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可持续发展论文

济宁市循环经济建设的主要措施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08 共855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分析
  【第一章】城市循环经济模式研究绪论
  【第二章】循环经济相关理论分析
  【第三章】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及存在问题
  【4.1  4.2】济宁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构架
  【4.3 - 4.5】济宁市循环经济建设的主要措施
  【第五章】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我国城市循环经济构建研究参考文献
  
  4.3 济宁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济宁市"十二五"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一个确保、力争两个达到、完善三个体系。一个确保: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约束性指标。到 2015 年,万元 GDP 能耗比 2010 年降低 23%,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 25.56%,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 19.1%.

  两个达到:到 2015 年,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五类考核指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百户重点用能企业主要产品单耗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三个体系:建立起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责任考核体系。

  为达到这个目标要坚持以下五个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围绕构建和谐社会, 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统一。大力发展消耗低、污染少、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兴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淘汰落后工艺、装备和产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二是坚持依靠科技、优化结构。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切实提高技术进步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建设节约型、循环型的产业体系,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三是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在产品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污染物的产生,并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促进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实现资源投入最小化和废弃物的最小排放。四是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本着突出重点和全面推进相结合的要求,抓好重点领域、行业、园区和企业循环经济,通过四个层面的互动,推进循环经济工作的梯次发展。五是坚持政策引导、市场调节。充分发挥法律法规、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推进企业、产业向循环经济发展方向的转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利用财税、价格、信贷等手段,引导企业走资源节约型发展之路。为确保济宁市循环经济发展达到预期目标,济宁市政府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4.3.1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广泛推行标准化生产,不断提1益,努力建设节约型农业产业体系。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培育壮大煤化工、机械制造、生物技术、医药食品、纺织服装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 不断提高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 调整第三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旅游业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资源消耗低、吸纳就业多、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产业。努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科学合理的产业格局。

  4.3.2 抓好重点领域节能降耗 .

  工业节能:突出抓好煤炭、电力、化工、造纸、建材、生物医药六个重点行业和百户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工作。进一步夯实企业节能管理、计量、统计、定额标准等基础工作,瞄准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深入开展"学、赶、超"活动,实施能源审计、能源监察、能源公告、用能评估审查、超标准耗能加价等制度,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力度,不断提高节能减排水平,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 147.5万吨标准煤任务。建筑节能: 严格执行新建城市公共建筑节能、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大力推广新型建筑模式,推进集约用地,鼓励发展多层、小高层住宅和多层厂房,提高单位建设用地面积的投入产出水平。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新型墙体材料,全面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农业节能:推广旱作农业,进一步搞好农作物秸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和农林牧副渔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到"十一五"末,"一池三改"户达到 20 万户,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 200 个,形成一批集中供沼气、利用沼气发电的示范项目。交通节能:优化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严格实施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统筹抓好农村、商业、民用和机关节能。

  4.3.3 培育资源综合利用企业 .

  以综合利用共生、伴生矿产资源、工业"三废"、城镇生活垃圾、农林水产废弃物为重点,实施一批重大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引导和支持企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余压、余热等进行回收利用,推动不同行业企业通过产业链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充分发挥电力、建材、轻工等行业对废弃物的消化功能,实现废弃物的最大资源化和"三废"综合利用产业化。到"十一五"末,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发展到 260 家以上,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 95%,综合利用产业产值达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总量的 40%以上。

  4.3.4 加强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和再生利用 .

  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塑料、废旧电器、包装废弃物、报废机动车船回收利用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拆解利用以及无害化处理系统,形成废旧物资产生、回收、利用联动发展的产业链。积极推进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置,实现生活垃圾的生物转化、能源转化,提升无害化水平。

  4.3.5 推行清洁生产 .

  对煤炭、化工、造纸、生物医药、食品酿造等行业的企业清洁生产实施监督,每年完成 40 户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任务。对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重点污染企业实行社会公示制度。尽快建立起清洁生产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认真做好清洁生产的示范推广工作,开发推广一批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充分发挥清洁生产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作用。

  4.3.6 强化水污染治理和烟气脱硫 .

  按照《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要求,继续抓好企业污水治理再提高工程,推进企业污水资源化项目建设,确保外排废水达到规定标准。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的建设及改造,制定出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监督管理办法》,切实提高运营效率。进一步抓好电厂烟气脱硫,加强烟气脱硫设施运营监管,巩固电厂脱硫成果,继续加大电厂脱硫改造力度,确保电厂脱硫任务如期完成。

  4.3.7 加快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

  重点推广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炉渣等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燃煤技术、电厂脱硫、"三废"回收再利用技术,植林(苇)-造纸-废水治理-再植林循环利用技术,重点培育汶上新风光变频调速装置、通佳机械废旧塑料回收处理设备、兖州新世纪秸秆气化机组、山矿机械电厂脱硫设备、泗水蓝天锅炉膜气治污设备等 20 个环保骨干企业。同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中介组织,逐步形成科研、生产、服务为一体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

  4.3.8 完善三大体系建设 .

  一是政策支持体系。在用好国家省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政策的同时,不断完善我市的配套措施,市财政每年列支 1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循环经济示范、节能改造重大项目和节能成果的奖励。二是科技支撑体系。把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作为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加大科技三项费用投入,一方面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一方面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作用,集中研究和攻克一批节能减排共性和关键技术,推进节能技术成果的转化。三是责任考核体系。把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作为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任期考核、国有大中型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节能工作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4.4 济宁市"十二五"循环经济的发展重点 .

  按照源头减量、过程循环、纵向延伸、横向耦合、系统复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结合济宁市重点区域建设,突出"工业、农业、服务业、园区、社会"五大重点领域,优化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加强上下游企业间的链接,推进产业间的协作和区域内的系统整合,积极探索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建设循环经济链网体系。

  4.4.1 打造十二个重点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围绕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加工、化工、建材、造纸、纺织、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医药等十二个重点行业,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示范技术、示范项目、示范企业和示范模式建设,建立循环经济工业体系,重点培育 400 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12 种循环经济示范模式,推动济宁市工业经济向低投入、低排放、低消耗和高效益转型。

  1、钢铁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实现源头削减。推广新一代钢铁制造流程,淘汰或减少高耗能工序。用循环经济关键链接技术改造现有炼铁、炼钢、轧钢等系统,推广连铸连轧、热装热送、熔融还原炼铁、低温余热利用等先进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2、有色金属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强化有色金属工业生产过程的源头减量化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铝行业中推广管--板式降膜蒸发、多管道溶出等工艺技术。在黄金行业中加大细菌氧化、原矿焙烧、加压氧化、高效闭路循环设备和节水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铜行业中重点发展绿色铜冶炼工艺技术,提高矿石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冶炼回收率、加工材成品率,减少有色金属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产生和排放。

  3、煤炭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坚持黑色煤炭绿色开采、高碳行业低碳生产的理念,推行绿色化生产。加大矿井生产技术的清洁化改造,采用"保水开采"技术、边角煤和薄煤层开采技术、煤炭洗选技术、"三下"采煤技术与减沉技术、采空区充填开采技术、煤与瓦斯共采技术以及减少矸石产生与排放等减量化技术,提高煤炭资源的采出率,实现产品升级无废物、高效生产无排放、充填开采无沉陷的"三无"目标。

  4、电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推广干除灰、水资源梯级利用等先进技术,加大煤炭、水等资源的消耗管理力度,实现废物的源头消减。采用超临界及超超临界机组,降低煤炭消耗,提高发电效率。加强对燃料的选择和净化处理,推广洁净煤技术,提高环保装备水平,减少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二氧化碳、粉尘和灰渣的产生与排放。

  5、石油加工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加快石油加工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石油炼制装置的开工负荷和换热效率,减少加工过程能量损失,降低石油加工业的生产能耗。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乙烯裂解炉,推广新型催化剂、高效节能设备,全面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

  6、化学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加强化学工业的生态设计和生命周期评价。推广清洁原料、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煤化工、盐化工、橡胶加工以及化肥工业的工艺技术,从源头上减少原料使用量和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量。

  7、建材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推广利用水泥窑处理城市垃圾技术、低氮、富氧、全氧燃烧、水泥生产粉磨系统技术、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等工艺技术,减少废物的产生与排放。推广高效节能细粉磨和助磨技术,提高水泥熟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8、造纸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推行生态设计,鼓励绿色原料、绿色助剂和绿色生产工艺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无氯漂白、化机浆废水零排放等清洁工艺及本色非木浆等清洁产品。

  9、纺织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从设计、生产到产品服务减少资源投入,实现纺织行业的废物最小化。注重低碳设计,全面考虑产品生命周期的各方面,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大力推进甲壳素纤维、海藻纤维、黄(亚、汉)麻浆纤维、阻燃粘胶、高湿模量粘胶、高白/细旦/差别化粘胶和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等环保、可降解、可再生生物质纤维产业化进程。

  10、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利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推广精密铸造及机、电、液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促进装备制造业的生产过程污染减排和资源能源节约。以农业机械、工程机械、机床工具、电工电器、仪器仪表、石化通用机械、机械基础件、重型矿山机械、食品包装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内燃机、轻工机械、纺织机械及其他机械等为延伸产品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前向加强与生态设计、后向加强与生态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的关联,建立设计--装备制造--服务的产业链。

  11、新能源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大力研发光伏、光热技术与产品,推广太阳能光热、光电与建筑一体化及农业生产太阳能高效利用技术,建立太阳能--建筑、太阳能--社会生活、太阳能--工农业生产等产业链。大力发展风电技术与设备,积极推进风电基地建设,建立风能--电力产业链。

  12、新医药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源头削减资源能源消耗。应用高效分离与纯化、超临界萃取、过程自动化、微囊化及靶向化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医药工业技术水平,强化原料预处理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延伸产品产业链。依托农作物、畜禽和水产品、海洋资源、化学合成原料等多种原料,稳定生物制药、海洋医药和化学制药等原料供应产业链。

  4.4.2 培育六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围绕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发展,以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废物综合利用为抓手,重点培育 20 家循环经济示范单位、6 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促进农业向无公害、绿色、有机、生态方向发展。

  1、"上农下渔"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围绕种植业,以盐碱地综合利用为特色,大力发展耐旱、耐碱、节水、优质、高产、生态种植业,推广节水技术以及生物质能多层次利用和多能互补(秸秆还田、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栽培食用菌、秸秆青贮氨化等)等技术。围绕林业,着力抓好速生丰产用林基地、特色经济林基地、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围绕畜牧业和草业,扩大盐碱地优质牧草种植和生产,加快草食畜禽发展,着力推进草--畜--乳肉高效种养模式的建立。

  2、"四位一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在温室内养畜禽,冬季利用温室的保温性,使畜禽的御寒能转化为生长能。畜禽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可显着增强温室内蔬菜的光合作用及产量积累。畜禽粪便进入沼气池,经发酵可产生沼气。进而降低温室内病虫害发生率和农药用量,形成生态良性循环的"四位一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3、"农林牧渔复合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针对济宁地区中低产田分布广、农业结构单一的特点,大力推广"农林牧渔复合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种植业为中心,发展优质粮食经济作物、无公害蔬菜、饲料作物,使种植业结构逐步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

  4、"秸秆综合利用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充分利用农村秸秆资源量大、面广、利用价值高的优势,以秸秆的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为主攻方向,构建"秸秆综合利用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带动种植业、饲料加工业、养殖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同步发展。通过一系列的转化,终极产物以有机肥和农家肥的形式应用于农业生产,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

  5、"畜--沼--菜(渔)"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针对济宁地区家禽、生猪饲养数量大的优势,大力推广"畜--沼--菜(渔)"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养殖、种植和沼气利用等方面的良性循环和增生利用。围绕畜牧业,组建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畜牧业生产体系,构筑乳品加工、畜禽肉加工企业群体,全面促进畜牧业发展。禽类粪便经适当处理作为家畜饲料,家畜的粪尿为沼气原料,沼气池随时提供沼气、沼渣和沼液,沼气用于生活能源和为温室增温,沼渣和沼液为蔬菜作物和鱼塘提供优质肥料,沼气池上面建畜舍为家畜保温退湿,家畜呼出的二氧化碳为蔬菜作物光合作用提供物质条件,蔬菜作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清新畜舍内的空气,家畜、蔬菜、沼气池之间互补、互促,形成循环有序的产业链和生态食物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形成"畜--沼--菜(渔)"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6、"城郊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以济宁周边地区需求为导向,在其郊区和外围有计划地培育城郊农业,加快蔬菜、畜牧、花卉、林果、优质粮食等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发展的步伐,以生产经营鲜活、优质、安全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为主,实现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在城乡间、城市间的高效配置和循环再生,减少生活物资的运输距离,培育不同类型的"城郊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4.4.3 创新特色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1、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倡导旅游消费过程减量化、资源化。积极开展"绿色饭店"创建活动,在酒店等消费服务场所取消免费一次性用品的提供,鼓励使用可循环、能再生、易降解产品。改进酒店、旅游区能源供应结构,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发展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利用技术,推广清污分流、中水回用技术,有效削减旅游业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2、物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和装备技术,降低供应链一体化运作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强化绿色生产管理,实施工艺流程再造,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排放,积极采用绿色、生态型物流包装。支持物流企业淘汰落后装备,大力推广无线射频识别(RFID)、电子数据交换(EDI)以及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用标准化和信息化综合集成包装、装卸、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提高物流效率,建立节能环保型绿色物流服务体系。

  4.5 济宁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

  长期以来,济宁循环经济园区尤其是个别相对落后的开发区,在项目引进上,对产业集群没有足够的重视,开发区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很小,甚至没有;在招商引资时,只重规模不重门类,大量下游生产厂家的引入,导致众多毫无联系的企业聚集在一起,不能形成相互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也产生不了良性竞争和机制创新;开发区企业更多的是单兵作战,并未形成产业的整体力量,更不利于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开发区的整体优势尚未显现。在主导产业上,除造纸、工程机械及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外,不少开发区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园区内各大产业板块布局相对零乱,未完全做到合理优化布局,难以依托园区集聚来发展壮大,以形成具有国内竞争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态。主要表现在"低、差、弱、少"等方面的问题:

  一是企业间的关联度低。许多开发区是通过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区从而形成产业聚集,但这只是"物理"上的集中,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聚合的"化学"反应,加之开发区往往不进行产业定位就开始招商引资,建设初期存在引进项目的"饥渴症"和一些政策允诺,大量低档次的项目趁机而入,产业不相关的企业纷纷入驻开发区,许多企业都是封闭的小而全的生产系统,"形聚而神散",造成了开发区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和竞争力不强,导致企业生产和交易成本提高,企业发展受到抑制。目前,济宁省级经济园区企业间关联度较高的只是汽车零部件、煤化工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其他产业则关联度相对较低。

  二是产业集聚效应差。开发区建设初期,大多数以税收、土地、水电等优惠政策以及区位优势,吸引企业进驻开发区,形成空间聚集。由于这种企业的空间聚集,不是以其内在的机制和产业关联为基础,因而缺乏强烈的根植性。由此,导致产业结构低度化,产业关联度不强,无法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并且,随着地区政策上的差距日益缩小,区位优势也逐步消失,这种空间上的聚集就出现了很大的脆弱性。济宁省级经济园区中,除了兖州开发区形成了汽车配件、食品加工,兖州工业园形成了高档纸张、汽车轮胎和子午帘线、阻燃输送带,邹城工业园形成了煤化工上下游开发生产,任城开发区形成了精密丝杠、工程机械等,其他开发区产业聚集效应明显不足。

  三是企业自我衍生能力弱。国外成功开发区和长三角、珠三角先进开发区的企业,都具有很强的自我繁殖机制,从而不断地衍生出新的企业。而济宁市开发区大多数企业是通过"政策性诱致"从外部植入的,企业间产业技术属性和产品结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形成相互支撑的"共生状态"和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新企业衍生的风险和成本比较高。企业创新能力较差,多数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外资企业的定位是加工生产,研发机构一般都在国外母公司,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又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短缺的困扰。目前,各开发区有实力的大企业中,除了太阳纸业、华勤集团、ASC 联诚等少数企业外,大部分开发区的企业基本都是单品生产,甚至有些效益较好的企业也没有介入上下游和配套附加产品的开发研制,自我衍生能力普遍较弱。

  四是跨国公司战略合作少。尽管大多数开发区在招商定位上坚持"三为主、二致力"的方针,但真正招商时考虑所处的区域背景较少,产业定位与周边地区脱节,区内企业与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脱节,没有能够实现开发区与所在区域的产业联动,有些企业仅从事产业生产链的某一环节,缺少以知识经济、产权为主导的研发创新,和以品牌、综合服务要素为主导的营销网络。目前,济宁循环经济园区已经引进 5家世界 500 强、投资了 8 个项目,但基本都集中在兖州工业园和兖州开发区,绝大多数开发区在引进世界跨国公司战略合作上都是空白。由于区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是企业,所以如何与跨国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纳入其全球生产运营体系,将有助于济宁本地企业从跨国公司获得知识和技术转移,缩小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

  小 结:在上一章介绍完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以及存在的问题后,本章主要介绍了山东省济宁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些具体实践,首先是介绍了济宁市产业经济结构情况以及循环经济生态园区的建设情况,又重点介绍了济宁市"十二五"期间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最后,又结合实际分析了济宁市目前在循环经济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