统一、协调地发展。

  (三)家庭方面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因素中对孩子影响最大是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都很重要。民主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还能促进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这启示家长们要用正确的方式关心孩子,教育也要科学化、合理化。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学习情况、思维特点、兴趣特长等,把握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孩子实际的阶段性期望目标,协助孩子从实际出发,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目标应该保持在学生学习能力范围之内,使学生可能并乐于努力实现目标。针对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家长要正确倾听,不要敷衍了事,要尊重、保护、引导孩子的好奇心,使幼稚的好奇心逐渐发展为强烈的求知欲,让孩子积极热情地学习。家长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好了要表扬,强化学习行为;差了少批评,一起和孩子找原因。正确看待成绩,成绩只是孩子部分知识的反映,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真正学到了什么。家长应主动给孩子“减压”,合理管理时间,给孩子以休息、娱乐和发展爱好的时间,促进孩子多方面发展。

  (四)自身方面

  学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知识是无价的,在未来的人生中,各种挫折困难需要用知识来解决,要把自己的学习与建设国家的使命结合在一起,唤起内生动力,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还有要明确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有意识地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懂的时候要虚心请教,合理分配时间,注意劳逸结合。

  三、结语

  小学生的产生厌学心理有内因也有外因,消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工作。这需要社会营造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环境;学校深化改革教育,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家长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孩子,注重孩子的心理成长,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